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参与非遗记录工程的加拿大经验论文

全民参与非遗记录工程的加拿大经验论文

全民参与非遗记录工程的加拿大经验

杨 红 邵晓宁

摘要 :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是非遗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任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的记录、保存和传播工作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个重点。2017年,我国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这项基础性保护工程,有利于及时、完整地保存当代仍旧活态存在的非遗项目及其环境,也有利于形成全民参与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加拿大全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可以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加拿大

“十三五”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的可见度和认知度成为非遗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目标之一。因此,非遗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以非遗为对象的记录和传播工作成为重点。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以下简称“非遗记录工程”)属于信息性保护范畴,生成的资源主要为数字资源,数字化手段在非遗保护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就是对非遗资源的记录和保存。[1]从非遗数字化的视角,记录和保存位于前端,其目的是生成数字资源,实现资源的存续价值;同时需兼顾数字化后端,即数字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促进非遗资源的网络传播。

一 、非遗记录工程的背景

2015年,以濒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对象的记录工作已经开始,国家对300名年满70周岁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先期进行抢救性记录。2017年,非遗记录工程在我国全面启动。这一被列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的工程,将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并加强对记录成果的传播和利用。[2]

(一)总量大、时间紧,应鼓励全社会参与非遗记录工程

这一工程面向的是已公布的1 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如果按照记录一个项目需要5人次团队协作50小时完成来计算的话,那么就需要投入34.3万小时的工作量。实际上,很多项目包含了不同的扩展项目,涉及不同的保护单位,需要逐一采集。拍摄记录之后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整理、归档,人员需要培训,资源需要验收,数据需要维护,这些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时间。与此同时,许多非遗项目传承人年龄偏大,核心技艺面临失传危险,迫切需要抓紧记录。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当时已公布的1 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已有295人离世,抢救性记录工作刻不容缓。[3]数量更为庞大的省级、地市级非遗项目,同样需要尽早予以记录和保存。综合考量记录总量这一横向维度与记录进程这一纵向维度的关系,非遗记录工程的实施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在促进记录主体多元化方面发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并对参与非遗记录工程的社会主体给予鼓励和支持。

(二)有标准、易操作,为公众提供操作指南

非遗资源的记录和保存需要有章可循。目前,非遗数字化保护相关行业标准即将出台,已然开展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有《工作规范》和《操作指南》供各地参照执行。这些专业性的规范标准可以指导专业团队开展非遗记录工作,但还不够,还需要为公众提供通俗易懂、简单易用并且兼顾内容与技术的入门级操作指南,告诉公众记录什么、如何记录、如何分享,并将普及性的知识、技术等进行广泛传播,鼓励全民参与非遗记录工程。

(三)热度高、成果杂,需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非遗记录工程

近年来,在政府主导的抢救性记录之外,记录和传播非遗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社会力量,自筹资金、自建团队、自定计划,对一些门类、地域的非遗项目进行摄影摄像和口述史记录,形成了大量具有存档价值和传播价值的图文音视资料。此外,非遗传承人群、兴趣人群等个人力量通过新媒体渠道传播非遗相关资源,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引导这些社会力量汇入非遗记录工程,依照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开展工作,有利于生成和整合大量具有历史保存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的非遗数字资源,为当代和后世留存更为完整的非遗记忆宝库。

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且分工明确。制定免疫检验操作的要求和标准,指派专人妥善保管并详细记录相关的样本、仪器及反应物等,试验室做好防毒、防火、抗感染等准备工作,建立科学的审核制度,发现若结果异常应进行审核并复查。

二 、加拿大有关部门对非遗记录工作的价值认识

数字化的目的是要让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相关资源获得长期保存。照片、图纸、盒式磁带、CD等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记录介质都存在丢失与损坏的风险。当代对这些不同介质的资料进行数字化格式转换和备份,就是为了降低丢失与损坏的风险,保障资源的长期保存。此外,数字化的广泛运用对于实体档案管理等也有诸多好处。

随着社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电气产品的智能化优势也越加明显,智能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获得了研究者的青睐,从生物学,语言学和医学等领域都活跃着人工智能的身影。在具体的工程领域,人工智能主要靠机器人和电脑来模拟人的大脑高难度,智能化技术可以按照人类的思想和判断去完成一项工作,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可以很好的提高电气工程的效率。

《指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提出的保护方式框架下,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要发布能够保障非遗存在性的具体措施。《指南》认为,保护方式是多样的,非遗数字化记录与保存有利于其他保护方式及保护目标的达成。记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钥匙”,建立非遗数据库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如果我们没有花时间学习传统知识与技能,某些形式的非遗就会在当代或未来消亡,因而记录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些实践可佐证该社区的人们历史上的生活体验,因而是当代社区建设的重要实践。

