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水稻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高飞[1]2006年在《太湖晚粳稻关键品质性状与产量的肥料促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利用2002年江苏省中熟晚粳品种区域试验各点的参试品种材料,运用AMMI模型首先分析了稻米品质各指标的变异性与稳定性,以确定环境可调控的关键品质指标,研究肥料对这些稻米关键品质指标及产量的调控机理并提出优质高产相协调的调控措施。本试验于2003、2004年在苏州太湖地区农科所进行,以太湖地区优质中熟品种苏香粳2号为供试材料,设计了氮肥用量、氮肥运筹、有机无机肥配比和钾肥用量等试验,研究其对稻米关键品质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明确太湖地区晚粳稻米关键品质性状的关键营养调控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江苏不同区试点的中熟晚粳参试品种的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指标的稳定性最低,在稻米加工品质指标中以整精米率、在蒸煮品质指标中胶稠度的稳定性较低,其它如出糙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品种本身特性的影响,相对较为稳定。因此环境可调控的关键稻米品质主要是外观品质、整精米率、胶稠度这叁个指标。(2)在0~22.5kg/666.7m2的不同氮肥水平下,随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千粒重变化很小,每666.7m2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呈下降趋势,并且稻米RVA谱的崩解值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而消减值则增加。总体上施N量低于15kg/666.7m2时,苏香粳2号品质指标和产量随之改善,超过15kg/666.7m2施用量时,则会使品质和产量同步下降。因此15kg/666.7m2左右为苏香粳2号的优质高产相协调的适宜氮肥用量。(3)通过研究氮肥运筹对苏香粳2号品质产量影响的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15kg/666.7m2水平下,后期平衡施肥能够获得较好的外观品质,而进一步增施氮肥则会使外观品质变劣。氮肥后期运筹对稻米的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较小,RVA值则以在高氮水平下,追施保花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苏香粳2号的RVA值。后期平衡追肥有利于提高每亩穗数和每穗粒数,降低结实率,提高产量,但不利于稻米品质的提高。(4)通过研究不同有机肥无机肥配比对苏香粳2号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完全施用有机肥能在一定程度上稻米的改善外观品质,有机无机肥混合施用则易使稻米外观品质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比对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不大。RVA值则以施用有机肥比例为75%时最好。本试验认为,在有机无机肥比例为1:3左右时产量最高,其每亩穗数、每穗粒数也最高,结实率较低。(5)通过不同水平施钾量对苏香粳2号的品质与产量具有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地增施钾肥可实现苏香粳2号的品质与产量的同步改善与提高,而过量施钾肥并不利于苏香粳2号品质与产量的协同性。施钾量在22.5kg/666.7m2左右时,有改善外观品质和稻米RVA谱品质的趋势,同时能有效提高苏香粳2号的每亩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达到最高产量。因此本研究条件下,在太湖地区以施钾量以22.5kg/666.7m2时为优质高产的适宜值。

张坚勇, 肖应辉, 万向元, 刘世家, 王春明[2]2004年在《水稻品种外观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文中认为基于AMMI模型 ,研究了 18个水稻品种外观品质性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并对参试品种的品质性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以 6个外观品质性状表型值及相应的品种稳定性参数为指标 ,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据此对供试品种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品种与环境互作效应在 1%水平显着 ,外观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随品种而变化较大 ;随水稻品种的稻米粒长、长宽比值变大 ,相应品质性状的稳定性下降 ;相反 ,垩白率、垩白度越小的水稻品种 ,相应性状的品种稳定性越高。汕优 6 3的 6个外观品质性状均居参试品种平均水平 ,但其品种稳定性极高 ;932 72、南京 16、W0 0 2、苏香粳 2号等水稻品种垩白率低 ,垩白面积小 ,稳定性高 ,可作为水稻外观品质改良的育种亲本。

