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尔库塞对手稿人道主义的历史理想主义转变_费尔巴哈论文

论马尔库塞对手稿人道主义的历史理想主义转变_费尔巴哈论文

论马尔库塞对《手稿》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改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心主义论文,人道主义论文,手稿论文,马尔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马尔库塞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道主义学说,从人和人的本质、异化劳动、对象化和异化诸方面进行了改造。这种改造是奠基在“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改造,因而具有抽象、思辨、直观的性质,歪曲了《手稿》的人道主义学说,扭偏了《手稿》人道主义学说的发展方向,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改造。

赫伯特·马尔库塞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极为推崇,认为它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代表了马克思的全部思想,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在充分肯定《手稿》的同时,对《手稿》也进行了改造,其意旨在于使《手稿》“现代化”,与他的思想相一致。这就使得马克思的《手稿》非《手稿》化了。马尔库塞对《手稿》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造,本文仅就马尔库塞对《手稿》人道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改造进行探析。

一、关于人和人的本质

马克思《手稿》中的人,是在费尔巴哈对黑格尔“颠倒”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抽象、直观的现实的、实践的人;同时马克思又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合理思想,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错误。

马克思在《手稿》中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并将这种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彻底化。这就是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否定黑格尔的客观理性观是持完全肯定态度的,因而马克思首先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讨论人的问题的。但马克思对待黑格尔并不像费尔巴哈那样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而是充分肯定黑格尔思想的合理成分的。他认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第163页)。在这里,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持肯定的态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为马克思的思想那时处在费尔巴哈影响的高峰期,他还没有看到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区别,还没有物质运动形态的完整理论,但他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思想端倪,虽然这种思想并不是明确的、清晰的,具有完全科学形态的。因此,马克思对人的分析主要是从人的“劳动本质”、“社会本质”入手的。这可以认为是对费尔巴哈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基础上的人本主义不自觉的否定。因为在费尔巴哈眼里,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样的人是自然的人,因而人的本质要靠“固定本质”、“自然本质”来规定。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本质,也没有看到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根本区别,因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有局限性的。

再者,马克思主要立足于从私有制统治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人,阐述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劳动是社会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因而,马克思主要是从“异化劳动”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从而主张通过“异化劳动”的消除来实现共产主义的。由此可见,马克思眼中的人与费尔巴哈的人相比是现实的人、实践的人,尽管马克思《手稿》中的人与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的人相比,仍然是抽象的、非具体、非现实的“理想”化的人。

但经过马尔库塞改造后的《手稿》的人却并不是这样,它已经面目全非,完全成了适应马尔库塞学说需要的人,也就是说,经过马尔库塞改造后的《手稿》的人已经成了历史唯心主义的人了。

首先,马尔库塞把《手稿》的人改造成了本体论意义上的人,他认为《手稿》不仅关心人、研究人,把人的解放作为自己的最高目的,而且把人的范畴作为本体论范畴来对待,人的存在居于一切存在的中心,人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中心。

很清楚,这样一来,《手稿》的人就又回到黑格尔的本体范畴上去了。尽管黑格尔的本体的人——“自我意识”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在把人归为本体范畴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这样一来,《手稿》的人也就与马尔库塞的人本主义的人相一致了。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马尔库塞的人本主义学说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又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进而把马克思主义归并到他的“爱欲”说中提供了理论前提。

其次,马尔库塞用他的“爱欲”说来解释《手稿》人的学说。在《手稿》中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规定为劳动,这体现了人的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而马尔库塞却用人的心理结构的本能结构解释人的本质,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心理结构的本能部分的生本能部分,并以此来归纳人的潜意识、意识。因此,他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不仅从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方面规定人,而且主要从心理学方面规定人。马克思之所以把人的本质规定为劳动,是因为劳动是实现人的生本能的主要途径,劳动实现着人的生本能需求、满足着人的生本能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尔库塞改造《手稿》的人和人的本质,是完全为了使《手稿》关于人和人的本质的学说与他的“爱欲”说以及他的人本主义学说相一致。但这样做的结果,便出现了以下理论问题:

