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研究

刘文能[1]2016年在《幽门螺杆菌对miR-221和miR-222表达的影响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力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占目前世界恶性肿瘤第四位,肿瘤相关性死亡排名第二位。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仍居各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前列,且呈上升趋势。在陈万清教授2015年发表的文章中对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统计,胃癌占男性患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女性患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胃癌死亡率均位于恶性肿瘤导致死亡第二位。胃癌的发病过程是一个聚集了遗传、外界环境及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复杂的病理过程,且其确切的病理机制仍然不是十分清楚。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是比较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在世界范围内感染广泛,与胃炎、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发生密切相关,1994年被WHO正式列为Ⅰ类致癌因子。目前,多数研究显示在由慢性胃炎、胃粘膜溃疡、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直至胃癌的演变过程中,H. pylori可能起先导作用,成为胃癌发生的一个始动因素。因此,深入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将其应用于胃癌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对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H. 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且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H. pylori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十分复杂,虽然机体对于H. pylori感染能够引发强烈的细胞和体液免疫,但是并不能有效地清除细菌,而是导致感染状态常常持续存在,甚至伴随一生。H. pylori感染后引起炎症反应虽然是H. pylori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很多H. pylori感染者却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H. pylori在与人类长期共存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得以精细调控H. pylori感染的免疫反应。目前已发现的免疫调控因素包括:调节性T细胞、抑制型细胞因子、交叉抗原的免疫逃避等,但是关于H. pylori感染的确切免疫调控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胃黏膜上皮细胞作为细菌感染的第一道屏障,通过表达Toll样受体(TLR)启动胃黏膜固有免疫。研究发现在人类胃黏膜细胞中,Let-7b靶向结合TLR4mRNA直接调节TLR4的表达,继之影响核转录因子-KB活性及下游基因的表达。导致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产生,从而导致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聚集,在胃黏膜固有免疫和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miR-30b可减弱细胞的自我吞噬作用,导致H. pylori逃过细胞的自我吞噬,从而导致H.pylori的慢性持续感染。许多研究均提示miRNA在H. pylori诱导的炎性反应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H. 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生重要因素,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随着miRNA的发现及其作用的逐渐阐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H. pylori感染引起miRNA的表达水平变化,可以通过影响胃黏膜炎性反应、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表达、基因甲基化,进而参与到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H. pylori却感染后导致miRNA异常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转移有关。MiR (miRNA)是长度在19-25个核苷酸左右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这些小分子通过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靶向到达nRNA,进而行使阻遏翻译或引导酶切的功能。最近有研究显不,niRNA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他们的初级转录产物经过一系列核酸酶的剪切加工后形成成熟miRNA分子,进而参与到调节细胞和早期胚胎的发育、细胞分化、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代谢等重要的生理过程中。目前发现miRNA广泛地存在于植物、线虫和哺乳动物等生物中。迄今为止,共发现约8000多个miRNA。有研究报道,miRNA具有肿瘤抑制因子及癌基因的作用。在癌症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作用的miRNA被称为oncogenic miRNA,即oncomiR。 OncomiR的失调与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变异有关,这些变异包括缺失突变、扩增突变、点突变及DNA异常甲基化等. miRNA的表达情况与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对胃癌miRNAs表达的研究显示了它们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和潜在的用途。一些miRNAs,例如niR-9、miR-21、miR-27a、 miR-143、miR-145、miR-433和miR-451等已经被证实在胃癌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对miRNAs与免疫系统关系的研究是热点,miRNAs被证实参与了淋巴细胞的发育和分化、抗体的产生及固有免疫应答调控过程。此外,miRNAs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也日益成为现代科研的热点。研究发现miRNAs广泛参与细胞的发育、分化、细胞增殖凋亡、代谢等各种生命活动,以及各种生物学进程的调控。大约50%的miRNAs定位于基因组的肿瘤基因相关区域或脆性位点,作为新的一类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研究发现,miRNAs的表达失衡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肺癌、肝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淋巴瘤等。目前,也发现多种miRNA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已证实miR-21、miR-106b-25、miR-221、miR-218等参与了胃癌的发生与发展,其表达的高低与预后也息息相关。目前,Zhang等发现miR-21在H. pylori感染的胃癌细胞株中表达增高,且miR-21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癌基因的功能,从而提示由H. pylori介导的胃癌的发生也存在miRNAs的参与和调控。本部分研究基于既往研究及文献复习,我们分析了H. pylori感染对胃上皮细胞miRNAs表达谱的影响;筛选出了一系列差异表达的miRNAs,并以miRNA221和miRNA222为深入研究对象,初步探讨H. pylori感染诱导miRNA221和miRNA222高表达的分子机制,以及miRNA221和miRNA222调控肿瘤的作用,为阐明H. pylori的免疫调控机制提供新线索和方向。是否有其他更多的miRNA参与到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胃癌病理发生发展过程,也是我们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胃癌作为常见恶性肿瘤之一,miRNA221/222是否与胃癌相关,两者是否参与胃癌癌变过程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尚未有开展。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miRNA221/222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改变及其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期为胃癌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为在胃癌的诊断、治疗及其早期防治领域的实践和应用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反转录富含半胱氨酸蛋白(reversion-inducing cysteine-rich protein with kazal motifs, RECK)基因是于1998年发现的一种新抑癌基因。RECK基因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 loproteinase, MMPs)抑制剂。研究表明,其可在转录后水平抑制多种MMP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侵袭于转移,是许多癌基因共同的负向调控基因。miR-21, miR-25, miR-222和miR-374也可以抑制RECK蛋白的表达促进胃癌的发展。RECK蛋白作为胃癌的重要肿瘤抑制蛋白,其上调因子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性。本研究旨在探索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导致miR-221和miR-222的失调情况以及其两者是如何作用于胃癌的病理发展进程。方法:1、miR-221和miR-222在H. pylori感染慢性胃炎和H. pylori阴性对照组中的表达分析。在给予充分告知及知情同意后,20例胃黏膜组织学标本的取材均通过胃镜取材获得,采集自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室。其中1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平均年龄42岁,其中男性6人,女性4人),10例幽门螺杆菌阴性的对照组(平均年龄38岁,其中男性和女性各5人)。并经快速尿素酶检测、H pylori培养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判定H pylori感染情况。