刘丽华, 胡远富, 陈乔, 李红宇, 钱永德[3]2013年在《利用AMMI模型分析寒地水稻3个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文中研究说明为给寒地水稻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将黑龙江省垦区6个寒地水稻品种(系)种植在6个不同生态点,利用AMMI模型对其营养食味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游离脂肪酸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进行了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游离脂肪酸含量、直链淀粉含量3项指标在基因型间、环境间及基因型×环境互作间的方差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这3项指标的交互效应主成分值(IPCA)差异也达到显着水平;影响营养食味品质稳定性的主要环境气候因子是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日平均气温和日均气压,穗期温度高、光照充足和少雨的环境有利于寒地稻米良好品质的形成;6个参试品种(系)营养食味品质稳定性为建07-1023>空育131>龙粳20>饶选06-06>北粳9005=垦稻08-924,6个农场对水稻品质影响为查哈阳农场>梧桐河农场>853农场=军川农场>850农场>290农场。

张坚勇[4]2003年在《水稻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稻米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质改良成为目前水稻育种的重要目标,也是水稻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当前,我国稻米品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稻米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差(如:垩白偏高等)。本研究围绕稻米品质稳定性这一主题,从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入手,利用Asominori/IR24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群体连续3年分析食味品质相关QTL的表达稳定性;同时,利用18个水稻品种在两年3点多个环境中研究水稻食味和外观品质性状的表型稳定性,期望为优质水稻品种的培育、推广应用以及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结论如下: 1.利用Asominori/IR24的CSSL群体,分析稻米蒸煮食味品质9个性状相关QTL连续3年(2000-2002年)的表达稳定性,结果发现:影响光泽度的qLT-8、控制柔软性的qTD-6和qTD-8、共同作用于综合口感的qIVVOE-6a和qIVOE-8,以及影响直链淀粉含量的qAC-8等6个QTL,在3年都能稳定地表达。这为QTL的精细定位、克隆以及优质食味品质水稻品种的辅助选择(MAS)育种都奠定基础。 2.利用加性主效应和乘积交互作用模型(AMMI模型),分析18个供试品种20项品质指标在两年3点(2001-2002年,南京、金湖和东海)表型稳定性,结果表明:①稳定性高的品质性状有粒长、粒宽和长宽比(Di平均值≤0.36),相反,垩白率、垩白大小、最高粘度、冷胶粘度、消减值和米饭综合口感的稳定性偏低(Di平均值>1.1),另外11项品质性状的稳定性适中(0.49≤Di平均值≤1.06);②品质性状稳定性高(Di平均值<0.8)的品种有南京16号、W002、汕优63号、3004和丰优香占;而稳定性较低(Di平均值>1.1)的品种有常优1号、淮引9901、扬两优6号和特优559。这对优质稳定水稻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利用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3.粒长、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热浆粘度、冷胶粘度、回复值和消减值9个指标都与米饭综合口感(IVOE)呈极显着负相关,而粒宽、崩解值、米饭光泽度、柔软性、粘性和弹性6个指标都与米饭综合口感呈极显着正相关。从相关程度来看,崩解值、消减值、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等理化 指标与IVOE之间的相关性,都比直链淀粉含量与WOE之间的相关性高,因 此综合利用这些理化指标,在育种早期世代选择,克服早代所获稻米不足以食 味品尝的困难,对加快优质育种进程、提高选择效率均有重要意义。4.除稻米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受栽培生产方式影响很小外,另外17个品质性状在 四种食品生产方式下都存在显着差异。单就改良米饭适口性而言,绿色食品生 产方式下最佳;对于外观品质,高产栽培方式下最好,因此在优质米产业化生 产中,应首先选择圣白低且对环境钝感的优质品种,再结合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以生产出外观和食味品质优良的安全无公害大米.

