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体育--对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思想选择的思考_终身体育论文

论通才体育——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思想抉择断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通才论文,断想论文,中国高校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面向21世纪是当代中国高校体育的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中国高校体育界人士开创了当前体育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但分化与综合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中国高校体育思想必然要由当前的多极化走向一种新的综合。我们认为这种新的综合就是通才体育思想。通才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以科学性和人文性赢得了欧美高校体育的巨大成功,曾被我们舶来,又被我们失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要,在社会的导向、国家的干预、教育的推动以及体育自身的要求和努力之下,通才体育必然要在中国高校由“失落”转为全面“落实”。

1、新世纪的呼唤与思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即将把人类载进21世纪的始站。经历了万里奔波艰苦、览尽无限风光的人类,意犹未尽,随时准备奔赴新的景点、闯入新的境界。中国高校体育界有识之士更是审时度势,很早就提出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口号,摇旗呐喊,大有先期开拔之势;现今提出的“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思想向何处发展”、“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思想研究”等重大战略课题,则直接与中国“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二个战略相呼应,其核心任务就是要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和发展大潮中集聚最广大的中国高校体育工作者,开拓高校体育新局面。

诚然,树立思想的旗帜是极其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早就告诫我们:没有思想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当代中国高校的近半个世纪的实践也告诉我们:正确思想理论指导是实践成功的保证。五十年代,我们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的方针指导下,学习和引进了苏联的体育思想理论,较好地促进了新中国一代青年的身心发展;六十年代,围绕着毛泽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立了体质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掀起了中国第一次全民健身运动的高潮;七十年代体质教育(狭义)与技能教育在中国高校体育界交相辉映;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阔步向前,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赢得了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体质教育、全面发展体育等思想在中国高校同台“竞技”,各显雄姿。历史的经验提醒我们:新的体育思想的正确引导和贯彻都曾给中国高校体育带来新的活力,注入一片生机。

然而,实践又是不断发展的,其对应的指导思想理论必须适应甚至超前实践,具有未来指向,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且,实践还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其指导思想更需要具有时代特征。我们高校体育界众多人士理智地回顾与剖析着当前高校空前活跃的各种体育思想,撩开体育思想繁荣的面纱,指出:终身体育不仅从理论到实践上都难以完成作为具有教育性质的高校体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高校体育也不可能包办终身体育;成功体育、快乐体育不仅未能完全满足高校学生的高层次的需要,而且它常常产生误导或被曲解,以为只有成功、快乐,没有失败和苦辣……这些又使我们由乐观走向了困惑。

最终,困惑必然导致思考和探索。辩证法仍是我们有力的思想武器。综合与分化的辩证法告诉我们,中国高校体育思想正处于一个新的分化向新的综合转化的关键时期。高校体育思想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预示着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思想必然走向一种新的综合。我们认为这种综合就是使高校体育随同整个大教育走向前半个世纪被我们舶来而又抛弃了的通才教育,即回归通才体育教育思想。

2、通才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但我们往往发现,从中国高校走出的专家学者的知识技能面相对狭窄,特别是在体育与艺术修养方面普遍处于近乎贫乏的窘境。我们一方面为苏格拉底似的广博而赞叹,另一方面更为中国高校人才产生的窘境而困惑:中国高校产出人才的体育素养到底怎么啦?事实上,这是因为一定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下人才培养实践的结果。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一直是按照一种专才教育思想进行的;而一定历史时期的体育思想又主要直接缘自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中国高校体育思想就自然要排斥通才体育,走入专业化教育这种模式。自下而上的专业化体育受社会历史条件和高校高速发展规模等的冲击必然地造成了这种高等人才体育素养不深又不全的局面。

其实,通才体育很早就有了。通才体育伴随通才教育开始于古希腊时代,兴盛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达到了一个高峰,在此期间一直是为着培养文武兼备的贵族及统治者服务。近现代西方国家顺应社会民主和适应工业文明的发展,大力推进和普及高等通才教育。其高等教育意味着使人成为“健全而高贵的人”、“有教养的人”;全面发展,意味着文武兼备,既懂科学,又有文化,而不是单纯的专业训练,已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其现代化高等人才普遍具有广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就不难理解了。