胃癌组织和胃癌邻近正常组织的取材是通过对8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取材获得的。采集自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其中UIAC国际肿瘤TNM分期为6例Ⅰb期和2例Ⅱ期。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技术,分别检测miRNA221和miRNA222在H. pylori感染慢性胃炎和H. pylori阴性正常对照组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2、miR-221和miR-222在H. pylori阳性的胃癌组织和邻近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组织学标本通过胃癌手术后患者的标本取材,通过realtime PCR技术,分别检测miRNA221和miRNA222在H. pylori感染胃癌组织和邻近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应用特异性stem. 100p引物完成逆转录,并同时采用灵敏的Taqman real time PCR技术检测以上标本中miRNA221和miRNA222的表达水平。计算不同组织间niRNA221和miRNA222表达水平差异。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二样本t检验判定2组间的显著性差异,以p<0.05作为显著性判定标准。3、体内外分析miR-221和miR-222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力的检测。应用gain- and loss-of function实验方法来分别验证miRNA221和miRNA222表达水平变化对细胞功能的影响。胃癌细胞株AGS和SGC-7901首先将miRNA221和miRNA222前体序列转染至细胞内,使细胞miRNA221和miRNA222表达水平升高;相反,通过转染人工合成的特异性miRNA221和miRNA222抑制剂来降低细胞内miRNA221和miRNA222表达水平。通过CCK-8检测miRNA221和miRNA222对胃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不同miRNA片段后细胞增殖情况与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采用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检测转染miRNA221和miRNA222后肿瘤细胞非锚着依赖性生长能力的改变,以检测两者对细胞的侵袭力的影响。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二样本t检验判定2组间的显著性差异,以p<0.05作为显著性判定标准。4、预测、鉴定miR-221和miR-222的靶基因,检测靶基因与miR-221和miR-222在不同胃癌细胞株和胃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首先用miRNAs靶基因预测数据库TargetScan 6.2软件预测miR-221和miR-222的靶基因,RECK可能是miRNA-221和miRNA-222的一个靶位。Lueiferase reporter assay结果进一步证明RECK是miRNA-221和miRNA-222重要的靶基因。并且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AGS细胞内表达增加,RECK蛋白表达降低。进一步构建靶基因报告载体,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GFP荧光抑制分析、Western blot技术鉴定之;利用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与miRNA-221和miRNA-222在不同胃癌细胞株和胃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通过预实验我们选择两个对幽门螺杆菌干预因素比较明显的细胞株SGC-7901细胞和AGS细胞来进行后续的miRNA转染实验。SGC-7901细胞和AGS细胞分别转染50nM的miR-221或miR-222片段,100 nM的antagomiR-221或antagomiR-222片段,共转染40 nM的miR-221和40nM的miR-222片段,共同转染75 nM的antagomiR-221和75 nM的antagomiR-222,或共同转染阴性对照片段(RiboBio, China),再通过阳离子脂质体RNAiMAX的作用(Invitrogen, USA)分别检测相应细胞组中的相应mi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组和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正常对照组间miRNA-221和miRNA-222的表达差异以及检测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癌组织及周围邻近非肿瘤正常组织种miRNA-221和miRNA-222的表达差异。通过培养不同的非胃癌细胞株和胃癌肿瘤细胞株,经过幽门螺杆菌的转染,分别检测转染前后miRNA-221和miRNA-222的表达差异,来进一步验证。双荧光素酶法来验证miRNA-221 /miRNA-222和RECK 之间的假定结合位点。通过敲除和获得的方式来评估验证miR-221/222-RECK通路在胃癌的作用。结果:1、miR-221和miR-222在H. pylori感染慢性胃炎和H. pylori H. pylori阴性对照组中的表达分析。本实验首先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正常对照组和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组中miR-221和miR-222的表达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组中miR-221和miR-222的表达比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正常对照组中显著增高。2、miR-221和miR-222在H. pylori阳性的胃癌组织和邻近组正常织中的表达分析。检测miR-221和miR-222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癌组织和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癌患者胃癌邻近正常组织种的表达差异,结果提示miR-221和miR-222在幽门螺杆菌阳性8名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比邻近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定量检测转染幽门螺杆菌前和转染后miR-221和miR-222在GES-1, BGC-823, SGC-7901和AGS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转染后上述细胞系中miR-221和miR-222的表达式显著增加的。3、分析miR-221和miR-222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力的影响。通过分别将细胞转染过表达的miR-221和miR-222微小片段,使用相应的miR-221和miR-222拮抗剂进行敲除,通过CCK-8细胞计数发现敲除miR-221和miR-222后AGS和SGC-7901细胞增殖被显著抑制。相反,miR-221和miR-222过表达的AGS和SGC-7901细胞增殖被显著提高。在细胞的培育过程中,AGS和SGC-7901细胞分别敲除内源性miR-221和miR-222后,其细胞凋亡显著上升,说明miR-221和miR-222能显著抑制AGS和SGC-7901细胞的凋亡。此外,在孵化24小时候,去除上层细胞,对基层细胞进行固定,荧光染色20分钟后,在放大10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相应AGS细胞和SGC-7901细胞系的侵袭力的变化发现,miR-221和miR-222的过表达可以显著增强AGS和SGC-7901胃癌细胞的侵袭力。以上结果提示miR-221和miR-222都能调节胃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侵袭力。4、预测、鉴定miR-221和miR-222的靶基因,检测靶基因与miR-221和miR-222在不同胃癌细胞株和胃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在HEK-293T细胞株和SGC-7901细胞株的实验中,miR-221和miR-222都能显著抑制转染pGL3-RECK-wt质粒后的荧光活性,但转染的pGL3-RECK-mut质粒后的荧光活性无影响。AGS和SGC-7901细胞系中,转染miR-221和miR-222片段后都可以显著减少RECK蛋白的表达。同时,共同转染miR-221和miR-222后在RECK蛋白的表达中起到叠加作用。相反,抑制内源性的miR-221和miR-222后,AGS和SGC-7901细胞系中RECK蛋白的表达会显著增加。而且,同时敲除内源性的miR-221和miR-222后,RECK蛋白的表达会比单独敲除miR-221或miR-222增加更明显。以上实验结果揭示miR-221和miR-222都可以直接作用于RECK基因的靶点,并调节RECK蛋白的表达。因此,我们通过实验设计进一步检测胃癌细胞的增殖浸润和凋亡过程中miR-221和miR-222与RECK基因之间的作用关系。为了过表达RECK, AGS、SGC-7901细胞首先转染了PCDNA3.1-RECK质粒。miR-221和miR-222都不能抑制这个质粒蛋白的表达。RECK基因的过表达显著逆转了miR-221或miR-222诱导的较快的细胞生长。RECK过表达也显著抑制了miR-221或miR-222诱导的高的细胞侵袭力。以上结果均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导致miR-221和miR-222的表达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miR-221和miR-222在胃癌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加。miR-221和miR-222均可以结合于相同的RECK基因3'UTR序列端,从而调节其表达。证实了假设的miR-221和miR-222通过作用于RECK基因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增值和侵袭。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导致胃黏膜组织和胃上皮细胞中miR-221和miR-222的表达显著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胃癌组织中miR-221和miR-222的表达比幽门螺感染阳性的胃癌邻近非肿瘤正常组织中显著增加。miR-221和miR-222都可以通过有效结合于RECK基因的3'-UTR发生影响,通过在转录后水平调节RECK蛋白的表达来发挥作用。通过选取AGS和SGC-7901两个胃癌细胞株来进行细胞学实验发现,miR-221和miR-222都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增加胃癌细胞的侵袭力,负向调节胃癌细胞的凋亡。通过转染获得miR-221或/和miR-222片段和敲除相应miRNA的方式,本实验研究发现其调节途径是通过miR-221/222-RECK途径来完成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被WHO定义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素。而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癌的具体机制目前仍没有完全研究清楚。通过本实验研究的结果提示miR-221/222-RECK途径可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癌的重要调节通路。