(一)记录有利于其他保护方式及保护目标的达成

加拿大政府网站专门开设了《历史和遗产》栏目。栏目定位于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那些能够反映加拿大历史、定义加拿大人身份认同的实践和经验,提供各种有关加拿大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和机构的链接,帮助公众快速访问它们。这一栏目下设《博物馆学和保护技术》二级栏目,提供文物、艺术品的保存与保护、藏品管理、数字资源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术服务,包括遗产检索工具、保存与保护技术、藏品管理、专业发展、推广和交互媒体等板块。其中,“推广和交互媒体”板块旨在介绍运用网络、移动、交互技术,吸引公众关注遗产的推广途径,具体内容包括加拿大遗产信息网和其他机构提供的知识性、指南性资源。由加拿大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博物馆协会为加拿大遗产信息网编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指南》[5](以下简称《指南》)就在其中。《指南》强调记录和共享传统实践的重要性,从非遗数字化的不同方式——声频、视频、图片的保存与编辑教程,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方法,遗产及技术相关的术语名词解释,可用的在线资源等方面,为有意从事活态遗产记录与整理的公众提供入门指南。[5]那么,《指南》是如何表述非遗记录工作的价值的呢?

(二)数字化的目的是让非遗相关记录获得长期保存

2004年,加拿大国家档案馆与国家图书馆合并成为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LAC)。建立LAC的目的是推动和实现加拿大国内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各类知识的长期保存和有效保护,使之成为加拿大社会发展和历史延续的基础,成为加拿大政府及其机构的可持续记忆存储器。[4]74保存与共享是加拿大国家非遗数字化战略的核心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与社区群体关系紧密的活态遗产,加拿大更加重视通过普及、接触和参与来增强公众对非遗的认知,通过有效的共享机制来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无形之中增强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指南》认为,公众方便获取非遗相关资源,能够提升当地、国家乃至国际层面对非遗的认知。即使非遗相关实物、场所破损或失修,记录所得的图片、口述资料同样可以展示这些已被确认的传统。这些资源蕴含着极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未来将大有用处。

《指南》认为,保存与整合这些非遗记录,其最重要的价值是让更多人接触与共享非遗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是提升资源可得性的最佳途径。资源数字化后的下一个步骤就是资源的展示与共享。《指南》强调非遗资源库应以促进共享这一目的来定位,在对非遗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存时也要谨记生成资源要用于展示。《指南》还介绍了当以展示为目的时,如何科学、准确地组织非遗资源。

(三)非遗记录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公众共享

In this section,the CRLB for the 2-D central DOAs estimation of ID sources can be derived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the proposed estimator.We can rewrite the array steering vector of the whole array as follows:

相关机构一般会选择线上发布展示方式,以期通过互联网触及更多公众。非遗资源支持在线浏览还有其他一些有益之处,比如,虚拟平台的功能可以不断更新等。无论本社区居民还是外来研究人员、普通公众,都能方便快捷地访问非遗数据库。身处文化圈内的居民能够与当地的传统习俗保持密切联系,哪怕人们已经不再保持这一习俗,非遗数字资源仍然能够给人以延续性与认同感;即使暂居在外甚至脱离其所在文化圈的居民依然能够与非遗资源交流互动。此外,非遗数字资源能够运用于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过程,从而打破教育机构的物理边界。在特殊情况下,人们还可以通过上传扫描的图像、文件以及个人记录等来丰富非遗资源平台的内容,为非遗资源库建设做出贡献。

(四)公众参与对于非遗保护具有特殊意义

金属铁盐辅助稠油多环芳烃对CO水热变换新生氢富存研究……………………………………………………………(1):74

那么,可通过何种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和普通公众参与非遗记录相关工作,需要提供怎样的专业指导和知识普及?加拿大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大众与非遗资源的密切接触,能够保障某些传统的生命力,佐证某个群体的传统与习俗,甚至能够还原某些传统习俗。比如,接触与获知某些非遗知识,可以促进年轻一代了解所在社区的变迁及成因。非遗数字资源,由于能够实现线上开放、在线访问,公众可便捷浏览资源内容,这将会鼓励更多人保持对传统习俗的喜爱。同时,也能使公众了解其他地区的非遗种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实现非遗保护这一目标。

