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探讨*_大学论文

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探讨*_大学论文

地方综合大学专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大学论文,结构优化论文,理论论文,地方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结构,包括科类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以及地区结构等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结构系统,它既随着国家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也反过来对国家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科学技术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任何一个动态系统,皆由结构、功能、机制三个互相关联的要素组成。功能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一定的功能由一定的结构和机制所决定。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使其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地方综合大学以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为主,因此,地方综合大学专业总体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本科专业科类结构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科类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科类专门人才的比例是否适应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专业内涵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种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综合素质是否适应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人才结构和人才质量,从而对该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所高等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和专业内涵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对学校的育人功能以及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对地方综合大学专业结构优化进行理论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它按照社会职业分工、学科类别进行划分,并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专业结构优化包括专业总体结构优化与内涵结构优化。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而言,专业总体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专业科类结构优化。专业的内涵结构指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培养方式等诸方面的有机组合,因此,专业内涵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确定合适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优化。

在广西大学专业结构优化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确立一个思想、树立两个观念、进行三个方面的改革:专业总体结构优化、专业内涵结构优化、专业结构优化的监控机制。

一、确立一个思想

要深化教学改革,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因此,必须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作为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1983年10月1日, 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的精髓,一直指导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三个面向”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纲领。

“教育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才观、质量观与价值观。”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全面地、深刻地、准确地阐明了我国教育,包括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与价值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当造就一批能参与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竞争的人才,跨世纪的人才,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支撑作用的优秀人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上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强调了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首先要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它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现代化,等等;另一层意思是,教育要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现代化的需要。

“教育要面向世界”,这从空间上揭示了教育的特点,强调了教育的世界性与开放性;强调了教育必须瞄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大胆吸收国外先进文明成果;强调了教育必须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国际声望、能参与世界性交流和竞争的科学技术专家,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要面向未来”,这从时间上揭示了教育的特点,强调了教育事业是一项前瞻性的事业,强调了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要有超前性和预见性;强调了教育必须面向21世纪,建立面向21世纪的学科专业,建立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培养跨世纪人才,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广西大学是地方综合大学,在贯彻“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时,必须立足于广西的实际。因此,我们始终以“立足地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专业结构优化的改革实践。我们的改革思路是:立足广西,面向21世纪,优化广西大学本科专业的科类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能主动适应广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广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支撑作用的跨世纪高级专门人才。

二、树立两个观念

我们认为,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学校的发展方针与人才培养质量上,在学校的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树立两个观念。

第一个观念:在学校的发展方针与人才培养质量上,必须树立“三个全面发展”的观念。

在学校发展方针上,必须树立“从外延发展转移到以内涵发展为主,使学校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几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的观念,即使学校“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应当具体体现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必须优化结构,并且以结构优化促进办学效益与办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特别要增强效益意识和质量意识。

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必须树立“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面向21世纪,面向世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的观念。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可以理解为: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的知识面要宽;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要强;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要好。

第二个观念:在学校的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树立“三个主动适应”的观念。

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品种、规格与质量的需要,并且在适应的过程中,优化学校的专业结构。

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面,即一方面主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地方人才结构变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抵制市场经济中对教育事业有消极作用的东西。

主动适应国内外科学技术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即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最新成果优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为地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培养跨世纪的人才。

地方综合大学树立“三个主动适应”的观念,必须牢牢立足于本地区,立足于本地区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品种、质量以及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立足于地方大学的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不能盲目追求“品种多样、质量一流、知识丰富、能力超群”,与全国性重点大学攀比高低,而应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恰当地定位,这才能真正做到“三个主动适应”。

三、提出三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高等学校的综合改革,是学校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的各单项改革措施的配套组合,组成一项协调的、有序的系统工程。这些单项改革可以划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办学主体方面的改革,另一部分是保障体系方面的改革。高等学校的综合改革必须以育人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目标,因此,综合改革的龙头应当在办学主体中去寻找,这才能体现出高等学校改革的特殊性。对于地方综合大学来说,由于教学与科研这两个中心当中,教学的重要性及其中心地位更为突出,因此,我们认为,地方综合大学特别是文、理、工、经、管、法多学科兼备的地方综合大学,应当把专业建设,即专业的调整、改造和优化,作为改革的龙头,带动学校教学的整体改革和综合改革。