周艳[2]2016年在《仙游县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因子相关miRNA靶序列SNPs与胃癌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仙游县成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感染危险因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炎症因子相关mi RNA靶序列,研究炎症因子相关mi RNA靶序列多态性与不同表型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挖掘炎症因子相关mi RNA靶序列多态性位点基因与基因及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方法】1.胃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方法。随机抽取仙游县医院行胃镜检查且在仙游县居住10年以上、≥35岁的人群190例。以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为金标准,比较胃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真实性和可靠性;随机抽取胃镜检查者84例,综合比较胶体金法、ELISA及并联试验真实性和可靠性,验证胶体金方法检测人群HP感染可行性。2.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按胃癌调整死亡率高、中、低乡镇分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人群788例。在胃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HP验证可行的基础上检测人群幽门螺杆菌,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等信息。综合应用卡方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3.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福建省仙游县医院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新发胃癌共313例;同期按年龄(±3岁)、性别、乡镇进行匹配,以仙游县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通过问卷调查及实验室检测收集病例及对照的一般情况、环境暴露危险因素及外周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信息,同时采集病例及对照研究对象5ml血液样本。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炎症因子相关mi RNA靶序列结合位点,Sequenom技术平台进行多态性位点基因型检测,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位点多态性与不同表型胃癌的关联,GMDR模型和叉生分析原理探讨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结果】1.胃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分析评价:以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为金标准,结果显示,胃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的灵敏度为90.82%,特异度为68.48%,一致率为80.00%,Kappa值为0.77;与ELISA相比较,灵敏度为90.32%、特异度为60.38%,均高于ELISA灵敏度(77.42%)、特异度(58.49%)。随机筛选10%冬季样本和10%夏季样本进行复测一致率100.00%,随机抽取5%血液样本四个批次胶体金检测结果一致率均为100.00%。2.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危险因素调查:仙游县成年人HP阳性率为47.2%。男性感染率为48.8%,女性HP感染率为45.0%,男性HP感染率高于女性;65~年龄组HP感染率较高:51.0%,75~年龄组HP感染率最低:41.9%。HP感染的危险因素:饲养鸡鸭猪等家禽、经常/总是餐馆就餐、偶尔/从不使用洗洁剂等生活方式;HP感染的保护因素是:有服药史(非甾体抗炎药、抗菌素等)。健康人群组HP感染菌株以II型为主,胃癌病例组主要以I型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炎症因子相关mi RNA靶序列与胃癌易感性分析:IL10RB基因rs3171425位点与非贲门胃癌易感性有关,AA基因型是非贲门胃癌发生的不良基因型,其发生非贲门胃癌的风险是携带GG基因型的2.12倍(OR=2.12,95%CI:1.02-4.37);IL1F5基因rs2515402与贲门癌易感性相关,与野生型AA基因型比较,CC基因型是贲门癌发生的保护基因型(OR=0.39,95%CI:0.12-0.83)。4.基因-基因、基因-环境联合作用及交互作用分析:在非贲门胃癌中,携带rs3171425 AA基因型且使用农药年龄≤18岁人群患非贲门胃癌的风险是携带rs3171425 G等位基因但未使用农药人群的7.30倍(95%CI:3.06-17.44);携带rs3171425AA基因型且食用食物较硬人群患非贲门胃癌的风险是携带rs3171425G等位基因且食用食物软硬适中人群的6.79倍(95%CI:3.56-12.95)。经相乘作用分析显示,携带rs3171425 AA基因型与使用农药≤18岁、食用食物较硬存在正相乘交互作用。【结论】1.胃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具有快速、简便、真实性和准确性较高HP感染检测方法,可应用在人群检测HP感染。2.仙游县成年人HP阳性率为47.2%;健康人群组HP感染菌株以II型为主,胃癌病例组主要以I型为主。仙游县成年人人群HP感染的危险因素是:饲养鸡鸭猪等家禽、经常/总是餐馆就餐、偶尔/从不使用洗洁剂等生活方式;保护因素是:有服药史(非甾体抗炎药、抗菌素等)。HP感染干预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3.贲门癌与非贲门胃癌发生受炎症因子相关mi RNA靶序列多态性的影响不同,包括不同易感多态性位点:IL10RB基因rs3171425位点AA基因型是非贲门胃癌发生的不良基因,IL1F5基因rs2515402位点CC基因型是贲门癌的保护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不同,在非贲门胃癌中,食用食物较硬、农药使用年龄<18岁、IL10RB基因rs3171425位点存在联合作用和正相交作用。在贲门癌中此次研究未得到最佳交互作用模型。提示根据不同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指导并提供防控措施,能更有效地达到预防胃癌发生的目的。

