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轻卡子午线轮胎主要外观缺陷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轿车/轻卡子午线轮胎主要外观缺陷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一、轿车/轻载车子午线轮胎主要外观缺陷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高天奇[1](2021)在《轮胎耐臭氧老化、滚动阻力性能及氟橡胶胶粉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对人们日常驾驶中存在安全隐患且属于国家强制产品认证的“CCC”产品-汽车轮胎进行了臭氧老化研究和滚动阻力性能测试;另外,研究了废旧氟橡胶胶粉的解团聚及在氟橡胶中的应用问题。结合具体工作情况,选取了一定数量的成品合格销售轮胎以及原材料进行相关的研究及探索。主要结论如下:(1)臭氧老化现象严重制约了轮胎产业的发展。通过对不同臭氧浓度下轮胎的老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轮胎表面的臭氧老化迹象随臭氧浓度的升高而加剧,并导致最终失去应用性能。臭氧老化主要出现在轮胎表面应力集中处,且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而轮胎表面相对平整、应力较少的位置臭氧老化现象则不明显。红外光谱测试表明,轮胎臭氧老化现象与C=C双键的特征峰强度相对应,老化程度越高,其吸收峰强度则越低。(2)汽车轮胎的滚动阻力系数大小直接影响了车辆的燃油经济性;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轮胎的滚动阻力系数受到轮胎的花纹、规格型号等多因素制约。其中,轮胎尺寸越大,则滚动阻力系数越低;胎面较多的花纹沟会降低其滚动阻力系数;滚动阻力系数随着轮胎规格高宽比的降低而减小。(3)对废旧氟橡胶胶粉的表面进行物理修饰,可以有效解决其粘接和团聚的应用难题。研究了废旧氟橡胶胶粉的防粘接和解团聚的问题,采用无机物粒子对胶粉的表面进行物理修饰,成功解决了废旧氟橡胶胶粉的团聚和结块问题;其中在沉淀法白炭黑或硫酸钡用量在5~8 phr的时候,可以有效解决废旧氟橡胶胶粉的团聚问题;且经过表面修饰的废旧氟橡胶胶粉可以在氟橡胶的混炼胶中大量填充,且不影响最终硫化胶的基本性能。为高分散废旧氟橡胶胶粉的高值化利用,开辟了新方向。

申怡薇[2](2020)在《J品牌轮胎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我国轮胎市场的快速发展,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导致整个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如何顺利实现产品的快速销售成为轮胎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可以使得轮胎生产企业打破传统理念的束缚,提升市场占有率并保持有效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对轮胎企业而言,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借助文献研究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对J品牌轮胎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同时借助营销学中的4P理论、4C理论和4R理论对其营销策略进行优化。首先在全面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轮胎产品的内需状况和出口状况等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对J品牌轮胎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结果表明J品牌轮胎目前的优势和外部机遇十分明显,但是其劣势和威胁也不容忽视。之后,本文从营销学的4P理论出发,对J品牌轮胎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现状和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在营销过程中虽然采取了诸多的措施,但是面临的问题仍然较多,使其市场营销策略偏离了 J品牌轮胎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产品的销售和竞争力的提升。最后,本文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仍然从4P理论出发,对J品牌轮胎的营销策略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以期使其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更加科学合理,以此提升J品牌轮胎市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促进其在市场中的健康发展。

包崇美[3](2020)在《绿色轮胎滚动阻力性能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轮胎在汽车的组成部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滚动时所受到的与滚动方向相反的阻力即为轮胎滚动阻力。滚动阻力对于车辆的动能消耗、燃油损失及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减小滚动阻力,能提升车辆的运动性能,并实现节能减排,同时还可以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近些年,兼具安全高效和环保节能的“绿色轮胎”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近几年各国轮胎工业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与传统轮胎相比,绿色轮胎的设计更加优化,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能够很好地减小滚动阻力,帮助车辆降低燃油损失和动能消耗,使用时间也大大增加,真正在生产、使用各个环节践行了绿色理念。根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的报告,和普通轮胎相比,绿色轮胎的应用可以减小30%左右的滚动阻力,从而降低5%左右燃油消耗,同时也能减少C02排放。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绿色轮胎在减小滚动阻力方面的性能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这也是轮胎试验与检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通过深入开展各国轮胎滚动阻力测试方法的比对研究,形成不同国家及地区滚动阻力测试方法的比对及分析。对市场上现有的几种代表性乘用车轮胎及同型号绿色轮胎进行试验比对,探讨绿色轮胎的节能性;以胎压、载荷及速度为影响因子,进行试验设计;通过试验数据分析,探究与绿色轮胎的滚动阻力性能相关的各项影响因素。

