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垂直专业化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竞争力论文,工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盛行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新的显著特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一体化与生产分散化两方面统一起来,越来越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不同的生产阶段,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地区)进行,并以跨国界的垂直贸易链相互连接。近年来国外理论界关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研究文献不断涌现,成为国际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值得注意的动向,但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国内在方面的研究文献还相对较少,但这一现象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注意。

现有文献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生产效率、出口绩效与产业发展等均有重要影响。Hummels等(2001)指出,近几十年来国际垂直专业化的长足发展使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并成为国际贸易增长强有力的推动机制。国际垂直专业化使标准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由产品间分工扩展到产品内分工,但与标准贸易理论相类似,Deardorff(1998)、Jones与Kierzkowski(2001)等指出这一现象仍然建立在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基础上,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国在特定产品不同工序的比较优势,并充分实现各生产环节的规模经济,因而有利于生产成本节约和生产效率提高。Jabbour(2005)等证实了垂直专业化可以成为技术扩散的途径,而这种技术扩散有利于技术接受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是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重要表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课题组(2005)等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一般认为中国从这种分工和贸易中获得了利益,但国内外理论界对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效应进行专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尚不多见。

张小蒂与孙景蔚(2006)在分析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时引入了垂直专业化因素,对二者的关系做了回归分析,但该文认为垂直专业化对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提高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影响是负面的,这一结论也需要进一步验证。

本文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角度,对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应进行探讨。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业。后文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从理论上分析国际垂直专业化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途径与机制;第三部分对中国主要工业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各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的经验事实加以分析,第四部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工业竞争力与参加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相关性进行计量检验;第五部分提出结论。

二、国际垂直专业化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机制分析

现有文献没有直接述及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但分析了其对生产效率、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从而间接表明这一国际分工形式对产业竞争力提升有促进作用。笔者认为,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出发考虑,国际垂直专业化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途径与机制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国际间的技术扩散,因此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与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本部分主要基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国际垂直专业化与比较优势

国际垂直专业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程度的细化与深化,国际分工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分析,这意味着比较优势范围的扩展。一方面,即使一国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不具有优势,但只要在这些产品的特定生产阶段上具有优势,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另一方面,在一国具有优势的产品上,国际生产分割带来的分工程度的加深也有利于生产成本的节约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对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对于竞争力的提升是有利的。

图1在要素禀赋理论框架下描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情况。考虑两种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X与劳动密集型产品Y,两种要素——资本(K)与劳动(L),两个国家——资本丰裕的发达国家A与劳动丰裕的发展中国家B,AA′与BB′分别表示A、B两国两条等值的等成本线,通过AA′与BB′交点的射线OS具有国际分工临界线的经济含义。X[,0]、Y[,0]分别表示X、Y两种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OX、OY分别为X与Y的生产扩张线,位于国际分工临界线的两侧。在不存在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下,B国将专业化生产并出口Y。考虑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情况,假定Y的生产可以分割为劳动投入比较密集的Y[,1]阶段与资本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Y[,2]阶段,两个阶段的要素投入比例分别由生产扩张线OY[,1]与OY[,2]表示。如图1所示,如果OY[,1]与OY[,2]分别位于国际分工临界线OS两侧,这就意味着B国应将Y生产中资本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Y[,2]阶段转移到发达国家A国进行生产,这种分工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图1 国际垂直专业化与比较优势的扩展

(二)国际垂直专业化与规模经济

从新贸易理论的角度看,国际垂直专业化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这同样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可以促进参与分工行业的竞争力提升。第一,从内部规模经济的层面看,如果特定产品不同生产阶段对应的有效规模不同,在生产过程为一个整体不存在空间分离的情况下,生产企业只能依据某个关键阶段的有效规模安排整体生产的规模,其他生产阶段就无法达到最佳规模。而通过垂直专业化分工,将有效规模不同的生产阶段加以分离,安排到不同的空间场合进行生产,有利于在各生产环节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从而有利于成本最小化。第二,从外部规模经济的层面看,国际垂直专业化会导致新的集聚现象。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生产可能存在某些类似的环节,国际生产分割会鼓励这些跨行业的类似生产环节的集聚,这将产生技术外溢等积极效果。第三,从动态规模经济的层面看,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可以产生“干中学”效应。

(三)国际垂直专业化与技术扩散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国际垂直专业化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另一途径在于发展中国家可以从这种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得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的利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契约等方式将某些生产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企业;二是发达国家企业从事内部垂直一体化生产,通过直接投资将某些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在前一种形式下,往往涉及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再将加工后的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可能包含专业技术知识和国外研发成果,高质量、多种类的进口中间产品应用到生产中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进口可能刺激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学习和模仿,开发出有竞争性的类似产品。从出口看,也可能产生“边出口边学习”的积极效应,为了满足发达国家企业提出的较高要求、出口高质量的产品,发展中国家企业会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发达国家企业也可能向发展中国家企业提供相关产品设计和技术援助。在后一种形式下,跨国公司伴随着直接投资而进行主动的技术转移,或者在实现技术当地化过程中通过示范与模仿、市场竞争、产业关联以及人力资本流动等效应发生技术的被动扩散,均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三、经验事实分析

