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识经济热”的冷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冷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中国理论界炒作最热的新名词恐怕非“知识经济”莫属。在传媒上,中国的“知识经济热”远远热过“知识经济原产地”的欧美各国,似乎中国的知识经济要比欧美更“知识经济”。然而,笔者看来,除了更加强调知识对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之外,似并无多少新意,由此,生发出对“知识经济热”的几点冷思考。
“知识经济”是一个科学的经济学范畴吗
作为一个未经严格科学论证的名词,有关知识经济以及类似的提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比较专门的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兴起于90年代。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并明确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随后,美国信息探索研究所出版的《1993—1994年年鉴》中,以《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本质》为总标题,发表了6 篇论文。1994年,C.温斯洛和W.布拉马合作出版了第一本关于知识经济的专著《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 basedEconomy)》的报告,很快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至此, “知识经济”成为了一个表示即将来临的新经济形态的流行名词。
然而,只要稍微对有关“知识经济”的各种解释作些比较分析,就会发现可置疑之处甚多。
其一,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公开承认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换一句话说,目前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知识经济,人们所谈论的知识经济,只是根据现代经济发展趋势作出的预测或猜想,因而还有待未来实践的检验,至于未来的经济形态,以前人们称之“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或“智能经济”等,最近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泽伊又提出为“宏工业时代”的新看法(迈克尔·泽伊:《农工业时代:一个富裕和繁荣的新纪元》参见《深圳特区报》1998年5月15日第八版), 到底是什么形态以及如何称之,大有商榷的余地,也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可以认定,“知识经济”很大程度上属于未来学的范畴,而非严格的经济学范畴。
其二,到底什么是“知识经济”?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既难以形成共识,也是很难说得清楚的。比较权威的解释是OECD给出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上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国内学者的不少解释,诸如“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及应用为基础的经济”之类,与OECD的定义实质上没有区别。从这类解释去理解,很可能会使人迷惑不解。说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说了等于没说。试问,古往今来,难道有经济不以知识为基础?蒙味时期火的利用,恩格斯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古时的狩猎与刀耕火种,不也以火的知识为基础吗?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更是离不开知识。经济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应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既然如此,何以自圆其说?
其三,知识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其与经济相组合而成“知识经济”,概念的外延必然模糊不清。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知识广义指“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狭义指“有关学术文化的知识”。人类知识浩如烟海,与经济的关系密切程度各异,有些知识可直接应用于产业,有些则有间接联系,还有的知识可能与经济毫不搭界。且不说社会人文方面的知识,仅从自然科学来看,其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在产业化商品化程度上就天差地别。知识不仅仅可以用于创造经济财富,而且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说“知识经济”,可能产生误导,以为一切知识都可以产业化商品化,都可以“经济”,甚至以为人类社会除了“经济”就一无所需了。若真如此,人类百分之百成了“经济动物”或金钱奴隶,那将不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将是人类的彻底异化。
仅从上面三点可见,“知识经济”一词是根本经不起推敲的,当然更不要说是一个科学的经济学范畴了。其实,如果采用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概念,即专指知识化的产业部门或高新科技产业,而不是指整个社会经济,也许还科学的多。
“知识经济”能构成一种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吗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报告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国内一些学者据此认为知识经济是一种独立的新经济形态,有的把人类社会经济划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三种类型,有人则认为人类经历了四种经济时代,即石器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其划分的标志有科研、教育的重要性和产业结构的差异等。有人指出:“在200年前, 工业经济开始替代农业经济,在今天,知识经济正开始替代工业经济。”还有人干脆断言:“人类已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或“世界从1993年起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参见:秦言:《知识经济时代》,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赵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年。)。
与知识经济概念本身相比,把知识经济说成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或是人类发展的一大阶段,应该说是一种更为大胆的理论推断,同时亦是更具有蛊惑力,更具震憾力的炒作。人类社会真的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吗?知识经济已经开始替代工业经济吗?睁大眼睛观察我们周围变化的社会经济,似乎还没有看到如此激动人心的变化。即使从发达的欧美经济来看,也难以得出如此神乎其神的结论。他们的理论听起来似乎头头是道,其实许多论点似是而非。
首先,从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来看,逻辑上存在矛盾,理论上也缺乏论证。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两种类型,均是以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部门作为划分标准,而知识经济并非是占统治地位的某一生产部门,而是指整个社会经济状态。三种经济类型按两种划分标准,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划分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两种:一种是以生产关系或所有制关系为标准,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五大形态;另一种是以人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9页,第46 卷上册第104页。)另外,也有以交换关系为标准,划分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考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自然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但是,不论如何对社会经济形态进行划分,必须在理论上作出严格论证,而不能想当然地草率下结论。