我国高教并非与通才体育无缘,只是因为五十年代初按照苏联模式重建了高等教育,才基本中断了上半个世纪移自欧美的通才体育,走上了专业化体育的道路。不可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各级各类体育人才迫切需要,而且这些体育专业化人才对中国各项体育建设事业都做出了重大的成绩和贡献。但在单一专业化体育的体制和思想下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面上普遍相对狭窄或肤浅,以及严重束缚人们的思维的弊端也在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对综合发展人才迫切需要的今天日益暴露出来(见表1)。事实上,近些年来高校体育引进快乐体育、 成功体育、终身体育等思想也是试图从人文角度加强对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培养,弥补丢失通才体育教育后造成的人文底蕴不足,如前所述,它们也并没有能很好解决这一重大难题。

应当指出,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通才体育思想的影响并未因专业化体育的全面兴起而消声匿迹。它是退守到了全面发展体育上。自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起,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在高校一直占有一定市场。全面发展体育意味着使学生在知识、技术、技能及身心各方面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乍一看,与通才体育并无差异,其实不然。通才体育对高校学生的要求不只是局限在掌握“三基”、发展身心上,它是在这种“全”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强调学生对体育的掌握、运用、研究、发展和辐射,再向前进一步即可达到“博”的层次。而“全”基本处于“掌握”和“运用”阶段。由此可见,全面发展体育是向通才体育的逼近,高校体育的“通”则是对“全”和“博”的承前启后,承上启下。

表—1:当代两种教育体制下高校体育比较

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正由全面发展教育向通才教育思想转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钢要》指出,要使“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高校文理并通,科学和人文并举,改革发展,如火如荼。中国高校体育必然要顺应这种通才教育发展趋势,由通才体育的“失落”走向全面“落实”。

3、通才体育的界定与优势

3.1通才体育的界定

通才体育是一种发展着的思想,它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早期的通才体育可称为普通体育。到本世纪上半叶,美国通才教育思想家赫钦斯正视到美国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系列教育困惑,重新概括指出,通才教育是“专门从事陶冶的一般教育或作高深研究的基础教育”,〔1 〕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的具有特色的指导思想。通才体育思想也随之赋予了新的含义。对照中美及中欧工业文明高度发展期的众多相似特征以及参照中国当代及未来21世纪高校体育发展需要,我们可以给通才体育作如下的界定:通才体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体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以“体”为对象,以“育”为手段,以锻炼身心为特征,以培养人为中心、培养和发展人的优秀性为目的,对高校学生所实施的身体教育或通过身体的教育。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到:通才体育以其三个“规律”和一个“适应”的科学特征区别于自然主义体育、经验主义体育和时尚娱乐体育等;通才体育又以高校学生的“体”为独特对象,从陶冶品性,培养情趣、基础科研能力以及促进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等发展人的优秀性的角度出发,对高校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刻的体育教育,是一种对中国未来高等人才实行较高要求体育教育的先进体育思想或形态。它与其它体育思想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屋脊型图—1加以直观形象化。

图—1:各种体育思想关系的比较

由上图可知,在各种体育思想中,全面发展体育是基础;成功体育、快乐体育等是两翼;科学体育是本位和动力源;通才体育是顶脊和天线。只有夯实基础,扩展两翼,备足能源,才能稳架天线向外辐射能量,更广泛深入地促进终身体育与竟技体育的发展。此图还表明了中国高校体育处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位置上,它既不能失去众多体育思想的支撑,又不能降低思想标准,更不能离开科学的学校体育这一本体而全面走向终生体育、竟技体育等,否则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这里还要强调指出,我们不能“望图生义”,以为只有高校的通才体育才有辐射功能和能力,而其它体育思想对促进终身体育、竟技体育等没有辐射作用,不能作“天线”;也不能因此产生享受通才体育教育是一部分人的专利的错觉。事实上,按照马丁·特罗的“发展阶段论”,产业社会的高等教育是按照“英才—大众—普及”的方向发展的,高等学校的通才体育(教育)将是未来人类的普及教育形态。我们现在需要借助高校人才的体育通才化发挥最强有力的辐射功效和能量,更有效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这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

