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向商业银行发展的思考_中国建设银行论文

建设银行向商业银行发展的思考_中国建设银行论文

建设银行办成商业银行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银行论文,商业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建设银行在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经营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把客户要求放在第一位

建设银行把政策性业务交给国家开发银行以后,将只有少量业务来自计划,大量的将面向市场,或将逐步转向市场。即使有些建设项目或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是经国家批准的,其所需信贷资金也将循着市场原则向各家银行申请贷款。逐步地走向“客户选择银行,银行选择客户”。因此,建设银行必须具有经常考虑市场需求的市场意识。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这里的市场需求,首先是客户需求。建设银行在改革目标上,有必要把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客户的需求作为银行工作的核心,为客户提供更广泛的服务客间和更高的效率、更短的时限。使我们的金融服务,从过去的“银行有什么,客户接受什么”的“官行”作风,转变成“客户需要什么,银行提供什么”的真正的商业银行服务。

在改进金融服务方面,过去有些行提过微笑服务,但是客户真正需要的是高效率、高水平的服务,效率不高,笑得再好,客户也不会上门,上了门也呆不住。

最近我在上海调查,上海分行的国际业务所以能在项目融资上保持领先地位,关键就在于能够提供把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的高效率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例如,有个引进项目委托建行融资1.4亿马克,分行国际业务部率先了解到这个国家将于7月15日开始提高OECD的利率,因而加紧工作争取在7月14日以前办好融资签约,为项目节省了1000多万马克。这个企业还有几个引进项目是委托其他银行办的,因为建行效率高,企业得到实惠,所以他们表示今后项目融资将首选建行。还有一个高水平服务的问题。80年代以来,国际汇率、利率变动较大。上海分行国际业务部适时帮助融资项目开展调期业务,分散汇率风险。最近又帮助一部分高利率贷款项目进行负债管理,以借新债还老债和提前还款方式使客户获益。例如有两个项目在日元与美元汇率135日元比1美元时借的日元债,没有理会建行的调期建议,受到较大损失,他们对建行的理财水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受。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客户金融意识日益觉醒,这方面的服务需求将会更高。

在客户问题上,还要树立一种新的概念,不但企业是我们的客户;委托建行拨款的财政部门和委托建行办理政策性贷款的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也是我们的客户,而且是大客户。以财政来说,在财政部门委托的各种拨款上,就有一个尊重财政这个客户的意愿,履行财政部门提出的各种监督要求的问题。在这里,不是建设银行直接监督建设单位这个客户,而是建设银行代表财政部门这个客户在监督财政拨款对象对拨款资金的使用。

开发银行委托建行办理的政策性贷款,也有同样的问题。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是“优先”委托建设银行办理。因此,一是要办好,二是也有一个履行开发银行委托贷款的监督要求问题。开发银行现在还没有基层机构,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就可以把每年几百亿元的开发银行委托贷款稳定在建设银行。

二、信用——商业银行的生命

按照马克民主义的观点,商业信用是产业资本家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它是银行信用的基础,而银行信用是整个信用的上层建筑。社会化大生产就是以信用为链条组织起来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资本家之间相互尔虞我诈,但是一切贸易往来和资金运行却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所以西方国家通过法律规章制度以及社会道德标准来维护信用。没有信用,社会化大生产一分钟也无法继续。

过去在银行和信用问题上,拘泥于一种片面的认识,以为社会主义取代了资本主义,在经济生活中就可以不需要这种资本家本此给予的商业信用。所以我国从新中国成立起,就沿袭了苏联排斥商业信用的做法,采取了一切信用集中在银行的方办法,在企业之间禁止一切赊销和预付,禁止企业票据。企业一发货,就由银行以信贷方式供应资金,企业的一切商业往来,都通过银行而且主要通过托收承付的方式来结算。这就混淆了企业与企业的关系,也混淆了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使得企业之间只存在着无条件的支付,排斥了企业之间可能出现的商业纠纷和信用纠纷;把银行只看成对企业生产流通资金的供应者,排斥了银行对企业信贷资金的供应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这样,在经济发展顺利时,问题还不大。一旦经济调整,生产流通阻滞,就会出现“三角债”和对银行的逾期贷款,而在银根抽紧时,也会出现银行的压票或者银行借故不能办公的现象。这都是不守信用的违规行为。我们要建立社会化大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牢固地树立信用观念。信用是市场经济的路基,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用就是银行的生命。