王宝凯[4](2020)在《205/55R16子午线轮胎的结构设计、带束层优化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半钢轿车子午线轮胎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轿车轮胎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精准设计轮胎性能,开发一款适合市场需求的轮胎,是每个轮胎企业所追求的方向。本课题就是设计一款适合国内市场使用的205/55R16轿车子午线轮胎产品,并在设计开发过程中研究和讨论了带束层优化设计等。首先进行了产品技术设计。通过市场车型调查、使用条件调查,获得轮胎的基本使用需求,并依据相关国家标准等进行轮胎外轮廓设计、花纹设计、轮胎结构设计,输出轮胎外轮廓图、花纹图、材料分布图。设计过程中讨论了轮胎外轮廓参数的便捷设计方法、花纹设计的主要关注要点。其次进行了带束层的优化设计。通过调整带束层的角度、宽度参数,以及两个参数的交叉对比设计,对多方案的设计进行刚性仿真、模态仿真,得出仿真数据并进行分析。同时经过施工设计,制作多方案轮胎进行室内噪音、室外实车测试,获得不同方案轮胎的室内外测试结果。本文采用仿真和实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不同的带束层设计对轮胎性能的影响进行讨论和总结,获得相应的设计经验,用以指导促进向后的设计方法。最后基于产品设计要求制造出合格的试验胎,进行外缘尺寸、脱圈阻力、刺穿强度、高速性能、常规耐久等轮胎尺寸和安全性测试。实际测试中,按照企业标准进行了加严测试,实验结果不仅满足国家法规的要求,同时满足加严的企业标准。后期产品上市,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开发设计了轿车子午线轮胎205/55R16规格的国内市场产品,并对其带束层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最终开发的产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满足市场需求,具备规模化生产,是一款成功的产品。

李尚帅[5](2019)在《轮胎硫化内模具的设计与硫化外温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轮胎制造朝精密、高效、高性能化发展逐渐成为趋势。硫化是轮胎制造的最后一道工序,硫化效果直接影响轮胎的各项性能。当前的轮胎硫化工艺多采用胶囊进行硫化,胶囊硫化发展至今虽然在不断改进,但是胶囊膨胀不彻底、结构不对称、硫化压力低和蒸汽冷凝水沉积等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制约着轮胎向高性能方向发展。此外,传统轮胎硫化工艺的热媒介质是蒸汽、过热水,介质的热能大量耗散在运输管路中,能源利用率低,维护成本高。本文研究内容基于高性能轮胎直压硫化技术,针对该技术的斜楔式内模具胀缩方式限制其可应用轮胎规格范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轮辋直径更小、扁平比更高的轮胎硫化内模具胀缩方式,并进行了新型内模具设计。同时,采用电磁感应加热技术替代传统工艺的热媒介质,提供轮胎硫化外温所需温度,实现轮胎硫化外温的绿色供给。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窄瓦先行,宽窄齐停”的内模具异步胀缩方式,并以205/40R17规格轮胎进行了异步胀缩内模具的设计。基于该规格轮胎断面对金属内模具进行了几何特性分析,确定了关键几何参数。设计了能够实现异步胀缩方式的内部传动机构,借助PTC Creo建立了异步胀缩内模具三维模型。进行了异步胀缩方式运动仿真和碰撞干涉检验,优化了模具结构。(2)对硫化压力状态下的异步胀缩内模具进行了强度校核和位移分析。借助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了硫化高压下的内模具应力和位移,找到了模型受力不均的原因,对模型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和改进,最终获得了满足强度要求的异步胀缩轮胎硫化内模具的设计方案。(3)成功研制了轮胎硫化外温电磁感应加热装备。设计并制造了适用于感应加热方式的外模具及相配套的感应加热装置。设计了 PLC温度控制系统,制定了电磁感应加热方案,阐述了外模具硫化温度控制方式。并通过外模具模温均匀性实验对装备进行了调试。(4)探究了硫化外温感应加热装备的工作性能,实验对比了感应加热硫化外温工艺的优缺点。借助改造完成的硫化机,以215/75R15规格轮胎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轮胎外温均匀性实验和硫化测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感应加热硫化外温工艺下轮胎外温均匀性良好,各测温点升温情况与传统硫化工艺相近,满足轮胎硫化要求。分析了工艺能耗和成本,采用感应加热硫化外温工艺能耗降低81.76%,单胎硫化成本降低42.7%。

逯春晓[6](2019)在《同质化竞争背景下S公司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的跨越发展之后,2018年我国轮胎产量为8.16亿条,占全球轮胎产量的一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轮胎生产大国和轮胎消费大国。在乘用轮胎市场,外资品牌依靠强大的品牌优势占据着近70%的市场份额,中高端市场更是几乎被外资品牌垄断。相比外资企业国内自主轮胎企业研发投入低,在原材料、设备和技术的选用上的区别并不大,市场竞争趋于同质化。规模与价格是主要的竞争策略,这也导致了中国轮胎行业产能的过剩和极低的利润。市场份额少、产品售价低及由此带来的产品毛利低是我国轮胎行业的客观现状,单纯拼价格杀成本的恶劣行业竞争格局是直接原因。因此,如何摆脱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提升国内市场份额,改善利润是摆在自主轮胎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S公司作为国内轮胎行业的上市龙头企业,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近年来非常重视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的开发,通过短期内投入的大量的市场资源,在销量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但仍未形成自身特色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也未摆脱价格战和同质化的困扰,持续的高投入也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压力。本文以S公司为案例,对其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环和境营销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分析,指出了市场发展机会和其存在的问题,运用STP和4P等营销理论和工具,对其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为其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论文提出要抓住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当地政府的产业导向与要求,顺势而为,大力发展绿色环保轮胎和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着力打造特色产品;集中资源,围绕着业务目标,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制定适合于自身的差异性的营销策略;大力进行品牌建设,通过打造强势品牌逐步摆脱同质化化竞争。为了保障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本文还提出了一系列管理措施:转变营销观念、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团队建设、优化绩效方案、强化过程管理。

