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综合观察_西夏论文

汉字型文字的综合观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字论文,文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汉语和非汉语的汉字型文字

汉字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汉字承载着汉文化向四方传播,首先传播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汉语方言地区,其次传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再次传播到东亚的临近国家。这些地区和国家起先学习中原的汉语汉字,后来利用汉字书写当地的语言,形成汉语方言文字、少数民族文字和东亚国家的文字,组成一个汉字型文字的大家庭。汉字从“一种文字”发展成为“一个文字系统”。

汉族在各方言区,都有方言的口头文艺,包括说唱、戏曲等等。口头文艺有的有汉字书写的脚本,在师徒传授中作为备忘记录。这就形成了多种汉语的方言文字。不过大都处于草创状态,没有规范化。只有极少几本方言小说在清末民初印刷成书。在普通话教育的扩大中,方言文字的作用变成微不足道。香港在英国统治时期,广东话方言文字在当地一些报刊使用;香港归还中国之后,香港学校也教授全国通用的白话文。

中国除汉族以外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有的有自己开创的“自源”文字,由于受汉字的影响,来源不同而类型相同,是“异源同型”的民族文字,例如彝族和纳西族的传统文字。有的利用汉字书写自己的语言,成为非汉语的汉字型民族文字。汉字型民族文字大都只在记录民歌、民谣、民间故事和传统宗教中使用,难于发展成为现代文字,逐渐失去作用。但是,这些汉字型民族文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传统,从文化史和文字学来看,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的少数民族是一个早期文化的史料宝库,正在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在国外,汉字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他们利用汉字书写自己的语言,成为各国的汉字型文字,而且都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汉字型文字在他们国内是通用文字,有传播和发展条件。他们的汉字型文字跟中国少数民族的汉字型文字,属于相同的文字类型,跟汉字共同组成东亚的汉字文化圈。

二、汉字的传播和发展阶段

汉字向汉族以外传播有四条主要路线。一条向南,传播到广西的壮族和越南的京族。一条向西南,传播到四川、贵州和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一条向北,传播到契丹、女真和西夏。一条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在二千多年的传播当中,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学习阶段。汉字传播到非汉语地区,起初都是“原样移植”,大家学习汉语文言的儒家文献。《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曾经是东亚的公共教科书。长的一二千年,短的五六百年,许多民族和国家都以汉语文言作为公共的交际媒介,形成东亚的“同文时代”。学习阶段早的开始于秦汉,晚的开始于唐宋。

(二)借用阶段。熟悉汉语汉字之后,各民族和各邻国先后借用汉字书写自己的语言,于是汉字“归化”成为非汉语的民族汉字。“归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a.“借词”(音意兼借),b.“音读”(借音不借意),c.“训读”(借意不借音)。过去以为只有日本用这些方法,现在知道这些方法有普遍性。借用汉字书写各自的语言,是民族觉醒和文化上升的表现。可是,字形依旧而音意大变,东亚的“同文时代”从此结束了。

(三)仿造阶段。借用汉语汉字感到不方便和不够用,于是进一步仿照汉字的原理和形体,自造本民族专用的汉字。有的是“孳乳仿造”,利用原有汉字的部件,拼合成为新字,例如喃字和壮字。有的是“变异仿造”,只取汉字的造字原理,自造不同于原有汉字的形体,例如契丹大字和女真字。“汉字”的定义扩大了,非汉语的各种民族汉字加入了“汉字”的行列。

(四)创造阶段。在印度和蒙古等表音文字的影响下,有些民族和国家,为了便利表现本族和本国的语言特点,在形声和会意等造字和用字方法之外,开辟新的表音道路,创造出汉字型的“音节字母”和“音素字母”。起初跟汉字混合使用,后来离开汉字单独使用。例如:日本的假名、朝鲜的谚文、四川凉山的音节彝文等。汉字型字母的创造,是汉字历史的飞跃。

三、汉字型文字的分类

就本文作者迄至1996年所得的资料来看,汉字型文字除通用的汉语汉字之外,有19种语言的30种文字。它们可以按语言系属分为:1.汉藏语系:a.汉语(文字2种);b.藏缅语族(语言6种,文字10种);c.苗瑶语族(语言2种,文字4种);d.壮侗语族(语言5种,文字5种)。2.阿尔泰语系:契丹语(文字2种);女真语;朝鲜语(文字2种)。3.语系未定:越南语;日本语(文字3种)。又可以按文字来源分为:1.孳乳仿造;2.变异仿造;3.汉字型字母;4.异源同型(彝文、纳西文)。

四、孳乳仿造的汉字型文字

(一)喃字和壮字〔1〕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置南海、桂林、 象等三郡(今广西等地),大批迁来中原移民。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国”,置海南、郁林、苍梧、合浦、儋耳、 珠崖、交趾、九真、日南等九郡(今广西、海南、越南中北部)。秦汉时代汉语汉字就传播到今天的广西壮族和越南京族。他们长期使用汉语文言以后,借用汉字书写本地语言。大致在唐朝时期,他们开始“孳乳仿造”,用新造的本族汉字,补充借用的汉语汉字,成为越南的“喃字”(字喃)和壮族的“壮字”(字壮)。到了宋朝时期,喃字和壮字都在民间广泛流通。近年收集到喃字2800多新造字,壮字4000多新造字。他们的正式文字始终是汉语文言。喃字和壮字,形体近似,形制相同,地区比邻,她们是姊妹文字,喃字遗存著作有《金云翘传》等一千多种。壮字遗存著作有《刘三姐》等多种。举例如下:

(二)苗字和瑶字〔2〕

苗族和汉族,从中国历史最早的传说时代起,就不断相互战争,又相互融合。黄帝战蚩尤(苗族始祖)于涿鹿(在今河北)。尧放三苗(苗族联盟)于三危。五千年来,苗族大规模同化于汉族,苗族没有自创文字留下来。晚近发现,湘西苗族在清末仿造了三种汉字型苗字。1.板塘苗字。清末苗族秀才石皇玺,家住湘西花垣县板塘村,自号板塘。他创造的“板塘苗字”,当地群众用来书写民间文学。除借用现成的汉字外,用“音读”和“训读”补充了五六百新字,编有《苗文字正谱》(被毁)。研究者从十多万字的苗歌手稿中整理出470多个苗族汉字。2.老寨苗字。湘西花垣县麻栗场老寨村石成鉴等创造。50年代,当地苗歌剧团用这种文字书写剧本。3.古丈苗字。见于光绪丁未年(1907年)刻板印刷的《古丈坪厅志》,不知何人所创。古丈县在湘西。汉字型苗字可能更早就存在,由于不被重视,甚至不被认为是文字,所以湮没无闻。苗字及跟喃字、壮字比较如下:

瑶族有三种语言: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苗瑶语族分为苗语支和瑶语支。瑶族的布努语属于苗语支,可见瑶族跟苗族的关系密切。瑶族也是古老民族,不断同化于汉族。湖南瑶族分为“过山瑶”和“平地瑶”,前者说瑶语,没有同化于汉族,后者说汉语,已经同化于汉族。瑶族民间流传汉字型“瑶字”,从现存写本《盘王牒》来看,记录年代最早是唐贞观二年(628年),创始时期当然更早。瑶字举例如下:

(三)布依字和侗字〔3〕

布依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由本族“魔公”(巫师)借用汉字记录下来,不足之处补充少量自造新汉字,成为布依“老文字”。历代相传,有民歌、故事、神话、寓言、谜语、歇后语等多种形式。过去“老文字”应用甚广。但是,字形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没有规范化。例如:

借词:三(sAAm三),送(son送),马(ma马),要(au要)。

借音:纳(na田),打(da河),蛮(mbAAn村),米(me母)。

自造新字:

侗族善于诗歌,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他们借用汉字书写诗歌,有《珠郎娘美》(电影“秦娘美”)等多种作品,还有创始于19世纪的“侗戏”。侗字的特点是:借用现成的汉字,尚未见到创造的新汉字。借用以“借音”为主,“借意”很少。例如:

消(xao你们),鸟(nao住),师(sai给),高锦(gao-jeen 山头)。

拿屋师道鸟(拿屋给咱住,“拿屋”为借意,“师道鸟”为借音)。

还有“反切法”,以汉字作为拼音符号,例如:

尼亚(nya你),达姆(dam柄),其阿姆(qam走)。

(四)白文和哈尼字〔4〕

唐宋时代,云南乌蛮(彝族)蒙氏联合白族建立南诏国(649—902年),后来白族段氏建立大理国(937—1253年)。 大理国借用汉字书写白语,成为汉字型“白文”(白字)。元代广为流通,明代后期逐渐少用。白文遗留有宋明刻碑,例如:大理三十七部会盟碑(971年, 北宋)。洱源县“段信苴宝摩崖碑记”(1370年,明代。姓“段”,名“宝”,“信苴”是白语尊称,意为“王子”)。大理县杨黻“祠记山花·咏苍耳境”(简称“山花碑”)(1450年,明代)。此外,有多种白文手写唱本,形式分为“大曲本”、“吹吹腔”、“三献文”等。

白文文献,有的几乎全用现成汉字,有的几乎全用新造白文,有的新旧参半。下面是有名的“山花碑”的一段:

五华宵充,(五华楼高入晴空)

三塔你穿天腹, (三座塔尖穿天腹)

山高凤凰栖, (凤羽山高凤凰栖)

龙关龙王宿。(龙关龙王宿)

哈尼族有“哈尼方块字”(哈尼字),据说创始于民国初年。由哈尼“贝玛”(巫师)掌握,祀奉“龙巴门”寨神。内容有民歌、民俗、历史传说、祭祀经、创世史诗《奥色密色》等。从它的应用情况来看,创始时代可能远远早于民国初年。“哈尼字”借用汉字为主,创造新字为辅。举例如下:

(五)仡佬字和彝语阿细字〔5〕

仡佬字和彝语阿细字,是两种很少人知道的文字。

仡佬族有汉字型的“仡佬字”,是陈其光教授在1989年的新发现。仡佬族借用汉语汉字,补充自造汉字,有形声、会意等造字方法。下面举例是陈教授所提供:

彝族有多种文字。“彝语阿细方块字”(阿细字)是20世纪初年,基督教会给云南阿细地区彝族设计的汉字型文字。基本上一个“字”代表一个“词”,可以读一个到三个音节。会意为主,很少形声。曾翻译教会读物,有的地方用它记录古代传下来的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哲理古训《诺哲》等。阿细地区原来没有老彝文,阿细字受到人民欢迎,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下面的资料是彝族专家武自立先生所提供:

(六)孳乳仿造的一般特点

“孳乳仿造”的汉字型文字的一般特点是:

1.孳乳仿造,早的开始于唐宋,晚的开始于元明。这时候,汉语汉字早已进入楷书时期,所以孳乳仿造都是继承楷书。

2.孳乳仿造大都是借用旧字和仿造新字的混合文字,起先主要是借用旧字,后来仿造的新字逐渐增多。

3.孳乳仿造,基本上不造新的单体符号(“文”),而以现成的单体符号复合成为新的民族汉字(“字”),或者以现成的复合符号再次复合成为重叠的新字。

4.借用旧字的方法主要是:a.“借词”,音意兼借,这是借用汉语词汇,补充本族词汇。b.“借音”(音读),只借旧字的音,不借旧字的意,这是“假借”的扩大,也就是汉字的表音化,但是借音要略改原音,适应当地的语音结构。c.“借意”(训读),只借旧字的意,不借旧字的音,读音打破原来一字一音的限制,汉字读音于是多音节化。

5.仿造新字的方法主要是:a.造新形声字,利用原来的汉字或汉字的部件,结合成为部首和声旁的新复合体。b.造新会意字,结合两字,表示某一意义。

6.孳乳仿造的文字,往往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一音多字,一字多形,未能实行规范化。大都用于书写民间文艺和民间书信,难于成为现代教育的有效工具。

五、变异仿造的汉字型文字

宋朝时候,中国北方契丹、女真、西夏三个民族建立“辽、金、夏”三个国家,分别创造契丹字(大字和小字)、女真字、西夏字,都是“变异仿造”的汉字型文字。此外,贵州水族的水书也是“变异仿造”的汉字型文字。

(一)契丹大字〔6〕

唐末,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在公元907年建立辽国,又称契丹国。契丹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五代会要》说:“契丹本无文纪,唯刻木为信。汉人之陷番哲,以隶书之半加减,撰为胡书”。《辽史》说:辽太祖神册五年(921年),“始创契丹大字,诏颁行之”;又说:“回鹘使至,(太祖弟)迭剌相从二旬,习其言与书,因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前者称“大字”,后者称“小字”。《金史》: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诏罢契丹字”。从创始到废弃,历时270 年(921—1191年)。这里先谈“大字”, 后文“字母文字”中另谈“小字”。

1951年辽宁锦西县西孤山出土《萧孝宗墓志》,考证是契丹大字;后又发现《耶律习涅墓志》、《耶律祺墓志》等,得到大字2 000 来字。契丹大字是表意的汉字型文字,采取楷书笔画,都是单体的表意字,没有发现合体的会意字或形声字。契丹大字采取汉字的格式,创造完全不同于汉字的形体,这是“变异仿造”。例如:

(二)女真字〔7〕

女真族首领阿骨打(金太祖)1115年建立金国。女真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洲语族,是满洲语的祖语。女真原来没有文字,初入中国,借用契丹字。金太祖命完颜希尹和叶鲁创制女真字,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金史》说:“希尹乃依汉人楷字,因契丹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又说:“希尹依仿契丹字,制女真字”。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又创一种女真字,皇统五年(1145年)颁行。前者称女真大字,后者称女真小字,仿照契丹的双文制度。现存女真字跟契丹大字形制相同,是女真大字(下文称“女真字”),女真小字尚未发现。女真字从创始到完全遗忘经历三个世纪。

女真字文献几乎全部失传。晚近发现刻有女真字的碑铭:《大金得胜陀颂碑》、《女真进士题名碑》、《奴儿干永宁寺碑记》、《庆源郡女真国书碑》。此外还有少量文字见于其他碑铭、印章、铜镜和手写残页。明代永乐年间编辑的《华夷译语》中有《女真馆来文、杂字》(即《女真译语》),是女真字和汉字的双语字汇,给后世解读提供了线索。

女真字用汉字或契丹字为“基字”,增损笔画。分为“意字”(意符)和“音字”(音符)。“意字”又分为“完全意字”(词字)和“不完全意字”(词素字),后者不能独立成为语词。女真语是多音节语,一个字读一个到四个音节,都是单体的表意字,没有合体的会意字或形声字。字数不多,《女真译语》收903字,《女真文辞典》收1 373字。它跟契丹大字一样,采取汉字的格式,不取汉字的形体,是“变异仿造”的汉字型文字。举例如下:

(三)西夏字〔8〕

党项羌族拓跋氏,唐朝赐姓李。首领李元昊于1038年(北宋仁宗宝元一年)建立大夏国。宋朝称大夏为“西夏”。西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西夏原来没有文字。《宋史》说:“元昊自制藩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字形方正类八分,而画颇重复”。1036年颁行。藩书,西夏人称“国字”,后世称“西夏字”。

西夏字出版物很丰富,保存到今的有几百万字的图书,超过同时期汉族以外的其他任何民族。直到元朝中叶,宁夏和甘肃一带的西夏人还使用西夏字。明朝时期,西夏人同化于汉族和其他民族,西夏字渐渐废弃不用,成为无人认识的古文字。从创始到完全遗忘,经过三百年。北京的居庸关有六体文字石刻,其中一种是西夏字。

西夏遗下多种字书。根据韵书《同音》的记载,西夏字有6 133 字,但是晚近详细计算只得5 651字,加上短缺的字共计5 800多字。字书中有《番汉合时掌中珠》(1190年),是一部“夏汉”双语词汇,成为后世解读的钥匙。