3.2通才体育的优势

科学性(广义)是通才体育的最大优势。通才体育以现代大科学作基础,兼顾科学性(狭义)和人文性,强调按教学规律、体育规律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事,以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为突破口,将高校人才体育教育全方位科学化、人文化和现代化,能最大限度地将体育能力和能量储蓄于高校人才中,快速高效地向社会辐射或传递。

协同性是通才体育的现实立足点。通才体育大量吸收了古今体育思想的优秀成果,集众家之所长,融于一体;同时还将各种体育思想脉络关系理顺,把自己摆到协调整合的位置上,澄清了体育思想分化引起的浑沌局面,由无序走向有序,必然使人耳目一新。

适应性是通才体育长盛不衰的奥秘。通才体育克服了专业化教育培养人才在人格和技能上单薄甚至片面畸形的弊端,不仅为古代欧洲培养了文武兼备的“士”,而且为近现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现代工业文明快车道成功培养了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各类体育人才,从而创立起现代欧美高校体育的繁荣局面,它也曾为中国高校所改造和部分落实,更为当代中国高等人才的体育素质培养提供了借鉴,指出了一条捷径。它既适应不同的社会形态,又适应不同发展时期,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极大的跨度。

发展性是通才体育的未来定足点。通才体育从来是将自己的眼光瞄准未来。社会在变化,高等教育在发展,未来对人身心的发展必然提出更高更全的要求,今天的“博”,在明天就只能算为“通”。因此,不仅通才体育的含义在发展,通才体育的形式、操作方式和运作机制等都在发展,通才体育以其发展的优势和特征引导人们不断提高追求的层次和水平。

4、通才体育的重建与落实

4.1通才体育实施的现实条件

通才体育以其全新的含义与众多优势为中国高校体育抉择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一种思想理论要真正变成实际行动,还必须参照客观现实,即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条件。我们认为中国高校重建和落实通才体育的现实条件日趋成熟,主要体现在:

社会在导向。从前面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 随着中国两个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对高校产出人才向通才型、社会型、能力型和创造型转变,专业化体育教育,已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趋势。例如中国社会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已将缩短工作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现行的五天工作制已经使许多人走入了闲暇活动误区。怎样让高雅的体育活动抢占和填补这些闲暇时间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高校体育理应为解决这一重大难题作出卓越奉献,而目前高校体育的奋斗和努力显得那么疲乏。高校体育及人才产出多方适应社会化迫在眉捷!

国家在干预。中国高校体育思想的抉择是一种影响全局性的高等教育革新,而“高等教育的革新必须有国家级的行政参预才能成功”。事实上我国正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要》,规划了高校改革与发展的综合性方向。中国高等教育的文理并通,校企联合、校社联合等,实质上是在向通才教育目标迈进,在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高校体育向通才体育转变渐成一种不可逆转之势。依照Cerych的“改革的全部过程”理论模式,中国高校体育改革实质上已走过“对现成制度(或其制度的若干方面)存在着不满”的阶段;正处于“代替现代的改革设想的讨论和形成”关键时期。〔2〕既然通才教育的引入已经明朗化,中国高校体育选择, 运用和实施通才体育也在情理之中。

教育在推动。不仅中国高等教育在向培养通才方向转变和发展,基础教育也在为适应这种趋势创造条件。应试教育逐步被打破,全面发展教育渐成主流。教师队伍素质的日益提高,教育评价手段、方法与技术的日益全面与完善,教学设施的日益现代化等等,必将使基础教育水平迅速提高,为高等教育打下全面良好的身心素质基础。在“全”的基础上进行通才体育,如首先在那些条件相对优越(师资力量雄厚,财物设备先进)进入“211 ”工程的重点大学进行通才体育将是极为现实的了。

体育在行动。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干预、教育的推动等相对来说还只是高校抉择通才体育思想的外部条件,高校体育界的主动探索与选择才是振兴通才体育最重要的现实原因。中国高校体育思想大探讨、大引入、大改造的局面,一方面说明中国高教体育界发现和找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新思想,新观念,另一方面又说明中国高校体育界现在还没有确定自己共同的最高指导思想。而这种体育指导思想早已潜行于众多体育有识之士的意识之中,甚至有的体育院系或公体教研室早已按照它的基本构想在探索和改革。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高校体育界早已擎起一面鲜艳夺目的旗帜,只是还没标上它的名字——“通才体育”。它虽然暂时影响较小,但极有可能后来居上,争得中国高校体育的主帅地位。