胡红舟[7](2019)在《基于工况模拟载荷的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节能与环保是汽车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能源、环境、资源等方面问题的加剧,这个主题显得更加突出。轻量化是汽车节能与环保的重要途径。理论和实践均表明,汽车的能耗与其重量近似成正比。轿车作为汽车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其轻量化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其占有率超过汽车总量的三分之二。近些年来,汽车动力电动化和汽车驾驶智能化成为重要趋势,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也期待汽车轻量化技术的进一步提升。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新需求的不断出现,轻量化不断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尤其国内汽车正向开发技术还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有不少轻量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和深入分析,以寻找更好解决办法。本论文正是为了满足这一汽车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开展了轿车轻量化领域的系统深入研究。首先,提出了面向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的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的计算理论与方法,并构建了面向轿车关键件的柔性共享的工况模拟载荷计算平台;然后,重点以基于轻量化材料应用的结构创新和优化为主线,开展悬架、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身关键件的结构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针对汽车部件的正向开发流程,提出了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方法,为保证给定可靠性条件下轿车关键件的轻量化设计和优化奠定基础。该方法采用基于等效应变的断裂失效准测、基于等效应力的塑性损伤准则和基于SN曲线与线性断裂力学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逐步判别工况模拟载荷计算的有效性,既满足计算正确性的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降低计算工作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面向轿车关键件的柔性共享工况模拟载荷仿真平台,为不同类型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中的工况模拟载荷提取提供工具。该平台具备参数化轮胎模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数据库、测试法规中的强化路面仿真模型等,并可以依据需要按不同的强化试验场建模。该平台还可以兼顾显式和隐式两种仿真方法,动态仿真建立在显式和隐式联合仿真的基础上,结合了两种动态分析的特点和优势,并对隐式分析的线性部分采用了子模型技术来压缩模型大小以减少仿真所需资源。提出了联合仿真中基于轮心位移判据的隐式计算时间步长的确定准则,既保证联合仿真的正确性又最大限度节约计算时间。联合仿真克服了整车多体动态仿真的常见假设,如刚体及线性假设,从而提高了仿真计算精度。(2)综合考虑结构变形的非线性特征对部件载荷水平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的轻量化优化方法与流程,该方法建立在反映实际载荷特征的有限元模型上,并包含主要非线性影响因素如轮胎的大变形及其与路面的接触摩擦等,从而保证了计算有效性和精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悬架锻压件结构轻量化参数化优化方法,其中包括结构轻量化参数化模型、轻量化设计流程与基于质量灵敏度和应力灵敏度的寻优策略等。基于该设计流程与寻优策略建立了悬架摆臂和转向节的轻量化参数优化模型和方法,并具体应用到摆臂和转向节的轻量化优化设计中,实现了显着的轻量化效果。通过与拓扑优化结果的比较,展示了该优化流程及相关方法、准则的特点和实用性。提出了基于载荷一致性及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可靠性分析方法,并应用到摆臂的疲劳可靠性分析中。通过采取与验证载荷一致的整车强化路面谱,克服了传统设计中设计载荷与验证载荷脱节的问题,并通过载荷循环迭代来保证结果的收敛性。(3)对动力传动链开展系统分析,提炼出了其轻量化条件下影响可靠性的关键环节。提出了空心化、内压增强的传动半轴轻量化方法。该方法在等应力的条件下,通过空心化复合结构设计,并采取内压增强方式提升轴的稳定极限,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结构轻量化。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大幅减少轴的质量,部分方案可以减少3/4左右的质量,轻量化效果明显。针对动力系统强化试验流程,在动力部分的强化试验分析中,提出了基于材料性质、载荷、关键尺寸变化等因素的部件通过强化疲劳试验概率的理论及计算方法,改进了传统疲劳设计中基于平均疲劳强度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通过分析电机主轴的结构特征及疲劳失效模式,揭示了电机主轴装配误差对疲劳寿命的影响机理。分析了影响减速箱可靠性的密封问题,提出减速箱密封性能与刚度及加工精度的关联理论,并据此建立CAE分析模型,依据关键参数的变化,预测密封间隙的变化特征,为箱体的密封设计提供定量依据;分析了油封的密封性及关键参数对密封功能的影响,提炼并改善了密封件功能可靠性设计方法。与目前国际标准中建议的密封件设计方法相比,该设计方法更全面地体现了密封件的功能可靠性设计要求。(4)针对典型高强度钢车身骨架的受力特点提出了基于波纹板加强结构复合梁的轻量化设计方法,并提出了波纹板不同结构特征参数的设计原则。通过仿真计算与―十字平板‖加强结构和铝合金泡沫加强结构复合梁的性能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不同情况下不同加强结构方式的性能特点;波纹板加强结构复合梁和其他加强结构复合梁相比,在同等质量下具有更大的承载能力,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轻量化结构设计的优越性。通过车身常用盒形骨架梁在极限载荷下的变形模式与失效研究,对车身骨架梁以横向、扭转载荷为基础比较了用于极限载荷分析的三种方法的特点,揭示了基于弹性及理想塑性材料模型的极限载荷确定方法在精度及评估客观性上更好。以横向和扭转载荷为基础,比较了不同焊接结构疲劳分析方法及特点,揭示基于这几种方法,尤其是在复杂焊接结构下的局限性及各自特点,线性断裂力学法更适合复杂结构的分析。以纵向失稳分析为基础,揭示了基于设计公差的不同缺陷组合对盒型梁最低失稳力的影响。在同一公差下,不同缺陷组合所导致的失稳力差别可达到1/5,考虑与不考虑公差的分析结果相差约1/3。上述研究成果为在汽车正向设计中更多更好应用不同类型的高强度钢板实现轻量化设计打下了理论和方法基础。(5)开展了整车强化试验载荷仿真研究。基于柔性共享的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平台,建立了完全基于变形体及非线性特征下的某C级仿真模型,并开展联合仿真模拟。该轻量化样车骨架为高强度钢材料,悬架关键件和四门两盖主体为铝合金材料。整车模型包含所有必要的非线性因素,如整车环境下制动工况的模拟等。基于该样车设计了悬架K&C特性静态试验和强化路面动态可靠性试验方案并开展了试验研究,获得了一套反映整车和关键件的运动和动力特征的关键参数,如整车速度、加速度、摆臂应变等。