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俄边境贸易的几点思考--基于满洲里、绥芬河、黑河市边境贸易的调查与分析_边境贸易论文

关于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几点思考——基于满洲里、绥芬河、黑河三市边境贸易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绥芬河论文,满洲里论文,边境论文,黑河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中俄边境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中国来说,边境贸易为实现兴边富民、安邦睦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快速带动了生产型、贸易型企业的发展,提高了边境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此外,边境贸易还成为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俄边境贸易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一方面,中国边境贸易中的各种税收减免、抵扣政策的退出使边贸企业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另一方面,俄罗斯在制定政策方面的多变性也给边境贸易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问题在中国对俄罗斯的几个边境口岸城市,如满洲里市、绥芬河市和黑河市尤为突出。无疑,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促进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 满洲里、绥芬河、黑河三市对俄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按照国发[1996]2号文件的规定,中国边境贸易按两种形式进行管理。第一种即边民互市贸易,系指地区边民在边境线20公里以内、经政府批准的开放点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过规定的金额或数量范围内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第二种即边境小额贸易,系指沿陆地边境线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边境县(旗)、边境城市辖区内经批准有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的企业,通过国家规定的陆地边境口岸,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的企业或其他贸易机构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1996年以来,满洲里市、绥芬河市和黑河市的边境贸易一直按照以上两种形式发展。

(一)满洲里市边境贸易发展情况

满洲里口岸是中国对俄口岸中过货量较大的口岸。2002~2007年,满洲里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边境贸易规模也持续扩大。从下表可以看出,满洲里市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呈现三大特点。第一,边境贸易增长较快,但其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2002年边境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61.3%,而2007年边境贸易所占比重已经降至39.6%。第二,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均呈现逆差,即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其主要原因是:出口到俄罗斯的以机电产品和消费品为主,规模和价值量较小;而从俄罗斯进口的主要是大宗资源型产品,规模较大、价值总量较高。第三,2006年和2007年对外贸易进口额增长幅度都很大,而2006年边境贸易进口额增长近一倍。

(二)绥芬河市边境贸易发展情况

绥芬河口岸是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最大口岸。随着中国和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绥芬河市对外贸易得到了空前快速的发展。2007年,其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46.3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4.9%。绥芬河市对外贸易,特别是对俄贸易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中俄两国产品的互补性、边境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及新型边民互市贸易的发展趋势。

第一,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互补性强,两国贸易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俄罗斯是绥芬河市最主要的贸易对象国。2007年,绥芬河市对外贸易总额为46.31亿美元,其中对俄贸易总额为38.2亿美元,占对外贸易总额的82.5%①。绥芬河市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能较好地反映中俄两国的产品互补性。绥芬河市出口商品中,金额较大的10种商品依次为:服装、机电产品、鞋类、高新技术产品、农副产品、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旅行用品及箱包、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商品中,金额较大的10种商品依次为:原木、原油、化肥、纸浆、成品油、铁矿砂、合成橡胶、牛皮纸、锯材和钢材。在进出口商品种类中,交易规模较大的商品类型完全不同。这不仅说明中俄两国产业结构的互补性极强,同时也表明两国对外贸易属于产业间的分工,更深层次的产业内分工还没有出现,跨国生产经营的大型企业仍然不是对外贸易的主体。

第二,边境贸易对绥芬河市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07年,绥芬河市边境贸易为19.6亿美元,占绥芬河市对外贸易总额的42.3%。其中:边境贸易出口额为5.3亿美元,同比增长18.3%;进口额为14.3亿美元,同比增长31%。边境贸易在缓芬河市对外贸易总额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这种状况会随着大宗国际贸易的不断提升而发生变化。

第三,边民互市贸易发展迅速。俄罗斯居民以旅游的形式进入中国,再携带一定数量的货物出境,这种被称为“手拎包”式的贸易2007年实现进出口额达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5%,占当年绥芬河市对外贸易总额的14%。边民互市贸易的发展带动了绥芬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外汇收入达到1.239 5亿美元,同比增长20.2%;2007年进出境总人数达到71.3万人次,同比增长20.8%。其中:入境人数为70.29万人次,同比增长20.2%;出境人数为1.01万人次,同比增长96.4%。从绥芬河口岸入境人数增长幅度与边民互市贸易的增长幅度基本相当这点看,可以认为入境人数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边民互市贸易的影响。也正是受边民互市贸易的影响,从绥芬河口岸入境人数明显高于出境人数,两者相差近70倍。从这方面同样可以看出,绥芬河市边境旅游业实质上明显受边境贸易发展的影响。