《指南》特别强调,公众参与群体传统的记录与保护,群体传统的意义就被强化了,对于促进这类非遗在社区中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该区隐伏岩体埋藏深,上覆地层厚度大,区域重磁异常规模大,区域磁异常反映有NE和NW向构造存在,地表浅部有大范围锑、汞等低温热液矿床存在,上述特征显示该地带找矿空间广阔,具备寻找中大型低-中-高温热液矿床的条件。

三 、面向公众的加拿大非遗数字化指南

保护活态遗产不仅需要奉献精神,更需要实践性的存档、管理和研究等技能。《指南》在确认非遗数字化记录和保存的价值之后,明确了《指南》发布的目的,即为实践提供专业指导。非遗数字化在当代非遗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作用是资源的储存与展示。《指南》介绍了非遗数字化的基本步骤,在技术方面提供了录音及现有录音的数字化、视频拍摄及现有视频的数字化以及照片扫描处理等的详细步骤,并提供了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MUN)数字档案倡议(DAI)实施情况的一个案例供公众参考。目前,加拿大仍有许多非遗相关资源并没有完成保存和展示所需的数字化工作,《指南》旨在指导机构和个人实现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促进非遗保护相关目标的实现。

某工程地块占地面积约37756.61m2,目前主要为拆迁用地。项目由9栋13个单元22~23层高层建筑及1~4层底商及一栋独立商业组成。地下室均为2层。1#~7#楼突出外墙的线条及构件较多,结构复杂,采用何种外墙涂料至关重要。

(一)记录与保存方式的多样性

在保护群体或社区活态文化时,要注重记录与保存方式的多样性。例如,以照片的方式记录人物、地域、建筑、工具、习俗等文化客体;以采访声频的方式记录民间故事、歌曲、信俗,以及对工艺流程、传统习俗表演的描述等;以视频的方式记录文化行为与活动、访谈或者全面展现某地区的风貌。

(二)在记录与收集阶段考虑数字化需求

在记录和收集新资源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哪一种数字形式可减少资源数字化所需时间。如果研究人员在记录和收集新资源的过程中能够注意文件的大小与格式,并尽可能应用高质量文件,非遗资源库的数字化、管理及展示就会变得更加简便。

(三)提供现有资源的数字化教程及具体示例

《指南》提供了非遗资源数字化保存的详细教程,包括声频、视频文件的转换、编辑教程,照片、文件等的扫描、处理教程等。在对声频、视频等资源的数字化按步骤进行讲解后,《指南》还提供了纽芬兰纪念大学数字档案倡议的相关示例。《指南》不仅为非遗资源的管理、组织等一系列过程提供了一个模板,还提出了数字资源展示的方式等具体建议。例如,由于记录行为的个人与机构所用设备可能存在差异,在数字化进程开始之前,关注声频、视频设备的类型以及所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的差异便非常重要。《指南》的相关教程根据数字档案倡议作为示例,并将所需的相关设备、软件等明确列在了使用教程的下方,方便公众参考使用。

四 、结语

对加拿大政府网站提供的非遗数字化指南的译介和分析,可以使我们了解加拿大对非遗资源的记录、保存以及数字化手段应用的目的与价值:记录有利于其他保护方式和保护目标的达成,数字化的目的是让非遗相关记录获得长期保存,记录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公众共享,公众参与资源记录与收集对非遗保护具有特殊意义。《指南》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非遗资源库建设的方式,比如上传扫描照片、文件,个人记录的声频、视频等,并在实操层面发布面向公众的指南性知识与技术资源,明确记录与收集的内容,可采用的设备、软件,存储格式与大小等技术要素,素材资源的编辑、数字化、整理与管理教程,资源存储及上传教程等。加拿大的做法对我国全民参与非遗记录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1] 杨红.做好准备,迎接传统文化全民传播时代[N].光明日报,2017-05-23(12).

[2]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EB/OL].[2019-02-01].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702/t20170223_491392.html.

[3] 周玮.文化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习活动补助提高至每人每年2万元[EB/OL].[2019-02-01].http://www.xinhuanet.com/2016-03/30/c_1118492025.htm.

[4] 叶鹏.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及实现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5] The Museum Association of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Digitiz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How-To Guide [EB/OL].[ 2019-02-01].http://canada.pch.gc.ca/eng/1445531744547.

作者简介 :杨红,艺术学博士(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设计学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石河子大学绿洲学者;邵晓宁,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 :1006-2920(2019)02-0013-04

doi: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9.02.003

(责任编辑 周军伟 )

标签:;  ;  ;  ;  ;  ;  

全民参与非遗记录工程的加拿大经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