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倮倮人的几点探究论文_贾丹媛,,,李兰

对《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倮倮人的几点探究论文_贾丹媛,,,李兰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是十六至十八世纪众多来华耶稣会士介绍中国社会政治、风土人情的书信集。传教们为了荣耀上帝,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收获灵魂。“礼仪之争”发生后,康熙皇帝宣布禁教,雍正和乾隆执政时期贯彻康熙禁教旨令,严厉打击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许多传教士在严峻的形势下,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中国内陆秘密传教。书简集中《艾若望先生对其在中国四川省遭受迫害的叙述》一文讲述了他和传授教理者深入云南省南部倮倮人居住地考察,对倮倮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他者文化视角下的倮倮人。

关键字:《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倮倮人、彝族

倮倮(罗倮)人本是彝族的一种他称,云南彝族有以下几个特点,1.人口众多,在2000年人口普查中云南彝族人口就达到了770多万。2.分布广泛,《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介绍倮倮人居住在云南南部,其实,在云南北部像昭通、丽江、大理、楚雄等地也都有大量彝族人口居住。3.支系繁多,由于彝民居住地较为分散,自称和他称极为庞杂。总体来说,彝族人口的分布在北抵大渡河,南到云南国境线,东达乌江,西至澜沧江的广大区域。传授教理者告诉艾若望神父,倮倮人居住在云南南部。因此,这些传授教理者很可能是深入到了南部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代表的地区。

传授教理者讲道:“在某些地方,倮倮人混杂于汉人之中,但在偏远的地区他们则是独立的,由一名妇女统治,她可能是在国王死后继承王位的”。彝族因生活在西南边疆地区,交通信息不发达、经济发展缓慢,以至于在建国前夕,川、滇、黔等偏远地区仍旧保留着封建领土制经济的残余。

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任命当地夷族首领以固有方式进行统治,当地社会性质仍是奴隶制社会。唐代进一步发展这种羁縻制度,设置羁縻州。南诏国被推翻之后建立起来的大理国通过分封制成功地由奴隶制转化为封建领主制。元明时期在西南地区实行的土司制度,大大加快了西南地区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但是,土司制度对于奴隶制强大的地区和较为原始地区是不适合的。随着封建地主势力的不断增强,明清中央政府开始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中央直接委派官吏对当地进行管理,这项改革在清雍正时期才基本上结束了土司统治的时代。但西南一些偏远地区仍有封建领主制的存在。艾若望神父在1777年6月底被释放,也就是说在乾隆皇帝执政晚期云南偏远地区具有世袭制的土司制度仍旧存在,所以在传授教理者看来他们仍是独立的,一名妇女继承了国王的王位。

传授教理者报告:“他们似乎热衷于占星术,还有记载宗教信仰的书籍”,“倮倮人向某个神明祭献牛与母羊,但不肯把神明的名字告诉讲授教理者——除非后者与他们一起祭献”,“彝民与汉人一样他们于某些所在供着牌位。他们不实行土葬而实行火葬,骨灰收拾好后悬于空中,认为死者灵魂就在其中”。

彝族由于其地理位置分散,各地发展水平以及受周边文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宗教信仰也是比较多样化的。在彝族宗教信仰中毕摩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不管是婚丧嫁娶、驱鬼治病还是占卜祭祀都需要毕摩的主持。传授教理者讲到彝民热衷于占卜,一切有疑难的事均请毕摩占卜吉凶,在毕摩的占卜中有以下几种形式:掷木卦、胛骨卜、鸡骨卜、胆卜、草卜。毕摩在彝族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属于知识分子阶层,记载彝族宗教信仰的书籍一般都是毕摩用彝文书写而成的。

倮倮人(彝民)持万物有灵观念,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活动。彝族的自然崇拜是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和对社会、自然认知能力极低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他们认为除了人之外,山川、河流、磐石、古树、日月、星辰都有灵魂。彝民赋予这些事物以人格化的色彩”,[[

参考资料

[] 吴建萍 .论彝族的自然神和自然崇拜. [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19卷 1998年2月]]加以祭拜,祈求这些有灵之物保佑自己和家庭平安祥和、五谷丰登。

明清前,火葬是彝族丧葬的传统和主要形式。人们将亲人的遗体火化后,将其装于陶罐进行掩埋。明清时期,统治者对边疆地区加以管理,加之汉文化的影响,彝族的丧葬形式不仅仅是火葬还包括土葬。彝民认为人死后灵魂照样存在,“人生前的灵魂一分为三,其中的一个灵魂守在火葬场,一个与祖先相聚,还有一个要回归家中,附于灵牌处供后代侍奉,以保佑家庭成员”。[[

[] 白兴发. 彝族文化史.[M]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年.98]]侍奉在家中的灵魂需要举行繁复的安灵仪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关于灵魂不死还有十二魂的说法,除了上述三个灵魂外再加上九个护身魂。彝族大家庭一般在家里供奉父母以上三代祖灵的灵牌,小家庭供奉父母一代的灵牌。

