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毯子和小熊:孩子们的安全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们论文,毯子论文,小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莱曼博士说:“安全物的主要功能是使孩子们在受到压力时能平静下来。”这些东西也常被认为是一种转移物。当妈妈或其他重要的人不在时,这些安全物就是桥梁,把孩子们和重要的人联系起来。因此,有些孩子一刻也离不开这些安全物。过去曾一度认为一个孩子依赖于毛绒动物或布片,预示着他长大成人后会有问题,而现在的观点则不同了。今天普遍认为安全物在儿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使儿童学会如何在难以应付的环境中自我安慰。
一块小毯子或一只毛绒小熊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安慰作用呢?一种理论认为,儿童被那些令人想拥抱的东西吸引是因为他们在寻求在妈妈身边的感觉。临床心理学家弗里曼说:“儿童常被丝质的或其他柔软光滑的东西吸引,因为这些东西像妈妈的皮肤和头发。”有的孩子不断地用拇指和食指抚摩小熊脖子上的缎带,有的孩子则用小毯子不断地摩擦自己的脸。张雷是个3岁的小男孩,他睡觉时总是用他的小毯子的缎子滚边摩擦自己的小脸蛋。有一次妈妈病了,头疼,张雷就用他的小毯子的边去摩擦妈妈的额头。这很正常,孩子们用身体敏感的部位抚摩安全物,会增加舒适感。
有些孩子(在西方据估计为40%)没有安全物,是否因为他们更能适应,不需要安全物呢?实际上并非如此。有些孩子用其他方法来进行自我安慰,如身体来回摇晃或吮吸大拇指。还有些孩子因为其妈妈或祖母,或其他照管人经常在身边,因此不需要安全物。
没有安全物的孩子也许对压力或不愉快的感觉不太敏感。孩子只有两个月大时,他们对压力和不愉快的反应已经显示出很大的差别。有的孩子一秒钟也不能忍受就嚎啕大哭,而有的孩子则仅仅是退缩。
父母不必担心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使孩子感到安慰和舒适。莱曼博士指出,在她的研究中,没有证据表明那些有安全物的孩子不能放心地依恋他们的妈妈。这些孩子将妈妈或爸爸或安全物看做一个“依恋系统”。不论有没有舒适的“安慰者”,孩子都可能成功地成长。
孩子们往往是在他们快到1岁时,自己找到一个安全物。这时候他们开始学习走路,这是他们迈向独立的第一步。儿童对这个时期怀有矛盾心理,当他们和父母在一起时,他们很高兴;但有时候父母可能不和他们在一起,这使他们又害怕又兴奋。如果有安全物在身边,即使父母不在,他们也不感到孤独。
儿童是怎样选择他们的安全物呢?他们会从身边那些唾手可得的物品中挑选一件。小毯子或小被子被选为安全物的机会最多。如果你放了一些毛绒玩具在孩子的小床上,他伸手可以拿到,这些玩具中的一个就会成为孩子最心爱的安全物。
如果安全物不慎丢了,孩子至少会难过3天~4天,这时候父母要和他们在一起。尽管丢失了最好的朋友是一个大灾难,但孩子对不幸的遗忘比成人快得多,他们很快就会从这个不幸中恢复过来。他们每天的生活经历是如此生动,每天都有新的东西要学习,足以弥补损失。莱曼博士告诉我们,多数孩子恢复力很强,很多孩子会找一个新的安全物,他们自己会解决问题。有的孩子则利用这个机会尝试放弃安全物,他们会说:“我真的不需要它了,因为我是个大孩子了!”
有时候,安全物被孩子用得很旧了,甚至只剩下一些碎片,但孩子对这些碎片也很满意。如果你不能容忍孩子成天拿着一个碎片,那你就可以准备两个一样的小毯子,洗一个的时候,给孩子盖另一个,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察到安全物是否换了。
有时候,孩子会对他的小熊或小狗很不客气,拼命将它们摔到地板上。他们怎么能这样对待他们最好的朋友呢?这是孩子处理挫折感和攻击情绪的毫无风险的办法。小熊不会抱怨,它总是在那里等着孩子。有的孩子故意将他的小熊或小白兔“忘”在朋友家,他知道只要他想要,随时可以去朋友家取。他们在实践,看看如果他们的好朋友不在,他们会怎么样。
孩子们最终要放弃他们的安全物。什么时候放弃?没有一个确定的年龄。大多数孩子在生活真正开始充实时,就会放弃安全物,这一般是在开始上小学的时候。父母既不必为孩子不理他们的安全物而担心,也不必强迫孩子离开它。如果你的孩子知道其他孩子会取笑他离不开他的小熊,就可以把它藏起来了。不过,大多数孩子都会自己处理这件事。
到了孩子可以痛痛快快地把安全物留在家里的时候,说明你的孩子又成熟了。新的生活阶段开始了。
标签:育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