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_社会论文

浅析中西方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_社会论文

浅析中西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谐社会论文,中西论文,发展历程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425(2007)02-0091-04

中西方和谐社会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从孔子提出“大同社会”理想,到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思想,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西方,从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蓝图,到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谐社会观,也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今中外和谐社会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启示。

中西方第一个历史时期的和谐社会思想,主要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和谐思想。在古代社会,中国的和谐思想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西方国家在经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过程中,也形成了和谐思想。中西方和谐思想虽然表述上有些不同,但其思想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中国和谐社会思想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呈现出先秦之前和谐的含义多样化,秦汉之后和谐的含义相对稳定的特点。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史书《尚书舜典》写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1] 131这里的“和”,是指乐音的协和。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载,周成王临终,嘱咐康王,要他“和远又能和近”[2]。周成王所说的“和”,是指统治者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到了春秋时期,“和”与“谐”开始配合使用。左丘明在《左传》载:“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1] 1951这里的和谐,是建立在军事力量强大的基础之上,对诸侯国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一种策略。孔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主张用人际关系的和谐来实现社会和谐,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靠等级制度来保证的。在等级制度中,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做到“和而不同”。在《论语》中亦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 的描述,即是说君子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有差异的互补、和谐,小人追求无差异的雷同。战国初期出现诸子争鸣的局面,诸子虽政见不同,但却要社会和谐,而对社会和谐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尽管如此,和谐无论指什么,都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状态。到了封建社会,西汉戴圣编辑的《礼记·礼运》篇引孔子的话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 1414在孔子和戴圣看来,“大同社会”即是理想的和谐社会。在“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中,人人都为公众利益着想,国家公职人员是“选贤与能”;提倡劳动光荣,男女都不做寄生虫;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对矜寡孤独残疾者和老人、儿童给予照顾;全社会大兴尊老爱幼之风,提倡节俭美德,不铺张浪费;社会安定和谐,不必担心盗贼、狂徒的侵扰,人们和睦相处,讲求诚信。这自然是一幅美好的理想图景,其内容也相对集中,对后人影响也比较深远。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所描绘的“童孺纵行歌,阡陌欢游诣”[4] 的画卷;唐太宗李世民制定的“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5] 的方针;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等等,均受其影响,就连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也多少受其影响。

西方第一个历史时期的和谐社会思想,在中世纪社会之前,呈现出和谐含义多样化的特点,在中世纪社会制度确立之后,呈现出和谐含义被神话的特点。在奴隶社会时期,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最早提出和谐的概念,他和孔子是同时代人,他从奇偶相生而成数的原则出发,强调和谐是对立面的协合或和解。他说: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应该以爱相待”[6] 51。他的社会和谐思想被柏拉图发展完善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一个和谐的国家,应该有智慧、勇敢、自制、正义四种美德。和谐的社会应该是各阶层尽职尽责。社会的管理者是哲学家,最高统治者是哲学王。“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互相以‘公民’相称”[7]。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国家的统治权不应该由少数哲学家来掌握,而应该由中产阶级掌管。这样“可以避免党派纷争,人们可以过上无限幸福的小康生活”[6] 81,社会亦可和谐发展。在和谐的含义多样化时,亚里士多德对和谐的认识比较正确。在西方中世纪社会,神学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托马斯·阿奎那运用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他认为,一些无知识的人,甚至包括一些生物,之所以能够为着一个目标循着一定的秩序活动,就是因为上帝在起作用。不信奉上帝,就是大逆不道;只有信奉上帝,才能保持社会和谐。这就把上帝的意志与社会和谐紧密联系起来,并且被神话了,这种认识当然是错误的。布鲁诺、伽利略由于维护哥白尼“日心说”的真理,被迫害致死。宗教裁判所的迫害,“仅在西班牙就被烧死一万多人,另有近二十万人受到惩处”[8]。马克思揭示说,那个时代“僧侣总是同封建主携手同行”[9] 275。僧侣控制人们的思想,封建主掌握国家政权,他们携手欺骗和镇压人民,并采取专制统治,社会发展很不和谐。

中西和谐社会思想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跨越数千年,虽然15世纪之前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当时的人们并不具备进行直接思想交流的条件。尽管如此,中外先哲们的和谐观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孔子的“爱人”思想和毕达格拉斯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应该“以爱相待”的思想,都认为人间之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孔子“大同社会”中的“选贤与能”思想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提倡“四种美德”的思想,都认为贤人治国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孔子“大同社会”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和阿奎那提高社会福利的思想,都认为搞好社会保障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此等等。这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启示。