静态和动态试验数据与相应的仿真数据比较验证了整车仿真建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基于悬架部件的应变数据,通过雨流计数法与线性疲劳损伤理论,把强化路面上悬架所受的疲劳应力转化为等效疲劳应力,建立了轮胎接地点处相对于应变测量点的载荷模型,把悬架在强化试验场内所受的疲劳载荷转化为作用在轮胎接地点的等效疲劳应力,为悬架在强化路面上的疲劳分析提供有效参考载荷。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8](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白跃峰[9](2017)在《轮胎外观质量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轮胎外观质量是最直观评价轮胎品质的指标,对其评估是轮胎质量检测中的重要环节。当前国内外的轮胎外观质量在线检测仍多依靠人力完成,存在检测效率低、人为因素影响大、劳动强度高等缺点。近几十年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在多个领域的缺陷检测方面得到推广和应用,为轮胎缺陷检测装置研发提供了技术基础。对此,本文主要针对轮胎外观质量自动检测装置设计与分析方面开展了如下研究:(1)总结了轮胎存在的外观质量缺陷,分析了其特征及分布规律,提出了按照缺陷产生区域及类型的划分方法。(2)结合轮胎外观质量人工检测工艺,规划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轮胎外观质量自动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确定了系统主要由机械单元、控制单元、图像采集和图像处理单元构成,选定了多相机同时自动检测和轮胎自动旋转的检测方法采集轮胎内外表面图像信息。(3)从轮胎外观检测需要的胎圈夹持、子口扩张和轮胎旋转等动作入手,分析了各动作机构间的逻辑关系、结构形式及驱动方式等,并对轮胎外观检测装置进行了结构设计。(4)建立了转臂的转动角度和胎圈夹持机构可夹持轮胎内径及转臂的转动角度和接触处(轴套和旋转套与轮胎胎圈)受力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绘图分析得出:在轮胎胎圈夹持机构的几何关系及轮胎重量确定的情况下,接触处的临界法向力nF及圆周力tF的大小不随转臂的转动角度改变而变化。(5)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的Mechanical模块对轮胎外观检测装置的驱动轴系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同时对机架进行了模态分析,结果表明了设计结构的合理性。(6)提出了轮胎内外表面图像采集元件选择方案,规划了检测元件布置及调整方法,依照待测轮胎的相关技术参数和区域划分方法,选定了相机和二维激光传感器。

沈茂桥,迟雯,罗吉良,李忠东[10](2007)在《低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常见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低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常见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通过采取调节硫化定型高度和定型压力、重新设计硫化胶囊、重新核算成型机头宽度、改造硫化机台的中心机构、调节一段反包胶囊和指形器、调整二段成型时肩压辊参数设置、加大胎体刺孔的密度以及严格工艺管理等措施,有效解决了低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胎里窝气、露线、气密层裂口、脱层以及胎侧裂口等质量问题。

二、轿车/轻载车子午线轮胎主要外观缺陷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轿车/轻载车子午线轮胎主要外观缺陷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轮胎耐臭氧老化、滚动阻力性能及氟橡胶胶粉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轮胎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1.1.1 轮胎的历史演变
        1.1.2 轮胎的发展历程
        1.1.3 国内外轮胎产业概况及分类
    1.2 轮胎的结构与组成
        1.2.1 充气式轮胎的结构与组成
        1.2.2 非充气式轮胎的结构与组成
        1.2.3 轮胎分类及基本标识
        1.2.3.1 不同用途的轮胎分类
        1.2.3.2 轮胎基本标识
        1.2.3.3 汽车轮胎花纹分类
    1.3 橡胶在轮胎中的应用
        1.3.1 轮胎中常用的橡胶
        1.3.1.1 天然橡胶
        1.3.1.2 合成橡胶
        1.3.2 轮胎的基本生产流程
    1.4 橡胶的老化
        1.4.1 橡胶的老化
        1.4.2 轮胎的老化
        1.4.3 橡胶的老化分类
        1.4.3.1 热氧老化
        1.4.3.2 湿热老化
        1.4.3.3 应力老化
        1.4.3.4 辐射老化
        1.4.3.5 臭氧老化
        1.4.4 轮胎的臭氧老化
    1.5 橡胶的老化防护
        1.5.1 橡胶的老化防护方法
        1.5.2 橡胶臭氧老化的防护方法
    1.6 轮胎滚阻和经济效应
        1.6.1 实验方法与测试
        1.6.1.1 室内测试与室外测试
        1.6.1.2 稳态测试与非稳态测试
        1.6.2 滚动阻力与经济效应
        1.6.2.1 近年汽车产销量与石油进口总量增长
        1.6.2.2 滚动阻力与油耗
        1.6.3 降低轮胎滚动阻力的方法
    1.7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轿车轮胎耐臭氧老化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原料
        2.2.2 主要设备仪器
        2.2.3 实验样品制备
        2.2.4 性能测试
        2.2.4.1 力学性能测试
        2.2.4.2 微观相态结构
        2.2.4.3 红外线光谱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轮胎经臭氧老化表现宏观变化
        2.3.2 臭氧老化后轮胎的力学性能
        2.3.3 臭氧老化后轮胎的表面微观结构
    2.4 臭氧老化后轮胎的红外光谱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轿车轮胎滚动阻力系数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原科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实验样品制备
        3.2.4 实验步骤
        3.2.4.1 气压调整
        3.2.4.2 升温
        3.2.4.3 数据测量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旧氟橡胶胶粉的防团聚及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主要原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氟橡胶硫化胶的样品制备
        4.2.4 微观相态结构
        4.2.5 废旧氟橡胶胶粉防团聚的测试
        4.2.6 力学性能测试
