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廉方主任医师运用“四逆散”经验浅析论文_杨英姿

杨廉方主任医师运用“四逆散”经验浅析论文_杨英姿

杨英姿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肿瘤血液科重庆垫江408300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49-02

杨廉方老师系垫江县中医院主任医师,重庆市名中医,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和教学50余年,精通医典,理论扎实,勘病精审,治法有度。他认为人体气血贵在通调,如不能使其通畅自如,郁淤之证因之而起。在治疗上,他善用经方“四逆散”。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历代医家多将本方作为舒肝和胃之剂应用。

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

本方由柴胡18g、白芍18g、枳实15g、炙甘草6g组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枳实理气解郁、行气散结,芍药敛阴和营、调和肝脾,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四药合方,使肝气调达,郁阳得解,则肢厥自愈,肝脾调和则腹痛、泄利下重自除。

杨老在数十年的教学及临床实践中,深感原著所述四逆散加味治疗范围极宽。凡肝胃不和或肝脾失调引起的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的各种疾病,如胃脘痛、胃肠神经官能症、腹痛、胸痛、泄泻、痢疾、疝气、肝炎、肝硬化、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盆腔炎、淋巴结肿大或结核等,都可用本方化裁而获捷效。今略举例案并体会如下,以飨同道。

1咳嗽

谢家财,男,75岁,2007年6月25日初诊。咳嗽3月余,起于外感寒邪,曾服用中西药效果不佳。症见咳嗽不已,痰粘白量少难吐,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腰酸腿软,口唇稍干,不欲多饮;既往夏日恶热,冬季畏寒,舌胖苔白燥,脉沉细。证属阴阳两虚,寒邪迫肺,气机抑郁。治当阴阳双补,调畅气机,温肺止咳,拟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实各18g,白芍18g、炙甘草10g、干姜10g、五味子10g、百部各20g。日1剂,水煎服。药进3剂咳大减,咯少许白痰,较前易出,药已切中病机,守方继服3剂,咳嗽遂愈。

按:此患者高年体衰,已是阴阳俱不足,又感寒邪,致气机升降不利,肺失宣降而咳。遵仲景四逆散方后注:“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法,方中既取芍药、五味子合甘草酸甘化阴,又用干姜合甘草辛甘化阳,如此温阳益阴顾其本,柴胡宣透,枳实通泄,一升一降,畅达气机,干姜温肺散寒,以其辛开与酸收的五味子相伍一开一合,调肺气宣降,另加百部止咳。诸药合用,相得益彰,切中病机,故取效迅捷。

2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中医称之为“乳癖”,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或乳房肿痛,月经期加重。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舒,肝郁气滞为其主要病因,与肝、胃、冲、任四经密切相关。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肝病及脾,脾运失健,聚湿成痰,痰阻气机,停于胸胁;肝郁、气滞、痰凝,结于乳络而成“癖”。杨老用四逆散为主方治疗乳腺增生症88例,取得满意效果。

处方: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5g、当归18g、丹参18g、茯苓18g、川芎15g、王不留行20g、路路通20g、鹿角霜25g、白术18g、甘草6g,肿块稍硬加牡丹皮;肿块有热感者加金银花、连翘;兼气血虚加党参、黄芪等;经前痛加益母草;胀痛明显加青皮、香附等;痰湿阻滞加法半夏、浙贝母、夏枯草;纳差加谷芽、麦芽;热郁肝经加牡丹皮、栀子;血瘀加赤芍、皂角刺;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乳癌术后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15d为1个疗程,最短1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772%。其中肿块乳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53例;肿块最大直径缩小50%以上,乳痛消失24例;肿块缩小不足50%,乳痛减轻或肿块缩小50%以上,乳痛不减轻9例;肿块不缩小或肿大变硬者或单纯乳痛缓解2例。

3胃脘痛

周XX,男,40岁,病者胃脘部胀痛,多年不已。经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自述1周前,因饮酒引起胃脘胀痛,且痛及两胁,并觉胃中疼热烧灼,不能进食,食之则胀痞更甚,嗳气咽中热,口苦,舌黄,脉弦实。此乃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所致。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四逆散”加味:柴胡18g、白芍18g、枳实12g、香附子15g、郁金15g、法罗海10g、木香15g、砂仁10g、甘草6g。服3剂后,疼痛明显减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又拟“四逆散”合“异功散”以调肝养胃:柴胡18g、白芍18g、枳实12g、党参30g、白术18g、茯苓18g、陈皮12g、佛手12g、甘草6g,2剂收功。

按:胃病影响及肝,肝胃相连,其痛以胃院及两胁为甚,故以疏肝理气的四逆散为主方,临床上因肝胃不和,肝郁化火引起,若肝郁气滞,胃痛波及两胁,加郁金、香附,增强其疏肝行气之功。如此施治,近期疗效满意。

4慢性乙型肝炎

许鹏,男,28岁,2003年因胁肋部疼痛,乏力纳差到医院就诊,诊断为乙型肝炎(HbsAG阳性、HbeAG阳性、HbcAG阳性)。在上海肝病医院治疗1个月不见明显好转,身体日益下降。于2004年到垫江县中医院求治于杨老,症见胁肋部疼痛,身体消瘦,面色黄,纳差,乏力,腹胀痛,苔白而干,脉弦细。治宜调肝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处方: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5g、白花蛇舌草30g、板蓝根18g、丹参18g、鳖甲(先煎)20g、佛手18g、太子参30g、白术18g、焦三仙各30g、白茅根30g、甘草6g。上方10剂后,各症状有所好转,腹胀痛,胁肋疼痛减轻,能进食;再服10剂,胁痛、腹胀痛、纳差、乏力等症状明显改善。又用: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5g、太子参30g、白术18g、茯苓18g、红杞18g、贯众18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18g、黄芪30g、鳖甲(先煎)20g、甘草6g。守方连服20剂后,各种症状消失,精神面貌如常。至今患者病情稳定,仍坚持服药,以巩固疗效。

