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科技竞争战略_科技论文

韩国科技竞争战略_科技论文

韩国科技竞争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策略论文,竞争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带动了韩国经济的腾飞。从1992年前的30年里,韩国国民经济的年均增长率高达8%,人均国民产值年均增长6%。同时,韩国的国民总产值由21亿美元增加到2808亿美元,人均国民产值由82美元猛增到6498美元。韩国的造船能力、半导体、钢铁和汽车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二、第三、第六和第九位。因此,以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著称的韩国,已成为世界第13位贸易大国,这一切都得益于“科技立国”的经济竞争策略。

一、基础化策略

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韩国把发展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

1.增加教育投资。韩国教育经费来自公共教育支出、私人资助和学生交纳,其中公共教育支出占1/3。1948年,教育经费仅占其财政预算开支的7.9%。1985年,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上升到18.4%,在91个国家(地区)中居第11位。为了增加教育经费,1980年12月,国会通过了《教育税法》,向纳税者征收特别税,同时还多次引进外资,鼓励私人和民间投入解决教育经费开支问题。此外,从1969年以来,韩国还借外债办教育,共借外债6.55亿美元,至1988年底除偿还部分本金和利息外,仍拉下5.39亿美元的教育外债。在各大学中,世界著名的汉城大学借外债最多,为7100万美元。其它一些公立和私立大学,目前大都背有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美元的外债。私人机构和家长还承担了相当比例的教育费用,甚至有的家庭出卖了房屋田地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在1945年到1986年间,中等教育的注册人数增长了28.5倍,高等院校的注册人数几乎增长了150倍。目前,韩国人口近4300万,大学在校生143.4万人,大学入学率占37%,仅次于美国、日本。按人口平均计算,韩国是世界上拥有博士数量最多的国家。

2.强化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术培训是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桥梁。为了发展职业培训,早在1963年韩国政府就成立了生产力发展局,隶属工贸部,下设生产力培训学院,主要培训高级企业管理和技术开发人才。自1970年起,韩国成立了工业职工培训局,隶属教育部,下设20所培训学校,38个培训中心并领导各行业和各社团的培训活动,并相继制定了实业振兴计划,产业教育振兴法和《职工培训法》,培训法规定任何一个超过200名职工的公司都必须对其15%的劳动力进行强制性的职工培训。1984年建立了“职业教育发展基金”,规定企业主必须为每个月薪不满1000韩元的员工,向政府交纳相当于月薪5%的金额作为该项基金。这项基金主要用于资助月薪低,只具备初中文化或初级技术水平的员工参加政府组织的职业培训。同时,重视发挥技术工人的作用,把技术工人同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视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力量,并在职称系列中作了相应的规定。这些措施促进了韩国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1992年与1962年比较,韩国成人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已由小学程度上升为高中程度,各级各类技术人才在成人中的比例由7%提高到32%,其中高级术工在技工中的比例上升至8%。韩国政府决定从1991年到2001年,每年按国民生产总值1.5%的比例逐年递增职业培训经费,以培训出大批技术人才,推动产业及结构的调整升级。

3.重视基础科技。1991年,韩国基础科学研究费为6170亿韩元,只占其同年研究开发费总数的15%。从在国际科技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说,1992年,韩国为世界第30位,不仅落后于其竞争对手巴西(第22位)和中国台湾省(第24位),更比不上中国(第15位)。同时,每万人平均发表的论文数量,韩国在世界上仅居第36位。1991年,韩国科技人员的分布情况是,博士以上的高级科技人员的70%集中在大专院校。民间企业的科技人员总数虽占全国总数的60%,但博士以上的高级人员只占企业科技队伍的3%,基础科学的薄弱关键在韩国高校的力量不足。大学不仅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而且提供研究开发的理论基础。现在,企业开始认识到大学对企业的重要性。韩国舆论界对30家大集团调查的结果表明,1993年为大学提供的奖学金、研究费、设备、基金等共达1000亿韩元,其中17家集团提供了918.7亿韩元。从提供的资金项目来看,设备为309.8亿韩元,研究费为256.2亿韩元,基金为220.8亿韩元,奖学金为131.9亿韩元。企业提供的资金基本上都集中在汉城大学等主要学府,对基础科学以实际援助。

韩国政府提出,到2000年,用于科研发展方面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同时积极加快培养科技人才,到2000年,该国每万人口中将有30名科研人员,相当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