(三)黑河市边境贸易发展情况

2007年,黑河市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受交通条件的限制,与满洲里市和绥芬河市相比,黑河市对外贸易总量和边境贸易总量仍然偏低。2007年,黑河市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36亿美元,同比增长49.2%。其中:出口额为2.25亿美元,同比增长51.6%;进口额为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8%。黑河市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8亿美元,同比增长160.5%②。此外,黑河市与满洲里、绥芬河两个口岸城市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其对外贸易保持顺差。

二 当前中俄边境贸易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对俄边境贸易,特别是满洲里市、绥芬河市和黑河市对俄边境贸易都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从未来发展看,这种贸易仍然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能力不足已经成为边境贸易未来发展的瓶颈

在满洲里、绥芬河和黑河三个口岸城市中,满洲里市的贸易量最大,这与其良好的交通设施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铁路运输方面,满洲里市交通设施基本能满足对外贸易的运输要求。

绥芬河市交通运输能力则屈居第二位,且成为当前制约绥芬河市对外贸易发展的瓶颈。绥芬河市拥有公路和铁路两个国家一级对俄口岸,铁路、公路直接与俄罗斯对接。1903年远东铁路的修建为绥芬河市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该铁路已成为绥芬河市开展对俄贸易的先天优势。但是,现在绥芬河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对俄贸易的重要通道,交通设施的发展已经明显滞后,尤其是铁路运输能力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绥芬河市紧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经过绥芬河市至俄罗斯的铁路通过能力明显弱于绥芬河市铁路换装能力,铁路通道已接近饱和状态。从中国进口货物方面看,随着绥芬河口岸通关货物量不断增大,绥芬河市的铁路通过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缺少陆路口岸,加上跨越黑龙江的大桥迟迟未能动工,黑河市只能以水上运输的方式以及冬季冰上运输的方式发展对俄贸易。由于运输能力有限,黑河市对俄贸易额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交通运输能力的先天不足无疑是制约黑河市对俄贸易发展的最大瓶颈。

(二)税收优惠政策的退出给边境贸易企业带来挑战

为了鼓励边境贸易,中国政府从1996年开始对边境贸易进口货物实行增值税减半征收政策。但是,在边境贸易中,部分地区往往对减半征收的增值税实行“减半征收、双倍抵扣”政策。这种“双倍抵扣”政策既违背增值税征收的基本原则,也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隐患,极易引发各种偷税、骗税行为。2004年,中国国家税务总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条和第33条,取消了“双倍抵扣”政策,进口环节免征的增值税不得再作为企业的进项增值税抵扣。按照增值税的链条式管理方式,无法抵扣的税额事实上必然由进口企业和下游购货企业共同负担。这也意味着增值税减半征收部分无法使企业真正获得。减半征收的税款在增值税的抵扣环节又被重新征收,一方面使优惠政策无法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直接引发部分企业在增值税抵扣环节的偷税、骗税行为。更有甚者,“双倍抵扣”政策退出后,边境贸易企业的税收负担明显加重:经营效益好的边境贸易企业减少了利润,而经营效益不好的边境贸易企业则直接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

为了在“双倍抵扣”政策退出后继续支持边境贸易企业发展,中国财政部自2008年11月1日起,开始采用专项转移支付的办法代替原有的增值税“减半征收”政策③。但是,由于这项政策刚刚开始启动,各项支持措施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边境贸易企业的经营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

(三)边境贸易企业难以筹集信贷资金

中国边境贸易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业务发展受资金规模限制。而规模较小、信誉等级偏低的边境贸易企业很难在银行获取贷款。在20世纪90年代边境贸易高速发展时期,各个商业银行因边境贸易企业所形成的不良贷款比重很大,这也造成了商业银行对边境贸易企业普遍存在“惧贷”的心理④。当前,各个商业银行对边境城市分支行的授信资金额度都很低。正因为如此,很多边境贸易企业和银行本可达成的贷款协议,往往受到资金额度的限制而无法实现。

此外,边境贸易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还根源于其经营方式本身。例如,大多数边境贸易企业从事边境贸易仅仅是为了获取中间差价,这种单纯以边境贸易为主要经营业务的边境贸易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贷款额度很难提高。如果边境贸易企业通过设立加工厂,对进出口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提高进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在获取银行贷款方面则会相对容易。事实上,近年来边境贸易的发展使边境城市积累了相当多的居民储蓄,但是由于边境贸易企业在银行贷款难,大部分储蓄便通过省级分行转移至其他行业和其他地区。只有打通银行与边境贸易企业之间的贷款渠道,解决这种储蓄和融资的不对称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边境贸易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效益。