程维民[5]2015年在《重离子辐照创建水稻淀粉蛋白近等基因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直链淀粉和蛋白质不仅仅是水稻品质性状的评价指标,同时在食品、工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重离子诱变平台,辐照处理籼稻9311、粳稻武运粳7号种子创建农艺性状突变体库,用化学方法测定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创建大容量、含量呈梯度的直链淀粉、蛋白质近等基因系,并在合肥、海南两地种植。研究籽粒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稳定性以及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株高、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有效分蘖数、穗长6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9311突变体库和武运粳7号突变体库主要结果如下:1.创建直链淀粉、蛋白质近等基因系。169份籼稻9311突变体中直链淀粉含量变幅范围是7.64%~32.37%,其中高含量直链淀粉突变体材料有11份,低含量直链淀粉突变体材料有5份;蛋白质含量变幅范围是7.05%~13.79%,其中高蛋白突变体有34份,低蛋白突变体有3份。202份武运粳7号突变体中直链淀粉含量变幅范围是11.50%~21.70%,其中高含量直链淀粉突变体材料有18份,低含量直链淀粉突变体材料有52份;蛋白质含量变幅范围是7.91%~13.96%,其中高蛋白突变体有24份,低蛋白突变体有45份。2.合肥种植的9311近等基因系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力为98.46%,蛋白质含量遗传力为92.11%;武运粳7号近等基因系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力96.03%,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力为86.61%。海南种植的9311近等基因系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力为92.52%,蛋白质含量遗传力为84.71%。海南种植的武运粳7号近等基因系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力为93.00%,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力为83.81%。3.近等基因系材料的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在9311直链淀粉、蛋白质近等基因系材料的农艺性状中,每穗实粒数、有效分蘖数和结实率这四个农艺性状易被籽粒品质性状影响,变异系数分别为37.53%、30.72%、24.70%;穗长和千粒重不易被品质性状影响,变异系数分别为10.01%、9.21%。在武运粳7号直链淀粉、蛋白质近等基因系材料的农艺性状中,有效分蘖数、每穗实粒数易受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影响,变异系数分别为36.90%、29.46%;千粒重和结实率不易受品质性状影响,变异系数分别为14.98%、12.89%。4.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9311近等基因系中,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株高、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有效分蘖数、穗长6个农艺性状都呈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株高、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有效分蘖数、穗长6个农艺性状都呈负相关,并和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4、-0.592。武运粳7号近等基因系中,直链淀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13;直链淀粉含量和株高、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长都呈正相关,和有效分蘖数呈负相关;蛋白质含量和株高、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长都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0.593、-0.387、-0.581、-0.563,和有效分蘖数呈正相关。5.9311近等基因的6个农艺性状在主成分分析中将综合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1.882%。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41.495%,每穗实粒数特征值最高;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3.400%,穗长特征值最高;第叁主成分贡献率为16.988%,千粒重特征值最高。武运粳7号近等基因的6个农艺性状在主成分分析中将综合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9.118%。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46.686%,株高特征值最高;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6.915%,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特征值最高;第叁主成分贡献率为15.517%,有效分蘖数特征值最高。水稻大容量、含量呈梯度的直链淀粉、蛋白质近等基因系的获得及相关研究对于研究水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分子调控和生化代谢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为通过农艺性状进行品质育种的初步筛选提供一些依据。

