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筋理论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防治中的指导意义论文_刘伟基,岳峰杰,郝尚雄,王灵杰

中医经筋理论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防治中的指导意义论文_刘伟基,岳峰杰,郝尚雄,王灵杰

(山西省晋中市中医院,山西 晋中030600)

关键词:十二经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指由于膝关节软骨变性、骨质增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骨关节疾患,又称为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及骨性关节病等。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人,肥胖女性尤甚。主要症状为膝痛及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压痛、关节活动不利,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上下楼梯时症状明显。[1][2]

1 《内经》经筋篇相关论述

1.1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营养主要来源于脏腑经脉气血。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即:“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1.2 经筋与膝关节

据《内经》中经筋篇的论述,足三阳及足三阴经筋均与膝关节有联系,如:“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趾,结于跗上,斜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足太阴之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足少阴之筋,起于小趾支下,并足太阴之筋,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趾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可以看出足三阳及足三阴经筋分别从膝关节的前后左右通过,共同维系膝关节的稳定,并维持膝关节的活动。

1.3 经筋与膝关节痛

足三阳及足三阴经筋皆过膝关节,其病变亦可引起膝关节的一些症状,如: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足少阳之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足阳明之筋:“脚跗坚,伏兔转筋”,足太阴之筋:“膝内辅骨痛”,足少阴之筋:“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足厥阴之筋:“其病足大趾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若这些经筋的气血运行不畅必会出现膝关节周围拘挛疼痛不适或活动不利。

2 五脏与膝关节痛

中医认为,老年人五脏功能均有减退,肝脾肾常不足,据《黄帝内经》记载:女子在“五七”开始出现脏腑虚症,男子在“五八”开始出现脏腑虚症;脾主肉(同现代解剖的脂肪),主四肢,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与胃相表里。肝主藏血,主筋(同现代解剖的肌腱、韧带),与胆相表里,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与膀胱相表里;“五劳所伤,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故本病的发病多与肝脾肾不足相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由膝关节软骨变性、骨质增生而引起的一类骨关节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存在长期负重史、劳累史,个别病人亦存在锻炼不足,引起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下降,造成膝关节生物力学改变,加重关节磨损,这与《内经》论述基本一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从“筋”防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3.1 经筋理论在针灸治疗中的运用

《内经》中经筋篇讲述了经筋发生病变时的针刺方法:“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燔针”即火烧使针温,并非火针,而类似今日的温针灸,“以痛为输”即以痛为穴,针刺深度则以患者得气为主,以免针刺过深伤骨,又“病久入络、久病从瘀”,此方法能真正起到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3.2 经筋理论在推拿治疗中的运用

推拿亦是临床中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用的方法,据经筋理论,我们知道,膝关节痛与足三阳及足三阴经筋密切关联,故在诊治时,应“循筋”施术,重点在经筋“结聚”处(即现代解剖韧带、肌肉的起止点)推拿,宣蛰人软组织疼痛学理论与此法相同;同时应兼顾他筋,因膝关节久病后不免累及他筋,多数病人膝关节周围会出现多处疼痛点。

3.3 经筋理论在中药选用时的运用

膝关节由十字交叉韧带、内侧韧带、外侧韧带、关节囊、半月板及附着于关节附近的肌腱、皮下脂肪层等组成,这些组织共同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也就是中医所讲的“筋、骨、肉”。中药选用方面,多从脏腑辩证入手,根据《内经》理论,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故中医认为膝关节的病变与肝脾肾相关。其中脾肾虚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如老年人的骨质增生及饮食渐退,这些事不可逆的。膝关节的病变虽与骨有密切关系,但病人的骨质增生并不是一日形成,且骨质增生并不可逆;同样“肉”(脂肪)亦没有参与膝关节的功能活动,但肥胖的病人除外,因为身体过多的脂肪会加重膝关节的负担,肥胖的病症可以通过健脾祛湿及锻炼来缓解。因此在膝关节的活动中,“筋”起到关键的作用。“肝主筋,膝为筋之府”,临床中开方选药,可以从肝入手,着重补益肝血,筋得血而舒,膝关节的拘挛疼痛也会得到缓解,如当归、熟地、白芍入肝经,养肝血,延胡索、鸡血藤等活血化瘀通络,同时可配补肝肾的牛膝、巴戟天等。

3.4 经筋理论指导预防

3.4.1经筋理论指导饮食

中医饮食素有“以形补形”之说,如经常食用的牛蹄筋、羊蹄筋、鸡爪、猪蹄等,食用这些可以起到濡养人体之筋得作用。同时可配合当归、黄芪、枸杞子、熟地等,一起炖食。

3.4.2 经筋理论指导锻炼

“百病起于多用”,本人认为,膝关节病变多因劳累而起,而本病的疼痛特点为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后好转,但过度活动后又加重疼痛。因此,患有膝关节疼痛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进行膝关节负重锻炼,游泳、压腿、盘腿静坐等。

4 小结

经筋理论历经千年,到今日结合现代解剖及技术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看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预防重于治疗,这样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同时还需对经筋理论继续研读,并运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949

[2]邱贵兴,荣国威.骨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506,510.

论文作者:刘伟基,岳峰杰,郝尚雄,王灵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上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5

标签:;  ;  ;  ;  ;  ;  ;  ;  

中医经筋理论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防治中的指导意义论文_刘伟基,岳峰杰,郝尚雄,王灵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