中西方第二个历史时期的和谐社会思想,主要指近代社会的和谐思想,包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产生的和谐社会思想。它是一种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也是一种发展变化的和谐思想;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古代和近代和谐社会思想之精华,把和谐社会思想发展为近代科学和谐社会思想。

欧洲和谐社会思想发展的第二个历史时期,经过了“三步走”的过程。第一步为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的社会和谐思想。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神学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社会和谐问题也以新的方式被继续拓展。洛克、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提出了社会和谐应是“自由”、“平等”、“博爱”,甚至应签订“社会契约”[10]。这说明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思想家对社会和谐的认识比过去深刻了。后来,杰佛逊在美国《独立宣言》中阐述“公民平等权利”、“废除等级权利”、“信仰自由”[11] 等真理时,就有反对特权统治、主张社会和谐的思想。这一“思想武器”最初唤起强大的“物质力量”,摧毁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它没有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因此,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第二步为晚期空想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傅立叶在1803年写的《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和谐,希望国家元首拿破仑采纳并执行他的“全世界和谐”方案。欧文不仅从道义上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和谐,而且还搞了“新和谐公社”的实验,并宣称“要将愚昧、自私的制度变成文明和谐的社会制度”[12]。然而,在资本主义国家搞社会主义“和谐公社”的实验,是必然要失败的。晚期空想家的社会和谐思想,必然要向前发展。第三步为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和谐社会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和谐及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指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未来社会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 273。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即自由人。马克思科学和谐社会思想是近代社会和谐思想发展的最高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可能完全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那种水平。

中国和谐社会思想发展的第二个历史时期,经过了“小三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三个代表人物。洪秀全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对鳏寡孤独废疾者,颁国库以养;主张用平均主义办法实现社会和谐。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他在《大同书》中提出:“大同始基之据乱世”,“渐行之升平世”,“成就之太平世”[13] 142。“凡大同之世,全地大同,无国土之分,无种族之异,无兵争之事”[13] 317。“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14]。康有为主张用改良主义的方法实现君主立宪制的社会和谐。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提出三民主义,说“民生主义者,即社会主义也”[15]。“实行革命党所抱持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与夫《革命方略》所规定种种建设宏模,则必能乘时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也”[16]。“安乐之天”,可理解为平安和谐之社会。孙中山作为一代伟人,他不仅懂得中国的中庸和谐,而且遥领时代潮流,倡言要乘时代潮流进行革命性变革。孙中山实现革命性变革的计划,在政治上提出了用民主共和代替君主专制;在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国营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社会经济体系,促进生产发展;在文化上提出用先进的文化作为复兴中国的源泉,建立优势互补的多元文化,努力实现“天下为公”和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遗憾的是,孙中山先生晚年对袁世凯也有妥协的一面,没有实现其理想就过早逝世了。

中西方第三个历史时期的和谐社会思想,主要指十月革命后产生的和谐社会思想。从列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观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都是对马克思创立的科学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欧洲和谐社会思想发展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是由十月革命的胜利揭开序幕的。列宁在十月革命中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为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前提。列宁根据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指出俄国要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方面,制定完整的总体构想和行动纲领,并且要注意消除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别。后来实施的“新经济政策”[17],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社会和谐。然而斯大林过早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过于强调集中、统一和斗争,忽视了民主、自由与和谐。其后继者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总体上有利于世界和谐发展的变化。美国如能奉行《独立宣言》精神,尊重“信仰自由权利”,世界将少一些局部战争,多一些和平、和谐。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伙同其西方盟国在全球发起“西式民主”攻势,炮制“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人道主义干涉有理”、“西式自由、民主是普世价值”、“文明冲突论”、“单极稳定论”[18] 等奇谈怪论,其目的是为确立“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张本。在这种“民主”、“和平”思想的掩盖下,世界又出现了以强欺弱、以富压贫的现象。这种资产阶级“新式民主和谐思想”,是世界上不和谐的杂音,中西方人民都不愿接受这种杂音。

中国和谐社会思想发展的第三个历史时期,始于十年动乱结束后。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强调安定团结,主张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把“两个文明”都搞好。江泽民强调社会主义社会要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世界各国也要“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19]。在党的十六大之后,胡锦涛总书记根据时代的特点和人民的要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0]。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同时,还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原则;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21] 等观点。这些观点既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又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欧洲和谐社会思想发展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没有提出或没有解决的问题。

总之,中西方和谐社会思想至今已经过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和谐社会理论也不断完善。在新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是先进的,既弘扬了中西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和谐社会思想。

标签:;  ;  ;  ;  ;  

浅析中西方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_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