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万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北京市公安局估算,北京人口瞬间曾达到1700万的峰值
话题主持:本报理论周刊编辑部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和思考的数字。这个数字背后折射着我国的社会流动、城市化进程加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北京建设国际大都市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社会信息和社会发展问题。多角度、深层次解读这一数字所隐含的信息和问题,对北京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协调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北京人口发展怎样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主持人:刚刚闭幕的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协调城乡发展,扎实地推进今年的各项工作。人口问题一直是北京市各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全会精神的高度,怎样全面看待这个1700万人口的问题?
杨宜勇(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人口问题是个人问题。现在北京常住人口近1500万,据报道瞬间人口达1700万。在北京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要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因此,思考北京人口发展也要体现这个出发点。
陈剑(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一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是由户籍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两部分组成。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长,主要不是来自自然增长,而是迁移增长。而迁移增长的人口,除了北京自身发展需要“人才引进”以外,更主要是大量外地进京人员的流入。由于北京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这成为大量京外人口进京的主要推动力。随着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日期的临近,筹备2008年奥运会本身又会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按照目前态势分析,到2008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将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再增加100万,很有可能突破150万,全市常住人口届时很有可能突破1600万。这些都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在发展中树立动态的人口观,解决新的问题。
如何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看待北京城市人口增长?
主持人:据首都经贸大学2002年推出的《北京市人口合理规模研究》指出,北京市人口规模最大承载力在1500-1600万人,在无人口迁移的情况下,北京市未来人口将于2007年达到峰值,但如果计算上外来迁徙人口,目前北京已经接近了报告中的人口峰值。北京现有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
陈剑:北京控制人口的难度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本身是市场经济得以充分发展的条件之一。北京作为首都,作为环渤海区域的中心城市,要辐射区域,影响周边,劳动力要素市场的流动是必要的前提,这样,北京没有理由限制外来人口的进京。而不限制这一作法本身也会对中国整体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对其它地区也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杨宜勇:北京需要多少人取决于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北京。什么是北京的发展定位?就是其发展要体现国家首都、国际城市、历史名城、宜居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北京的文化竞争力、开放竞争力、制度竞争力以及政府管理竞争力上,主要营造的是人的生存活动空间,思想与人文精神的空间,历史与文化的空间,人的民主参与社会活动、社区活动的空间,北京的绿色空间、生态和谐发展的空间、信息畅通交流的空间,而不是摊大饼似的扩大城市这样的“空间”。
北京人口是否需要“瘦身”?
主持人:针对北京的人口现状,有专家提出北京人口也应该“瘦身”,各位有何高见?
郑也夫(北京大学教授):是否需要“瘦身”?怎么瘦身?我确实觉得居住人口多了一些。每到春节时,才享受到短暂的安静和畅通。可是我不同意强行瘦身。那样将扼杀经济生活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自由,是得不偿失的。其实,“瘦身”还有法子。比如发展公交。刚从媒体上看到,伦敦的市长亲自上阵鼓吹公交,这是他的明智。我们不必抑制购买私车,那是人家的自由,那也不符合我们自由选择的理念。我的建议就是两条。第一,机动车养路费增长一倍。北京现在每年道路修建费98亿。2004年机动车养路费32亿。这不是太荒诞、太不公正了吗?第二,路边停车统统收费。北京地皮是什么价钱?修路是什么价钱?凭什么让你白白停车。都选择公共交通,就是瘦身。都选择私车,就是个人的肥身,就是城市的臃肿和堵塞。
陈剑:北京是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的城市。自1982年以来,北京人口分布更趋向于集中,而不是走向分散。近2/3的人口集中在1300余平方公里土地上,并呈进一步集中的态势,这也是造成了北京交通紧张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分散北京人口的问题,值得考虑。
如何更好体现北京宜居城市建设?
主持人:市委九届九次全会指出,今年工作的重点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把握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对人口问题应如何加以把握?
陈剑:要缓解北京人口增长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一项重要措施是对北京城区进行重新规划,使城市功能由集中走向分散。前不久完成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这对缓解北京人口增长的压力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北京一直是单中心发展,由于城市功能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区,大量人口也集中在城市中心区。要缓解中心区人口增长的压力,通过其它方法很难奏效。而从空间结构上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城市的一些功能从市中心转移出来,大大拓展城市空间,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在“两带”建设若干新城,吸纳新的产业和人口,分流中心区的功能,这样就会人人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的压力,也有利于分散北京交通压力,有利于建造适宜居住的人居环境。
北京市的理想人口应该是多少?
主持人:城市总人口控制数量应该是多少?应当如何控制北京常住人口的增长,使北京人口应有一个较为合理的人口发展规模。
陈剑:随着近年来北京常住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人口迅速增长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迫切需要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明确的回答。人口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发展问题,而北京人口增长又是和中国整体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为北京人口控制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并有效控制北京人口,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十分困难的。
景体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北京城市人口规模问题的研究上,理出一条更加符合人的发展的、更贴近实际的思路,是我们研究的基点。对于一个特定地区或城市来说,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一直是人口规模的一个基本硬约束。但是,随着地区和城市开放性的增强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的互补性将越来越强。一些稀缺性资源通过市场可以得到补充,从而有效缓解自然资源对人口的制约力量。南水北调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但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对就业的需求是一定的,由就业大军供养的人口在人均收入一定、人们对理想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的期望值一定的情况下,也是一个在一定区间的可计算值。
因此,北京人口规划,应以北京未来的产业规模与结构为主线,从就业需求的预期导出合理人口规模。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区或城市空间聚集多少人口,生态承载力的制约是一个重要因素,而经济承载力则是该空间聚集多少人口量的根本原因。市场对有效人力资源的配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明确这一点,对于细化北京城市人口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人口控制的理念非常有积极意义。
杨宜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京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顶计到201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上升到8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个人认为未来北京市不应要太多的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1800-2000万人为宜。2010年控制在1600-1670万人为宜。
如何提高北京的人口承载力?
主持人:大量人口向北京等大城市的流动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确实给北京造成了很大压力,但又不宜直接控制,如此难题该如何应对?当前比较可行的提高人口承载力的对策措施主要有哪些?
叶立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首先,需要理清应对人口压力的思路。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所以目前从根本上扭转人口向北京等大城市流入的趋势是不可能的,也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通过提高人口承载力,缓解人口规模过大给城市各方面所造成的压力,是当前北京应对人口规模压力的基本思路。
提高人口承载力首先要通过调整来实现。通过调整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带动就业人口和功能服务人口向城市外围地区扩散,以此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目前主要应将某些办公功能、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向外围地区转移;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制定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弹性就业发展的政策,为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本市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以此缓解人口就业压力。
陈剑:当然,北京城市功能从集中走向分散,对缓解北京人口增长的压力无疑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人口的急剧转变,包括生育率的变动,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人口城市化和人口就业结构的转变,其规模之大,变动之急剧,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中国现代化的这种阵痛,无疑对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现在的问题则是尽可能减少这种阵痛的负面影响,而城市的功能由集中走向分散则是缓解北京人口增长压力的有效措施。
叶立梅:提高人口承载力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主要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其一,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可以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吸纳更多的人口。其二,发展以新城和产业园区为重点地区的北京远郊地区。这一点在市九届九次全会决议里面也有体现。另外,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水资源的开源节流等都是提高人口承载力的重要举措,在这些方面,北京市已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采取了一些有效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