        4.2.6.1 拉伸强度及扯断永久变形测试
        4.2.6.2 撕裂强度测试
        4.2.6.3 硬度测试
        4.2.6.4 100%定伸永久变形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废旧氟橡胶胶粉的表面形貌的研究
        4.3.2 无机粉体表面修饰对60目废旧氟橡胶胶粉解团聚的影响
        4.3.3 白炭黑、硫酸钡的用量对60目废旧氟橡胶胶粉解团聚的影响
        4.3.4 白炭黑、硫酸钡的用量对120目废旧氟橡胶胶粉解团聚的影响
        4.3.5 表面修饰对120目废旧氟橡胶胶粉解团聚的影响
        4.3.5.1 表面修饰后氟胶粉的填充量对氟橡胶的性能影响
        4.3.5.2 60目表面修饰后的氟胶粉的添加量对氟橡胶的性能影响
        4.3.5.3 120目表面修饰后的氟胶粉的添加量对氟橡胶的性能影响
        4.3.6 表面修饰氟胶粉及硫化工艺对氟胶粉填充氟橡胶的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J品牌轮胎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2.1.1 市场营销基本概念
        2.1.2 4P理论
        2.1.3 4C理论
        2.1.4 4R理论
    2.2 SWOT分析法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3 我国轮胎环境分析
    3.1 我国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我国轮胎产品内需状况
        3.1.2 我国轮胎产品出口概况
        3.1.3 我国轮胎产品投资及经济效益估算
    3.2 我国轮胎营销现状
        3.2.1 产品现状分析
        3.2.2 价格现状分析
        3.2.3 渠道现状分析
        3.2.4 促销现状分析
    3.3 J品牌轮胎的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遇分析
        3.3.4 威胁分析
4 J品牌轮胎市场营销组合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J品牌轮胎产品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4.1.1 J品牌轮胎产品定位及市场分析
        4.1.2 J品牌轮胎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4.2 J品牌轮胎价格策略及问题分析
        4.2.1 J品牌轮胎定价策略
        4.2.2 J品牌轮胎定价存在的问题
    4.3 J品牌轮胎渠道策略及问题分析
        4.3.1 J品牌轮胎渠道策略
        4.3.2 J品牌轮胎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
    4.4 J品牌轮胎促销策略分析
        4.4.1 企业促销现状分析
        4.4.2 J品牌轮胎促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5 J品牌轮胎市场营销优化策略
    5.1 产品优化策略
        5.1.1 产品线的更新、特色化及削减
        5.1.2 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
    5.2 价格优化策略
        5.2.1 差别定价
        5.2.2 战略性定价组合
    5.3 渠道优化策略
        5.3.1 渠道管理优化
        5.3.2 电子商务及移动商务等新零售模式
    5.4 促销优化策略
        5.4.1 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Ⅵ管理系统
        5.4.2 完善售后服务管理
        5.4.3 提升营销队伍整体素质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绿色轮胎滚动阻力性能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绿色轮胎特点
        1.1.2 汽车产业及轮胎行业发展
        1.1.3 国内绿色轮胎认证及标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案
第2章 轮胎滚动阻力测试方法
    2.1 数值计算法
        2.1.1 经验法
        2.1.2 半经验法
        2.1.3 有限元模拟分析法
    2.2 试验测试法
        2.2.1 室内试验法
        2.2.2 道路试验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主要测试法规研究
    3.1 (EC)No1222/2009轮胎标签法规部分分析与解读
    3.2 GB18861-2002滚动阻力试验方法分析
        3.2.1 滚动阻力的计算
        3.2.2 试验条件
    3.3 ECER117与国标滚动阻力试验方法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轮胎滚动阻力试验
    4.1 滚动阻力试验机主要设备厂商
    4.2 轮胎样本型号选择
    4.3 轮胎滚动阻力分组检测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单点滚动阻力测试
        4.4.2 速度对轮胎滚动阻力的影响
        4.4.3 载荷对轮胎滚动阻力的影响
        4.4.4 气压对轮胎滚动阻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内容及成果
    5.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205/55R16子午线轮胎的结构设计、带束层优化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子午线轮胎的概述
        1.2.1 子午线轮胎的发明
        1.2.2 子午线轮胎的发展
        1.2.3 子午线轮胎的发展方向
    1.3 子午线轮胎的分类
    1.4 子午线轮胎的结构
    1.5 子午线轮胎的标识
        1.5.1 轮胎尺寸
        1.5.2 轮胎速度标识
        1.5.3 轮胎强度
        1.5.4 材料说明
        1.5.5 轮胎负荷指数与气压
    1.6 子午线轮胎的性能特点
        1.6.1 操控稳定性
        1.6.2 滚动阻力小、节油性能好
        1.6.3 耐磨、耐疲劳性能好
        1.6.4 生热低
        1.6.5 牵引及制动性能好
        1.6.6 噪声小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205/55R16轮胎结构的设计
    2.1 轮胎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2.1.1 使用车型调查
        2.1.2 使用条件
    2.2 技术要求的确定
        2.2.1 轮胎技术参数的确定
    2.3 轮胎外轮廓设计
        2.3.1 模具外直径MOD的确定
        2.3.2 模具着合宽度MRW设计
        2.3.3 模具断面宽度MSW设计
        2.3.4 模具轮辋着合直径MRD设计
        2.3.5 断面高度SH设计
        2.3.6 轮胎行驶面宽度TAW设计
