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经验_科技论文

日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经验_科技论文

日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早在70年代,日本就非常重视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进入80年代,日本在“科技立国”战略的推动下,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规模与水平超过了西欧各国,虽然在总体上还不如美国,但是在有些领域,已经与美国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美国。纵观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出下面5条基本经验:

一、政府大力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1.政府制定政策和计划,颁布法规和制度,引导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日本政府对高新技术的干预和宏观调控是一贯的和明确的。从70年代到现在, 日本政府连年出台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政策和科技计划。 1971年5月,政府公布了“70年代产业政策构想”, 提出由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80年代,产业政策进一步转向以尖端技术为中心的产业结构。1981 年开始执行“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 1986年3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科学技术政策大纲”,1988 年提出“以十大高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口号,还有1992年4 月的新的“科学技术政策大纲”……,其发展重点都是放在信息电子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能源技术、软件技术、宇航科学技术、海洋和地球科学技术、环境技术等高技术产业上。为实现这些目标,日本政府制定了几十个大型科研计划。

2.政府采用信贷、税收和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鼓励和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日本企业开发高技术可以获得低息贷款,如果研究开发成功,按优惠条件还本付息;如果失败,则按无息贷款免付利息。日本政府规定对尖端电子、高性能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实行优惠税制和特别折旧制度,对企业的高技术研究和开发费用给予补助。政府还直接分担高新技术开发的费用,例如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方面,在完成下一代电子计算机主机研究计划的过程中,在研究、开发和制造机器人样品的过程中,国家都投入了一定的经费。

3.政府组织和协调官产学合作,集中各方面力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许多高新技术项目需要的投资多、风险大,民间企业难以独立完成,因此日本政府组织企业、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官产学合作成为日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特有的方式。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工业蛋白质项目就是官产学成功合作的典范。据统计,1982~1992年,日本国内推出的新产品,约70%是与外界合作研制成功的,对中小企业来讲,则比例更高,约为90%。

为了加快科技向企业的转移,日本成立了许多半官方的中介机构,如基础技术研究促进中心、生物技术发展研究机构、新技术事业团、新能源和产业技术开发组织……。这些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科技成果,组织、促进和资助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日本政府还兴建科学城和高技术开发区,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二、企业具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

在激烈竞争的国内外环境中,日本企业普遍把研究与开发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政府也鼓励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因此,日本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其拥有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员总数的65%,其投入的科研经费占全国科研经费的80%。一些大企业的实验室设备精良,甚至超过大学和政府的科研机构。许多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产品都是由企业开发出来的,企业对日本高新技术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是日本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如下好处:

1.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激励作用

企业总是要想方设法获取更丰厚的利润,因此必然非常重视附加价值高于一般产品的高新技术产品,所以,企业乐于研究开发新产品,舍得在研究开发上投资,如日本的大企业, 其科研经费一般占销售额的5%,有些著名的大企业甚至高达10%以上。此外,企业决不会去开发没有市场的产品,而产品只要有市场、销路广,投入的费用就可收回并增值,为再开发新产品积累资金,形成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

2.有利于高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日本企业的大部分科技人员分布在生产第一线,如日立公司的8000名研究人员,其中3000名在研究中心,5000名在生产现场。日本电气公司的5000名技术人员中有90%在工厂工作。日本很多优秀人才都活跃在生产现场,能够很快发现并及时解决那里的问题,保证了产品试制到批量生产的顺利过渡,加快了高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有利于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

日本的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十分重视自身的技术改造。日本的钢铁、机械、印刷、化学、酿酒等传统产业都用高新技术进行了改造,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和产品的高附加值化,产生了一系列占领国内外市场的新产品。这样,既提高了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又为高新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然而,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企业一般急功近利,忽视长远的、基础的、风险大的研究,研究领域比较狭窄,致使科技发展的后劲儿不足,影响了科技、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外,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也很少考虑社会效益。