赵占伟[3]2014年在《GDDR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癌形成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实验目的】胃癌相关下调基因(gastric dramatic down-related gene, GDDR),是本课题组杜建军教授于2002年首次通过已成功建立的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从cDNA文库中克隆得到的胃癌相关新基因,其在正常胃黏膜中高表达,在胃癌中表达显著下调或缺失。虽然GDDR的分子结构、染色体位置和相应蛋白的表达已较为清晰,但该基因的具体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目前已被公认为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可调控GDDR的表达,故本课题旨在探索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控GDDR表达和功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新策略。【实验设计】1.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人体组织中胃癌及癌前病变阶段的GDDR蛋白表达及细胞定位,分析GDDR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趋势和在胃癌形成中的作用;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细胞与细菌共培养方法、免疫荧光共聚焦方法、qRT-PCR和Western blot等检测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未感染两种状态下,GDDR蛋白相应的表达变化以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3.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和Western blot进一步探究幽门螺杆菌通过调控GDDR的表达和功能促胃癌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4.通过动物实验和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分析,进一步探究GDDR表达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实验结果】1.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GDDR蛋白表达逐渐降低甚至缺失;2.特异性过表达GDDR,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胃癌细胞凋亡;3.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癌和癌前病变形成过程中,GDDR蛋白表达有更显著的下调和缺失,且可能是经调控NF-kappaB(NF-κB)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4.根除幽门螺杆菌后,GDDR蛋白表达可有回升。【实验结论】1.体外实验证实GDDR在正常胃粘膜中高表达,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逐步下调甚至缺失,而过表达GDDR又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并可促进胃癌细胞凋亡,提示GDDR不仅是一种新的胃癌抑制基因,而且其分子表达下调或缺失可能是胃癌形成的早期事件。2.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下调GDDR的表达和功能,其主要是调控GDDR的抑癌作用和促胃癌细胞凋亡作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GDDR的表达和功能有明显的回升。发现幽门螺杆菌通过下调GDDR表达和功能在胃癌形成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可能是通过激活被GDDR抑制的NF-κB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3.上调GDDR表达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有望在胃癌的早期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4.早期检测GDDR的表达变化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或可为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策略。