1.把人规定为本体,虽然高扬了主体性

这是马尔库塞思想可取的一面,但同时又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这样一来主体性问题就被置于取消唯物主义前提的基础上,因而是不可取的。并且这样做的结果,也为各种唯心主义的学说大开了方便之门,如胡塞尔的“纯粹意识”(或称“先验自我”)、“现象学还原法”、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等都可以由此而找到合法存在的理论依据。

2.从人的心理结构的本能部分来规定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规定人的本质,因而这样的“人”是与动物处于同一水平的“人”,实质上是把人降低为动物了。这样,马尔库塞以其对问题研究的“彻底性”,把马克思《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彻底扭曲了,凡是认真研究过马克思《手稿》的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那时的思想虽然处在费尔巴哈影响的高峰期,但同样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的思想也处于转折期,也就是说,马克思的思想正在向成熟迈进,正在向科学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迈进。马克思《手稿》中强调人的“劳动本质”、“社会本质”高于人的“固定本质”、“自然本质”,从社会的、经济的、共产主义的出发点来讨论人,把人的本质规定为劳动,把资本主义私有制、资产阶级的本质属性导致的劳动异化的克服作为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人道主义的实现都是这一转折的有力的证据。由此可见,马克思那时的思想虽然还不是成熟的,但他已立足于社会现实来研究人、规定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走向成熟形态的必要前提。

而马尔库塞以其“彻底”性,把《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改造成为从人的心理结构的本能部分的生本能来规定人的本质,这就从根本上扭偏了马克思《手稿》思想的发展。这样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不是马克思《手稿》思想发展的必然,而且从本质上说是严重的倒退。

3.马克思在《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其意旨在于通过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通过人的本质存在揭示人存在的真实状况,并通过人的本质存在的不自由、不自觉来鞭挞、谴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马克思的真实寓意是要通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灭亡、消除了劳动异化的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其思想核心是革命的、进步的、唯物主义的。

由于马尔库塞把人的本质规定为“爱欲”,把劳动只是视为实现人的“爱欲”的过程,因而,问题就不是要通过劳动的异化来探究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是要通过劳动的异化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私有制、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并从而否定这一社会形态,不是要通过异化劳动的消除实现人的本质,实现共产主义,而是要通过劳动异化佐证人的“爱欲”的异化,通过“爱欲”异化的消除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马尔库塞渴慕的“异化社会”死亡了的社会制度。

但这样一来,马克思《手稿》的劳动异化学说就完全变形了,它不再是唯物主义的,而是唯心主义的;它不再是革命的、进步的,而是非科学、乌托邦的;它不再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和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而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二、关于“异化劳动”

写作《手稿》时期的马克思还没有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中彻底地走出来,还从本质内容方面受着费尔巴哈的影响。但无可怀疑的是,马克思已经开始从人的经济存在、政治存在、文化存在来探究人道主义、共产主义,他要通过人的最本质的存在——劳动存在——来探究人的本质,因而我们说马克思那时的思想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相对于黑格尔、费尔巴哈来说,他已经具有了科学、现实、具体的品位。这应该说是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与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学说的本质区别,也是其以后走向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必由之路。

但马尔库塞却不这样看待马克思《手稿》“异化劳动”的学说,他认为马克思不是从社会存在入手探究“异化劳动”,而是从人的本质出发,探究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社会存在只是人的本质存在的客观事实,人的“异化劳动”只是人的本质异化的现实。这样,马尔库塞就把马克思《手稿》“异化劳动”的学说颠倒成了“理想主义”的、抽象、思辨的唯心主义,这种改造其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改造。

马尔库塞的上述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为马克思《手稿》关于“劳动的异化”的学说,其中包括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与他的族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都不是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的出发点,这都是“表面上的”,只是一种人的本质异化的事实,即经济方面的事实。马克思的出发点在于“人的本质”,这里所讨论的主要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异化的经济方面的“人的存在”的事实。

