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务会计基本问题探讨综述_会计论文

我国财务会计基本问题探讨综述_会计论文

关于中国财务与会计基本问题的讨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财务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本质

本质是原来的品质、素质,每门学科的本质都是该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

财务的本质在我国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在本世纪40年代为货币收支活动论,在50年代为货币关系论,在60年代至今主要为资金运动论。其中货币收支活动论的优点是注意到财务活动的主要内容与形式,缺点为没有全面概括企业内部资金运动形态转化为资金耗费等财务活动内容,没有将企业财务关系提高到议事日程上来;货币关系论的优点是突出了财务的社会属性,有利于通过制定恰当的财务政策与法规制度来处理好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缺点为没有将财务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在内容上进行严格区分,也缺乏量的规定性;资金运动论的优点是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了财务的内容、形式与社会属性,较好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内容,缺点为偏重于强调资金运动的过程,而没有突出财务的本质内容,同时将财务关系归结为资金运动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也过于笼统,因而有人提出了本金投入收益论,分配关系论,价值运动论等观点。

会计的本质在会计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述;曾经形成会计管理工具论,方法论,艺术论,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等多种观点,如“会计是反映经济(财务)信息的一种方法和技术”,“会计学是一门探讨经济(财务)信息提供了方法的科学”。目前主要为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两大学派。管理活动论者认为“会计这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们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产生和发展的,把存在于人类社会几千年的会计看成是一种管理工作,比把它看成是一种独立于管理活动之外处理信息的技术方法更符合会计实践。”(注:杨纪琬,阎达五:“论会计管理”,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2年第4期。) 信息系统论者认为会计是指为“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注:葛家澍,唐予华:“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载《会计研究》1993年第5期。)

二、关于职能

职能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功能,职能受本质的决定。

财务的职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将其归为分配职能和临督职能: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在以上两职能之外又提出了“组织货币资源”职能,“参与经营决策”职能(注:刁汉光等:《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年2月版。),六职能论(即筹集资金职能、 垫支资金职能、增值价值职能、实现价值职能、分配价值职能、财务监督职能)(注:耿汉斌等:《社会主义财务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9 月版。)和三职能论(即决策职能、计划职能、控制职能)(注:1996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考指定辅导教材《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3页。)。

会计的基本职能主要有一职能论和二职能论。一职能论者认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只有反映职能,其主要思路是把会计与会计工作区分开来,认为会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方法,其职能只是反映。目前大多数同志认为会计主要指会计工作,其基本职能是两个,即反映和控制,“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反映和控制”(注:葛家澍,唐予华:“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载《会计研究》1993年第5期。), 但受对会计本质认识不同的影响,又有不同的侧重。“管理活动论”把会计的全部职能概括为:“除传统的核算、监督职能外,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职能”,其中“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它可以体现会计工作的本质特征”,“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灵魂和核心”;“信息系统论”认为,“反映和控制是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会计执行反映的职能,并不意味着会计仅仅作为经济活动的记录即仅仅进行记帐、通过对记录的结果加以整理,提供会计报表即提供有助于经营管理的财务信息也是反映,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利用,进一步提出可供决策的方案、计划等预期信息,同样是反映”,可见,以上两者的不同一是会计有无独立的、直接的决策职能,二是哪种职能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

三、关于对象

从表象分析,财务与会计目前都是以资金及其运动为管理对象的,但深入研究后会发现它们分别侧重于资金运动的不同方面。具体来讲,财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所体现的质的方面——资金实体的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货币关系(包括企业与国家的财务关系,企业与企业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财务关系)——如前述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等,它最终表现为会计实体实现货币的流入与流出,侧重于对资金运动的筹划与管理,其核心工作是筹划,资金筹划的核心又是资金筹划计划,制定计划的关键在于资金的预测和决策,执行计划的关键是组织、协调和控制,可见,财务管理寓于资金筹划之中,财务管理是关于资金运动的直接管理行为;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所体现的量的规定性——它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反映和监督已经发生的货币关系,借以对经营活动过程及其行为和成果主要进行量化管理——如前述“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均以此为基础,它最终表现为以观念货币形态计量出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费用和利润,侧重于对资金运动的反映和监督,分析和预测,它是关于资金运动的信息管理行为。

四、关于内容与环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家实行统收统支政策,因而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问题,比较简单,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收入管理、利润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等几个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理财的要求更大,因此财务管理内容主要是融资、投资和股利决策,兼顾成本、收入、外汇和财务评价等,所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以确定合理的筹资规模;进行科学的筹资决策,以节约资金成本;有效的安排、使用资金,以取得最大的资金使用效益,有效地协调财务关系,以缩减企业与各方面的利益冲突。

财务管理的环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集中在财务计划与财务监督两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着重从企业理财的角度去研究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检查、财务考核等问题。

会计管理的内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借助于会计特点和会计对象,运用会计方法,以求得计划完成情况的各种指标。这一时期的会计管理偏重于会计核算,将会计核算的对象描述为“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社会主义社会产品再生产一切现象过程和物质要素——社会主义财产——的量的方面;主要是以价值形式实现的社会主义产品再生产的量的方面。”(注:葛家澍:“试论会计核算这门科学的对象和方法”。载《厦门大学学报》1956年2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尽管还将会计管理的基本职能描述为反映和控制,但由于会计学科划分越来越科学及会计管理内容之越来越复杂,因而会计管理内容也较以前丰富了许多,从学科划分来讲,管理会计侧重于预测和决策,责任会计侧重于控制和协调,财务会计侧重于反映和监督。从会计管理的职能来讲,同为反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为国家提供信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则为国家提供信息与为企业提供信息并重;同为监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监督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在企业中的实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社会法规体系及监督体系的逐渐完善会计管理应重在监督企业效益的高低及管理质量的好坏;从会计管理的内容来讲,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管理,又融进了筹资、投资、股利等会计管理的内容,且随着行为会计、会计文化、管理会计等新学科的林立,会计管理内容更多了些定性管理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管理不仅是考核计划完成情况,而且更侧重于对计划、目标、责任等执行过程中的动机、行为、结果的控制。

