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精神地图构建方法与地理教学_地理论文

心灵地图建构法与中学地理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灵论文,地图论文,中学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在每次的学习过程中,人的大脑会对其前后10分钟所得到的知识信息产生强烈的反应,如果将这些信息加以压缩、处理,可使学习者缩短记忆的时间,并能使记忆保持长久。以此原理为基础的有效整理资料、有系统地协助记忆知识的方法即被称为“心灵地图建构法”。

心灵地图建构法是帮助人们学习、思考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可使人们有效地记录思考的发展,整体地归纳思考内容,并能有助于未来的复习与学习。

心灵地图建构法通过放射性的表达手段将脑中所接受的知识、信息以图形、关键字词、色彩、符号、固定模式等方式浓缩成图画。通过这幅特殊的“心灵之画”,脑细胞会很快将所学过的资料、观念、经验、知识一一展示,从而系统地巩固并掌握知识。

心灵地图建构法于1974年由英国著名学者托尼·巴仁提出,90年代初风靡欧美,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各阶层人士的普遍关注。其理论已被运用到教育、医学、工艺流程设计、研究发展、团队管理与决策等众多方面,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心灵地图建构法起源于教育,反过来也可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推动作用。显然,心灵地图建构法同样适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因此,正确认识心灵地图建构法的原理并加以应用,对减轻学生机械记忆负担、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智力、提高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的质量,都可产生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中学地理,尤其是高中地理下册,人文知识占有很大的比例,或理解困难,或区分度差,或难于记忆,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效果多不尽人意。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近几年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尝试性地应用了心灵地图建构法的理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建构压缩阅读的心灵地图

高中地理中,要求掌握的概念不少,记忆这些枯燥、琐长的概念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采用建构压缩阅读的心灵地图的方式,可取得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

建构压缩阅读的心灵地图,即是在阅读过程中,整理出关键的字词,通过关键字词及其跳跃式的阅读联系,获取简洁的地理概念。

如,矿产是“富集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这一概念的要害一是富集,二是有用,则矿产可压缩为“富集而有用的矿物”。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分析这一概念,不难理解,生态平衡是一种“状态”,状态的特征是相对稳定和相对平衡,状态的前提是成熟、这样,生态平衡的概念可压缩、简洁成“生态系统处于成熟、相对稳定、相对平衡时的状态”。

建构网状联系的心灵地图

中学地理中的分类知识较多,又容易混淆。用建构网状联系的心灵地图的方式可缓解这一矛盾。抓各种分类中的各个组成要素,以简洁方式记忆要素内容,最后用网状联系起来,可理清分类中的各个环节。

自然资源按构成可分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五大部分,每一种分支只记第一个字,则自然资源的构成分类可用网状联系表示为:

天体系统各个层次的关系不易区别,用网状联系可表示成:

由网状联系图可知,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属并列关系,而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则属于从属关系。

建构地理分布的心灵地图

中学地理中的地理分布属于死知识,抽象难记。建构心灵地图可以简洁而清晰地展示其分布规律。

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相关位置可展示成:

按距太阳的远近草绘九段同心圆弧,分别代表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道位置,简记为“水金地,火土木,天海冥”。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图示成:

“莫”指莫霍界面,“古”则指古登堡界面,“上莫下古”,两大界面将地球内部分解成“壳、幔、核”三大层次。

建构辨析能力的心灵地图

某些相关地理概念区分度小,极易混淆。建构辨析能力的心灵图可解决这一难题,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地理辨析能力。

流星体、流星现象、陨星是联系密切、区分度甚低的3个相关地理概念,可通过下图进行区分。

3个概念的区别显然在于其空间位置的差异:流星体在太空中;陨星存在于地面上;流星现象产生在大气层的非地面空间。

水循环的3种基本形式也可依此辨析。如图,水循环3种形式的根本区别也在于其产生的空间位置差异:海陆间水循环产生于海洋与陆地间(—→),内陆循环产生于陆地内部(——→),海上内循环产生于海洋内部(····→)。

建构逻辑关系的心灵地图

中学地理教学中,分析解释地理事象、阐述要点的内容比例较大,对此,如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则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通过建构逻辑关系的心灵地图,便可在抓要点的基础上展开理解记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教学重点之一,教材用了较长篇幅介绍。建构逻辑关系的心灵地图,以一幅简图配以少许文字便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图,大气的保温作用可简化为两个要点:大气的选择性吸收(放过短波,吸收长波)和大气逆辐射。抓住了两者的逻辑关系就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

生态系统四大组成部分之间的物质联系十分密切,机械记忆效果不佳。建构逻辑关系的心灵地图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图,抓逻辑关系的关键在于了解箭头的变化情况,箭头“两进一出”必是分解者,然后顺次推导。此图既表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关系,也说明了物质在循环过程中的存在方式,即有机物或无机物。

建构分析能力的心灵地图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分析问题抓要点尤其重要。建构心灵地图、以图展示分析要点,由此举一反三,促进学生提高地理分析能力。

气候成因分析历来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其形成因素较多,常常让学生顾此失彼,遗漏一些成因要素。

南美洲气候暖湿,其形成因素比较全面。综合分析其暖湿气候的成因如图有:纬度位置(2/3属热带)、海陆位置(两大洋之间)、大气环流(东北信风、东南信风)、地形(西部山地抬升大西洋暖湿气流)、洋流(暖流加强暖湿程度)。

台湾火烧寮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号称我国的“雨极”,促成其多雨的成因如图有:海陆位置(濒临太平洋)、大气环流(东南季风、东北信风、台风)、地形(台湾山脉抬升太平洋暖湿气流)、洋流(日本暖流加强大气湿度)。

建构发展变化的心灵地图

某些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建构发展变化的心灵地图可便捷、巧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减少记忆负担。

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工业布局的变化和国内人口的迁移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记忆、陈述的难点,用心灵地图可表现成:

如图,美国的动态变化可陈述为:工业布局(人口)由北部向南部、西部扩展(迁移)。其余4国陈述类推。动态箭头表意清晰,区分度大。

二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中,主要大洲人口的动态变化复杂,可建构成图展示:

如图,欧洲二战前人口以迁出为主,二战后人口以迁入为主;其余4洲人口的动态变化依箭头所示同理陈述。上述五大洲中,二战前后人口迁移不变者是北美洲、大洋洲、非洲,二战前后人口反向迁移者是欧洲和拉丁美洲,且欧洲与拉丁美洲人口迁移的变化正相反。

标签:;  ;  

中学精神地图构建方法与地理教学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