其次,说一种经济形态替代另一种经济形态,是不正确的。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社会生产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并不存在一种经济形态替代另一种经济形态的替代关系,只存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经济地位的变化。农业作为工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工业经济从来没有,也永远不可能替代农业经济。同样,所谓知识经济也是不可能替代工业经济的。以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将会彻底淘汰机器大工业、知识经济能够完全替代工业经济,只是闭着眼睛说瞎话。知识产业孕育、产生于现代大工业,也必然以现代工业为基础,是现代工业的知识化和智能化,是现代工业的升华,因而所谓知识经济可以看作是新型的现代工业经济。
再次,关于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值得商榷。按其说法,工业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主要资源为资金和自然资源,资本积累主要靠资金和资源积累,主要产业支柱是轻重工业,以及经济实力物业化;而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主要资源是知识,信息科学技术,主要产业支柱是高新科技产业,以及经济实力知识资本化。上述区别对比,只要简单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漏洞百出。一是逻辑混乱,如轻重工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之比,难道高新科技产业不可作轻、重工业之分?或者,轻重工业中不可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二是概念不准确,如经济实力物业化或知识资本化,任意生造名词,让人莫明其妙。三是理论谬误,如对资源、资本以及资本积累的理解。知识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听起来不错,其实完全是不懂经济学的人的说法。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知识的取得或开发,还是知识的利用,都不是免费的,都需要投资,离开了资本,说知识是经济的主要资源,只是一句废话。此外,知识也不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资源,它总要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脱离载体这个物质基础,谈论知识是经济的资源,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最后,“知识经济热”中存在一种忽视、甚至否认物质生产的思想倾向。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生活日益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及以美国微软公司为代表的软件产业的暴富效应,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以为软件产业和信息化经济可以脱离物质资料生产,掌握了点石成金的信息符号,好象整个社会都可以一夜暴富。在不少把知识经济描绘得开花乱坠的专著中,人们看到的知识经济其实就是虚拟经济或泡沫经济。数字信息不能当饭吃,道理再简单不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所构建的神奇的网络世界,终究离不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构成人类社会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难以成立的。高呼知识经济时代来临,要么言过其实,要么哗众取宠,是对社会的一种误导。其实,推断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若要想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站得住脚,恐怕不仅需要长期的潜心研究,还有赖研究对象的成熟。还没有看到真正的知识经济,仅花数月东拼西凑写出的专著,其生命力可想而知。仅凭猜想,灵感与激情,就对重大理论问题高谈阔论和主观推断,其研究态度也是不严谨、甚至是不严肃的。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知识经济”
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制度在变、科技在变、经济在变、社会在变、世界在变,实在使人眼花潦乱目不暇接,不由得产生浮躁情绪。特别是后进国家的人们,面对发达国家技术经济的飞速变化,更难免焦急不安。然而,一个理性的民族是不能为浮躁左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浮躁情绪鼓动下的冒进和人为炒作所能改变的。热衷于掀起热潮,只会造成迷信般的盲从和灾难性的盲动。“知识经济热”如果搞成追求特异功能的“气功热”一样,只会贻笑大方,于事无补反而误事,于国无益反而误国。发展科技及科技产业,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态度,其次才是正确的思想、策略及措施。
对“知识经济”提出质疑,对“知识经济构成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高论的否认,并不意味着对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经济深刻变化的否认,更不等于否定知识对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基因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科技的发展,正在为人类开创出前所未有的,魅力无穷的发展空间,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当然也提出了许多经济学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用“知识经济”这个名词表示经济的知识化,用以强调知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经济的知识化,就是要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各个环节的知识含量,以创新的知识替换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就是实现经济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也就意味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或科技创新。具体说,通过科技创新,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改变产业结构;三是推动组织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这种经济的知识化,无疑有利于克服传统生产方式中“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增长”的弊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此来看,当然没有理由不对知识经济持积极的态度,当然应该义无反顾的,脚踏实地的大力推进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
不过,重复一下这句格言是没有坏处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物都有有利性和不利性两个方面,当然知识经济也不例外。目前人们看待知识经济认识存在偏差,看到的往往是知识经济的一片光明,而却看不到光明背面笼罩着的阴影。当任何新生事物刚刚产生时,人们比较容易看到其正面效应,而其负面效应则有一个逐渐暴露和认识的过程。当200年前机器大工业产生时, 谁会想到这种新兴的生产方式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呢!面对经济知识化的世界新浪潮,保持几分清醒还是有必要的,切不可高兴得太早。知识经济的负面效应到底有多大,还不敢妄加推测,但以下几点已经清楚展现在了人们面前:第一,经济的虚拟化和泡沫化。电子货币、电子商务工具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等,为资金流动、金融炒作及国际投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很容易产生经济泡沫,也容易导致金融或经济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际投机基金的兴风作浪,就提供了明证。第二,高技术犯罪。包括电脑黑客,机密窃取,基因犯罪和网络犯罪等等。高技术犯罪更具有隐秘性,也具有更大的破坏力。第三,对高技术的过份依赖所产生的“知识化陷阱”。包括“电脑化陷阱”、“商品化陷阱”和“权力化陷阱”等,以及数以万计层出不穷的计算机病毒对网络世界的破坏。第四,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例如,克隆技术使人的复制、重组和工厂化生产成为可能,这将对现存的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此外,对后进国家来说,也许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差距更难追赶,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总之,值得忧虑的事情有不少,千万不要以为知识经济是上帝白送给人类的一份午餐,而应该辩证地、高瞻远瞩地看待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