(四)货币结算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目前,中国边境贸易主要以现钞和转汇两种方式进行结算。现钞结算风险较高,且不利于加强中国对外汇的管理。而转汇结算由于必须通过第三国银行,又面临时差等不便捷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结算速度慢、结算费用高等阻碍边境贸易企业发展的问题。在解决边境贸易货币结算问题上,中俄双方的态度一直十分积极。俄滨海边疆区政府文件中提出解决边境贸易货币结算难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是建立区域性的俄中联合银行。但是,由于中俄两国银行体系差异较大,当前并不具备建立联合银行的条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边境贸易通过第三国货币结算所带来的诸多不便,中俄双方都积极推进边境贸易本币结算。黑河市自2003年开始推行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即边境贸易以人民币和卢布进行贸易结算。2005~2007年以卢布结算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8.53亿美元,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总额为0.011亿美元,并且本币结算已经由贸易领域逐步向旅游领域扩展⑤。但是,以本币结算的边境贸易发展同样遇到了很多困难。

第一,中国在对俄贸易中非资源型商品贸易保持顺差,所以,在贸易结算中卢布所占的比重远大于人民币。而有关中国对俄保持逆差的资源型商品贸易,在谈判过程中,俄方则要求中方以美元或卢布结算。这样,中国境内结余了大量的卢布现钞。一方面,企业持有卢布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较大;另一方面,结余的卢布现钞又无法通过对外贸易流回俄罗斯。而通过银行调运卢布到俄罗斯境内则要交付较高的手续费⑥。因此,可以说,中方大量持有贸易结余的卢布,实质上等于被俄方征收了铸币税。

第二,俄罗斯自2006年7月1日开始实行卢布完全自由兑换,但是,人民币与卢布的汇率仍要通过第三国货币——美元换算。由于美元汇率的波动,人民币与卢布之间的汇率也不断变动。况且,人民币与卢布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进一步扩大,风险更加难以把握。

第三,俄方对人民币结算的态度较为消极。俄方对卢布结算的热情很高,一直积极推动整个对外贸易的卢布结算,以提高卢布的国际地位。看来,中俄双方共同推行的本币结算实质上成为俄罗斯所热衷的“卢布结算”。

(五)资源型产品进口将发生转变

从中俄边境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进出口商品的互补性较强。这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互补性符合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即两国在对外贸易中充分发挥自由的生产优势,然后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能够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从这方面看,中俄两国的对外贸易空间很大,并且具有互惠互利的发展前景。但是,中俄贸易的商品主要集中于两大类型: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俄罗斯出口的商品则主要是资源型产品。尽管资源型产品的出口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外汇收入,但是俄罗斯越来越重视资源出口却给本国产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在绥芬河口岸进口商品中,原木一直是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商品。2006年排在进口商品第10位的原油在2007年跃居第二位,2007年铁矿砂也开始进入进口商品的前10名。资源型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致使俄罗斯频繁调整出口关税。从2007年1月起,俄罗斯开始限制原木出口,将原木的出口关税提高到10%,并且规定原木关税总水平不低于每立方米6欧元,此后每年上调30%,2010年前将提高到每立方米24欧元以上。在限制原木出口的同时,俄罗斯还出台了鼓励木材加工的相关政策,对深加工木材出口和木材加工设备进口实行零关税。从俄罗斯政策变化的趋势来看,中国未来资源型产品的进口将会受到更多的限制,被限制的产品种类也会进一步扩大。这无疑给中俄边境贸易带来新的挑战,边境贸易企业的经营空间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当然,这些政策对于中国企业开展对俄投资则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今后,中俄边境贸易会逐步向“对外投资—生产加工—贸易”一体化转变,对外投资与边境贸易的相互促进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但是,在中国对俄投资的过程中,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却一直受到限制。俄远东地区只有1000万人口,劳动力严重不足。然而,在中国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俄方对外来人口一直过分敏感,中方务工人员很难获得在俄罗斯工作的劳动“大卡”。