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必须恪守信用,这是银行立行之本。这里,首先要发展商业信用,理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初,破除了一切信用集中于银行的传统体制,开放了商业信用,企业之间、银企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改善。但是由于票据市场的滞后,这种改革还是不彻底的。

本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是先有票据市场,后有证券市场。我国由于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突出,各方关注,先发展了证券市场,又由于企业机制和“三角债”等原因,票据市场反而滞后。实际上,发展票据市场,既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所必须,又是金融摆脱两个“大锅饭”(企业吃专业银行的“大锅饭”,专业银行吃中央银行的“大锅饭”)、企业摆脱“三角债”和适当地解决企业资金问题的一条出路,也是堵塞税收漏洞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保证。发展票据市场,是商业信用得以实现的手段,可以杜绝挂帐信用,销货方藉票据以促销,购货方藉票据延迟付款;在金融上银行可以经营票据承兑和票据贴现业务,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票据再贴现进行金融宏观调控;在财政上,票据可以使税收计征有据,堵住现金支付中税收大量流失的漏洞。

应该说,我们迟迟不开放票据市场,根本的问题是银行没有完全摆脱一切信用集中于银行的旧体制的阴影,因而才表现在结算工作上对托收承付方式的过份推崇,以及对商业票据和票据贴现的过多干预。所谓“市场上票据很少,无法搞票据贴现”只是一种倒果为因的托词。事实是不提倡票据,才没有票据。

发展票据市场,关键是要建立健全法制。从全国来说,要赶快制订和出台《票据法》,明确规定签发票据、收受票据以及票据承兑、票据贴现和转让等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票据才能有秩序地流通。中央银行不但自己开本票,同时要准许各家银行开本票,本票才能够起步。

在发展商业信用、开放票据市场的同时,要讲究银行信用,整顿结算纪律。现在强调严格执行统一的结算制度,实行“三不准”:不准以任何理由压票、任意退票和受理无理拒付;不准在结算制度之处规定附加条件,影响汇路畅通;不准违反规定开立帐户。这是十分重要的。

三、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存多贷”、不受信贷规模约束,核心是风险管理。所以国务院文件称之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关于资产负债管理。西方传统的银行理论,最早是奉行资产管理。后来发展到负债管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吸收资金的策略和方法,被认为是对传统理论的一场革命。到了70-80年代,又发展为资产负债管理,讲求对资产和负债的对照、对应分析,焦点在于解决资产负债之间发生的错位、缺口和差距,提倡合理搭配,优化组合。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管理重点:

一是利差。面对各种风险,要保持适度的、稳定的利差。特别要注意到期时间的搭配、利率结构的搭配。赚取利差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体现。

二是流动性。关键是解决好流动资产同易变性负债的缺口,以及贷款增长额同存款增长额之间的差距。

三是敏感性。核心是利率和敏感性。在管理上强调资产负债双方敏感性的搭配安排,首先是数量的安排,资产负债两者缺口的正负、大小,是管理的主题。此外要注意敏感性反应的时段和时效,注意资产负债调整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以及敏感性的强度。具体地说,就是要注意诸如资产负债数量的每天敏感性、违约风险的敏感性、融资契约期限的敏感性、证券转让的敏感性,等等。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风险,在提高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前提下,把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维护银行自身的利益结合起来。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目标是利润。社会主久的商业银行,同样必须利润作为自己经营的目标。“三性”中的盈利性,就是指利润。因此要改变诸如“政策目标第一,利润第二”,以及“不以营利为目的”、“社会效益第一”等等的提法。建设银行是现代金融企业,也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产权管理,讲究资本的保值和增殖。至于信贷资金,更要讲究贷款的效益、风险和回收。