蒋开锋[6]2007年在《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与相关研究、耐热QTL定位及直链淀粉含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文中指出培育高产稳产、对环境钝感的优质杂交稻新组合已成为当前水稻育种的最重要的目标;近年高温造成水稻结实率显着下降而导致产量的严重损失,水稻耐热性的改良也日益迫切。本文用我省育成的5个代表性优质不育系组配的24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通过四川有生态代表性的四个试点试验,在消除以往同类研究存在的环境效应和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影响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杂交稻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其稳定性的遗传与相关性,其中:品质性状的稳定性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首次报道,并探讨了我省培育高产稳产、对环境钝感的优质杂交稻组合的可能技术途径。用中优早8号/丰锦杂交后代的168个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和157个SSR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以自然常温和高温结实率的差值作为耐热指数,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抽穗扬花期的耐热性进行了QTL分析,在第2、3、5连锁群上检测到3个新的耐热QTLs。根据Wx~a和Wx~b的序列差异,建立了两个新的STS标记,开展了不育系直链淀粉含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育成的一个优质不育系通过省级鉴定,并组配出3个组合参加各级区试。旨在为我省高产稳产、对环境钝感的优质杂交稻新组合选育、耐热性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和奠定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交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和相关研究1.1供试组合比汕优63增产的组合数(30.43%)较少、增幅不大(0.66~4.05%),主要原因在于不育系的配合力较低、杂交稻组合的结实率低;垩白粒率高、垩白度大和整精米率较低是杂交稻品质存在的主要问题。1.2产量和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的基因型效应、试点效应均达到1%显着水平,除碱消值外的其余性状,基因型与试点的互作效应也达到1%显着水平。表明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和稳定性评价都很重要。1.3双亲配合力改良和组合的选配,对杂交稻的产量提高和除碱消值外的品质改善都有显着效果。产量以恢复系改良的作用最大(相对重要性62%,下同),依次是不育系配合力改良(24%)和组合的评价筛选(14%);品质以不育系改良的作用最大,但不同指标各部分的相对重要性不同,改良的策略也应不同。1.4品质性状中垩白粒率、垩白度的稳定性最差,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稳定性较差,长宽比和糙米率等稳定性高;宜宾点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南充点对直链淀粉含量、作物所点对整精米率和胶稠度的鉴别力最强。1.5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所有品质指标完美结合有一定难度。外观、加工和食味品质内的品质指标间,都存在有利于彼此促进、共同协调改良的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增大粒长和长宽比有利于外观和食味品质改善,但不利于整精米率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提高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1.6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优质与高产结合有一定难度,主要表现在高产需增加单穗重,单穗重提高不利于外观品质改良、而有利于整精米率提高;穗数型的产量性状构成对整精米率提高不利,而有利于其它品质性状的改良。1.7品质性状与其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单一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参数与其表型值之间的相关均未达显着水平,培育对环境钝感的优质稻是可能的;各品质指标间,垩白度大的糙米率和精米率的稳定性差,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增强低垩白粒率和小垩白度稳定性的间接选择,对改善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都有重要作用。1.8丰产性与稳产性之间的相关,丰产性和稳产性分别与各品质性状稳定性之间的相关,各品质性状稳定性之间的相关,均不显着,表明丰产性、稳产性和综合稻米品质的稳定性可能较好的结合。2.水稻抽穗期耐热性的QTL分析2.1检测到qhts-2、qhts-3、qhts-5 3个加性效应显着的耐热性QTLs,分别位于第2、3、5连锁群上。单变异的贡献率为6.59%~10.72%,联合贡献率为28.01%;位于第3染色体的qhts-3的效应最大,贡献率达10.72%,基因作用方式为加性;位于第5染色体的qhts-5的效应次之,贡献率为10.70%,基因作用方式主要为超显性;位于第2染色体的qhts-2的效应最小,贡献率为6.59%,基因作用方式主要为超显性。其中,qhts-2和qhts-5是首次在第2和第5连锁群上检测到的两个耐热QTLs;qhts-3与已报道的第3连锁群位于RZ892和RG100区间的唯一1个耐热QTL,位置不同,是一个新的耐热QTL。1.2程式指数与常温结实率、高温结实率及耐热指数的相关均不显着,表明该RIL群体的偏粳分离对耐热性指数不存在影响;常温结实率与高温结实率和耐热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高温结实率与耐热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表明常温条件高结实率的材料,在高温条件下通常结实率也较高,耐热性选择应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对高结实率性状同时进行。3.直链淀粉含量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3.1建立了两个STS显性标记Wi10-1和Wi10-2,分别特异性识别非糯稻Wx等位基因Wx~b和Wx~a。3.2两个标记与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高达0.905,能准确识别Wx~bWx~b和Wx~aWx~a。3.3应用建立的新标记,对不育系选育过程中的低世代不育株和保持系单株进行辅助选择,育成的优质不育系泸香618A通过了四川省技术鉴定,并组配出3个优质杂交稻组合参加各级区试。

韩笑, 赵海成, 滕汶志, 李红宇, 潘喜鹏[7]2018年在《利用AMMI模型评价苏打盐碱土对水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采用品种和盐碱程度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5份耐盐碱水稻品种(龙稻16、13G028、13G030、13G040、长白9)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稳定性,以期为苏打盐碱地水稻外观品质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品种间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稳定性不同,环境对垩白性状的影响也不同;垩白性状的总变异呈基因型(G)>环境(E)>基因型×环境(G×E),垩白粒率和垩白度PCA1、PCA2和PCA3平方和分别累计解释基因型×盐碱互作平方和的99.65%和99.80%;参试材料在不同盐碱梯度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稳定性以龙稻16最强,其次为13G030,再次为13G028和长白9,13G040的稳定性最差。