三、善于利用他国的科技成果

1.日本的许多高新技术产业是在引进国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半导体元件产业。日本从美国引进有关技术后,通过官产学联合攻关,日本的半导体芯片迅速赶上并一度超过美国,近年来,也是势均力敌,竞争非常激烈。

另外,日本生产的新式平面显示器,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走俏,其最基本的液晶显示技术也是从美国引进的。

日本人非常善于利用别国的发明,许多在国际上抢手的日本产品,如录象机、电传设备、数控机床、机器人、复印机……,其所需的高新技术都是欧美等国首先发明的,而日本用这些技术生产的产品,在销售、生产规模和利润上都超过了欧美。

2.日本成功利用他国科技成果的关键在于创新

日本引进了技术之后,不是简单的仿制,而是组织力量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不足之处,改进后,再创造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专利和产品。善于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正是日本人的成功之处。

现在,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技术出口国和世界上的专利大国。1990年日本的专利件数为50万件,占了世界专利件数的40.1%,1990年获得美国专利最多的头4家公司都是日本的。虽然国际上、 以及日本人自己都认为日本缺乏独创精神,但是在开发改进产品方面,日本人的创造能力还是很强的。日本人引进了一项技术之后,很快就能使它更简便、更实用、更适于生产、更适应市场需求,因此能够反过来向该项技术的诞生国输出产品,这也就是日本在对美国的高技术产品贸易中有那么多顺差的原因。

3.日本利用别国先进科技的方式多种多样

除直接引进技术外,日本还利用其他方式吸取别国的先进科技,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在国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

迄今为止,日本在欧美等先进科技国已建立了数百个研究开发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大都分布在高校、研究院所集中的人才密集区及高科技工业园区,能使日本获取有关科技的最新动向和直接利用外国高科技人才。

(2)加强国际合作

日本政府鼓励本国企业与外国先进企业合作研究。1990年日本通产省提出了“技术全球化”的概念,有越来越多的非日本厂商参加了该省组织的高科技开发项目。

(3)兼并国外的高科技企业

1989年日本兼并收买美国公司174起,1990年179起,现在日本是美国公司的最大买主。日本也收购欧洲的公司。这种做法大大增强了兼并者的高科技开发能力。

(4)赞助外国大学的实验室

日本通过购买或赞助的方式,占有或部分占有美国名牌大学的实验室,以利用国外智力资源,掌握先进科技的进展情况。

(5)扩大国际交流

日本一方面向国外派遣留学、技术研修人员,一方面制定了许多法规和制度、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国外优秀科技人员来日本进行研究。日本还通过参加和组织国际学术会议进行科技交流。

四、不断增强自主和独创的研究开发能力

1.在大量引进外国先进科技的同时,不断加强独立自主的研究开发能力

从战后到80年代初,日本利用国际自由贸易的有利环境和日美同盟关系,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科技,使日本以较短的时间和较低的代价掌握了全世界半个世纪以来的发明。日本善于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在高科技产品和经济实力上很快超过了欧洲,成为美国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日本的迅速进展,在国际市场上对欧美构成威胁,欧美国家的技术保护主义抬头,指责日本不花钱白乘车,要求日本停止无偿利用它们的科技成果。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专利战也愈演愈烈,日本公司被迫拿出巨额资金支付专利使用费。英特尔公司的总顾问托马斯·小邓拉普警告说:“对那些只想设法窃取别人知识产权的伪造者来说,日子将变得越来越不好过。”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不得不加强独立自主的研究开发能力。

2.由重视产业技术到逐步加强基础研究

长期以来,日本大力发展的都是产业技术,在基础研究领域一直依赖他国的成果。从80年代起,日本这种廉价利用他国成果的做法受到阻碍,此外,日本的产业技术已居世界前列,要进一步发展,也必须开发独创性技术,加强基础研究。 日本早在确立“科技立国”方针后的第2年就提出要振兴基础研究。1985年,日本政府提出“应从重视应用和开发的追赶型科技体制向重视创造性、基础性研究的体制转变”,以后历年的科技白皮书和政府政策中,都提出了提高基础技术实力的措施。日本还制定和实施了全世界瞩目的人体新领域和埃斯特伦技术等大型基础研究计划。到了90年代,日本更加重视基础研究,1992年4 月的《科学技术政策大纲》将1993定为“基础研究振兴元年”。1994年的科技白皮书又强调日本迫切需要扩大基础研究,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为实现基础研究的目标而努力。

