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双版纳的实践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从西双版纳的实践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从西双版纳的实践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双版纳论文,旅游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双版纳神奇的热带雨林、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毗邻老挝、缅甸的地缘优势组合成的旅游资源、以其独特的魅力而享誉海内外,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西双版纳旅游业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1996年接待海外旅游者4.6万人次,旅游创汇1300万美元;国内游客1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亿元人民币。与上年相比均有大幅度增长。但是,在西双版纳旅游发展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将成为一种潜在的危机。若不加以重视并研究解决,将有可能因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导致旅游难以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日渐显露的环境污染问题

发展旅游业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积极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忽视旅游业对环境的消极负面影响,就会造成自然环境污染和破坏。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发展旅游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一些潜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日渐显露。

首先,垃圾污染日趋显露。现代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级消费形式,旅游者的不断增长,使西双版纳每天产生的各种废物数量不断增加,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却在于,西双版纳目前还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此进行科学处理,只能将其送到郊外山谷之中靠自然消化处理。随着数量日益增大以及一些塑料包装等无机化学成份难以处理,山谷垃圾日积月累,山谷变浅,臭气熏天不仅令大好自然风光黯然失色,还会因自然界的循环而产生对大气和水体的一定程度的污染。

其次,西双版纳随着大量旅游者的涌入,使当地居民生活空间相对缩小,加之有的居民和旅游者随意乱仍纸屑、塑料袋、果皮等造成视觉污染外,景区内不文明的乱刻乱画以及“不伦不类”的建筑物也是视觉污染的表现,另外,不时可见的溢出垃圾的垃圾筒,路边小店四周随意倾倒的废物不仅有碍观瞻,影响环境卫生,而且其视觉污染也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现代旅游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交通的迅速发展,西双版纳特别是景洪市机动车辆增加迅猛,城区交通阻塞现象已屡见不鲜,川流于城区和景区的交通工具特别是汽车排放大量有毒尾气和扬起的尘埃同时噪音也大大增加。另外,随着各国各地的旅游者的到来,一些颓废的思想意识、低级庸俗的腐朽的生活方式也会沉渣泛起。这些社会污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问题成因的分析

任何问题的成因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其客观的因素,西双版纳旅游污染的隐患问题,也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

首先,主观认识上的偏颇形成思想误区。曾几何时,旅游业是“无烟工业”风靡一世。缘于此,旅游——无烟工业——无污染的偏颇认识使西双版纳人们的思想步入了误区,只看到发展旅游业的积极促进作用,忽视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由于西双版纳旅游处于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还未露峥嵘,以至有部分人认为,环境问题中诸如垃圾的处理等,在国内都还是有待解决的,边疆经济落后、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好,一时不会有多大影响。殊不知,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它也会产生各种废物,并对环境产生污染和对资源造成破坏。

其次,客观上由于旅游业是近几年在西双版纳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它对西双版纳的经济和思维方式冲击过于迅猛,至使西双版纳的人们无暇思考发展的方法论问题,使实践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旅游开发时盲目模仿性较大,将旅游发展简单化为数量型增长和外延扩大再生产,比如对资源的开发无系统性,对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管理和旅游基础设施的病态膨胀等。并且由于西双版纳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相对落后,在发展旅游时无条件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研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缺乏资金和技术建立环境保护体系和相应的设施,致使旅游经营者随意排放的废物、废水和废气等,没有受到制约和及时的治理。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手段

鉴于对现实中潜在着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西双版纳体现后发展优势,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手段是:

1.确立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前提条件。

旅游业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西双版纳确立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一是要使人们理解旅游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二是要在发展中维持公平、强调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公平分配不可更新旅游资源,在未找到替代资源以前尽可能地延长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避免不可更新资源过早枯竭;三是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四是要通过旅游地居民礼貌文明、热情大方、优质服务以及清静、卫生的优美环境,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总之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一个整体,协调和平衡彼此间关系,实现旅游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2.提高环境意识是根本的保证。

用哲学的观点来看,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环境亦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因为环境意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个基本认识和态度,它既反映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危害的认识态度,又体现在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上。所以,西双版纳的人们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是实现西双版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一要加大传播和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的力度,让人们了解、掌握并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增强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让人们了解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情况及其后果,产生忧患意识,产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三是要树立法制观念和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念,改变人们自恃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淡漠环境保护的习惯以及忽视旅游公害发展为社会环境问题——旅游污染和旅游资源破坏问题的态度。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尚。

3.旅游环境建设是重要基础。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性产业,一个依靠自然秉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判据之一。因此,西双版纳旅游环境建设,一要增加投资,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建设,这是旅游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硬环境建设,是旅游者可进入性的先决条件;二要加快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对旅游市场的宏观管理调控功能,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提供完善的政策环境;三要广开促销渠道,做好旅游促销宣传,拓展重点客源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四要建立旅游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旅游企业职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为旅游发展创造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的软环境。旅游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旅游环境的竞争,特别是软环境的竞争。此外,对于那些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和设施应予取缔,在美化环境,保护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中,通过人们高质量的生活、工作环境,为旅游营造文明、礼貌、卫生、优美、舒适的环境。

4.开拓绿色旅游是必然的选择。

绿色是生命之色。从大自然的美与绿色的联系来看,通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创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从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结构来看,绿色是西双版纳的灵魂。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为63.68%以及由珍贵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洋溢着“异域情调”的民族风情和毗邻老、缅的地缘所组合成的全方位“绿色”在国内乃至国际也是少有的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进入后工业时代后,人们更加崇尚返朴归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于是生态旅游成为当代世界旅游的转折点。森林旅游的热一浪高过一浪,去年全世界到森林旅游的人次为3.9亿,2000年可望实现5亿,占全球国际旅游者总数的1/2。所以,开拓绿色旅游是西双版纳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要立足于热带雨林、民族风情、边境旅游的特色优势,尽快建成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的全国唯一的热带雨林园——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公园;二要依据生态经济原则和系统工程思想来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使规划与建设具有约束性和科学性;三要严格依据加强管理,以国内外森林旅游发展经验为撑杆,发挥后发展优势,实现与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同步,控制自然资源,使之利用量控制在生态阀之内;四要以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宗旨,着重于森林公园中的空气负离子、林中小气候、空气洁净度、林中发挥物这些无形资源的开发,使其集观赏、度假、疗养和保健多功能为一体,创造优美和谐的森林环境和森林景观,提高人们进入自然享乐天成的兴致。

总之,西双版纳要发挥后发展优势,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唯一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经济与社会关系长期反思得出的结果,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到新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借助国内外成功经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使热带雨林风彩更加迷人。

标签:;  ;  ;  ;  

从西双版纳的实践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