(六)边民互市贸易受到俄罗斯政策变化的制约

“手拎包”这种贸易方式一直是中俄边民互市贸易的重要载体。但是,这种贸易方式却受到俄罗斯关税政策的制约。起初,俄罗斯居民可携带的免税商品为50公斤,后来降为35公斤⑦。如果俄罗斯再降低居民携带免税商品的数量,则这种贸易方式很有可能将无利可图,中国边境城市的入境旅游人数也必然会大大减少。近期,俄罗斯又开始调整居民携带免税商品的政策。从2008年12月18日开始,俄罗斯海关对由铁路口岸入境的俄罗斯旅客携运的商业性包裹实施退运,使出入境的俄罗斯旅客明显减少。目前,俄罗斯海关只对俄罗斯旅客携带的部分自购物品免税放行。公路口岸方面,俄罗斯海关也对入境俄罗斯旅客携运的商业性包裹实施退运,只允许俄罗斯旅客携带自购物品入境。俄罗斯海关认为,这种通过旅客携运商业性包裹的行为属于非法行为,为防止国家税收的流失,今后将禁止俄罗斯居民携带商业性包裹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2008年11月1日起,中国将边民互市贸易进口的免税生活用品额度提高到每人每天8000元人民币⑨。显然,在促进边民互市贸易的发展上,中国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俄罗斯的态度则略显消极。

当然,俄罗斯这种政策的变化会遭到俄罗斯居民的抵制。远东地区由于距离俄罗斯欧洲部分较远,大部分生活用品需要从中国进口,而“手拎包”是实现这种互通有无的主要贸易方式,已经被俄罗斯居民普遍接受。如果禁止旅客携运商业性包裹,受到损害的将不仅仅是中国出口企业,还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居民。但是,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这种边民互市贸易方式必然会受到俄方政策的制约。

(七)未来中俄边境贸易必然面临转型

边境贸易对于边境城市居民互通有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动中俄国际贸易发展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边境贸易所发挥的作用已经逐渐弱化。边境贸易在中俄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1999年为59.4%;而按照2006年1~6月的数据测算,边境贸易仅占中俄贸易总额的20.7%⑩。

边境贸易所面临的转型问题十分突出。中俄贸易已经由传统上的易货贸易向现汇贸易转变,且各种转口贸易、补偿贸易以及合资合作经营等贸易形式已经初见端倪。很显然,单纯建立边民互市贸易区与这种发展趋势不相符合。边民互市贸易区仅仅是将原有居民交换消费商品的边民互市贸易进行空间上的整合。而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边民互市贸易已经逐步向大宗国际贸易的方向转变,边民互市贸易未来必然成为大宗国际贸易的补充。在边境城市从事边境小额贸易的企业,由于各种税收优惠的逐步退出,也必然面临着从边境贸易向大宗国际贸易发展的问题。目前已经出现了大宗国际贸易与边境小额贸易共存的局面,而其中的主要差别就是边境小额贸易能够享有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如果优惠政策逐步退出,边境小额贸易所特有的竞争优势也就不复存在。

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贸易受到WTO规则的制约,而边境贸易所享有的优惠政策与WTO规则是明显不符的。WTO对边境贸易的定义是按照最惠国待遇中的特定条款来对待。WTO对边境贸易这种特例的解释是,“两国边境地区居民和企业在距边境线15公里以内地带从事的贸易活动”。也就是说,WTO所允许的特例是指当前边境贸易中的边民互市贸易,而不包括边境小额贸易。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加入WTO之后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方式来解决优惠政策与WTO规则不相符的问题。中国在加入WTO之后也通报了维持原有边境贸易优惠政策的情况。尽管边境贸易在各国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小,当前还没有因为边境贸易而诉诸WTO解决争端的情况,但是当前边境贸易与WTO规则不相符的问题仍然值得关注。

第一,中国对边民互市贸易的范围界定是边境线20公里以内,而WTO所允许的是15公里以内;

第二,WTO并没有把边境小额贸易纳入边境贸易的优惠政策中,中国大量其他省区企业到边境城市开办分支机构,其主要目的就是享受边境贸易中的各种优惠政策,这明显违背WTO对边境贸易的定义。

从这些方面来看,未来中俄边境贸易必然要转型。从中国西南地区边境贸易的发展趋势来看,向自由贸易区和次区域经济合作区(11)的方向发展是边境贸易的必然选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区已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合作区域,也是边境贸易向自由贸易区和次区域经济合作区转型的典型成功案例。如果中俄贸易的发展能够持续扩大,并且逐步由单纯的商品交换转变为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的相互流动,中俄边境贸易则会逐步向自由贸易区和次区域经济合作区过渡。但是,当前,这种发展趋势仍然受着各种不利条件的制约,如俄罗斯方面仍然以各种理由限制中国劳动力的自由转移。中方企业对外投资能力不强,也是制约这一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 结论与政策建议