3.加强独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措施

(1)增加经费投入。1995年预算的科技振兴费比1994 年增加了7.5%,其中文部省和科技厅的科学技术调整费增加额在10%以上,预算中还特别对基础研究费用给予了优先照顾。

(2)调整科技组织结构。1993年, 通产省技术院对其下属研究机构进行了改组,以适应政府研究机构主要开展长期性、基础性、独创性科技工作的需要。日本在国家研究机构和大学挑选了一些研究单位,给予重点支持,使其发展成为象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法国的巴斯德研究所那样的世界一流水平的优秀科研中心。

(3)建立流动的科技体制,加强研究机构、 大学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鼓励科技人员流动。

(4)实行基础科学特别研究员计划,建立日本青年科学基金, 创造能使青年研究人员脱颖而出的工作环境。从改革中小学教育抓起,大力培养富有开拓精神的独创型人才。建立竞争机制,实行新的评价制度。

五、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1.十分重视国民的普及教育

日本很早就实行了义务教育制。1898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就为90%,1907年提高到97%,为当时世界最高水平。战后日本官民结合大办教育,教育经费增加得很快,教育支出占国民支出总值的比率一直维持在4%左右。现在,日本已普及了高中教育,高中升学率达94.5%;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为52%,也大众化了。日本通过百余年来的普及教育,从社会底层开发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日本的高科技产业培养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劳动大军。

2.尤为重视科技教育,特别是工科教育

日本每10万人口中具有工科学士学位的人数为62.1人,是美国的2.1倍,使日本在工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具有超过美国的人才基础。尤其在电气工程学方面,日本的优势更为明显,每年每百万人口授予的学士数,日本为168人,美国为67人,日本是美国的2.4倍。据统计,在日本的全部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中,也是学工科的最多。

近年来,日本的年轻人中产生了脱离理工科的倾向。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日本采取了许多措施,宣传科技人员的形象,建立科技馆、博物馆,使人们有机会接触、了解科学技术。1995年,文部省拨出1 亿日元作“理工科教育推进费”。

出于加强基础研究的需要,日本近年来扩大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大学委员会1991年“从数量上改进研究生院”的报告规定,到2000年时研究生总数应比现有的(1991年约为9.9万人)至少翻一番。 一些研究生院还增设了晚间授课的硕士课程,以吸引和接纳社会成员参加学习。

3.广泛而富有特色的企业教育大大提高了职工素质

日本政府和企业都认识到竞争力的关键是人,人是企业的根本,因此政府和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教育,日本的劳动省和各都道府县都设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开发机构。日本政府还从立法上提倡和保障企业内教育。

为了提高职工的技能,日本1000人以上的企业有97%对职工实行教育和训练,职工不足100人的小企业也有49%进行教育和训练。 许多大中型企业设立了职工培训中心,一部分大企业还有自己开办的学院,开设适应本企业需要的专业理论和实用技术课程。许多企业还把晋升、提薪与培训挂钩,大大调动了职工学习的积极性。

日本的企业教育还包括集体主义精神和毅力的教育,这是一种对职工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全方位教育,不仅造就了管理专家、科技人才和技能熟练的工人,而且造就了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组织和文化。

日本虽然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容日本有丝毫的懈怠。美国近年来在计算机、半导体、甚至汽车行业上都走出了80年代末的谷底,大有重新领先之势。亚洲的新兴国家和地区也在追赶日本。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日本正在调整自己的科技体制和发展战略,这种调整必将对日本的高新技术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密切注视日本的调整动向,认真分析日本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验和教训,对促进我国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会有益处的。

标签:;  ;  ;  

日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经验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