专业建设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专业的总体结构优化,一个是专业的内涵结构优化。专业总体结构优化,关系到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应使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地培养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内涵结构优化,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即应使学校有限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更好地发挥作用,更有效地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优化专业结构,是学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专业结构优化,应当在专业科类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等方面全面铺开,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改革。我们认为,应当进行三方面的改革。

第一方面的改革:专业总体结构优化。

根据“三个全面发展”与“三个主动适应”,提出地方综合大学专业总体结构优化应当遵循的四条原则:社会适应原则,即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应当适应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应当适应经济结构并为经济结构的优化服务;市场需求原则,即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应当既能保证为国家重点建设、基础研究、艰苦行业培养所必要的专业人才,又能使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相适应;质量保障原则,即专业的设置应当具备一定的师资和设备条件,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规模效益原则,即专业的设置应当有长期、稳定的人才市场需求,并能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

根据上述四条原则,我们提出了地方综合大学专业总体结构优化的五条措施:改造长线专业,保护优势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创建交叉型专业,发展应用专业。前三条措施侧重于现有专业的调整和改造,后两条措施侧重于专业的适度外延发展。

改造长线专业。“长线专业”是一个带有时间与地区局限性的概念。所谓长线专业,无非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这个专业的人才近于饱和造成毕业生供大于求。对地方综合大学来说,长线专业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基础学科专业,如数学、物理学、哲学、经济学等专业,另一类是曾一时成为热门但因大量招生造成近期需求饱和的新办专业。对后一类长线专业应当适当控制规模或拓宽专业口径,对前一类长线专业应当从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式、改造课程体系、设置应用性方向进行内涵优化。

保护优势专业。“优势专业”有两种,一种是具有师资、设备等教学力量优势的专业,另一种是具有地方资源、支柱产业等经济力量优势的专业。对前一类专业中的基础学科专业,应当予以保护,并采取按理论型、应用型分流培养的办法;对后一类专业中的工学类专业,也应当予以保护,办出地方特色;对既具有地方资源优势又具有师资力量优势的专业,则应当大力发展,以学科群体建设为支撑,努力办成该地区的重点学科专业,为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发挥支撑作用。

合并相近专业。地方综合大学面向本地区的各种行业,服务面很宽,但是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很有限,只能设置若干个普适性较强的专业。地方综合大学一般应以设一级学科专业或二级学科专业为宜。如果已有某一个二级学科专业,又同时设有这个二级学科专业下的三级学科专业,这个三级学科专业以合并到该二级学科专业为宜;同属于一个二级学科专业的若干个三级学科专业,以合并为一个专业为宜。

创建交叉型专业。培养新的交叉型、复合型学科人才既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需要,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大量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是由衍生它的母体学科专业培养出来的,或是在继续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所以创建交叉型专业不能一哄而上。地方综合大学创建新的交叉型专业应当从严控制,只有那些该地区社会长期需要、需求量较大的新兴交叉学科人才,才应当设置新的本科专业进行培养,而且应当先在旧的相关专业中增设新的专业方向或者从设置专科专业做起,待条件成熟后再办本科新专业。

发展应用专业。发展应用专业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在现有的专业中,与基础学科专业相比较,在办学规模方面应当优先发展应用性专业;二是指对那些社会短缺、需求量大的应用性学科人才,可设置新的专业进行培养。

第二方面的改革:专业内涵结构优化。

要办好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办学效益,首先要优化专业的内涵结构。专业的内涵结构,即指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培养方式诸方面的有机组合,它体现每一个专业的特定内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灵魂,它规定了该专业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地方大学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时,应当处理好几个关系:政治与业务要求;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立足地方的实际与面向世界;立足地方的当前需要与面向未来;立足学校的办学条件与面向现代化。我们提出了地方综合大学专业内涵结构优化的五条措施: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应用方向,加强实践环节,改革培养方式,争取社会参与。前两条措施侧重于人才的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是强调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增加应用方向是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灵活性。后三条措施侧重于专业的办学模式和体制,因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当通过改革培养方式得到加强,让学生有相当的时间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科研能力;但是,培养方式的根本改革,更有赖于办学体制的改革,为此,应当大力争取社会参与,实行学校与社会横向联合办学的体制(或模式)。

拓宽专业口径。作为一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应具有两方面的能力:毕业就业时的上岗适应能力,工作调整时的换岗应变能力。因此,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专业口径应当拓宽。我们认为,比较切实可行的拓宽专业口径的办法是: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专业设置专业课,并且对若干个相近或相关专业形成一定的覆盖面。