毛涛[4]2016年在《基于早期诊断胃癌目的的慢性胃炎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胃癌是我国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的肿瘤,是一项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目前我国大多数胃癌诊断时已是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大多数可通过内镜切除得到治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也减轻了医疗费用。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消化内镜医生应该以发现早期胃癌为目的,提高中国早期胃癌诊断率。早期胃癌的发现首先要发现高危的背景粘膜,高危的背景粘膜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本研究旨在白光内镜下快速的对慢性胃炎进行评估,评价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程度及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本研究包括三部分,内镜下萎缩程度与组织学萎缩程度的一致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内镜特征、黄色瘤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56名因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的患者,行13C呼气试验检测Hp,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镜检查过程中根据内镜下萎缩范围按木村-竹本分类分级,按新悉尼胃炎分类系统于胃体中部小弯、大弯、胃角、胃窦小弯、大弯取活检,根据病理结果按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胃炎评估(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分期。评价血清学检测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与内镜下萎缩程度及OLGA分期的相关性;评价内镜下萎缩程度分级即木村-竹本分类和组织学萎缩程度的分期即OLGA分期的相关性。通过C13呼气试验检测患者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通过内镜组织活检行特殊染色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内镜下观察是否有以下内镜表现:胃体黏液附着、弥漫性充血、胃体底黏膜斑点样充血、斑片状发红、皱襞肿胀、粘膜水肿、规则排列的集合静脉(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RAC)、红色纵行条纹、黄色瘤、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糜烂。分析上述内镜下表现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集合静脉分为3型即R型、I型及D型,统计分析上述3型集合静脉与幽门螺旋杆菌的关系。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胃切除术以及胃ESD术后患者,共有8410例入选,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活检取病理。胃黄色瘤诊断标准以胃镜加病理组织学检查为依据。检测出胃黄色瘤患者187例,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两组:胃黄色瘤组、非胃黄色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胃萎缩的严重程度、胃黄色瘤的存在情况(数目、大小、位置)、胃癌的存在情况以及各种临床病理特征(HP、肠化、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并探讨胃黄色瘤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检测出胃癌患者426例,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胃癌组、非胃癌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HP感染情况、胃黄色瘤存在情况,并探讨胃癌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胃黄色瘤之间的关系。结果256名患者中男性123名,女性133名,平均年龄58.0岁,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113名。内镜下萎缩程度评估木村-竹本分类与组织学萎缩程度OLGA分期有较高的一致性,加权Kappa系数为0.82。同时随着木村-竹本分类萎缩程度的进展PGⅠ/PGⅡ比值明显下降(R2=0.834,P<0.001)。胃体黏液附着、弥漫性充血、胃体底黏膜斑点样充血、斑片状发红、皱襞肿胀、粘膜水肿及RAC的I型和D型对Hp感染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RAC的R型、胃底腺息肉对无Hp感染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在8410例患者中,检测出胃黄色瘤患者187例(2.2%)。病变可发生在贲门、胃底、胃体、胃角、胃窦,以胃窦(51.3%)最为多见,可单发或多发,以单发(63.1%)更常见。与年龄≥50岁、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胃黄色瘤与年龄≥50岁无明显相关性;与开放型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HP感染、胃癌的存在呈显著相关性(分别为P<0.005,P<0.005,P<0.025,P<0.005,P<0.005)。在所有入组患者中检查测出胃癌患者426例,与年龄≥50岁、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胃癌与年龄≥50岁、性别无明显相关性;与HP感染、胃黄色瘤的存在呈显著相关性(分别为P<0.005,P<0.005)。结论内镜下萎缩程度评估木村-竹本分类与组织学萎缩程度OLGA分期有较高的一致性,可预测组织学萎缩程度。PGⅠ/PGⅡ比值与木村-竹本分类萎缩程度分级有相关性。胃体黏液附着、弥漫性充血、胃体底黏膜斑点样充血、斑片状发红、皱襞肿胀、粘膜水肿及集合静脉的I型和D型提示Hp感染,而集合静脉的R型、胃底腺息肉则提示无Hp感染。胃黄色瘤发生在全胃,以胃窦最为多见,可单发或多发,以单发更常见,直径大小不一,多为2~6mm;胃黄色瘤的发生与开放型萎缩性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癌的存在相关性,这些因素可能是易发生本病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为胃黄色瘤发生的危险因素胃黄色瘤与胃癌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胃癌的存在一个预警信号。