本部分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主要工业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各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经验事实加以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两个现象:第一,国际竞争力提升较快的行业和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提高幅度较大的行业有很强的相似性,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提高快的行业其国际竞争力增长也相对较快;第二,在各工业行业中,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水平较高,程度提高较快,竞争力也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

(一)中国主要工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

本文采用贸易竞争(TC)指数与出口优势变差指数来考察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变化。笔者计算了中国19个主要工业行业1992年和2000年的TC指数及其差值,以及各行业2000年相对1992年的出口优势变差指数,结果如图2、图3所示①。

图2 中国主要工业行业2000年相对1992年TC指数的变化

图3 中国主要工业行业2000年相对1992年的出口优势变差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是以一定时期某行业的进出口差额与其进出口总额相比,如果TC指数大于0,意味着该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TC指数越大,国际竞争力越强;如果TC指数小于0,意味着该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笔者对我国19个主要工业行业TC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1992~2000年在采掘业中,煤炭采选业始终保持了很强的出口竞争力,而其他采掘业均缺乏竞争力或竞争力明显下降;在制造业中,服装、纺织、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也有一些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本文是研究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相对于静态的情况更关注竞争力的变化。图2画出了19个行业2000年相对1992年TC指数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行业8、9、14、15、16、19TC指数的上升幅度较大。

与TC指数相比,出口优势变差指数更能反映出不同行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出口优势变差指数是用一定时期某行业的出口增长率减去一国总的外贸出口增长率,以确定该行业的出口增长态势,从而反映出其竞争力的变化。如果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大于0,意味着一定时期该行业的出口增长较为强劲,在本国对外贸易中相对具有优势;如果指数小于0,则意味着该行业在本国对外贸易中相对处于竞争劣势。由图3给出的中国主要工业行业以1992年为基期、2000年为报告期的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可见,依据该指数值可将本文考察的19个行业分为两组,行业1至行业7的出口优势变差指数为负值,而行业8至行业19的出口优势变差指数为正值,这一结果与TC指数反映的不同行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有相似之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前一组包括的基本为资源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主要在后一组,这意味着在我国出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增长相对更为迅速,竞争力的上升态势较为明显。

(二)中国主要工业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变化

度量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方法是应用投入—产出表计算进口中间投入占总投入、总产出或总出口的比重。Hummels等(2001)建立了VS(vertical specialization)指标,即通过计算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价值(VS值)及其占总出口的比重(VS比重)来反映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水平,国内一些学者采用这一指标分析了我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CCER课题组(2005)利用我国1992年、1997年、2000年三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我国总体及主要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情况,根据其计算结果,图4画出了我国19个主要工业行业国际垂直化程度的变化。

从图4可以看出,2000年与1992年相比,我国主要工业行业的VS比重均有上升,但各行业的上升幅度有所区别:行业1至行业7中,除行业3外其余行业VS比重的上升幅度均较为有限;而行业8至行业19的VS比重均有较大幅度上升。这与上文分析2000年相对1992年各行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特别是分析出口优势变差指数时各行业的情况非常类似。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迅速提高的行业与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的行业基本是一致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与产业竞争力提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对而言,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表现出较快地参与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去的趋势,根据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这意味着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可以更多地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带来的生产成本节约、生产效率提高与技术外溢等效应中获益,从而对这类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这与上文对工业竞争力及其变化的分析结果刚好是相吻合的。

图4 中国主要工业行业2000年相对1992年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变化

四、计量分析

经验事实分析表明,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但为了确定二者在统计意义上究竟有无相关性,有何相关性以及相关的程度,就需要应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二者的关系加以检验。为此,本文利用中国19个主要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就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

(一)基本模型

为了验证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包括国际垂直专业化在内的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模型。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众多,根据美国学者Porter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生产要素(包括基础要素和通过投资创造出来的高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状况。国内学者金碚(1997;2003)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直接与间接因素,指出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水平、经营管理、企业规模、资本实力以及体制因素等。考虑到本文的研究对象,此处关注的主要是国际垂直专业化等相关因素对产业竞争力变化的影响,而本文考察的样本期间又较短,因此在建立计量模型时将上述影响因素中的基础要素、国内需求以及体制因素等视为既定的,重点考察国际垂直专业化以及产业自身的技术、资本、高级要素投入、竞争状况等的影响。