        2.3.7 冠弧高度h的设计
        2.3.8 模具胎冠弧设计TR
        2.3.9 胎圈宽度BW设计
        2.3.10 上胎侧弧半径SUR的设计
        2.3.11 下胎侧弧半径SLR的设计
        2.3.12 胎圈部位的设计
        2.3.13 外轮廓图绘制
    2.4 花纹设计
        2.4.1 胎面花纹的作用
        2.4.2 胎面花纹设计
    2.5 轮胎断面结构设计
        2.5.1 胎冠部胶厚及底胶厚度设计
        2.5.2 胎侧胶厚度设计
        2.5.3 带束层的设计
        2.5.4 胎体的设计
    2.6 轮胎材料分布图绘制
    2.7 本章小结
3. 带束层对205/55R16轮胎室内噪音等性能的影响
    3.1 带束层角度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3.1.1 实验方案
        3.1.2 测试项目及条件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总结
    3.2 带束层宽度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3.2.1 实验方案
        3.2.2 测试项目及条件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总结
    3.3 本章小结
4. 带束层设计对205/55R16轮胎实车性能的影响
    4.1 方案选择
    4.2 带束层设计对湿地制动性能影响的研究
        4.2.1 湿地制动测试方法
        4.2.2 带束层设计对湿地制动的影响
        4.2.3 总结
    4.3 带束层设计对干地制动性能影响的研究
        4.3.1 干地制动测试方法
        4.3.2 带束层设计对干地制动的影响
        4.3.3 总结
    4.4 带束层设计对操纵稳定性稳态回转的影响
        4.4.1 试验方法
        4.4.2 带束层设计对操稳性能的影响讨论
        4.4.3 总结
    4.5 本章小结
5. 轮胎室内常规性能测试实验数据及分析
    5.1 外缘尺寸测量
    5.2 强度试验
    5.3 脱圈试验
    5.4 高速试验
    5.5 耐久试验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目录

(5)轮胎硫化内模具的设计与硫化外温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轮胎硫化概述
        1.1.1 轮胎硫化原理
        1.1.2 传统轮胎硫化工艺
        1.1.3 新型轮胎硫化工艺
    1.2 轮胎硫化设备研究概况
        1.2.1 轮胎定型硫化机
        1.2.2 轮胎定型硫化机的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异步胀缩轮胎硫化内模具的设计
    2.1 异步胀缩方式
    2.2 鼓瓦几何特性分析
        2.2.1 胀缩比和圆心角
        2.2.2 易碰撞干涉区域分析
    2.3 异步胀缩机构设计
    2.4 运动仿真分析
        2.4.1 三维模型建立
        2.4.2 运动仿真和碰撞干涉检验
    2.5 直压硫化工艺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异步胀缩轮胎硫化内模具的强度分析
    3.1 ABAQUS简介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求解
        3.2.1 三维建模及网格划分
        3.2.2 分析步和相互作用
        3.2.3 边界及载荷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3.1 应力分析
        3.3.2 位移分析
        3.3.3 机构的优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化外温感应加热装备的研制
    4.1 设计流程
    4.2 外模具结构设计和加热装置
        4.2.1 外模具结构设计及制造
        4.2.2 感应加热装置
    4.3 感应加热系统
        4.3.1 加热控制器
        4.3.2 温控系统配置
        4.3.3 控温方式
    4.4 模温均匀性实验
        4.4.1 上热板
        4.4.2 下热板
        4.4.3 模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化外温感应加热装备工作性能的实验研究
    5.1 蒸汽/氮气硫化工艺和感应加热硫化外温工艺
    5.2 实验设备
    5.3 轮胎外温均匀性实验
        5.3.1 测温点
        5.3.2 周向均匀性
        5.3.3 轴向均匀性
    5.4 轮胎硫化测温实验
        5.4.1 测温点
        5.4.2 外部测温点温升对比
        5.4.3 内部测温点温升对比
    5.5 能耗和成本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6)同质化竞争背景下S公司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轮胎分类及构成
        2.1.2 轮胎市场的类型
        2.1.3 同质化
        2.1.4 品牌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4Ps理论
        2.2.2 STP理论
第3章 S公司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营销现状
    3.1 S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组织架构
        3.1.3 企业文化
        3.1.4 经营模式
        3.1.5 竞争优势
    3.2 S公司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3.2.1 概况
        3.2.2 目标市场
        3.2.3 产品策略
        3.2.4 价格策略
        3.2.5 渠道策略
        3.2.6 促销策略
    3.3 S公司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3.3.1 产品策略存在的问题
        3.3.2 渠道策略存在的问题
        3.3.3 价格策略存在的问题
        3.3.4 促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3.4 S公司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营销现状综合评价
第4章 S公司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4.2.1 上游原材料分析
        4.2.2 下游消费市场(汽车)分析
        4.2.3 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总体分析
        4.2.4 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同质化竞争形势分析
        4.2.5 主要竞争者分析
        4.2.6 客户需求分析