秦格勒扎布, 王菊梅[5]1998年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病例组62例均为胃腺癌,正常胃粘膜组34例.每个研究对象均在胃窦部取三块活检组织,胃癌患者在癌灶周围再取三块活检组织.然后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细菌培养.结果Hp阳性以细菌培养为标准,两项试验均阳性为Hp阳性.结果病变组Hp阳性数38例,对照组为4例,两组比较OR=11.9,95%CI=4.2~33.7,X2=21.89,P<0.0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Hp感染与胃癌的危险性相关.进一步研究Hp与胃癌的类型及部位的关系发现,Hp在肠型腺癌和弥漫型腺癌的检出率分别为78%(32/41),29%(6/21),OR分别为26.7,3,95%CI分别为8.8~81.7,<1,P分别为P<0.01,P>0.1.提示Hp感染与肠型胃癌有关.Hp在胃窦和幽门部胃癌检出率为83%(24/29),与正常组比较OR=36,95%CI=12.6~102.6,P<0.01;在胃体和胃底部胃癌检出率为79%,OR=27.5,95%CI=6.6~114,P<0.01;在贲门部胃癌检出率为16%,OR=1.4,95%CI<1,P>0.5,提示Hp感染与非贲门部胃腺癌密切相关,与贲门部胃癌无关。结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相关性,与非贲门部胃癌密切相关,与肠型胃癌有关,与弥漫型胃癌无关.

张天哲, 于立群, 陈银苹, 李军昕[6]2009年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估计合并OR值(OR合并)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纳入的20个研究存在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采用SAS8.0软件分析,OR合并值为2.15,OR合并95%CI(1.39,3.33),采用Rev Man4.2软件分析,OR合并=2.35,OR合并95%CI(1.64,3.36)。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换用固定效应模型、加入未发表的4篇文献还是去除小样本的5个研究,都说明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联,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在以20个研究绘制的漏斗图中,散点分布对称,计算失安全系数(Nfs)均较大,说明发表偏倚小,结论被阴性结果推翻的可能性较小,结果稳定。[结论]Hp感染与胃癌相关,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王平, 魏睦新[7]2011年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纳入Hp感染与胃癌发生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8个,估计其综合OR值和95%CI,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纳入的8个研究存在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OR合并=2.48,OR合并95%CI[2.03,3.04]。因此可以认为,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张军喜[8]2007年在《IL-1、TNF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癌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世界恶性肿瘤死亡率中排第二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已经得到医学界认可,其与胃癌的关系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胃癌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一般认为是一个多因素(H.Pylori感染、宿主因素、环境因素)、多阶段的过程。本课题通过对白细胞介素-1B基因(Interleukin-1B,IL-1B)启动子区域-31位点和-511位点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N)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描述其等位基因在河南汉族人群中的分布,从宿主方面探讨宿主炎症基因多态性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癌中的作用,阐明我国河南人群IL-1、TNF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组为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83例),对照组为排除消化系统疾病的同期住院患者(152例),收集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胃癌家族史、胃镜或术后诊断、病理结果等;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无血缘关系的河南汉族人,既往无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采用PCR技术测定IL-1RN基因型;应用PCR-RFL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检测分析IL-1B基因、TNF基因多态性;应用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技术检测血清H.Pylori-IgG抗体。结果1.病例组H.Pylori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1.1%vs 55.3%,χ~2=5.6 P<0.05),H.Pylori感染与胃癌有统计学关联。2.研究对象中,IL-1B-31、IL-1B-511、TNF-a-308 SNP基因多态性及IL-1RN VNTR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型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3.IL-1B-31位点上有三种基因型,即:C/C、C/T和T/T基因型,其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0%,45.8%,42.2%和24.3%,40.1%,35.5%;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C/C和C/T在两组中分布无统计学意义;以C/C基因型为参照,T/T型的胃癌发病风险为C/C型的6.5倍(95%CI:1.2-8.3)。4.IL-1B-511位点上有三种基因型,即:C/C、C/T和T/T型,其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0%,41.0%,41.0%和23.0%,50.0%,27.0%;T/T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有统计学意义(χ~2=4.84,P<0.05),C/C和C/T型在两组中分布无统计学意义;以C/C型为参照,T/T型的胃癌发病风险为C/C型的3.2倍(95%CI:1.1-4.5)。5.本研究共检测出5种IL-1RN基因型,即:Ⅰ/Ⅰ、Ⅰ/Ⅱ、Ⅰ/Ⅲ、Ⅰ/Ⅳ和Ⅱ/Ⅱ型,其中以Ⅰ/Ⅰ型频率最高,在病例和对照组中分别占80.7%和78.9%;各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无统计学意义。6.TNF-a-308基因位点上有3种基因型,即:G/G、G/A和A/A型,其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0.4%,9.6%,0%和88.2%,10.5%,1.3%;各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G/G、G/A和A/A型与胃癌的发生均无统计学关联。7.本次研究中IL-1B-31基因频率分布与韩国有差异(P<0.05),与日本无差异;IL-1B-511基因频率分布与日本、英国、芬兰有差异(P<0.05),而和我国西安、台湾,韩国无差异;IL-1RN基因的Ⅰ、Ⅱ型基因频率的分布与我国北京,日本及西方国家有差异,而与我国广东,韩国无差异;TNF-a-308基因频率分布与意大利、英国有差异,与我国福建、北京、湖北,日本、韩国等无差异。8.在单因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IL-1B-31T/T、IL-1B-511T/T、H.pylori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及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OR=4.89 95%CI:1.51-15.89;OR=7.52 95%CI:2.68-18.71;OR=11.31 95%CI:3.46-28.69)。结论1.H.Pylori感染与胃癌有关,H.Pylofi感染和IL-1B基因多态性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起协同作用。2.IL-1B-31、IL-1B-511基因均以C/T型为主,IL-1RN基因以I/I型为主,TNF-a-308基因以G/G型为主;上述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着种族、地区差异。3.IL-1B-31T/T、IL-1B-511T/T基因型与胃癌的发生有关,IL-1RN与TNF-a-308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无关。