西夏字模仿汉字,也有“点、横、竖、撇、捺、拐、提”等笔画,也有“楷、行、篆、草”等字体,但是决不借用一个汉字,全部形体要从头新造。西夏字的结构:单纯字分为表意字(意符)和表音字(音符)。合成字分为会意字、形声字、其他合成字。西夏不学习契丹的“双文”制度。西夏字是“变异仿造”的汉字型文字。它的笔画繁复,最为突出。举例如下:

1.表意字(意符),只表意义,不表读音:

2.表音字(音符),[]中汉字表示读音,不表意义。

(四)水书〔9〕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县,有传统“水书”(水字),传说是正神“六一公”和“六甲公”所创造。创始年代不详。各地字数不等,不算异体字大致有二百多字。分为古体字、今体字和秘写字。古体字是早期写本的字体,用竹笔书写,又称竹书。今体字是晚近写本的字体,用毛笔书写。秘写字是巫师专用的秘密文字。按用途又分为普通水书(白书)和秘传水书(黑书)。前者用于预卜行事,例如出行、婚嫁、丧葬、动土之类。后者用于巫术,例如放鬼、拒鬼、收鬼。水书还用于书写诗歌、故事、传说、寓言等口头文学。在汉字型文字中,“水书”十分特殊:

1.水书用篆书体,不用楷书体,跟四邻民族迥然不同。

2.水书中有50多个字跟甲骨文或金文相同或相似。自造新字大都是单体的图形符号,极少复合符号。它的发展水平低于甲骨文。

3.水书的字形基础来自古代汉字,它是“借源”于汉字的民族文字。但是它把一些字形反过来、倒过去,因此被称为“反书”。

4.水书是一种“卜筮文字”,它的表达方法是表形和表意,文字类型属于“形意文字”。

水书举例:

(五)变异仿造的一般特点

1.辽金夏三国都跟宋朝敌对,反对跟汉族书同文。但是,文化的渗透力不能用武力来抵挡,他们反对跟汉族书同文而又不得不仿造汉字型文字。所能做到的只是采取“变异仿造”而不采取“孳乳仿造”。

2.变异仿造的方法是:采取汉字的格式,改变汉字的面貌。一般都模仿楷书的笔画形式和方块组合,但是在具体的字形上要有独特的设计,避免跟汉语汉字雷同。

3.变异仿造,都缺少学习和借用的先行阶段。辽金夏都是在没有文化教育的先行条件下,依靠军事崛起,匆促创造文字,因此所创造文字都比汉字落后。

4.辽金夏三种语言,彼此大相径庭,但是不约而同,采用了汉字形制。这说明一个民族采用什么样的文字形制,决定于文化的影响,不决定于语言的特点。

5.变异仿造有两种。一种是新造汉字全部写成跟母体汉字不相雷同。另一种是新造汉字虽然变形而仍旧能认出与母体汉字的关系。辽金夏的文字属于前者。水书属于后者。

六 汉字型字母文字

(一)日语假名字母〔10〕

中国晋朝时候(公元3—4世纪),日本开始正规地学习汉语文言。汉字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在日本比较清楚。日本的“学习阶段”经历五百多年。后来民间借用汉字书写日语。公元759年编成和歌集《万叶集》, 其中用作字母的汉字称为“万叶假名”。从此日文进入“借用阶段”。日本也仿造一些日本汉字,称为“国字”或“倭字”,大致有120多个,其中少数几个进入了中国字典。 这是短暂的“仿造阶段”。日本不像越南那样大量仿造汉字,而是从借用汉字进入创造字母的“创造阶段”。

中国佛教在公元538年从百济传入日本。奈良和尚读佛经, 在汉字旁边注音、注义,起初用整个汉字,后来简化楷书,形成“片假名”。妇女们识字不多,借用汉字作为音符,记录诗歌,书写家信,在盛传草书的平安时代(794—1192年),简化草书,形成“平假名”。 日语音节很少,这是创造音节字母的有利条件。但是从汉字传入日本到日本假名成熟,经过了一千年。假名原来只能注在汉字旁边,不能进入正式文字。10世纪流行汉字和片假名的混合体,13世纪流行汉字和平假名的混合体。假名成为正式文字的构成部分。

明治三十三年(1901年)规定假名47个(两套)。假名是音节字母,拼音很不灵活,不得不补充附加写法:用附加符号(两点、小圈)表示“浊音”和“半浊音”;用缩小的字母表示“促音”和“拗音”;补充一个“拨音”字母(韵尾鼻音);此外一再调整正词法。写法烦琐了,但是能够正确拼音了。

二次大战后,日本实行文字平民化,1981年规定常用汉字1945个,法律和公文用字以此为限。日文从汉字中夹用少数假名,变成假名中夹用少数汉字。今天,正式日文仍旧是汉字和假名的混合体。全用假名的“假名文字”不是正式文字。现代日文包含汉字、片假名和平假名三种成分,是“三合一”的汉字型“语词和音节”的混合文字。举例从略。