会计管理的环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主要是从加强会计主体内部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方面进行会计控制和协调。

五、关于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包容问题

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密不可分,在理论探讨上也存在观念相左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思路:

一是“大会计观”。认为会计管理包括财务管理甚至可以代替财务管理,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是管理的主体,财务是管理的对象,必须对财务实施会计管理(注: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载《会计研究》1980年第1期。)。 “财务管理实际上指的是对财务活动进行的会计管理”,在我国会计学科体系设置上也与这种观点相符,在60年代初,形成了会计管理、部门会计、经济活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老四门”会计学科体系,这时会计学科体系的基本特点为:依据会计包括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思路,将会计学科体系始终围绕国家财经“制度”和“计划”两个中心展开,以会计核算为重心,以会计方法为主体。在80年代,在“老四门”的基础上,上下延伸到会计史、会计理论和特种会计,内外扩展到管理会计、责任会计和国际会计等,试图进一步完善会计学科体系,但其主要缺点是:学科门类单一,讨论范围狭窄,注重核算多,重视管理少,只讨论方法,很少深入研究理论,就是在很少的理论研究中也主要是解释,说明制度,基本没有独立完整的学科研究内容。在90年代,形成了以企业会计为核心,以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为主干,包括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史等在内,兼顾各类新兴学科和特种会计的开放式学科体系,此期间提出了许多观点,如有人认为,会计学科体系包括基础性学科、职能性学科、部门性学科、综合性学科、专门性学科;也有人认为,会计学科体系包括基础会计学科,职能会计学科、专题会计学科;还有人认为,会计学按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还有人认为,会计学按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等。而相比之下,财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就不十分明朗。在80年代初,有人提出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学的有关问题,但未提出学科体系(注:黄菊波:“关于企业财务管理学的一些问题”。载《财政研究资料》1983年第71期。)。1989年秋季,上海财经大学经批准在全国第一个试办财务学(现为理财学)专业,经过近10年的理论探讨,现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财务管理学研究对象为财务资金运动规律及其对规律的应用。(注:王庆成等:“建立和完善新的财务管理学”,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2 期。)财务学的理论体系从财务学科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内容看应研究对象、职能、主体、环境等;从资金运动规律出发应研究管理目标、原则、体系等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应用出发应研究管理环节和方法。(注:王庆成:“关于财务管理学体系的研究”,载《财务研究》1991年第1期。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可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业务方法三部分。

二是“大财务论”。认为财务包括会计,会计只属于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环节,财务基本范畴的扩张和泛化,使得财务学科的内容和质量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垄断性。其中,财务学兼容了财政学的内容,同时,财务管理包括了会计。(注:郭复初:“会计管理论为何难以成立”,载《会计学家》1990年第4期。) “财务管理是一个庞大的工作系统,它包括财务设计、财务实施、会计和审计等几个部分。”“会计没有本身单独的管理对象,所以会计也不能成为一项独立的管理工作,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也不能成立。”“财务管理包括会计,在财务管理概念之外,不必另立会计管理概念,会计管理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缺乏依据,难以成立。”(注:郭复初:“会计管理论为何难以成立”,载《会计学家》1990年第4期。)

三是“财务会计并行观”。认为财务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主要借鉴西方的经验,从机构设置上将两者分开。(注:余绪缨:“关于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科体系”,载《会计研究》1982年第2期, 吴水澎等《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越是发展,企业的理财活动必定日益显示它的重要性,它将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并驾齐驱,共同影响企业的成败。考虑这一发展趋势,我们觉得会计同财务(财务管理者理财)在学科上应当有一个客观界限,在工作上也不能长期混淆不清。”(注:葛家澍,李翔华:“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载《财经研究》1986年第10期。)

另外还有人提出财会管理论,认为财会管理就是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综合,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运动及其所产生财务关系的管理,其职能为计划、组织、控制、调节、核算和分析。认为财会管理充分显示了财务与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综合作用,既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个控制系统,管理系统(注:刘贵生,熊哲玲:“初论财会管理”,载《财会通讯》1986年第8期。)。 这是一种财务与会计合二为一的观点。

关于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包容性问题的不同认识,同样导致了对会计职能的不同看法,如有人认为“确定合理分配是会计的一项职能”(注:娄尔行,张为国:“确定合理分配是会计的一项职能”。载《会计研究》1991年第4期。)。

六、关于目标问题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目标的矫正是科学管理的首要环节。财务管理目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财务管理目标未曾明确表述,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完成国家下达的产值指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将财务管理目标确定为实现最大利润;目前有些学者提出一种以资本保值增值为前提的,财富积累最大,企业总价值达到最高的目标。会计管理目标我国目前为:A、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B、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C、 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目前许多研究者将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目标界定为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以为不妥:第一,没有明确确定学科的特点,概念太笼统;第二,提高经济效益不足以直接作为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奋斗目标,它不能足以证明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存在的必然性;我们认为财务管理的直接目的主要在协调好各种财务关系的情况下,力求以合理的资金结构,最少的资金成本,最优的投资方案,合理运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会计管理的直接目标应为对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及其行为和结果进行正确及时地反映,严格认真地监督,合理科学地管理,同时,在每门学科管理中还应处理好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目标制定与目标执行等关系,这里我们主要强调前者。

标签:;  ;  ;  ;  ;  ;  ;  ;  ;  ;  ;  ;  ;  ;  ;  

我国财务会计基本问题探讨综述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