(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 CT/MRI室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颅内动脉瘤(CA)在飞利浦64排CT血管成像与GE高场磁(3.0T)共振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DSA证实的35例颅内动脉瘤在飞利浦64排CT与GE高场磁共振中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飞利浦64排CT发现35例动脉瘤、GE高场磁共振发现33例动脉瘤。其中28例位于颈内动脉(破裂孔段、海绵窦段及床突段)、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上行段及膝段)、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回转段及侧裂段)及交通支,7例位于椎基底动脉(小脑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飞利浦64排CT与GE高场磁共振对动脉瘤的检出基本相同,但飞利浦64排CT对于小动脉瘤更具有优势。结论:飞利浦64排CT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敏感度及准确度高,各种后处理技术(MPR、MIP和VR等)对动脉瘤位置、大小、周围空间关系明确,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64排计算机体层成像;高场磁共振(3.0T)成像;三维重建技术;多平面重建技术
【中图分类号】R5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16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患者的增多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颅内动脉瘤(CA)的检出率及其部分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呈逐年上升趋势,起病急骤,致死致残率高[1]。GE高场磁共振与飞利浦64排CT通过三维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能够准确显示CA与周围关系。现就本院35例动脉瘤患者经DSA造影证实,回顾性分析GE高场磁共振,飞利浦64排CT血管成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分析评价飞利浦64排CT三维重建技术与GE高场磁共振对CA的诊断比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在我科诊断动脉瘤患者105例,其中60例行DSA检查,共同行飞利浦64排CT和GE高场磁共振检查,其中女患者19例,男患者24例,年龄30~60岁,均龄42.5岁,病程从1天到5年,除去配合不佳的,最后剩下35例。
1.2 MR检查方法
使用GE高场磁共振时间飞越法(3D-TOF)行MRA 扫描,扫描参数为TR 26ms、TE 7ms,翻转角14.3.FOV 200×100。层厚0.6mm。间距0mm。矩阵256×320。原始数据传入GE后处理工作站重建血管立体图像。
1.3 CT 检查方法
使用飞利浦64排CT扫描。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自颅脑顶至主动脉弓上缘,常规平扫后,行动脉灌注扫描。参数与平扫保持一致:高电压120KV,有效电流150mA,FOV 220mm。矩阵512×512。准直器宽度0.16mm×64.00mm,球管旋转时间0.33s/圈,螺距1.2,重建层厚和间隔均为0.6mm。先确定血管是否通畅,先从B管试注20ml生理盐水,若通畅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应用自动触发扫描系统,感兴趣区设在隆突下近降主动脉处。阈值200HU。触发后延迟2s开始扫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使用专业增强注射器,其中的A管经静脉以3.5ml/s 注射,随后另一支B管以3.5ml/s 注射生理盐水40ml。原始图像数据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重建血管操作(包括MPR像、MIP像、VR像及CPR像),必要时要手动切除周围干扰组织进行有效地立体合成,去除颅骨及颈椎,显示血管影像,对于血管成像不理想者,可以从横断位标记感兴趣血管,重新构建血管。
2.结果
2.1 经DSA证实35例动脉瘤:5个颈内动脉末端,7个位于大脑前动脉,13个大脑中动脉,3个位于后交通动脉,4个位于基底动脉,3个位于大脑后动脉,飞利浦64排CT诊断与其吻合,大小包括微小动脉瘤3个、小动脉瘤14个、大中动脉瘤9个;飞利浦64排CT共检出动脉瘤35个,其中1例系微小动脉瘤,另外一个诊断高度怀疑动脉瘤,后经DSA证实;GE高场磁共振显示33个,瘤的位置、大小与飞利浦64排CT 检查大致相同,35例动脉瘤中有14例直径在3mm到10mm,9例直径大于10mm,3例小于3mm,64排螺旋CTA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结构及周围血管的关系等与DSA所见基本一致。