4.2通才体育的重建与落实

通才体育在我国高校的重建与落实,既要符合国际国内体育发展需要,又要适应国内高校整体改革方向和进程,还必须形成自身的特色,因而是一项硕大的工程。我们认为其重建和落实主要应涉及以下若干方面:通才体育思想;通才体育目标;通才体育原则;通才体育课程与内容;通才体育方法与手段;通才体育组织与内容;通才体育物质条件;通才体育体系与其它外部系统相互作用方式;通才体育运作机制等等。本文基本论述了通才体育思想。限于篇幅,这里仅从目标、价值与功能三个方面的重建与落实进行阐述。

4.2.1通才体育的目标

赫钦斯指出:“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心灵的陶冶,更是为训练以产生智慧的行动”。〔3 〕即说明人的智慧行动是以人的正确思想为前提的。因此通才体育的目标应当是陶冶高校学生的心灵,训练身体与思想以谋求自身和社会的幸福。当前我国通才体育思想目标则可以定位于训练身体和思想以强大的辐射能力和能量为“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二个战略服务。

4.2.2通才体育的价值

传递东西文化。通才体育的内容可以是东西方体育文化。世界各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和技能,继承、发展和传播这些文化遗产,中国体育文化才有发展壮大的基础。

实现人生价值。通才教育从来都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它以人为中心,以培养人的优秀性为目的,而通才体育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有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我们倡导的终生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思想价值目标相融合,而且它在更高层次上对这些思想人生价值目标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中国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一方面使社会财富极大的丰富,另一方面使人们拥有大量闲暇。这不仅使通才体育实施有了可能,而且有了必要。大学是走向社会的前奏,以我国推进的“全民健身计划”,“一二一”工程为参照,高校体育实现通才体育的需要十分紧迫。只有通过通才体育教育,才能使未来的社会成员普遍学会更明智地应用闲暇,广泛深入地开展健身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文化生活,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适应民主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意味着人人都有参与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其前提条件之一是有管理能力。而管理能力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高校教育中初步培养。21世纪中国体育事业在产业化和市场化等方面必将有更大更高的发展,需要大批各种有知识懂管理同时通晓体育的人才。高校通才体育(教育)将使这种需要由可能转为现实。

4.2.3通才体育的功能

个人方面,通才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终归不能包办终身体育。因为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只有学生能够永远独立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才能达成本质意义上的终身体育。正如赫钦斯所言:“通才教育对青年的目的,是培养其继续自我教育所需要的习惯、观念及技术。因此正式制度化的通才教育,是使青年做终身教育的准备。”〔4〕

社会方面,通才体育能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合作与交流。“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体育在这一主题中一直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大学通才体育(教育)必然拓宽未来人类社会成员的沟通渠道,促进他们共同情趣的发展,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人类的携手合作。

科学方面,通才体育还是走向体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体育科学研究需要众多门类学科及各门类学术人才的支撑。通才体育教育可以为各种专业技术教育提供一种共同的学术基础。如果高校毕业人才大都有一定的体育学术基础,又有研究探讨的情趣,我们的体育科研队伍肯定会成百倍地扩大,成果水平也必然有质的飞跃。

结语

中国高校体育落实通才体育是历史的必然。赫钦斯指出:“将来的医生、牧师、律师、教师等专业人员,都需要接受通才教育,否则,不能算作合格的专业人员”〔5〕。同样,将来的各类专业人员, 没有接受通才体育教育,也不能算作健全的专业人员。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以通才体育思想作指导,一定能更快迎来胜利的曙光。*

收稿日期:1996—03—15

注释:

〔1〕转引自崔录:《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社1987 年版,第88页。

〔2〕转引自史朝:《国际高等教育革新的比较研究》, 外国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32—34页。

〔3〕〔4〕赫钦斯:《教育中的冲突》,第84页、74页。

〔5〕赫钦斯:《美国的高等教育》,第113页。

标签:;  ;  ;  ;  ;  

论普通体育--对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思想选择的思考_终身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