李海霞[9]2011年在《幽门螺杆菌、炎症因子及相关microRNA靶序列SNP在胃癌中的作用》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是世界上对居民危害较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肿瘤前列。目前已经证实胃癌是生物、遗传和环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多阶段多步骤的发展过程。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是最重要的生物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H. 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另外,队列及实验研究表明,根除H. pylori治疗可以降低胃癌发生风险性。H. pylori感染引起的炎症是由一系列炎性因子介导的。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一直未有明确定论,最近发现micro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是胃癌分子机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1)综合分析目前H. pylori根除与胃癌发生的相关研究,得出H. pylori根除治疗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临床干预措施预防胃癌的发生。(2)通过胃癌病例-对照家系研究验证炎症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探索炎症细胞因子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3)microRNA是基因表达调控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检索分析中国人群炎症相关基因microRNA靶序列多态性的信息,为今后开展microRNA靶序列SNPs与肿瘤的关联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检索1997.01-2010.10期间发表的所有关于H. pylori根除与胃癌发生的中英文文章,通过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软件RewMan5.0和Stata10.0进行纳入文献的异质性检验、发表偏倚分析、敏感性分析,并评估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和95%的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在河南新乡采用整群抽取的方法选取病例家系、对照家系,搜集基线资料,抽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分离血清进行H. pylori抗体阳性检测,提取DNA进行目的基因分型,用χ2检验比较H. pylori抗体阳性和各基因型在胃癌病例家系与对照家系成员间及其一、二级亲属成员中的分布频率。选取]microRNA靶序列变异数据库"Patrocles"及其它有关数据库。按照预先设定的种子区类型,逐步筛选中国汉族人群高频率的炎症相关基因microRNA靶序列SNP。结果1.共13篇中英文文章纳入研究,包括4篇(33.8%)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s, RCTs)和9篇(66.2%)非随机对照研究(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s, n-RCTs)。纳入文献无明显发表偏倚,无明显异质性。总的分析表明:H. pylori根除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性(RR=0.51,95% CI:0.40-0.65,Z=5.37,P<0.01);基于不同的研究设计,RCTs与n-RCTs分析结果一致,即H.pylori根除治疗可以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性;基于不同研究人群来源分层分析,以胃消化功能低弱病人为研究人群来源的研究中,H.pylori根除治疗可以降低胃消化功能低弱病人62%的胃癌发生风险(RR=0.38,95%CI:0.27-0.53),一般人群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分析中未见明显关联性(RR=0.71,95%CI:0.49-1.01)。2.炎症因子(IL-1β、INFγ、TNFα、CSF、MIF、COX-2、TGF等)中除了IL-1B-31与TNF-A-238,其它基因位点的突变纯合子在病例家系与对照家系中分布有明显差异。大多数基因型在两级亲属中分布不同,危险基因型在一级病例亲属中所占比例要高于二级亲属,OR值随着亲属血缘关系疏远而降低。H. pylori感染是胃癌的危险因素,胃癌发生风险性随着亲属关系的疏远而减弱。H. pylori感染与危险基因型同时暴露增强胃癌发生风险性,增强大小随着亲属血缘关系疏远而降低。3.共检索54个炎症基因,得到338个炎症相关基因microRNA靶序列SNPs,其中,296个是确认SNPs。经dbSNP数据库的SNP频率、结合自由能大小筛选中国汉族高人群频率,结果共得到10个高频率的炎症相关基因microRNA靶序列SNPs。结论1. H. pylori根除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性,尤其对胃消化功能低弱的病人,可以将其作为临床干预措施预防胃癌的发生。2.炎症细胞因子在胃癌发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基因多态性影响胃癌易感性。3.高频率的炎症基因microRNA靶序列SNP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指导我国开展系统性的microRNA靶序列:SNPs与肿瘤的关联研究。