刘昌乾[8]2016年在《籼稻新不育系和新恢复系的配合力及其F_1的温敏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分析籼型杂交水稻新不育系和新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以及其在耐温度胁迫育种方面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采用自育的4个新不育系(G软华A、G华珍A、N11S和N727S)和4个新恢复系(化感稻3号、华恢55、华恢521和华恢271)配组,组合和恢复系分期种植,考察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配合力和温敏性等分析,结果如下:1、大多数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且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在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单株实粒重性状上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方差贡献率比恢复系高。在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性状上恢复系一般配合力方差贡献率比不育系高。N727S和华恢55的单株实粒重一般配合力分别在不育系和恢复系中表现最好,各产量构成因素比较协调,但株高较高,配组时要注意抗倒性。2、大多数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且一般配合力方差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在糙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粒宽、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性状上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方差贡献率比恢复系高。在精米率、长宽比和胶稠度性状上恢复系一般配合力方差贡献率比不育系高。不育系中,G软华A表现最优,无明显缺陷。恢复系中,化感稻3号在出糙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长宽比上表现较好;华恢521在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上表现较好。3、温敏指数的配合力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方差贡献率更高,表明水稻耐温度胁迫能力的改良应侧重恢复系。相关分析显示,5月播期温敏指数和8月播期温敏指数相关显着,低温敏感强度和高温敏感强度相关极显着,表明水稻低温敏感性和高温敏感性存在关联。基于温敏指数的聚类分析把组合和恢复系聚为4类,其中温敏指数较小的是第二类的7、8、10和20号。应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简记为AMMI)模型分析温敏指数的稳定性表现,发现不育系N727S和恢复系华恢55、华恢521的子代温敏性低且比较稳定。温敏期分析表明,始穗前1天至始穗后2天是最主要的温敏期。4、不育系中,N11S所配组合温敏期长度中等,具有较强的耐高温胁迫能力。恢复系中,华恢55所配组合温敏期长度中等,耐低温能力表现一般,耐高温能力稍强,温敏性高于恢复系本身;恢复系华恢271所配组合温敏期较短,耐低温和耐高温能力表现均一般,温敏性也高于恢复系本身。综合上述结果得出结论: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加性效应为主;不育系N727S和恢复系华恢55适用于农艺性状改良;不育系G软华A适用于品质改良;水稻耐温度胁迫能力的改良应侧重恢复系,且低温温敏性和高温温敏性存在关联;不育系N11S和恢复系华恢55适用于温敏性状改良。