按:此患者由黄疸成积,导致乙型肝炎。淤血热毒郁结于肝,隧道阻塞,日久攻伐元气,脾虚无力。治宜调肝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柴胡、白芍、枳壳疏肝解郁,行气消痞,理气止痛;太子参、白术、茯苓、黄芪补中益气健脾;白花蛇舌草、板蓝根、贯众以清热解毒;丹参、鳖甲、佛手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甘草调和诸药。

5肝硬化

张XX,女,50岁,患者患肝硬化3年余,2000年底觉腹胀甚,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腹水,2次住院,经西医治疗,效果不太理想。于2001年8月到杨老处求治。症见患者胁肋部疼痛,腹大如箕,脐眼突出,身体消瘦,面色黑,乏力纳差,头、劲、胸、背等处有蜘蛛痣,便秘,尿少而赤,舌质淡胖,舌苔黄腻,脉沉弦。B超示:肝回声增粗,脾大,有腹水,门静脉高压。肝功检测:ALT138u/L,AST147u/L,AST/ALT 1065,A20g/L,G34g/L,A/G1/17,GGT121g/L,此系脾阳虚衰,水湿困聚于中,隧道阻塞而成,治宜调肝健脾,温阳利水,活血化瘀,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处方: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5g、太子参30g、白术18g、茯苓30g、鳖甲(先煎)20g、佛手18g、大腹皮18g、丹参18g、泽泄15g、甘草6g,服药8剂,小便量明显增多,全身症状好转,腹胀顿松,腹水渐退,知饥能食。再服7剂,大小便正常,腹水消失,诸症好转,在原方基础上去大腹皮、泽泻,加板蓝根18g、黄芪30g、茯苓减至18g,守方连续服40剂后,全身症状基本消失,精神面貌佳,B超示未见明显异常,肝功复查各项指标正常,嘱其再服20剂,以巩固疗效,至今情况良好。

按:此例肝硬化系脾阳虚惫,中气内衰,这是病理的一方面,而瘀热壅结与水湿互阻,为病理的另一方面,我综合体与病的相反病理,采用调肝健脾、大补元气与温阳通泄、活血化瘀共用,将太子参、黄芪、白术、柴胡、白芍与鳖甲、佛手、丹参、大腹皮、茯苓配伍,补泻兼施,标本同治,取效卓越,这是取张仲景寒热补泻并用之法治现代错杂之病,古为今用。

6带下病

张丹,女,35岁,已婚,2005年3月到杨教授处初诊,去年曾患“尿路感染”发作尿频、尿急、尿痛、尿浊,愈后每见带下量多,经后尤甚,色黄粘稠,臭秽难闻,连续数月,治无显效。伴见日晡烦热,妇科检测诊为“宫颈糜烂”、“阴道炎”,刻诊脉滑数,舌苔黄腻,舌质暗红,此系湿热蕴毒,注于下焦,郁滞气机而成带下,治宜清热利湿止带之法。处方: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8g、苍术15g、薏苡仁30g、黄柏15g、牛膝15g、车前仁30g、银花18g、土茯苓20g、甘草6g,5剂,水煎服,3次/日;另用蒲公英12g、吴茱萸5g、黄柏10g、蛇床子10g煎水500—1000ml,分3次坐浴熏洗,每日一剂。服药5剂后,带下有所减少,潮热未作少腹胀痛均不若前甚,现带下尚多,少腹隐痛,小便短赤,尿道涩痛,舌黄赤,此系湿热蕴于血分,水府不畅,再依前法化裁:苍术18g、薏苡仁30g、黄柏15g、牛膝15g、车前仁30g、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5g、滑石30g、败酱15g、白茅根30g、甘草6g,水煎服,外用药同前,5剂后患者带下止,尿痛尿赤诸症已除,嘱患者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

7讨论

杨教授应用四逆散加味治愈不少类似病例,以上仅见一斑,其疗效之优良,是本于仲景深刻寓意。按《伤寒论》318条原文前后连为一体看,四逆散临床应用时是针对“咳”、“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等不同主症,分别加入相应药,从而组合形成。这些四逆散加味方皆系阴阳双补、调畅气机法的体现,深合“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的治疗原则。至于将四逆散作为和解剂治疗肝脾不和、肝郁气滞引起的各种病证,应是后世的发展,其理论单独成立,临床使用广泛而有效,但这已不是仲景立方用药的原意,此看法当否,尚望同仁不吝赐教。历代医家注重四逆散的研究,而忽略四逆散加味的临床应用。笔者认为,仲景在《伤寒论》318条中所示四逆散加味法,为临床辨治疑难杂症提供了经验,拓展了思路,值得深入探讨。

论文作者:杨英姿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0

标签:;  ;  ;  ;  ;  ;  ;  ;  

杨廉方主任医师运用“四逆散”经验浅析论文_杨英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