(二)朝鲜的吏读和谚文〔11〕

汉末和三国时代(公元2—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朝鲜学习《四书》、《五经》,使用汉语文言,长达一千七八百年。朝鲜新罗时代(中国唐朝时),开始借用汉字书写朝鲜语言,形成两种民间文字。一种是借用汉字读音,不考虑汉字的意义,书写民歌民谣,名为“乡札”(乡歌)。另一种是实词用汉字意义,虚词用汉字的读音,书写公文和其他实用文书,名为“吏读”。渐渐“乡札”不流行,而吏读从7 世纪一直用到19世纪末叶,但是正式文字始终是汉语文言。朝鲜创造了一些简化汉字,称为“口诀字”,为数不多。

朝鲜李朝的“谚文厅”在1446年(中国明朝正统十年)制定字母,在《训民正音》一书中公布,群众称为“谚文”。书中开宗明义说:“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意者多矣。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但是,谚文公布后五百年内,推行极不顺利。16世纪一度禁止使用,只有和尚和妇女继续使用,被称为“妇女字”。可是,字母易学易用,不胫而走,慢慢地被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汉字和谚文的混合体。这种混合体到19世纪变成通用文字。

二次大战后,北方(朝鲜)废除汉字,全用谚文(增加为40个,19个辅音,21个元音);南方(韩国)仍用混合体,但是“教育用字”减少到1 800个。

谚文的笔画极像汉字,并非源出汉字。谚文是音素字母,数目很少,但是不取假名那样的线性排列,而把一个音节的几个字母叠成“音节方块”,适应汉字的方块格式。结果是字母少而“音节方块”很多。15世纪使用“音节方块”5 000多个,现代需要3 500多个,是一种大字符集文字。举例从略。

(三)汉语注音字母〔12〕

三千年来,汉字积累到60 000以上,但是缺少一套字母。清末掀起“切音字”运动。辛亥革命之后,1918年公布有史以来第一套汉语字母“注音字母”(1940年改名“国音符号”)。这套字母的特点是:1.字母用古汉字而加以简化;2.字母基本上代表音素(21个辅音,8 个元音),有8个复合韵母(共计37个字母), 所以是一种“音素·音节”字母。举例从略。

(四)汉语江永女书〔13〕

湖南江永县,以“上江圩乡”为中心,有一种在妇女中间流传的汉语方言文字,传女不传男,称为“女书”。90年代还有一两位髦耋妇女能够使用,正在趋于消亡。

女书有1 200多字,常用600多字,80%跟汉字有形体关系,写成斜方形的书体风格。一字一音节,是一种汉字型方言音节文字,没有规范化。其他汉语方言文字都采用现成汉字,补充少数新造汉字;都是“语词和音节”文字,不是“音节文字”;都没有男女的分别。“女书”与众不同。原因何在呢?新近的研究认为,“女书”是江永“平地瑶”的妇女文字。“平地瑶”是汉化的瑶族,说汉语方言,不说瑶语,但是还保留着瑶族遗风。“女书”的语言是汉语,民族是瑶族,所以不同于其他汉语方言文字。

下面是“女书”《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句(原文直排,这里改为横排):

(五)傈僳字〔14〕

傈僳族居住在云南怒江和澜沧江一带,这里是中国西部的边陲,崇山峻岭,交通险阻,因此文化的曙光来到很晚。

这里的维西县,有一位名叫汪忍波(1900—1965年)的傈僳族农民,创制一种汉字型傈僳字,被称为“傈僳音节字”。这种文字流通于维西县的傈僳族中间。汪忍波自己编写的识字课本《傈僳语文》有1 330 字,其中重复的300多字。此外,在流传写本中还有21个有用的字。 去除重复,总共是961个音节字。

傈僳字创造之前,维西县的周围已经有基督教在传播大写字母的老傈僳文。汪忍波不喜欢西洋的外来文字。他想,汉族、纳西族等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傈僳族也应当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他心目中的民族文字实际是汉字形式。汪忍波用他创造的文字记录下许多“祭天古歌”和传说,有写本30多种。

维西县在汉字文化圈的边缘,再往西面跨出一步就是属于印度文化圈的缅甸了。维西县周围虽然建有喇嘛寺,汪忍波没有仿照藏文创造文字。傈僳字可能是汉字文化圈中最后一种新创的汉字型文字了。在50年代,大约有一千多人认识这种文字。

傈僳音节字举例(形体有的近似汉字,意义不同):

(六)契丹小字〔15〕

1922年内蒙巴林右旗辽庆陵发现《兴宗和仁懿皇后哀册》,考证是契丹小字;后又发现《耶律仁先墓志》、《耶律宗教墓志》、《阜新海棠山墓志残石》、《金代博州防御使墓志》等。

契丹小字是拼音文字。字母(“原字”)像简化的汉字楷书。字母是音节性的,但是拼音时候抛弃不需要的音素,成为音素性的元音或辅音,方法类似“反切”。1个至7个字母叠成一个“方块”,表示一个语词。字母叠合,先左后右,两两下移,多层重叠,末一字母如为单数,写在中间。这跟朝鲜谚文的叠合法相似。

契丹小字的特点是:1.笔画不能分析成音素,相同于假名,不同于谚文;2.不作线性排列,而作方块叠合,相同于谚文,不同于假名;3.一音多符,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字母表。

契丹小字举例(根据《契丹小字研究》,原来直行书写,这里改为横行):

字母(“原字”)从对译汉字中取得音值举例:

(七)汉字型字母的一般特点

1.汉字型字母的用法有三种情况:(1)只作注音工具, 例如汉语注音字母;(2)作为文字的构成部分,例如日本假名;(3)成为独立的文字,例如朝鲜北方的谚文。

2.汉字型字母分为两类。一类是音节字母,例如假名、傈僳字、女书。另一类是音素和准音素字母,例如谚文是音素字母,契丹小字是准音素字母,注音字母是半音素字母。

3.汉字型音节字母难于规范化。达到规范化的只有:假名、谚文、四川规范彝文。

4.音素和准音素字母,为了适应汉字格式,要求组成音节方块。契丹小字如此,谚文也如此,这显示了汉字型的传统力量。

七、异源同型的民族文字

(一)彝文〔16〕

彝文是独自创造的“自源”文字,并非“借源”于汉字。彝文和汉字从历史发展来看 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是“异源同型”的文字。古代传下的老彝文,史称“韪书”、“ 爨文”。

金石铭文最早见于明代,有贵州大方永兴寺铜钟铭文;云南昆明禄劝《镌字崖》石刻;贵州大方安氏土司《千岁衢碑记》;大方《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等。

史书记载也始于明代。《天启滇志》:“有夷经,见爨字,状类蝌蚪”。《景泰云南志》也有爨字记载。《滇系·杂载》:“汉时有纳垢酋之后阿「田可」者,为马龙州人,弃职隐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有奇,号书祖”。《开化府志》、《大定县志》、《大清一统志》等,所说相同。《新纂云南通志》:“官府文书必为爨字于后,乃知遵守,是乾嘉之际其字犹行于夷中也”。1

根据史书记载和金石铭文,彝文大致创始于唐而发展于明。也可能在唐以前很早就有彝文,到唐代进行了整理。

现存彝文书籍以手抄本居多,刻本很少。内容有关宗教祭祀的居多,也有部分历史、哲学、文学、医药等书,总数万册以上。名著《阿诗玛》、《西南彝志》和凉山三大名著已经翻译成汉文。

彝族居地分散,交通险阻,“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彝文由“主干”和附加符号组成,主干称“部首”,分部各地不同。彝字数量,云南最多,有14 200多字;四川有8 000多字;贵州有7 000多字;最少是广西,约800字。异体甚多,最多一字有一百多个异体。 传授传统彝文的主要是掌握当地宗教的经师,称为“毕摩”。

1.四川规范彝文

四川省制订“四川规范彝文”,1976年试行,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推行。它从老彝文中选用819个字符,取其音,去其意(废除7 000多个同音字),代表四川大凉山的彝语方言(北部方言)的分调音节,以圣乍话为基础方言,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这是民族形式的“凉山彝语方言音节文字”。举例如下:

2.云南规范彝文

云南的彝族,支系多、方言多、难于采用统一的音节文字。云南的老彝文有14 200多字,各地写法和读法都不一样,既有表意字,又有表音字,原来是一种“表意兼表音”的“意音文字”。1983年开始拟订“云南规范彝文”,从老彝文中选取“表意字”2 300字,“表音字”350字,共计2 650字。1987年云南省批准在云南彝族地区试行。“表意字”表示彝语的语词意义,各地可以读成各地的方音(“超方言”)。“表音字”用于书写彝语中的大量汉语借词。“云南规范彝文”是表意兼表音的“云南超方言意音文字”。下面是云南规范彝文《字汇本》(1991年)中开头三个部首的“表意字”:

(二)纳西文〔17〕

纳西族以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聚居中心。他们有三种文字:东巴文、哥巴文和玛丽玛萨文。

1.东巴文

纳西语称东巴文为“木石痕迹”,大致起初是刻写在木石上的,创制时期大约在12世纪到13世纪(元朝)。文字由宗教经师“东巴”掌握,称为“东巴文”。它是纳西族的“自源”文字,不是汉字的衍生文字,但是由于受汉字影响,部分字符类似古汉字。文字的形制接近早期的汉字,跟汉字是“异源同型”。

东巴文类似连环画,表形为主,表意为辅,偶尔有几个音符,是一种“形意文字”,不能按照语词次序无遗漏地书写语言,要由经师在阅读时候口头补充。后来受晚起“哥巴文”的影响,内部产生了音节符号,正在从“形意文字”向“音节文字”演变。

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收录东巴文的独体字和合体字2 274 字,其中象形字占47%,会意字占33%,形声字占19%。形声字的百分比跟甲骨文相近。

东巴文遗留文献二万多册,内容有宗教经典、医药占卜、历史传说、诗歌格言、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记录,具有文化史和文字学的价值。举例如下:

意译:抛卵在湖中,卷起黑白风,狂浪冲圣卵,卵击高山峰,一道金光发,天路自此通。

说明:左边“人”持“卵”(拿卵)。中下“湖”,上有“卵”(抛卵入湖)。中左“风”,上为音符“白”(左吹白风)。中右“风”,上有黑点表“黑”(右吹黑风)。右边“山”,内含鸡头形为音符“撞”(撞向山崖)。右中上“卵四面发光”(金光灿烂)。

2.哥巴文

“哥巴文”也是书写东巴教经文的文字。它是“东巴文”的衍生文字,大致创造于20世纪初期。“哥巴”是徒弟的意思,“徒弟文字”是从“师傅文字”(东巴文)脱胎出来的。“师傅文字”是形意文字,“徒弟文字”是音节文字。后来“徒弟文字”反过来影响“师傅文字”,使“东巴文”中也产生了音节符号。

