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论文_张艳丽

张艳丽(湖北省谷城县人民医院儿科 441700)

【摘要】目的 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结果 热毒宁注射液在治疗手足口病时,其退热、退疹时间,退热、退疹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好,并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热毒宁注射液 利巴韦林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140-02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是导致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1],本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尤其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其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和季节性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少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粘膜、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同时伴有咳嗽、流涎、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我院将热毒宁注射液应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儿科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86例,全部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和第七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疗标准 [2-3]。性别不限,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6岁,病程1-2天。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表现严重程度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且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5-0.8ml/(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d),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两组均给予水溶性维生素等对症支持疗法,如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期间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变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 两组均以用药5天后进行症状判定。显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皮疹消失;有效:体温正常、症状好转、皮疹明显减少;无效:体温反复升降,体征无明显改善或有新皮疹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43例,平均退热时间为(2.2±1.0)d,皮疹消退时间平均为(3.6±1.5)d,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平均为(2.5±0.5)d;对照组43例平均退热时间(4.2±2.5)d,皮疹消退时间平均为(5.2±1.5)d,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平均为(3.8±0.5)d。两组相比,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p<0.05)。两组病例的疗效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

表1 两组患儿的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发病患儿表现为手掌、足心及口腔粘膜水泡疹为特征,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手足口病多数由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引起,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也可通过食物、玩具、衣物等通过消化道间接传播,每年5-7月为高发期,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因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且人群普遍对肠道病毒易感,病毒的各型间又无交叉免疫反应,加之目前临床上没有公认的特效治疗药物,因此造成该病在婴幼儿中发病率高,传染能力强。2008年5月2日我国正式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法定传染病管理,做好有效的防控措施,早发现、早治疗、采用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治疗、支持疗法,隔离治疗护理的治疗原则,其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所收到的预期效果是显效的。

热毒宁注射液由青蒿、金银花、栀子组成。青蒿辛、苦、寒、辛以解表,寒以清热,是解表清热,宣郁解邪之良药;金银花以清毒泄热为主;栀子清利三焦之火,有凉血解毒,清热泄火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三种成分在药物动力学上无相互影响,在药效上可相互协同,具有解热、抗病毒、抗细菌、增加免疫等药理作用[4]。本资料显示,治疗组应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43例,在退热时间,皮疹消失时间及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使用安全,耐药性好,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余新华.小儿手足口病的中西医结合局部用药治疗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69-7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s].卫生部办公厅——卫发明电[2010]38号,2010-04-20.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2-810.

[4] 余俭.抗菌抗病毒新药——热毒宁注射液[J].中南药学,2010,8(7):548-550.

论文作者:张艳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2

标签:;  ;  ;  ;  ;  ;  ;  ;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论文_张艳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