吴伟[9]2003年在《籼稻稻米品质遗传变异及其环境互作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浙江省丰产性、抗性、生育期相仿,而品质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早籼稻主栽品种:优质高产嘉早935和中质高产浙733为稻米品质研究材料,1999年(气温比常年明显偏低、多雨寡照的凉夏)和2000年(气温比常年略偏高,降雨与日照接近常年)分别在不同纬度的沿海平原——苍南、温岭、宁波、绍兴、嘉善和内陆丘陵——泰顺、遂昌、开化、临安、安吉十个地点进行大区对比种植,考察记载其生育动态和结实期的气象因子——日均温、日均最高温、日均最低温、日照时数和日均降雨量,以及碾米品质性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外观品质性状(粒长、长宽比、透明度、垩白度、垩白米率)、蒸煮食味品质性状(胶稠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与营养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根据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原理,采用包括基因型、年份、地点、年份×地点、基因型×年份、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的混合线性模型,无偏地估计各项随机效应方差、成对性状间各项随机效应分量的协方差与相关系数(Rao,1971;Zhu,1992),无偏预测各项随机效应值(Zhu,1993),综合分析年份、地点、基因型及相互间的互作对浙江早籼稻品质性状遗传变异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稻米品质性状中,主要受年份效应影响的是蛋白质含量,主要受与环境地点有关效应影响的是糙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和透明度,精米率、粒长、垩白度、垩白米率、胶稠度、糊化温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主要来源于与基因型有关的效应。早稻灌浆结实期的气象因子中,日均温、日均最高温和日照时数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年份间的差异,而日均最低温和日均降雨量的变异主要由年份与地点的互作引起。 糙米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对不同年份的气象条件较敏感,而其余品质性状则相对较稳定。不同地点的差异很少影响糙米率、精米率、粒长、垩白米率、胶稠度、糊化温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即这些性状的地点效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整精米率、长宽比和透明度的地点效应稳定性次之,垩白度最差。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碱消值)、垩白米率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效应预测值未达显着,其余品质性状在不同年份的地点效应预测值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品种的糙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垩白度、垩白米率、糊化温度和蛋白质含量,以及嘉早935的透明度和浙733的胶稠度对不同年份的气候条件较不敏感,与此相反,浙733的透明度、嘉早935的胶稠度对气候具有较强的敏感性。糙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透明度、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地点的基因型效应没有显着性差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精米率、长宽比、胶稠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圣白米率和圣白度在不同地点的基因型效应存在显着性差异,稳定性较差。阐述了早釉稻米品质在不同地点的变异和品种对不同地点的适应性。 从早稻灌浆结实期的生态环境来看,气温和日照时数年度间均呈显着差异。嘉善的气温地点效应预测值高于其它地点,日均最低温总体上内陆丘陵的地点效应高于沿海平原的效应;内陆丘陵日均降雨量大于苍南、温岭的日均降雨量,而小于嘉善、临安和宁波的日均降雨量。早稻结实期不同年份在不同地点的生态环境可分为四个气温生态区、四类日照时数地点。温岭和开化的生态环境总体上较有利于优化稻米品质。 稻米品质性状间的表型相关以糙米率和精米率的相关性最强,圣白度与圣白米率间次之,蛋白质含量与要白米率间的相关性最弱。气象因子与稻米品质性状表型相关中,气温与各品质性状的相关性最强,其中日均温与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日均降雨量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次之,日照时数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最弱。 稻米品质性状间的效应分量相关中,胶稠度与其它品质性状间的分量相关最强,并以胶稠度与圣白度、长宽比的年份分量呈极强的相关;圣白度、圣白米率与其它品质性状的分量相关性次之,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其它性状间的分量相关最弱。品质性状与气象因子的效应分量相关中,气温、日照时数与糙米率、精米率、长宽比。蛋白质含量、胶稠度和圣白度的年份分量呈较强至强的相关,气温与精米率、整精米率、圣白度的年份X地点互作分量呈较强相关,气温与长宽比、圣白度、圣白米率的地点分量呈强至较强的相关。