杨艳丽[10]2014年在《EBV、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及可能的Hp致癌因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EBV、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二者的相互作用。2.寻找可能与胃癌发生有关的Hp毒力因子。[方法]1.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和原位杂交(In situhybridization, ISH)技术检测100例胃癌组织(胃癌组)和82例胃炎组织(胃炎组)中EBV的感染情况。2.采用PCR技术检测100例胃癌组织(胃癌组)和82例胃炎组织(胃炎组)中Hp的感染情况。3.采用PCR技术检测Hp阳性的胃癌组织和胃炎组织中Hp毒力基因cagA、vacA s/m、iceA1的表达情况。[结果]1.胃癌组EBV感染阳性率高于胃炎组(9.0%vs0.0%, P<0.05),贲门胃体癌较胃窦癌、低分化癌较中高分化癌EBV感染率高(16.3%vs2.0%和15.7%vs2.0%,均P<0.05),且几乎所有EBV阳性胃癌细胞胞核中可见EBV编码的功能性RNA表达;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肿瘤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间EB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胃癌组Hp感染阳性率高于胃炎组(56.0%vs40.2%, P<0.05),低分化癌较中高分化癌Hp感染率高(66.7%vs44.9%, P<0.05),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血型、发生部位、肿瘤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EBV与Hp感染无相关性(r=0.137, P>0.05)。4. Hp阳性胃粘膜组织中,Hp毒力基因cagA、vacA s1、vacA m1、vacA m2及iceA1的阳性率分别为84.27%、96.73%、48.31%、51.69%和86.51%,vacA s1/m1、vacAs1/m2阳性率分别为47.19%和49.44%,所有组织标本均未检测到vacA s2基因及vacA m1/m2混合性基因表达。5.胃癌组和胃炎组Hp毒力基因cagA、vacA s1/m1、 vacA s1/m2和iceA1的阳性表达率及其组合型cagA/vacA s1m1/iceA1和cagA/vacA s1m2/iceA1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5.71%vs81.82%,51.79%vs39.39%,44.64%vs57.58%,91.07%vs78.79%,41.07%vs21.21%,33.93%vs45.45%,均P>0.05)。[结论]1. EBV感染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多侵犯中上部胃组织,并可能与胃癌的恶性进展有关。2. Hp是独立于EBV存在的、参与胃癌恶性进展的另一重要危险生物学因素。3.本研究中Hp毒力基因cagA、vacA s1、iceA1是幽门螺杆菌优势表达基因,但各毒力基因的表达均与胃癌发生无关,不能作为预测Hp相关胃癌发生发展的风险指标。

参考文献:

[1]. 幽门螺杆菌对miR-221和miR-222表达的影响及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力调控的研究[D]. 刘文能. 南方医科大学. 2016

[2]. 仙游县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因子相关miRNA靶序列SNPs与胃癌关联性研究[D]. 周艳. 福建医科大学. 2016

[3]. GDDR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癌形成中的作用[D]. 赵占伟. 第四军医大学. 2014

[4]. 基于早期诊断胃癌目的的慢性胃炎评估[D]. 毛涛. 青岛大学. 2016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J]. 秦格勒扎布, 王菊梅. 华人消化杂志. 1998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Meta分析[J]. 张天哲, 于立群, 陈银苹, 李军昕. 现代预防医学. 2009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系的Meta分析[C]. 王平, 魏睦新. 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 2011

[8]. IL-1、TNF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癌关系研究[D]. 张军喜. 郑州大学. 2007

[9]. 幽门螺杆菌、炎症因子及相关microRNA靶序列SNP在胃癌中的作用[D]. 李海霞. 郑州大学. 2011

[10]. EBV、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及可能的Hp致癌因子研究[D]. 杨艳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14

标签:;  ;  ;  ;  ;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