增加应用方向。地方综合大学不可能设置许多专业,但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品种规格又是多种多样的,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之一是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而另一种办法是增加应用性方向,根据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多品种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专门人才。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加应用方向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措施的两个方面。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既有一个宽口径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系列,又有几个与之配套的应用性方向的课程系列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反映在培养方式上,采取分段培养,在头两年半或三年学习大体相同的宽口径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而在后一年半或一年则根据对人才需求的预测进行分流。

加强实践环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同时指出,“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要能切切实实地加强实践环节,地方政府应当介入,为学校提供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应当投入,增加实习经费,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改革培养方式。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当改变教学活动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的、封闭的、单一的培养方式,让学生走上社会,参与社会的活动。

争取社会参与。为了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切实有效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改革培养方式是不够的,而必须深化改革,改革专业的办学体制。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借重社会的支持力。要争取社会参与,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实行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横向联合办学的办学体制。

专业的内涵结构主要由专业的课程结构所决定,专业的内涵结构优化,应当具体体现在专业的教学计划。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优化教学计划,深入进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专业教学计划由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的课程体系两个部分组成。专业培养目标是纲,占主导地位;课程体系是目,但又是专业的核心。因此,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中心内容和基本环节。对于课程建设,我们认为应当遵循下面几条原则:课程建设应当适应社会需要;课程建设应当适应科技发展;课程建设应当实现课程结构优化;对于地方综合大学来说,课程建设应当体现地方特色和综合特色。

课程结构优化,包括课程总体结构优化与课程内涵结构优化。专业的课程总体结构,即指专业的课程的宏观结构,表现为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门类、顺序和学时。就横向结构而言,按教育目标分,有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等;按学科种类分,有人文学科课程、社会学科课程、自然学科课程,应用技术学科课程等。横向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之间的有机关联性。就纵向结构而言,按学科功能分,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一般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等;按学习要求分,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等。纵向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之间的有序组织性。课程的内涵结构,即指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总和,它体现该课程的特定内涵以及它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就横向结构而言,按知识类型分,有认知类部分、技能类部分、应用类部分等;按教学环节分,有理论教学部分、实践教学部分。横向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有机关联性,如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就纵向结构而言,按教学要求分,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基本组成部分与其它非基本组成部分;按学习顺序分,有前后衔接的各章、各节的若干部分。纵向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有序组织性,如课程内容的层次性、连续性等。我们提出了课程总体结构优化的四条措施:德育课程要精而时新,专业基础要宽而坚实,应用方向要多而灵活,任选课程要广而有度;提出了课程内涵结构优化的四条措施:现代科技要及时充实,经典理论要删繁约简,教学手段要革旧更新,实践教学要求质保量。

第三方面的改革:建立专业结构优化的监控机制。

专业结构优化,没有终止,只有过程。因此,为了保障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的顺利实施,应当建立起专业结构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有效监控机制。国家教委于1995年6月21 日颁布了适用于地方综合大学的《综合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1)》(试行)、 适用于地方院校的《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试行)。这两个评价方案都把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工作列入评价指标。比如,在评价指标中,把“拓宽专业基础、适应社会需要、调整专业结构的具体规划科学合理,措施得力”(地方综合大学)或“积极进行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有规划,措施具体;学校专业口径较宽,在总体上人才需求量大,需大于供;新增专业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有保证”(一般高等工业学校)作为A级标准,这对于高等学校不断进行专业结构优化, 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为了促进各院系、各专业积极地、认真地按照上述要求,不断地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必要建立《院系教学工作评价方案》、《专业办学水平评价方案》,把对专业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等内容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中,从而建立起学校教学工作的三级(校—系—专业)评价系统,促进学校的本科教学,包括学校的专业结构优化。在制订评价方案时,必须注意三点:一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及其内涵要符合国家教委颁布的各类高等学校的评价指标及其内涵的原则;二是专业办学水平评价体系,其内涵应当根据不同科类的专业而有所区别,有所侧重,提高评价方案的科学性、适用性、有效性;三是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针对薄弱环节,适当设置若干个三级指标与主要观测点,达到以评价促建设的目的。

广西大学的《地方综合大学专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获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文是该项目关于理论探索的报告。

标签:;  ;  ;  ;  ;  ;  

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探讨*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