建设银行向以中长期信用业务为主要特色的商业银行发展,有一个全面发展负债业务,优化负债结构的问题。商业银行是讲资金实力的,讲“筹资兴行”、“储蓄立行”,都是把发展资金实力放在第一位。因此在方针上要坚持长短期资金兼收并蓄,全方位筹集资金,保持和不断提高建设银行在全国金融负债总额中的份额。

资金是有成本的。在负债管理上,要增强负债成本和利率、汇率风险观念。在负债结构上,国内资金和国外资金、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例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金融形势,以及利率、汇率发展变化的态势来选择对我有利的负债方式。

在负债中,储蓄是必争之地。有一种说法,似乎居民储蓄吸储的成本高,不如企业存款的资金成本低,主张不必在居民储蓄上花力气,这是不全面的。当然,筹资要讲成本。居民储蓄除了利息之外,还有网点费用,还要交存款准备金和留存备付金,这些费用和利息,都是筹资的成本。但是,现在企业存款的争夺很激烈。建设银行的许多政策性存款已经被大量分割。自筹基本建设存款,过去是在建设银行先存后批,存足半年才准使用。自筹基建存款常常超过自筹计划的100%,现在一般不到自筹计划的60%。建筑企业,过去全部在建设银行开户存款。现在各家银行都要考虑资金回流,哪家银行贷款的项目,就在哪家银行开户存款。而不少企业的存款,则利用银行间的竞争,在正常利率之外再要一块“好处”,或“手续费”,或索要实物,实际上吸存的成本也已大增。过去那种低利率的企业存款,已经有所变化。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居民储蓄存款是原始存款,存款利息高一些,但如果没有居民储蓄存款作母本,就不可能支撑贷款,也就不可能有企业的派生存款。所以各家银行都把大力吸收居民储蓄作为筹资的重要来源。这是有道理的。当然,现在建设银行的居民储蓄存款超过2000亿元,已经不再是到处铺摊子不计工本地增设网点的时候。储蓄所增设网点要考虑储源;储蓄所的人员、手续要规范化;要靠优质高效服务和新的储种、新的金融工具以及银行电子化来提高单位存款数量。但是,决不是把居民储蓄降到次要地位。

资产管理也有个资产结构问题。不但要考虑长短期贷款的比例,还要有一定比重的国债和有价证券。相对而言,国库券在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上都是较好的。在中央银行开恨公开市场业务的条件下,增持国库券,可以降低备付率。资产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金融资产风险转移和补偿的机制。包括抵押、担保、呆帐准备金、债权债务重组,以及在必要时变债权为产权等等,目的都是转移风险和降低风险。还有一个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问题,后面将专门讨论。

四、竞争——商业银行的立足点

在市场竞争中,建设银行将面对众多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竞争,因而要有敢于在市场角逐的竞争意识。

第一,要敢于同国内处的大银行一争高下。国外,要考虑建设银行在世界500家大银行前50家银行的排名。国内,不但要考虑在四家大银行中的位次,而且要考虑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份额。

分支行机构也有一个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再定位的问题。横向比,要考虑在四家银行中的位次;纵向比,要考虑在建设银行系统内各分、支行中的位次,以及同类型省份或城市银行间、兄弟行之间的位次比较。对于各项主要业务以及各项金融创新,在银行间、兄弟行之间也有一个排队和再定位的问题。

树立竞争观念的关键是弄清自己在向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位置,才能确定竞争对手、追赶目标和发展战略。同时考虑调整业务结构和机构布局。

第二,占领和争夺新的阵地。具体地说,有四个重点可以争夺。即: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城市,重点业务。

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是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建设银行要争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对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和大企业进行分析,明确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建设银行的业务支撑点。因此,在分析各地主要产业的生产能力、固定资产、产值、产量、技术状况、利润、税收,以及当前生产上主要问题、矛盾和对策的基础上,确定可以依托的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作为建行的依靠对象和争取对象。上海建行调查,1993年底建行工商企业存款为33.84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为56.83亿元,贷存比为0.60,高于工行、农行和中行贷存比水平0.20左右。上海14个大工业平均税利率8.62%,平均贷存比0.20。超过这两个指标的重点产业,有汽车(27.54%和1.29)、电站(梅山11.81%和0.69)、建材(9.07%和0.28)、冶金(10.12%和0.27)。通过这样细致的调查来确定依托产业或依托企业,确定我们争夺的重点,是十分重要的。