        4.2.7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第5章 同质化竞争背景下S公司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营销改进策略
    5.1 同质化竞争背景下营销改进策略制定的原则和思路
        5.1.1 同质化竞争背景下营销改进策略制定的原则
        5.1.2 同质化竞争背景下营销改进策略制定的思路
    5.2 S公司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STP策略
        5.2.1 市场细分
        5.2.2 目标市场选择
        5.2.3 市场定位
    5.3 同质化竞争背景下S公司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营销改进策略
        5.3.1 基于差异化的产品策略
        5.3.2 适应不同市场的竞争性价格策略
        5.3.3 基于服务增值的紧密型渠道策略
        5.3.4 基于品牌化的促销策略
第6章 S公司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营销改进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6.1 转变营销观念
    6.2 加大研发投入
    6.3 加强团队建设
    6.4 优化组织考核激励
    6.5 加强过程管理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基于工况模拟载荷的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轿车轻量化技术的重要性及发展现状分析
        1.1.1 轿车轻量化技术的背景及重要性
        1.1.2 轿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2 轿车结构轻量化技术的若干难点问题
        1.2.1 材料选择与工艺创新问题
        1.2.2 结构优化设计问题
        1.2.3 可靠性分析与保障问题
    1.3 可靠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3.1 可靠性分析的一般概念
        1.3.2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方法
        1.3.3 提高可靠性的方法及可靠性目标的确定
    1.4 轿车结构设计与可靠性分析的CAE技术基础
        1.4.1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CAE技术
        1.4.2 显式分析与隐式分析CAE技术
        1.4.3 有限元单元类型与建模要点
    1.5 研究目标定位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定位和总体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第2章 面向轻量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的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理论和方法
    2.1 轿车运行工况载荷的不确定性及其关键件设计载荷依据
        2.1.1 轿车运行工况载荷的不确定性
        2.1.2 轿车关键件设计中的一般载荷依据
    2.2 轿车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方法
        2.2.1 轿车承载传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及主要传力路径
        2.2.2 基于全正向开发条件下的源载荷强度准则
        2.2.3 强化路面道路工况载荷模拟计算方法
    2.3 面向关键件工况模拟载荷计算的轿车整车仿真建模平台构建方法
        2.3.1 轿车承力关键件及整车仿真建模的柔性共享平台构建原则
        2.3.2 参数化轮胎模型构建
        2.3.3 仿真共享参数库构建
        2.3.4 强化路面仿真建模
    2.4 显式与隐式联合仿真方法
        2.4.1 整车动态仿真的总体思路
        2.4.2 子模型隐式仿真方法
        2.4.3 隐式与显式联合仿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轻量化优化及可靠性分析方法
    3.1 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轻量化设计流程
        3.1.1 悬架仿真模型建立
        3.1.2 载荷工况分析
        3.1.3 关键件受力分析
        3.1.4 基于载荷循环迭代的轻量化设计流程
    3.2 悬架锻压件结构轻量化参数化优化方法
        3.2.1 悬架锻压件结构轻量化参数化模型
        3.2.2 悬架锻压件轻量化流程与寻优策略
    3.3 悬架关键件的轻量化结构优化
        3.3.1 摆臂轻量化参数优化
        3.3.2 转向节轻量化参数优化
    3.4 基于载荷一致性及载荷循环迭代的悬架关键件可靠性分析
        3.4.1 可靠性分析目标设定与计算方法
        3.4.2 基于载荷一致性及载荷循环迭代的摆臂可靠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驱传动系统中复合结构轻量化设计与基于制造误差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
    4.1 电驱传动系统关键件的载荷特征及可靠性设计要点
        4.1.1 电驱传动系统的构成及载荷类型与可靠度分配
        4.1.2 电驱传动系统关键件的载荷特征及可靠性设计难点
        4.1.3 密封件的载荷特征及可靠性设计难点
    4.2 基于装配误差的电机主轴的轻量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方法
        4.2.1 电机主轴的结构特征及建模仿真
        4.2.2 电机主轴的轻量化设计及疲劳失效分析
        4.2.3 电机主轴装配误差对疲劳寿命影响分析
    4.3 基于多参数变化的减速箱轻量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方法
        4.3.1 电驱传动减速箱的有限元模型及轻量化设计要点
        4.3.2 减速箱轴的可靠性分析
        4.3.3 电驱传动减速箱的机械可靠性分析
    4.4 基于内压增强的传动半轴的轻量化设计与失效分析
        4.4.1 传动半轴的结构与载荷特征分析
        4.4.2 基于复合结构的传动半轴轻量化设计
        4.4.3 传动半轴的疲劳寿命分析
    4.5 基于刚度匹配性和几何型面匹配性的减速箱的密封系统可靠性分析
        4.5.1 减速箱密封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几何与力学特征
        4.5.2 基于刚度和公差影响的金属密封面的可靠性分析
        4.5.3 基于刚度和公差影响的油封密封件可靠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高强度钢车身骨架复合梁的结构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
    5.1 车身的一般结构形式
    5.2 高强度钢车身结构特点分析
        5.2.1 高强钢车身的强度与刚度的矛盾