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收录“哥巴文”音节250个, 每一音节有多个符号,常用音节符号686个,但是有40 多个音节没有专用符号。纳西语有声调,而哥巴文不标声调。

哥巴文很像汉字小篆,有一小部分采取简单笔画的汉字,较多的来自东巴图画文字而加以简化,此外另造许多新的符号。哥巴文书写的经书只有几百本,比东巴文少得多,使用范围也小得多。举例如下:

(单衣不裂缝,冬风不冷了。)

3.玛丽玛萨文

“玛丽玛萨文”流行在云南维西县拉普公社一带纳西族中。他们是二百多年前从“木里拉塔”地方(四川盐源县)迁来的。起初没有文字,后来从“东巴文”中选用部分符号,作为音节文字,记录自己的方言。“玛丽(木里)玛萨(摩梭)”的意思是,从“木里”迁来的“摩梭人”(纳西人)。常用符号有105个,举例如下:

(三)异源同型文字的一般特点

1.东巴文和彝文都是正在演变中的文字。东巴文从“形意阶段”跳过“意音阶段”进入“表音阶段”,内部产生新的音节符号,并且在异地的本民族中衍生出音节文字“哥巴文”和“玛丽玛萨文”。彝文原来正在不同地区从“意音文字”向“音节文字”演变,最近又在语言学家的科学指导下,整理成为云南的规范化“意音文字”和四川的规范化“音节文字”。

2.从“意音文字”向“表音文字”前进有两条道路:“形声化”和“音节化”。彝文在云南和四川的规范化彼此不同,实际是音节化的步骤有快慢。东巴文衍生哥巴文是明显的音节化。相比之下,孳乳仿造的文字(喃字、壮字等)都走形声化道路,方向完全不同。

3.从“自源文字”可以看到从“图符”到“字符”的演变过程。东巴文基本上还处于图符阶段,哥巴文已经从图符变成字符了。彝文也是字符,但都是篆书体而未能形成方便书写的楷书体。“借源文字”(孳乳或变异)一开始就采用书写方便的楷书体,这是自源文字望尘莫及的。

八、汉字型文字的综合比较

19种语言的30种文字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第一类,符号有明显的图形性,符号代表的语言是篇章或语词,还不能完备地按照语词顺序书写语言,表达方法主要是表形兼表意(例如水书、早期东巴文)。第二类,符号是篆书或楷书,符号代表语词(词字)和音节(词素字),表达方法主要是表意兼表音。大多数汉字型文字属于这一类。第三类,符号是字符或字母,字母代表音节或音素,有的跟汉字混合使用(例如日文、朝鲜文),有的独立成为文字(例如女书、傈僳字、哥巴文、四川规范彝文),表达方法主要是表音。

汉字型文字的特点,上面已经分组比较,这里再作综合比较。总的来看,汉字型文字有如下的基本倾向:

(一)孳乳仿造为主,变异仿造为辅。孳乳仿造的文字出于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民族。他们是:壮、越、苗、瑶、布依、侗、白、哈尼、仡佬、日、朝。变异仿造的文字出于跟汉族敌对或受汉文化影响较浅的民族。他们是:契丹、女真、西夏(敌对),彝、纳西(异源)、傈僳(地处边远)。江永女书大致出于“平地瑶”妇女,不是出于汉族妇女。

(二)楷体为主,篆体或草体为辅。楷体书写方便,跟汉族可以沟通。不取楷体是例外,只有四川规范彝文用篆体(异源),日本平假名用草体(历史风尚),水书半篆半楷(巫术神秘)。

(三)形声化为主,音节化为辅。孳乳仿造基本上采取形声化,这是汉语汉字的影响,也因为部件原来熟悉,读音容易。受汉文化影响较浅的民族,包括“平地瑶”妇女,对部件原来不熟悉,自然采取音节化(哥巴、玛丽、傈僳、女书)。

(四)“方块潜意识”强烈。所谓“方块字”,不仅包括方形的印刷楷体,也包括可以写进方格子里的笔画圆化的篆体。“一串豆芽菜不像文字”,这是方块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汉字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这个根深蒂固的方块潜意识。因此,音素化的谚文字母也要叠合成为方块,使简易变成繁复。契丹小字也是无形中受了这个潜意识的束缚。纳西文字原来不受方框框的限制,发展到音节化之后,也都变成可以纳入方框框的符号了。

学术界对汉字型文字的了解是逐步前进的。起初只注意到很少几种汉字型文字,主要是越南的喃字,后来慢慢发现更多的汉字型文字。起初对汉字型文字有蔑视和鄙视的倾向,甚至否认它们是文字,后来慢慢改变看法,知道它们是珍贵的古文化遗产。起初把少数民族的自创文字,看做彼此无关的分散个体,后来慢慢产生整体观念,知道它们属于同一个体系,需要综合研究,这样就萌芽了“广义汉字学”。从少到多、从鄙到珍、从散到整,这是对汉字型文字的认识发展过程。

注释:

〔1〕本节承张元生教授、程方教授、李乐毅研究员提供资料, 特此申谢!参考:文庄《越南语》,《中国大百科全书·语文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德范克《殖民主义和越南的语文政策》,荷兰海牙,Mouton出版社1977年版;陶维英《字喃的渊源、构造与演变》,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李方桂《武鸣壮语》,广西出版社1953年版;韦庆稳《广西壮族的方块字》,《中国语文》1953年第1 期;张元生《壮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方块壮字》,《中国民族古语文研究》,民族出版社1984 年版; 李乐毅《方块壮字与喃字的比较》手稿(1986年)。