争夺重点城市,是要对地区或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对城市金融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我们的城市工作重点,确定我们致力争夺的重点城市。

争夺重点业务,比如:存款业务。一是装备计算机网络,全城通存通兑,并通过为大企业代发工资,作为争夺企业存款和职工储蓄存款的结合点,这样,就抓住了存款的源头,既抓了企业存款,也抓了居民存款。二是把吸收存款同支持重点建设联系起来,譬如,以代收电费与支持电力建设联系起来,以收公路过路过桥费同支持重点路桥建设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也说明了吸存与贷款的辨证依存关系。

信用卡业务,这是今后角逐的主要业务。房改金融业务和房地产金融业务迭起波澜,是各方必争之地。

国际金融业务,建设银行可以对投资项目的国内外融资一体化来进行,建设银行在为大项目筹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开拓市场,占领市场,重新瓜分市场。中心问题是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支持建立健全各种市场体系的同时,不断开拓市场,占领市场,重新瓜分市场。中国从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各种市场和市场体系正在建立和发展,建设银行应当善于推进各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等。今后银行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争夺货币,而货币是以市场为依托的。建设银行要善于在争夺市场的竞争中,争夺存款,争夺货币(如上海工行通过磁卡占领股票市场,争夺了几十亿元的货币)。

在这方面,上海分行的做法值得参考。一是抓住各产业部门正在从事生产要素市场建设的机会,从市场组建开始,就参与组建,帮助制定市场交易运作方案和适应交易行为的财务结算方案,占领市场,对存款的增长起了很大作用。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新产业、新企业诞生。为上海新增加了40个物业管理公司(随着住宅商品化的推开,这是一个新的大行业),1700个装饰公司,40家工程监理公司,上海各支行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新产业、新企业开展金融服务。

五、流动资金贷款问题

90年代以来,各地建行扩大了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份额,使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贷款比重过大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固定资产贷款必然是长期的,风险大的;流动资金贷款一定是短期的,风险小,或者无风险的。比如“铺底流动资金”就是要长期占用的,所以在传统体制下,强调对铺底流动资金同基本建设投资一样,要由财政无偿拨款。1983年7月改由银行一家供应,解放了财政,却套住了银行。至今工商银行背上了沉重的铺底流动资金的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前一个时候对新建项目铺底流动资金调查,不少分行主张,只选择一部分返存率高的项目,搞从固定资产到流动资金的“一条龙”服务,承担铺底流动资金贷款,而不是对所有项目的铺底流动资金贷款都包下来。有些政策性项目,可以同固定资产一样向开发银行申请贷款。

现在许多支行,对工商企业的贷款,是在不承担铺底流动资金贷款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发放一部分季节性或超定额的流动资金贷款。同时对贷款企业的信誉和效益要加强调查分析,要充分估计到,流动资金贷款虽然期限短,也是有风险的。

附带说到,铺底流动资金,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从资金使用和资金供应的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不是市场经济的概念,所以改由银行供之后,企业丢开了财政资金的“大锅饭”,却又吃上了“专业银行的大锅饭”。市场经济不存在铺底流动资金的概念,只有自有资本和借入资金的概念。在西方国家,企业的自有资本,首先用于盖厂房。盖好了厂房,再以厂房向银行抵押借款去买设备,然后再以设备向银行抵押借款去买材料、付工资,即作为流动资金去实现生产的周转。所以西方国家企业的建筑物和设备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牌子“此不动产已抵押给某某银行”、“此设备已抵押给某某银行”。看到了这样的牌子,其他银行就不再给予贷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银行对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首先是一个债权人的概念,不是资金供应者的概念。因而建设银行可以对企业的一切流动资金贷款都强调抵押或担保或贴现,可以把一切贷款都化短期贷款,无所谓“铺底”“不铺底”。但是,建设银行从扩大流动资金贷款份额考虑,在一个时期内,可以继续沿用铺底流动资金的概念,以争取指标,扩大业务,但在方法上则要强调更新观念,改进做法。