二、应用化策略

在工业技术,特别是在应用技术方面,韩国已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与劳动密集型工程有关的技术,韩国的水平已达到先进国家的76%,因而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以韩国的存储元件技术水平为例,已达到了先进国家的80%左右,继美、日之后居世界第3位。在家电生产方面,与日本相比,韩国的设计技术约相当于日本的50%~60%,生产和组装技术相当于日本的80%。

1.增大应用科技投资。1993年版韩国《产业技术白皮书》披露,1991年,韩国的研究开发投资总额为54.5亿美元,占当年国民总产值的2.02%。在韩国,这无疑是创纪录的。近年来,韩国的研究开发投资逐年大幅度增加。据韩国技术振兴协会调查,1994年韩国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多达4.68万亿韩元(约800韩元合1美元),比1993年猛增了27.7%,在韩国的研究开发总投资中,政府对民间的投资比例,1976年为78:22,1982年为50:50,1991年达20:80。政府对民间科研投资比例的反转,是韩国科技应用化的重要标志。

2.企业技术开发热高涨。据韩国有关方面统计,截至1993年末,韩国中小企业附设的研究所达1113个。在新设的225个研究所中,属于中小企业的就有210个,占82.3%。80年代后期,韩国的战略方针从原来的“贸易立国”转为“技术立国”,从消费型电子产品转向半导体、电讯设备和计算机的生产,很快成为世界第二电子大国。企业技术开发热促进了韩国的产业升级,1987年韩国三星电子公司推出带2.5英寸液晶显示屏电视的4毫米磁带录像机,改写了“韩国从未有世界最新产品”的历史。1994年,三星电子等韩国三大电子厂家计划投资2万亿韩元建设批量生产16兆位半导体芯片的设施而在4兆位芯片的国际市场上,韩国所占的份额为25%,仅居日本(50%)之后,领先于美国(16%)。韩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很快,目前,其加工和组装技术相当于美、日两国的90%,而关键部件的设计技术约为美、日两国的80%。

3.兴建科学园区。韩国1974年始建大德研究园地,近年来园地建设速度和规模正在加快加大。1990年又在光州、全州等地建成7大尖端科技研究园区,并在汉城大学、全北大学等高校建立人工智能、人造卫星等共13个高技术研究中心。其目标是建成一个以大学、研究所、尖端产业和文化福利措施共存的具有世界水平环境优美的科技城。韩国在高等院校科研方向上,注意从应用开发研究为主,以大学教授、讲师为主的高级知识分子,组成各种“智囊团”式的委员会,积极参与包括政策决策、技术决策等的参政议政和咨询活动,使教育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推进产学合作。韩国重视应用科技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产学合作”,企业同对口学校在教育、科技等方面进行合作,彼此建立合作关系。首先,企业向学校投资,建立新的专业并充实教学设备,学校则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学生在学期间,定期到固定的企业实习,企业在学生中物色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并提供助学金,这些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其次,企业委托学校搞科研项目,双方签订合同,研究成果由企业付给报酬。第三,企业与大学进行人员交流。企业派专家、技术人员到大学兼课,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设备。

三、国际化策略

70年代以后,韩国一改以前“进口替代”战略为“出口导向”战略,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1987年,韩国电子产品出口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1.大量引进技术。韩国大量引进先进的工业技术,以及作“逆向”投资来吸引高科技发源地的技术。这种仿效日本当年的做法——避开了耗时费力的研究开发阶段,确实是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一条捷径。韩国1981-1986年共引进技术2350项,其中1986年517项,占总数的22%。韩国的电子工业主要是依靠引进技术发展起来的,1982-1985年间引进278项,平均每年70项,而且引进的技术日趋先进。为加速引进技术的步伐,从1968年到1984年,政府多次放宽引进技术政策,由许可制改为申委制,企业只需向当局申报引进何种技术,如无特殊情况,20天后即可认为已被当局批准。

2.吸引内外投资。光有技术,没有资金,形不成产业,更形不成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工业,首先要有良好的投资环境。韩国于1987年再次修改了“引进外资法”,撤消外资在合资企业中股权不超过50%的规定,免除出口产品的原料进口关税,提高信贷利率以削弱通货膨胀和稳定金融。在1048个行业中有90%向外开放,外国公司可享受任选五年的减免税,引入高技术并带来大量资金的项目可免除公司税、收入税、专利税和财产税。