在模型选择上,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所限,本文采用的面板数据在时间维度上只有三期,这使得与固定效应有关的估计和检验变得不可靠,因此在模型中没有包含行业的固定效应,但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这并不影响对于产业竞争力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等因素的关系检验。具体的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下标i表示行业,t表示时期。EXP代表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反映各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VS表示VS比重,衡量各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PRO为劳动生产率指数,即某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与整个工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于行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之比,是综合体现行业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水平的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数反映的是一个行业劳动生产率在整体工业中的相对水平;AVK为行业人均资本,等于行业总资本除以就业人数;PER为各行业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研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占行业总就业人数的比值,将这一指标包括进来是为了反映研究开发对竞争力的影响,实际考察的是对高级要素投入的作用。CR8为行业前8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不仅能反映企业规模,而且作为产业组织方面的指标,还能反映出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竞争状况,α为待估计系数,ε为误差项。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19个主要工业行业三个时期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考虑到(1)式中的各解释变量,如各行业在某一时期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研究开发、竞争状况等可能并不会对当期的产业竞争力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而是要通过一定的作用机制,更多地反映在一段时期(可能是几年)后的产业竞争力上,本文在确定研究期间时做了如下处理:以1992~2003年为研究期间,并将这12年分为三个阶段,即1992~1996年、1997~1999年、2000~2003年,计算每一阶段末年相对于首年各行业的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并分别对各阶段首年的相关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这样处理的原因还有一个,即受到VS这一变量可获得数据的限制,VS指标的计算要应用投入—产出表数据,而我国只有几个相关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可以使用,无法计算各年度分行业的VS指标,本文在回归分析中使用了CCER课题组(2005)对1992年、1997年、2000年三年各行业VS比重的计算结果。

计算出口优势变差指数所需的进出口数据来自《中国海关统计年鉴》。计算PRO、AVK、PER三个指标所需要的各行业增加值、资本与就业人数数据来自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各行业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研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CR8数据则来自于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研究室课题组(2002)对各行业集中度的计算结果。

(三)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1)式设定的计量模型,利用我国19个工业行业三期的面板数据对国际垂直专业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使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5.0。考虑到样本包含不同行业的时间截面数据可能造成异方差问题,在回归时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并选择怀特(White)异方差修正方法,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竞争力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分别表示1%、5%的显著性水平。

由表1可以看出,(1)式所设定的总体回归方程与方程中包含的解释变量均具有统计显著性。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系数的估计值为2.466164,这说明与理论分析和经验事实分析的结果相一致,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正向的,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进一步检验

总体看来,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提升有积极影响,但在不同类型的行业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方向与程度是否相同?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原因在于;国内外关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研究文献均表明,一国内部各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是不同的,各国VS比重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电气机械、仪器仪表等行业;对中国工业的经验事实分析也表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较之其他行业更快地参与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去,竞争力也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态势。出于上述考虑,本文在对国际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工业总体竞争力的相关性进行计量分析后,将工业行业分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两类加以进一步检验。

为了考察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力的影响有无区别,可以在(1)式的回归模型中加入虚拟变量,修正后的模型如下:

对引入虚拟变量的(2)式进行回归,计量软件与方法同上,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区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分别表示1%、5%的显著性水平。

由表2可见,加入虚拟变量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的交叉项后,总体回归方程与各解释变量仍然具有统计显著性,并且除新加入交叉项以外的各系数估计值的符号与表1中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及其与虚拟变量交叉项的系数估计值均为正值,加入虚拟变量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工业竞争力影响系数的估计值为2.618234+0.761887DUM[,i],即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系数为3.380121,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系数为2.618234。与张小蒂、孙景蔚(2006)的研究结果不同,本文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力提高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这种促进作用更大,这一结论与理论分析是相符合的。根据本文第二部分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机制分析,无论是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还是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均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技术扩散效果,因此对两类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均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更为显著,促进竞争力提升的作用也就更大,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与劳动密集型行业相比,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水平更高,从中获得的积极影响也更大,本部分的计量分析结果验证了第三部分的经验事实分析;第二,受行业特点的影响,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往往具有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在这类行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不同生产环节实现规模经济的效果更突出,并且我国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垂直分工,从发达国家承接生产环节转移带来的技术扩散效果也更显著。

五、结论

理论与实证分析均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提升有积极影响。垂直专业化使国际分工由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无论从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角度分析,这种分工程度的深化与细化都有利于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与发达国家的垂直分工还可以带来技术扩散的效果,这对产业竞争力提高也会起到促进作用。我国工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实际情况验证了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的正向影响,经验事实分析与计量分析均显示二者存在密切联系。

既然参与国际垂直分工能够带来生产效率提高、技术进步、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正面效应,那么继续积极参加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中去就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如何在这种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主动的地位、如何从中取得更大利益,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带来的利益不应该消极等待、被动获得,为了充分获取这种利益,政府应当主动采取措施,提供制度与政策上的相应保证。另一方面,从国际垂直专业化中获利多少直接取决于参与什么层次的分工,取决于在垂直专业化链条中占有什么位置,我国在以现有要素禀赋为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同时,也应当努力从垂直专业化链条的低端起步,不断提高在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注释:

① 行业1~19分别为煤炭来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造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纺维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仪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中电子信通信设备制造业1992年的进出口数据缺失。

② 本文在判定19个工业行业的要素密集使用采用资本—劳动投入比例分析。

标签:;  ;  ;  ;  ;  ;  ;  ;  ;  ;  ;  ;  ;  ;  

国际垂直专业化对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