第二,马尔库塞不是从人的社会存在出发,探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问题、劳动方式和生存方式问题,而是从“人的本质”出发,探究这些问题。因而他认为劳动异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事实,而是人的本质、人的现实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问题,并且认为人的本质、人的现实的异化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一个社会历史过程。马尔库塞说:“假如我们进一步地考察马克思对外化(指马克思讲的异化——笔者注)劳动的叙述,我们就会有一个令人注目的发现:这儿所阐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这是人的外化,生命的贬损,人的现实的歪曲和丧失。”又说:“这是一个人作为人(不仅仅作为劳动者、经济主体之类)的问题,是一个过程的问题,这个过程不仅存在于经济史而且存在于人和他的现实的历史中。”(马尔库塞《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载《批判哲学研究》,波士顿,1972年版第7—8页)

第三,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首先在同黑格尔的论战中获得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然后再运用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人的现实的异化问题,并进而探讨人的本质、人的现实重新获得的问题,劳动异化只是人的本质、人的现实异化在经济中、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表现,只有立足于这一思想,才是对马克思《手稿》“异化劳动”的正确把握,也才使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奠基在正确的出发点之上。只有人的本质、人的现实的真正复归才能使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消除获得真正的意义,才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获得改变社会历史的真正意义。马尔库塞说:“批判的基本概念——外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开始就并不是简单地作为经济学的概念,而是作为在人的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过程的概念被接受过来和加以批判的,所以,通过对人的现实的真正占有来实现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将使整个人类历史革命化。”(同上,第8—9页)

为了深入分析马尔库塞的上述思想,我们试做以下探析性分析:

(一)马尔库塞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视为马克思先规定人的本质,然后再把这种学说放置到人的社会存在中,检验资本主义社会这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是否合乎人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决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态度。这显然是不符合《手稿》思想发展的实际状况的。这倒是与马尔库塞本人的思想状况相一致的。因而我们说马尔库塞对马克思《手稿》的改造是要使马克思《手稿》的思想与马尔库塞自己的学说相一致,即使马克思《手稿》的思想“现代化”,但这样一来,我们对马尔库塞学说的实质也就看得更加清楚了,他的学说的弊端也就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

(二)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先规定了人的本质,而后再来看待人的本质在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异化现象问题,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在上述诸领域中的异化问题。马尔库塞之所以持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把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生命的贬损、人的现实的丧失看作是一个过程性的问题,即资本主义社会这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导致了上述问题的存在。人的本质是普遍的、永恒的,它并不是由人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因而人的本质的异化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产物,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非人的存在的产物,因而只要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非人的存在状态,就可以消除人的本质的异化。这样一来,人的本质就可以得到恢复,人的存在也就人化了。

这里显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形而上学性。马尔库塞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与黑格尔、费尔巴哈是一致的,即都是从抽象的、思辨的、直观的人出发,因而他最终把人的本质普遍化、永恒化。这种思维方式当然是形而上学的。

2.唯心主义性。马克思在此后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经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错误进行过批评,他说: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我们认为马克思这儿对费尔巴哈的批评也同样适用于马尔库塞,因为马尔库塞在社会领域的哲学基本问题上所持的观点与费尔巴哈的观点具有同一性质,因而我们认为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的学说的哲学出发点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截然相反的,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3.由于马尔库塞人的本质学说的形而上学性和历史唯心主义性,因而它不可能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的异化做出科学的说明,更不可能由此出发得出唯物史观的结论,从而使人的异化在科学的层面上得到说明。鉴于此,马尔库塞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不可能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异化现状的消灭产生实质性的有效影响,也不可能对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产生富有成效的理论指导作用。在根本意义上,马尔库塞的学说只能是乌托邦的幻想——这一点马尔库塞本人也是承认的。

(三)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在同黑格尔的论战中形成的,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不假,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学说基础上,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学说中的合理成分。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能动性的思想就是对黑格尔精神能动作用、创造作用的充分肯定与继承,正是这一点,使马克思高于旧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历史的、流动的思想,是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对黑格尔辩证法合理继承的结晶。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绝非单纯是在与黑格尔的论战中形成的,事实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不仅是在继承黑格尔的合理思想,而且更主要的是在吸收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超越了费尔巴哈,如认为人的社会属性高于人的自然属性就是这方面的明证。同时,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立足于他当时的思想水平,努力现实地、具体地、实践地来规定人的本质。正是这一最为重要的方面,成为马克思《手稿》规定人的本质的基础,也正是这一点,使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既源于黑格尔、费尔巴哈,又超越了黑格尔、费尔巴哈,也使马克思以后创立科学的唯物史观,有了唯物主义的基础。由于马尔库塞没有看到马克思《手稿》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思想的继承与超越,没有看到马克思《手稿》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唯物主义基础,因而他对马克思《手稿》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来源的看法是根本错误的。正是由于马尔库塞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手稿》人的本质思想的来源和它的基本内容,因而他对马克思《手稿》这一思想在现代基础上做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改造。