3.兴建跨国公司。在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目的在于避开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壁垒。韩国在欧洲几个国家投资兴建彩电和录像机生产线就属于这种情况。另外,向美国、西欧投资,进入世界高技术中心地带,广伸触角,获取情报和技术,利用发达国家人才资源,与世界高技术发展保持同步,韩国在美国投资于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目的盖源于此。

4.抢占国际市场。韩国一直将美国作为电子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电子产品的一半经销美国,其销售方式主要采用所谓OEM(定牌生产或委托生产)方式,即由买主提供设计样品,并以买主指定品牌出口。这种方式既可分散国际市场,又可克服贸易保护主义,还可充分利用知名厂家的销售渠道和名牌,是尚未创出名优产品牌子的公司推销产品的有效途径。

5.跨国联合办学。到90年代,韩国政府着力引进先进科技,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工贸部先后与日本、德国和美国合作,建立日韩学院、德韩学院、美韩学院等职业科技学院,吸收高中毕业的在职员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毕业后发给大专或专科证书。

6.国际人才交流。为了适应对外扩展的需要,不少韩国企业积极培养驻外业务骨干。三星财团为了扩大自己产品在世界市场的销售量,从1991年开始的5年中一拨款1亿美元,每年派出400名“独身业务员”到世界各地,驻外时间一年。他们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学习当地语言、熟悉当地的政治、信仰、生活习惯、文化,鼓励他们积极开展与当地各界人士的交流,以成为派驻外地的专家。到1995年将派2000名这样的业务人员。实践表明,这些外派人员商业意识和办事能力大大超过未培训的人员。除了培养本国人才以外,韩国企业也积极招揽域外人才。1990年下半年开始,韩国的三星、金星、大宇等主要电子企业先后派出多路人马奔赴美国、日本、西欧等先进国家采取情报,招揽人才。主要目标是电子企业、研究所和大学里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及教授等高级技术人才,尤其是加入外国国籍的韩国人,并通过他们再引进一批外国技术人员。其次是引进现任或卸任的担任外国电子企业或公司的社长、董事长、经理等管理人员,聘任他们当韩国公司的顾问或咨询人员。韩国对其提供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报酬也异常优厚。再次,积极在外国设立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一般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聘请当地的技术人员参与研究工作,旨在学习当地技术,获取情报。

四、信息化策略

韩国递信部于1993年8月提出了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计划。为使这项工作得以具体实施,递信部成立以国务总理为委员长的超高速信息通信网促进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下设以25名左右有关部处局长级等为委员的工作委员会,同时,为对这项工作进行综合管理,还决定在递信部内成立企划团。韩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大体上分国家网和民间网两方面予以推进,并分阶段开发所需技术。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到2015年为止分三阶段推进,总投资44.77万亿元。

第一阶段(1994~1997年),投资2000亿元建立超高速国家信息通信网的基础设施。把全国划分为首都圈、中部圈、湖南圈、釜山圈和大邱圈等五大区域分头开始行动。在这一阶段,将把155兆位到622兆位BPS级的高速光缆网络建到全国中小城市,并以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和研究所等为对象,提供传送建筑设计图、一次性信访服务和电视会议服务。此外,第一阶段还将包括现有的行政、国防、公安和教育研究电子计算机网络等所有公共电子计算机网络。第一阶段为打基础阶段,总投资5600亿元,并扩大现有的综合信息通信网服务。第一阶段将投资8000亿元,开发数控交换机和光通信装备。

第二阶段(1998~2002年),将投资2000亿元,建立2.5千兆位光缆和新一代数控交换系统交换机。以此提供的服务有遥控诊断、遥控教育、电子信访服务、电子图书馆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以建立广域综合信息通信网为目标的超高速空中信息通信网的计划上,第二阶段将投资3.8万亿元,在大城市地区建立数控示范交换网,提供10兆位级的光传送装置。在这一阶段内,可以利用数控交换网提供各种尖端通信服务。在应用和所需技术的开发上,第二阶段投资4000亿元,研制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的信息处理系统。

第三阶段(2003~2010年),这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完成期,将投资4900亿元,届时将建立数10千兆位级的光缆,可以进行立体电视会议和分散数据库的并列检索等。第三阶段也是超高速空中网的扩建阶段,将投资37.6万亿元。届时将提供100兆位级的光传送装置,把光缆架设到一般用户的家中,可以提供多媒体服务和高清晰度电视画面信息交换服务。在应用和所需技术的开发方面,第三阶段将投入6000亿元,研制出新一代高清晰度电视的信息处理系统。

(收稿日期 1994-06-10)

标签:;  ;  

韩国科技竞争战略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