六、科学决策,提高资产质量

向商业银行转变,强调贷款的自主决策,特别要加强调查研究,实现科学决策,提高资产质量。

建设银行从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拨款改贷款的时候开始,就致力于开展产品、行业的投资信息调查和项目可行性调查,1983年我们曾提出过“多种摇钱树,不建赔钱厂”的口号。以后又发展到项目评估,要求对“建贷”项目的贷款有自主权,对拨改贷项目的贷款有否决权,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或者说由于价格关系一时难以理顺,不少项目属于政策性投资,只能听从计划、主管部门的决策。但在开展产品、行业调查方面,却培养了一批干部,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后向商业银行转变,强调贷款的自主决策,更需要注重项目的科学决策,注重贷款的效益和偿还。如果说过去有些逾期贷款,主要是源于旧体制下政策性贷款遗留下来的包袱,那么在今后提高自主决策的信贷资产质量,就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而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地决策贷款,将是提高资产质量的保证。

尽管说传统体制下决策体制不科学,造成了一些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但是计划部门和主管部门毕竟拥有最庞大的项目决策机构,拥有各有关行业或产品的最权威的专业人才和据以决策的信息资料。现在建设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大量商业性项目贷款要由建设银行自主决策,建设银行必须加强决策力量。一方面,要系统地开展各有关行业、产品的调查,掌握重点产业(或产品)的产供销现状、行业发展、生产力余额、规模经济、技术经济、原材料产供销制约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这是正确进行贷款决策的根据。另一方面,有必要网罗各行各业既懂得生产建设专业技术、又懂财务金融的专家,培养和组织建设银行自己的决策人才和专业队伍。人才和资料,将是保证科学决策和提高资产质量的基础。

在贷款决策上,应当强调贷款项目的效益,把保证贷款的偿还放在第一位。这里强调的是减少贷款不能偿还的风险,维护银行的权益。对于那些只有很好的社会效益,但财务上却只是有微利甚至亏损,不能保证偿还贷款的项目,屠于决策性投资,应当由财政拨款,或者由政策性银行贷款。建设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应当毫不犹豫地申明,不能贷款支持。

在贷款决策上应该坚持以下标准:

1.投资项目(包括技术改造项目)必须经过国民经济评价的,主管部门才能批准立项。

2.只有同时通过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的,主管部门才能立项,投资公司才能投资,商业银行才能贷款。

3.仅仅具有国民经济效益,而不具有财务效益的项目,应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直接投资,承担贴息或减免税,或者由专门的经济、金融组织(各专业投资公司或政策性银行)承担投资拨款或贴息贷款。商业银行不应该参予贷款。

4.不具有国民经济效益,仅具有财务效益的,不得立项,商业银行也不应贷款。

商业银行强调银行效益(贷款的偿还性和银行利润),政策性银行强调国民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才是这一次金融改革中区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真谛。

七、注重经营或加强经营力度

建设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各级行都有个经营问题。特别是总行和分行有一个加强经营力度问题。现在总分行成立营业部。承担了对主管部门的具体业务,但并不意味着总、分行的部室(处)就只有单纯的管理职能,而应是管理与经营兼备,寓经营于管理。无论是资产负债结构的安排、资金的调度、筹资运营、资产决策,都应从经营着眼,精于于成本估算,作出全面安排。即使说管理,也是对全行业务经营的管理。所以,我赞成“三级管理、四级经营”的提法。

总、分行设立营业部,其突出的作用是适应中国分部门管理经济的特点,按行业主管部局归口(包括行业协会),把存贷款业务拢住。上海市分行除了区县支行之外,还没有六个管行业的支行(他们称为“条”支行),实际上这是从过去按主管局管项目拨款沿袭下来的体制,它相当于六个专业营业部。今年上半年,上海建行企业存款增长87亿元,6个“条”支行就增加了63亿元,是营业部作用最好的说明。上海工行没有设“条”支行,过去对行业的贷款常指定一个区支行归口管理,而企业存款则就近选择区支行开户。如杨浦区支行管全市冶金贷款,普陀区支行管全市纺织贷款,长宁区支行管医药卫生贷款等,银行企业都不方便。最近改变办法,区支行不再管行业,存贷款一律归各区支行就近办理,市分行另设一个营业部管各主管局和行业。工行在机构分工上的这一改进,是对营业部作用的另一佐证。