郑蕾娜[10]2011年在《稻米品质性状遗传分析与QTL定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稻米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稻米品质包括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与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其中外观品质、蒸煮与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备受消费者的关注,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由于稻米品质是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且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利用传统的育种方法改良这些性状显得比较困难。为了对稻米品质的遗传基础有更全面的了解,更好地利用分子手段来提高稻米的食味品质,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1.不同环境条件下水稻品质性状的QTL分析利用Koshihikari/Kasalath BIL群体对2006年南京、2007年南京以及2007年海南叁个环境的12个品质性状进行QTL检测,共检测到控制稻米品质性状的QTL64个。其中营养品质相关的QTL有15个,外观品质相关的有3个,淀粉粘滞性相关的有46个。在3个环境下同时检测到6个QTL,包括qPI-3-1、qPKV-6、qHPV-6-1、qBDV-6、 qSBV-6-1、qPaT-6、qPGWC-6只在2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同时我们利用Koshihikari/Kasalath CSSLs对这7个QTL进行验证和环境稳定性分析。结果证实了这些QTL的存在和环境稳定性。此外,我们还发现各品质位点具有多效性现象,除了与Wx位于同一区间的标记之间检测到控制多个性状的QTL簇以外,还在多条染色体的多个位点上检测到控制RVA的QTL簇,营养品质性状的QTL簇以及两者共同存在的的QTL簇。这些性状间相关性的方向与同一亲本的等位基因对性状的作用方向一致。这种QTL多效性的产生究竟是由基因的一因多效,或者是由紧密连锁的许多QTL的综合效应引起的,还需要通过构建它们的近等基因系进行精细定位和克隆,才能够真正的了解2.稻米品质性状相关QTL的稳定性分析利用2007年南京和金湖两个环境的Sasanishikix Habataki BIL群体对稻米品质10个相关性状进行QTL检测,共检测到43个QTL。其中与蛋白含量相关的QTL有5个,与淀粉粘滞性相关的有38个。在2个环境下同时检测到10个QTL,包括qPC-8、 qAAC-4、qAAC-10、qPKV-2、qPKV-7、qHPV-7、qCPV-1、qBDV-4、qBDV-7以及qSBV-7。同时我们利用Sasanishikix Habataki染色体片断置换系CSSLs对这10个QTL进行验证和环境稳定性分析。结果证实了这些QTL的存在和环境稳定性。此外,我们还发现各品质性状间具有共位点现象,例如第2染色体标记G1340-C499之间,第5染色体标记R3166-708之间,第7染色体标记R2829-R2401之间都存在控制多个品质性状的基因簇。3.不同灌浆时期水稻蛋白积累的动态QTL分析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指数在水稻营养品质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由粳稻品种Asominori和籼稻品种IR24的杂交组合衍生的重组自交系(RIL,71lines)群体,采用非条件和条件QTL定位方法,对水稻四个灌浆时期的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指数进行分析。四个灌浆时期共检测到控制蛋白含量的非条件和条件QTL分别为9个和6个;11个控制蛋白指数的非条件QTL和9个条件QTL被检测到。灌浆前期,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检测出较多的控制PC和PI的QTL。本研究结果表明控制PC和PI的QTL的表达均具有时空特异性。对蛋白含量和蛋白指数的非条件和条件QTL分析中可以检测到两个或叁个灌浆时期同时表达的QTL;多数QTL仅在一个灌浆时间检测到。除此之外,有7个QTL与前人报道的成熟时期检测到的位置一致。许多QTL在PC和PI中都能被检测到,与这两者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一致。从整个灌浆时期对控制蛋白积累的遗传因子进行非条件和条件QTL分析,可以检测更多的遗传信息。与传统的仅用一个发育时期进行定位的结果比较,不仅提高定位的效率,而且可以更全面地揭示控制稻米蛋白积累的遗传信息。4.大腹白突变体WB的初步定位本研究利用一个具有多向表型的突变体WB,对表型进行深入研究。突变体与野生型日本晴相比,出现大腹白,并且籽粒变大,具体表现为长、宽、厚比野生型日本晴都显着增加。突变体WB的蛋白含量、脂肪含量以及直链淀粉含量都明显提高,千粒重变大。我们利用突变体和籼稻品种Pusher衍生的F2:3群体(550株)对大腹白基因WB进行初步定位,选择到了46株极端隐性个体。利用BSA法,我们发现WB表型与第二染色体的SSR标记RM13061和RM13195具有较好连锁关系,遗传距离为3cM, WB基因的初步定位为进一步研究腹白基因的分子功能提供遗传基础。

参考文献:

[1]. 太湖晚粳稻关键品质性状与产量的肥料促控技术研究[D]. 高飞. 扬州大学. 2006

[2]. 水稻品种外观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J]. 张坚勇, 肖应辉, 万向元, 刘世家, 王春明. 作物学报. 2004

[3]. 利用AMMI模型分析寒地水稻3个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J]. 刘丽华, 胡远富, 陈乔, 李红宇, 钱永德. 作物学报. 2013

[4]. 水稻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D]. 张坚勇. 南京农业大学. 2003

[5]. 重离子辐照创建水稻淀粉蛋白近等基因系的研究[D]. 程维民. 安徽农业大学. 2015

[6]. 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与相关研究、耐热QTL定位及直链淀粉含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D]. 蒋开锋. 四川农业大学. 2007

[7]. 利用AMMI模型评价苏打盐碱土对水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稳定性的影响[J]. 韩笑, 赵海成, 滕汶志, 李红宇, 潘喜鹏. 中国稻米. 2018

[8]. 籼稻新不育系和新恢复系的配合力及其F_1的温敏性分析[D]. 刘昌乾. 华南农业大学. 2016

[9]. 籼稻稻米品质遗传变异及其环境互作效应研究[D]. 吴伟. 浙江大学. 2003

[10]. 稻米品质性状遗传分析与QTL定位[D]. 郑蕾娜.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标签:;  ;  ;  ;  ;  

水稻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