传授教理者向艾若望先生报告的倮倮人祭祀的神明应该是彝民自然崇拜中的某一个。彝民的自然崇拜在现在看来虽多有迷信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彝民施与自然的尊重和崇拜为我们展现了初民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同时,也值得只关注经济发展,不关注保护自然环境的现代人深思和学习。

传授教理者讲述了倮倮人关于太阳的传说:“倮倮人敬奉天地,说以前有十二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一位天神见这些太阳烤焦了地上的万物,便只留下其中一个把余者全毁掉了”。关于十二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在彝文典籍《古候》(公使篇)中记载:“东方与西方,各出现了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莫木都布则,左手造六个太阳,右手造七个月亮,支格阿龙张开银弓,右手抽金箭,射下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剩下个没死的太阳与月亮,要日出来不肯出,要月出来不肯出,最后,拿公鸡来祭,才把日、月叫出来”。彝族太阳女神话中记载的也是七个太阳。在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中有关于十二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的记载。因此,传授教理者关于十二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的传说应该是误听造成的。

传授教理者还提到彝族的文字:“倮倮人的文字与汉字不同,甚至行列的排列也迥异,因为他们不像汉人那样直行书写,而是像欧洲人及暹罗人那样自左向右横向书写”。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发展多样,彝族同胞们在早期创制了民族语言和文字,留下了精彩纷呈民族著作。“汉文史志记载彝文名称历来没有统一之称一般采取族称或毕摩名称,后缀以“文”或“字”。如倮倮文、毕摩文、蛮文、韪书等”。[[[] 白兴发. 彝族文化史.[M]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2年.67]]彝文书法的书写习惯有横式和立式两种。横式书写大致大多数以右向左书写,而立式书写虽为立式,但笔顺还是由右向左。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关怀和指示下,为了进一步推广彝文,更好地适应现代的书写规则,将彝文的书写习惯规定为由左向右横式书写。

《书简集》中的倮倮人给传授教理者和艾若望先生的印象是:“他们不像汉人那么傲慢,妇女的穿戴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朴素端庄”。艾若望先生描述他们“淳朴和蔼,没有傲气,言谈充满真挚,风俗中透着忠诚。女倮倮虽不像汉族女子那么腼腆,但却是稳重谨慎的。他注意到了这个民族易于交往的特点”。众多来华传教士眼中的汉人都是非常傲慢的,造成汉人与倮倮人的性格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汉人自古生活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文化争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正统汉文化使得汉人认为除本民族外其他周边民族皆为蛮夷,表现出一种故步自封、骄傲自满的优越感。而倮倮人(彝民)世代生活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中,与外界联系较少,经济文化发展缓慢,保持自给自足的农牧经济,个性淳朴,热情好客。他们对待外来客人有着极高的热情,每有客人到来必以美酒款待。也因此给传授教理者留下了嗜酒的印象。酒在倮倮人(彝民)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倮倮人(彝民)婚丧嫁娶、节日庆祝、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饮料。倮倮人的“三道酒”是待客的最高礼仪。

艾若望先生亲自去探究了这个云南边陲不为人知的地方,期待着在那里撒下上帝福音的种子。倮倮人居住地多在崎岖陡峭的高山上,艾若望先生走过艰难险峻的道路,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山岭,历尽艰险到达了倮倮人居住地。艾若望先生讲到:“当地的主要食物是荞麦以及另一种与之类似的被称为Kon-Kiao-ts的麦类作物。他们也有羊群,但总的看起来很穷”。

倮倮人世代居住在中国西南部海拔较高的崇山峻岭中,独特的高寒气候使得荞麦成为他们主要的农作物产品。“荞麦又有苦荞和甜荞之分,但苦荞在倮倮人的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 苏斐然,刘祖鑫 苦荞在彝族饮食文化中的历史沉淀和意义再造[J]民族论坛 2016年第2期]]彝民在婚丧嫁娶、祭祀祖先、敬奉鬼神这些仪式中都要用到苦荞粑粑。因此,苦荞已经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中的一部分了。关于艾若望先生描述的一种与荞麦类似的Kon-Kiao-ts农作物很可能是同样适合在山区、高原生长的燕麦。

总之,《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传教士对倮倮人的描写是在对其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认识不深的情况下进行的描写,加之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因此,他们对倮倮人的描写存在一些误读成分。但传教士们以其独特的域外人的眼光向我们展示了他者文化视野下中国西南边陲倮倮人的宗教、文化及其精神风貌,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期的倮倮人的认识,也让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去认识精彩的多元文化。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贾丹媛 ,女, 1992年出生,河北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在读

第二作者:李兰 ,女,1991年出生,江西人,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在读

论文作者:贾丹媛,,,李兰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9

标签:;  ;  ;  ;  ;  ;  ;  ;  

对《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倮倮人的几点探究论文_贾丹媛,,,李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