现在不少省分行营业部同市分行在业务范围上有了矛盾。主要是营业部(也包括“条”支行)追求扩大存款,想多设网点和“派生柜”,就同市区分支行“争嘴”,发生了矛盾。这同前一个时候,过于强调对基层行存款指标的考核也有关系。现在看来,指标考核不能只考核存款,而应多方面考核。就营业部来说,除了其他指标之处,一是侧重于行业指导,营业部可以研究行业的发展情况,选择依托产业,制订全省(市)行业战略,并对地区行提供某些信息,进行行业指导(不能讳言指导)。二是帮助。帮助市分行(或区支行)疏通部门关系,保持存款和其他业务优势。但是,营业部不能追求自己设业务网点,因为市区分支就是现成的网点。在这方面,要把建设银行在诸如铁道、公路、通讯、水利等工程上,按线长点多的特点实行联行管理的经验运用过来。例如上海第六支行管铁路,一直管到杭州路局、南京路局和南昌路局,并没有到杭州、南京和南昌去设办事处,而是直接由杭州分行、南京和南昌分行直接办,但上海第六支行则加强联系,及时提供信息和要求并汇总情况。

八、不同类型的分支行向商业银行发展的模式

曾国坚同志就建设银行向商业银行发展,提出了三种模式,即重点行模式(所谓平果模式)、城市行模式和县支行模式。以具体模式来指导工作,看得见,摸得着,经笼统地提出一些向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则话题要具体而生动。我到广西看了平果分行,同分行同志进行了讨论,对我有几点启发。

第一,重点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分支行在摆脱了财政监督职能之后,如何转向商业银行?实质性的问题是如何从为一个项目服务,转到为一方经济服务。

人们常说,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这个说法的客观规律性,根源于项目的投入产出同所在地经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广泛的感应、波及(诱发)、关联、制约和促进的关系。因而在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的过程中,重点行作为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来果铝专业分行来说,可以有四个层次的作用。一是推动地方经济为项目的建设施工服务,如建设地方水泥厂、砖厂;二是推动地方经济为项目的上下游生产服务,如帮助地方建设氟化盐厂,为电解铝提供助熔剂;组织运矿车队,为氧化铝提供运输。三是推动地方经济为项目的建设生产提供生活服务,如发展养鱼、养鸡、猪场、名优土特产品和饮料等等。四是促进项目本身的深度开发,提高经济效益,以平果铝来说,不能满足于生产氧化铝、电解铝,还有一个如何向铝材加工要效益的问题。平果铝分行对前三点考虑得多,对地方脱贫致富很有帮助,但第四点考虑不足,而这点对重点建设项目来说恰恰非常重要。

第二,城市行如何从为投资项目拨贷款的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发展,要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规律,发挥建设银行自身的优势。一是广泛的存款服务,不断推出新的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如上海的“五连环”有奖储蓄、广州的电子钱包等。二是广泛的贷款服务,包括大企业国内外项目融资的一揽子服务、住宅抵押贷款(“按揭”贷款)等。三是使自身为建设项目实施监督的各种金融手段,转而为社会服务,实现监督服务的商业化。如为建设单位或企业充当财务顾问(甲方全代表)、招投标公司的审造价格控制造价的服务。四是为经济市场化提供金融服务。如上海分行为各种市场提供的财务结算服务,北京分行为商业城、购物中心建设提供的一揽子服务。这里的二、三两点,是建设银行的优势。

第三,县支行如何向商业银行发展,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要根据县城的不同条件及其发展前景作出不同的安排,有的要调整布局,有的可以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查概括。在目前,组织县支行对当地经济资源利用和现状作一次区域经济调查,同有关部门就县的经济发展设想充分交换看法,对县支行的未来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九、银行家、银行形象和银行文化