〔2〕本节苗字承赵丽明教授提供资料,特此申谢! 参考:赵丽明《板塘苗文字汇》手稿;赵丽明、刘自齐《湘西民间方块苗文简析》手稿;刘自齐《苗族歌圣石板塘》,《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2期; 王辅世《苗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本节瑶字承毛宗武教授提供资料,特此申谢!参考:毛宗武《瑶族语言简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盘承乾《瑶族:从刻木记事到双语文教学》,1995年9月2日《中国教育报》。

〔3〕本节布依字承喻翠容教授提供资料,特此申谢! 参考:喻翠容《布依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喻翠容《布依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喻世长《布依语》,《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张志英、李知仁《布依族》,同上。

本节侗字参考:梁敏《侗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王均《侗文》、《侗语》,《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张民《侗族》,同上;张均如《侗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4〕本节白文承徐琳教授提供资料,特此申谢!参考:徐琳、 赵衍荪《白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赵衍荪《白语的系属问题》,《民族语文研究文集》,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徐琳《白文》、马曜《白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徐琳手稿《白文爱情歌》(1981年); 《方块白文:南诏7个山川田地名量词考释》(1994年);《关于白族文字》(1996年);石钟健《论白族的文字》,《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6辑,1957年1月,中央民族学院内部刊物;周祜《明清白文碑漫话》,《南诏史论丛》,大理南诏史研究学会1986年编印;《白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专题报道》,《云南民族语文季刊》1993年第3期。

本节哈尼字承王尔松教授提供资料,特此申谢!参考:李永燧、王尔松《哈尼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 年版; 王尔松教授通信资料(1994年);李永燧《哈尼语》、《哈尼文》,刘尧汉《哈尼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5〕本节仡佬字承陈其光教授提供资料,特此申谢! 参考:何家礼《仡佬族》,王世辅《仡佬语》,《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贺嘉善《仡佬语简志》, 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陈其光教授通信资料(1996年7月)。

本节彝语阿细字承武自立专家提供资料,特此申谢!

〔6〕本节承刘凤翥教授提供资料,特此申谢! 参考:陈述《契丹》,陈乃雄《契丹文》,《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刘凤翥《契丹文石刻》,《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刘凤翥《契丹字研究概况》,《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清格尔泰等《契丹小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7〕本节承金启宗教授提供资料,特此申谢!参考:金光平、 金启宗《女真语言文字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金启宗《女真文字研究概述》,《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金启宗《女真文》,《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语文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1988年版;蔡美彪《女真字构制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 期。

〔8〕本节承史金波教授和聂鸿音教授提供资料,特此申谢! 参考:王静如《西夏字》,《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史金波《西夏文概述》,《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李范文《同音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吴峰云《番汉合时掌中珠校补》,《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9〕本节承曾晓渝教授、王品魁专家和姚福祥专家提供资料, 特此申谢!参考:张均如《水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王国宇《水书样品释读》,《民族语文》1987年第6期;王均《水语》、 李淇《水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雷广正、韦快《水书古文字探析》,《贵州民族研究》1990 年第3期;王品魁《水书源流新探》,《黔南民族》,贵州出版社1990年版;王品魁《水书七元宿的天象历法》1994年油印本。

〔10〕本节承陈真研究员指正,特此申谢!参看《广汉和辞典》,日本大修馆书店1982年版。

〔11〕本节承金镇容教授提供资料,特此申谢!参考:金镇容通信资料(1996年)。周四川《朝鲜文字改革的历史发展》,《语文建设》1986年第4期;郑之东《朝鲜的文字改革》,《文字改革》, 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宣德五《朝鲜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12〕参考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13〕本节承赵丽明教授提供资料,特此申谢!参考:宫哲兵等《妇女文字和瑶族千家峒》,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赵丽明《中国女书集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史金波、白滨、赵丽明《奇特的女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14〕本节承木玉璋教授提供资料,特此申谢!参考:徐琳、木玉璋、盖兴之《傈僳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徐琳《傈僳语》、《傈僳文》,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木玉璋、段伶《傈僳语概况》,《民族语文》1983年第4 期;木玉璋《老傈僳文》,《新傈僳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木玉璋《傈僳族音节文字及其文献》,《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5〕本节承刘凤翥教授提供资料,特此申谢!参考:陈述《契丹》,陈乃雄《契丹文》,《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刘凤翥《契丹文石刻》,《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刘凤翥《契丹字研究概况》,《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清格尔泰等《契丹小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6〕本节承武自立专家、毕云鼎专家、姚昌道专家提供资料,特此申谢!参考:陈士林《彝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陈士林《四川规范彝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武自立《传统彝文》,同上;朱文旭《彝文类型浅议》,毕云鼎《云南规范彝文概况》,《文字比较研究散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马学良《彝文》、陈士林《彝语》、胡庆均《彝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丁椿寿《彝文论》,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17〕本节承徐琳教授提供资料,特此申谢!参考:傅懋勣先生遗稿。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和志武《纳西族古文字概况》,《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姜竹仪《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同上。

标签:;  ;  ;  ;  ;  ;  ;  ;  ;  ;  ;  ;  

汉字的综合观察_西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