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治疗前都需要术前对动脉瘤进行准确定位、准确测量瘤体大小及瘤颈的宽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一直是诊断“金标准”,但由于其检查复杂、设备及技术要求高、不易重复、价格贵、属有创性和容易引起并发感染等缺点而限制了其应用[2],但飞利浦64排CT和GE高场磁共振的强大后处理则逐渐克服了这些缺点,理应成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病变的主要手段,特别是飞利浦64排CT直接对血管管腔的显影,对病变的显示一目了然;而GE高场磁共振是利用血管流空效应法间接显影的,受影响因素较多,总结文献可知,64排螺旋CT后处理功能可以满足诊断要求。特别是血管造影减影新技术的应用,得到减影后的颈部及脑血管CTA图像,与DSA图像效果相似,尤其对颅底部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更优,结合常规CTA图像对有意义的局部进行放大、旋转等方式处理,可明确病灶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及载瘤动脉位置。MIP及MPR技术处理过的血管,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壁有无钙化及软斑块的形成,还能较好的显示血管腔内密度,观察瘤内有无附壁血栓等。以VR技术为主,结合MIP、MPR技术,血管病变才能更好的被显示,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依据。本组35例病灶经后处理图像清晰。因此采用64排以上机器扫描,从而生成与血管造影相媲美的更直观的颅内血管图像。而GE高场磁共振检查时间长、患者配合程度低、急诊监护设备禁止进入检查室,因此不适用于SAH急诊患者[3]。尽管GE高场磁共振的TOF法是不用对比剂,它减少了对比剂可能带给患者的危害,但检查时间长,禁忌症较多,一些重症患者检查受到限制,且成像因受血液湍流及涡流而致血液质子群失散相、磁化传递、动脉钙化血栓等影响而分辨率低,小动脉瘤漏诊率居高或出现夸大[4],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扫描后进行后处理时,一些微小动脉瘤可能不被显示,或者被其他血管遮挡,扭曲的一些细小血管也可能被误认为微小动脉瘤,因此GE高场磁共振更适合血流较慢或动脉远端的动脉瘤[5]。结合文献可知,对比法GE高场磁共振与TOF法GE高场磁共振在显示动脉瘤方面大致差不多,与飞利浦64排CT显示相比较,GE高场磁共振对于小的颅内动脉瘤,特别是小于3mm的动脉瘤敏感度、特异性均较低。本组中GE高场磁共振漏诊的动脉瘤均小于3mm的微小动脉瘤。动脉起始部膨隆在GE高场磁共振上易被误认为微小动脉瘤,鉴别二者的主要依据看远端是否有血管发出,GE高场磁共振显示细小血管的能力较差,不过CTA显示则可以结合横断位血管逐层进行延续分析,故GE高场磁共振对小动脉或动脉瘤的显示较CTA存在一定困难。虽然两者对动脉瘤长径和径宽度的测量准确率高,但飞利浦64排CT对动脉硬化程度、病变部位、病变长度检出的准确率会更高;还可同时显示瘤壁和载瘤动脉壁有无钙化、瘤腔有无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飞利浦64排CT对微小动脉瘤的检出能力稍高于GE高场磁共振,对于3mm以上的囊状动脉瘤两者基本可以代替DSA,但对于3mm以下的微小动脉瘤64排以上飞利浦64排CT优势明显。随着飞利浦64排CT及GE高场磁共振技术的不断进步,飞利浦64排CT和GE高场磁共振对C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都会不断提高。对于有家族史的及不明原因反复发作行头痛者,64排以上螺旋飞利浦64排CT检查作为一种优先无创的筛查方法,可以早发现、及时干预,必要时可同行飞利浦64排CT及GE高场磁共振互补,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康晓东,孙鹏飞,吕维平,等.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8):1271-1274.
[2]黄钟情,孟志华,陈振松,等.探讨64排飞利浦64排CT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致性[U].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5):910-914.
[3]顾文豪,唐旦华,舒张,等.MS飞利浦64排CT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筛查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5(7):8-10.
[4] Numminen J,Tarkiainen A,Niemela M,et a1.Detections of un-ruptured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by GE高场磁共振 at 3.0 tesla:corn-parison wish multislic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J].A飞利浦64排CT Radiol,2011,52(6):670-674.
[5]王思伽,李跃华,李明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9):826-830.
论文作者:季荣文,裴仁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7
标签:动脉瘤论文; 飞利浦论文; 磁共振论文; 血管论文; 动脉论文; 颅内论文; 微小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