三、关于对象化、异化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对象化和异化是有着严格区分的,因为混淆了二者的区分,就会混淆异化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是这样展开他的对象化和异化根源的思想的,他说:“劳动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第91页)这段话可以视为是马克思对对象化所下的定义,马克思正是由此出发,展开他的对象化观点的。马克思说:“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属性、种和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第96页)又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第96—97页)上述所引是马克思《手稿》对对象化的基本观点和看法。由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是把对象化视为人的类本质的。既然对象化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那怎么又会成为异化的根源呢?把对象化视为异化的根源,显然说不通。而且《手稿》中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也清楚地说明了不是对象化产生了异化,而是异化异化了对象化。

那么异化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我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回答了这个问题。马克思说:“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类发展的本质为根据?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当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当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第102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眼里, 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虽然异化与私有制具有互为因果的表现形式,但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

因此,我们说把对象化视为异化的根源,并不是马克思《手稿》的思想,而是对《手稿》思想错误理解得出的结论。

而马尔库塞的错误就恰恰表现在这里,他认为在《手稿》中马克思是主张异化的根源在对象化之中的,正是对象化导致了异化,也就是说是人的本质导致了异化。对象化与异化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与因果范畴具有同一属性的范畴。马尔库塞说:“马克思把对象化以及在它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冲突甚至更进一步地归到人的定义中去。”又说:“人的本质中的这一冲突,即它自身是对象,正是对象化能变成物化,外在化能变成外化这一事实的根源。这一冲突使人有可能完全丧失作为他本质的部分的对象,并让它成为独立的和不可抗拒的。”(马尔库塞《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载《批判哲学研究》,波士顿,1972年版第18页)马尔库塞还说:“我们所面临的是一种根源于人(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的事态”,“追求外在于人的‘不可抗拒的’、‘不属于人的存在物的组成部分的’对象,这正是人的‘需求’;人必须与这些对象发生关系,仿佛它们是一些外部的对象,虽然这些对象只有通过人和为了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对象。对象首先是以一种外部的形式与人直接对立的,并且只有通过对对象有意识地加以历史的和社会的占有,对象才能成为属人的对象,成为人的对象化。所以,人的表现首先总倾向于外化,而他的对象化则倾向于物化。”(同上,第37页)马尔库塞还认为,马克思把人视为“对象性的存在物”就是把异化的根源归结于人的存在所固有的矛盾。

这样一来,异化的根源就不应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去寻找,而应当在人的本质中去寻找。这里,马尔库塞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理想”目标的“坦途”,但这一“理想”目标要把我们引向何方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要把我们引向他建立在弗洛伊德基础上的“爱欲”说。但这样一来,马克思《手稿》中的劳动异化学说就被弗洛伊德主义化了,马克思《手稿》劳动异化学说的具体的、现实的、实践的属性就丧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抽象的、思辨的、直观的属性。由此出发,我们只能得出历史唯心主义的结论,而决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因此我们说马尔库塞的这一改造彻底地扭偏了马克思《手稿》思想发展的方向,使其倒退了,使其向唯心主义方向发展了,进而我们认为马尔库塞并没有正确阐释《手稿》的基本思想,并没有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手稿》的思想,而是在扭偏马克思《手稿》思想的基础上,使之与他的建立在弗洛伊德基础上的“爱欲”说相接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结论。

*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简便起见,作如是称谓,该书出处均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文中只注页码。

标签:;  ;  ;  ;  ;  ;  ;  ;  ;  ;  ;  ;  

论马尔库塞对手稿人道主义的历史理想主义转变_费尔巴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