        5.2.2 高强度钢车身成型工艺与结构设计要求
        5.2.3 高强钢零部件的连接
    5.3 基于波纹板加强结构的车身骨架复合梁轻量化设计
        5.3.1 典型高强度钢车身骨架梁的结构形式与受力变形模式
        5.3.2 波纹板加强结构设计及主要特征参数与仿真建模
        5.3.3 基于波纹板加强结构的车身骨架复合梁的性能分析
    5.4 典型车身骨架梁的可靠性分析
        5.4.1 盒形骨架梁在极限载荷下的变形模式与失效研究
        5.4.2 骨架梁的焊接失效模式研究
        5.4.3 基于设计公差的骨架梁结构失稳模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轻量化样车在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的CAE建模仿真与道路试验验证
    6.1 整车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基本要求及CAE仿真的主要难点
    6.2 基于柔性共享平台的轻量化样车整车动态仿真建模
        6.2.1 车身系统与动力传动系统建模
        6.2.2 底盘系统建模
        6.2.3 联合仿真结果及分析
    6.3 悬架K&C特性试验
    6.4 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
    6.5 强化路面可靠性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6.6 可靠性试验结果分析及仿真结果对比
        6.6.1 静态测试-K&C特性参数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6.2 静态测试-摆臂应变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6.3 动态工况-车身系统关键参数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6.4 动态工况-摆臂应变试验与仿真的比较
    6.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9)轮胎外观质量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及应用
        1.2.1 机器视觉的概念
        1.2.2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的应用
    1.3 机器视觉技术在轮胎检测中的应用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轮胎外观质量自动检测方案总体设计
    2.1 轮胎结构及外观分析
    2.2 轮胎外观质量标准与缺陷总结
        2.2.1 按缺陷产生区域划分的轮胎外观质量缺陷
        2.2.2 按缺陷类型划分的轮胎外观质量缺陷
    2.3 轮胎外观质量人工检测工艺
    2.4 轮胎外观质量自动检测的基本要求
    2.5 轮胎外观质量自动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2.5.1 轮胎外观质量自动检测系统组成
        2.5.2 轮胎外观质量检测方式设计
        2.5.3 轮胎外观质量自动检测工艺
        2.5.4 轮胎外观质量自动检测系统的机械单元组成
    2.6 本章小结
3 轮胎外观检测装置的结构设计
    3.1 轮胎外观检测装置的设计参数
    3.2 轮胎外观检测装置的总体结构方案
    3.3 轮胎外观检测装置的各机构方案
        3.3.1 轮胎胎圈夹持机构
        3.3.2 轮胎扩子口机构
        3.3.3 轮胎旋转机构
    3.4 轮胎胎圈夹持机构的分析
        3.4.1 夹持胎圈方式
        3.4.2 胎圈夹持机构可夹持轮胎内径的数学模型
        3.4.3 胎圈夹持机构的齿轮传动分析
        3.4.4 胎圈夹持机构的驱动设计
    3.5 轮胎扩子口机构的设计
        3.5.1 扩子口动作过程
        3.5.2 扩子口机构的驱动设计
    3.6 轮胎旋转机构的设计
        3.6.1 驱动轴系组件的结构设计
        3.6.2 旋转套和轴套转速及受力计算
        3.6.3 轮胎旋转机构的驱动方式的确定
    3.7 本章小结
4 检测装置的驱动轴系与机架有限元分析
    4.1 线性静力学分析
        4.1.1 线性静力学分析基础
        4.1.2 驱动轴系静力学分析
    4.2 模态分析
        4.2.1 模态分析的基础
        4.2.2 机架的模态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图像采集元件及其调整装置方案分析
    5.1 图像采集元件类型选择
    5.2 采集元件布置及其调整装置方案
    5.3 相机的简介与选型
        5.3.1 相机的分类
        5.3.2 相机的主要参数
        5.3.3 相机的选型设计
    5.4 二维激光传感器的选择
    5.5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轿车/轻载车子午线轮胎主要外观缺陷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轮胎耐臭氧老化、滚动阻力性能及氟橡胶胶粉的应用研究[D]. 高天奇.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2]J品牌轮胎市场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申怡薇.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5)
  • [3]绿色轮胎滚动阻力性能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包崇美. 吉林大学, 2020(01)
  • [4]205/55R16子午线轮胎的结构设计、带束层优化与性能研究[D]. 王宝凯.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轮胎硫化内模具的设计与硫化外温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研究[D]. 李尚帅.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同质化竞争背景下S公司乘用车轮胎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逯春晓. 吉林大学, 2019(12)
  • [7]基于工况模拟载荷的轿车关键件轻量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 胡红舟. 湖南大学, 2019(07)
  • [8]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9]轮胎外观质量自动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分析[D]. 白跃峰.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10]低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常见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 沈茂桥,迟雯,罗吉良,李忠东. 轮胎工业, 2007(03)

标签:;  ;  ;  ;  ;  

轿车/轻卡子午线轮胎主要外观缺陷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