建设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需要特别提出培养社会主义的银行家,进行银行形象设计和银行文化建设的问题。

(一)关于银行家

熊彼特创立的技术创新学说中把技术创新定义为发明的第一次商品化,并且特别强调了企业家的作用,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可以说,这是在生产力要素中首次引入了企业家的作用,具有特别的意义。银行家不是一般的银行工作人员,也不是一般的行政领导。银行是唯一能够提供“银行货币(活期存款)”的金融组织,银行的社会功能是最大限度地聚集社会资金和高效能地集中使用资金。因而银行家就应该是一种善于运用金融手段在促进企业发展以至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能发挥枢纽作用的人。就这一定义讲,银行家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1.通晓经济,精通金融;2.善于以金融方法引导、调控资金的投向;3.灵活调度资金,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4.在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上,敢为天下先。

(二)关于银行形象设计和文化建设

西方国家一些大银行、大企业常常考虑企业形象的设计。即运用CI战略设计,以一种非常强有力的统一集中的形式把企业形象、功能和企业精神传达给广大社会客户。

中国企业很早就讲究形象识别标志,比如,酒店挂酒旗,药铺挂膏药,当铺则有统一的高柜台和正楷的“当”字。这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的CI设计。中国的银行也是讲究形象设计的。“二战”以后,交通银行、中国银行首先在银行大楼上设置统一的标志。交能银行的大楼是巨大的石块基础和临门的几根巨型水泥立柱,给人以一种财富、实力庄重、安全可靠的印象。我们可以从现在上海总工会(原交通银行总管理处)、青岛市建行、重庆市建行的办公楼,看到旧交通银行大楼的统一建筑式样。旧中国银行的大楼则倾向于西洋建筑风格,使人马上联想到它的外汇业务,有一种洋务、效率、信用的特征。解放前生产的一种银行牌香烟,就是以中行大楼作标志的。这种统一的建筑设计,使人一看就知道是银行,而且能够马上识别出是哪一家银行。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简单的CI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建设银行,在如何向商业银行转变的过程中,有必要有也有理由对如何自觉地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建设银行的银行形象设计和银行文化建设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讲究自己的银行形象设计和银行文化建设,这也应该是建设银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银行的形象设计,包括办公楼建筑样式、招牌字形和款式、广告用语、办公环境、人员形象、业务作风(效率、信誉等)。即建设银行参与市场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经营的业务向社会公众(包括政府、客户、投资者、居民以及银行职工等)表达出来的银行形象,它实际上也标志着社会对银行的信赖程度。一般来说,它应该给人一种既与中长期投资信用相联系、又是庄重、谨慎、富于开拓进取(不断有金融创新)高效、求实、守信的印象。银行进行CI设计需要较长的时间,精心策划。因此,在形象设计上,可以先易后难,分步骤进行。先把容易统一的形象如办公楼样式、招牌字形和款式、涉及公共关系的用品如信封、信笺、干部名片等,统一起来。其它争议较多、难度较大的问题,如行名、行徽要不要改,广告统一用语等,可以全面设计,反复充分论证,慎重决策。在大问题上,切忌仓促轻易改动。

建设银行的文化建设,是同建设银行历史传统、领导人员的银行家精神、职工行为规范、业务修养、职业道德、纪律、风度、风气、群体精神相联系的。它是银行日常政治思想工作、业务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以及丰富的业务文化生活的结晶。但它又不是孤立的,它通过银行的经营活动具体表现出来并互为影响。

在建设银行文化建设上,树立什么样的企业精神,是一项重要内容。日本企业很讲究企业精神,有的企业提出口号:“好的思考,才有好的产品”,鼓励职工的创新;有的企业把中国的“爱厂如家”搬了过去,在日本提倡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的也很普遍。“两参一改三结合”、“爱厂如家”,这是“大跃进”时代中国创造,我们把它丢掉了,日本人把它奉为至宝。建设银行的企业精神,我以为要在实事求是、金融创新、高效优质服务、信用第一上做文章。所以我赞成“求实、创新、效率、信用”的提法。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建设银行向商业银行发展的思考_中国建设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