边境贸易对中国边境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边境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边境城市的发展。而无论是边境贸易还是边境贸易企业的发展,都对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进一步促进中俄边境贸易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中国对俄边境口岸及边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边境口岸及边境城市的运输能力。根据当前各个边境口岸及边境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须因地制宜地加强交通设施建设。

第二,当前财政的转移支付政策应当以提高边境贸易企业的竞争能力为目标,既要给予边境贸易企业财政上的支持,也应当以补贴为导向,引导边境贸易企业向深加工型企业发展,以财政补贴带动边境贸易企业技术投资。

第三,加强对边境贸易的金融支持,适当提高边境城市商业银行的授信资金额度。当前边境贸易已经与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情况完全不同,历史上所形成的不良贷款不应再作为限制边境城市商业银行授信资金额度的依据,应适当考虑对边境贸易企业给予贷款政策上的一定倾斜。

第四,积极推动中俄边境贸易以本币结算,扩大人民币的支付范围,提高国际支付能力。鼓励边境贸易企业以人民币对俄投资,鼓励俄方以人民币对中国投资,以相互投资带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发展,进而提高人民币在边境贸易结算中的信用度。只有不断提高人民币在俄罗斯的影响力,才能促进对外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在无法实现本币结算的贸易领域,通过加强中俄两国银行的沟通和合作,尽快开办两国银行间的代理业务,就能比较现实地促进边境贸易货币结算便捷化。

第五,促进边境贸易由简单的边民互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向规模化、专业化的大宗国际贸易转型,促进各种加工贸易、转口贸易等的发展,形成多种贸易形式共存的格局。适当建立一些加工贸易区承担起货物向第三国周转的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边境经济、口岸经济向自由贸易区的过渡。

第六,边民互市贸易区的发展需要中俄双方的共同促进,而俄罗斯对于边民互市贸易区一直持谨慎态度,中国边境城市建立的边民互市贸易区往往因俄罗斯方面的消极态度而被迫闲置。因此,加强中俄双方的磋商和交流比单纯建立各种边民互市贸易区更为迫切和重要。俄罗斯居民已经习惯以“手拎包”贸易方式来代替边民互市贸易区的功能,而中国边境贸易企业大多数日用产品都是通过这种贸易方式出口的。只有俄罗斯继续限制居民携带免税商品的数量,“手拎包”这种贸易方式逐步退出,边民互市贸易区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第七,在发展商品贸易的同时,积极鼓励边境城市的企业对俄投资,尤其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俄进行技术投资,在出口商品的同时实现技术输出、劳务输出和资本输出。对资源型产品的进口,应当坚持对俄投资、加工和进口一体化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完全符合俄罗斯对资源型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且有利于边境贸易向次区域经济合作逐步转化。次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文化背景等软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发展对俄投资和劳务输出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中俄两国边境城市的政策协调,保障中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注释:

①http://www.suifenhe.gov.cn/chinese/.

②http://www.hlj.stats.gov.cn/xwzx/tjgb/dsgb/6995.htm.

③李丽辉:《中央财政:六项措施支持边贸发展》,《人民日报》2008年11月3日。

④中国人民银行牡丹江市中心支行专题课题组:《论边境贸易发展的资源战略与金融支持》,《金融研究》2003年第9期。

⑤郭春田、冯雷:《开展非贸易本币结算,促进边境旅游贸易发展》,《黑龙江金融》2008年第5期。

⑥俄罗斯海关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调运卢布现钞到俄罗斯需要缴纳0.125%的关税和1%的押运费。

⑦2006年2月26日,为了限制中国商品入境,俄罗斯出台了新的措施,免税商品的数量由原来的每人携带50公斤改为35公斤,过境的次数由每人每周一次改为每人每月一次。这样,原本大量通过俄罗斯公民旅游购物形式通关的商品被阻挡在俄罗斯境外。

⑧http://www.hljciq.gov.cn/Detail.aspx?ID=13304.

⑨李丽辉:《中央财政:六项措施支持边贸发展》,《人民日报》2008年11月3日。

⑩高晓慧:《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解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6期。

(11)次区域经济合作是相对于区域经济合作而言的,相当于仅限于两国边境范围内的区域合作,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开展的较长时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标签:;  ;  ;  ;  ;  ;  ;  ;  ;  

发展中俄边境贸易的几点思考--基于满洲里、绥芬河、黑河市边境贸易的调查与分析_边境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