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土果树、吐蕃的民族迁徙_吐谷浑论文

唐代吐谷浑和吐蕃的民族迁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吐蕃论文,吐谷浑论文,唐代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唐代是我国边疆民族进行较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边疆民族迁徙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及附近地区。通过迁徙,一些边疆民族的生活空间得以扩大并接近中原地区,另一些则直接迁入中原成为当地的新居民。原先生活在青海境内的吐谷浑和生活在西藏境内的吐蕃人,唐代就曾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过大规模的迁移,构成边疆民族迁徙的重要部分,对当时的历史发展和民族分布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吐谷浑,亦称吐浑,唐后期五代又称之为退浑。隋代,其游牧范围“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县东南)以西,且末(治新疆今县)以东,祁连(今祁连山)以南,雪山(今昆仑山和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以北,东西四千里, 南北二千里”, 都城伏俟城在青海(今湖)西45里〔1〕。

开皇年间(581—600年),吐谷浑数次进扰隋的边境。不久,可汗吕夸杀太子,立少子诃,“诃复惧其父诛之”,图谋率领部落15000 人户内迁,但遭到隋朝拒绝。名王拓拔木弥率千余家要求归化,也未被接纳。大业五年(609年),隋军击败吐谷浑, 可汗伏允逃入分布在今青海东部的党项部,“部落来降者十万余口,六畜三十余万”〔2〕。 《隋书》和《资治通鉴》诸书皆未载此十余万吐谷浑人迁入中原,如果确有迁移,文献中对于规模如此之大的移民不可能不记载。

隋末,天下大乱,吐谷浑可汗伏允乘乱收复故地,进攻河西。唐初,与唐朝时和时战。贞观九年(635年), 李靖率唐军深入吐谷浑境内作战,击败之,不久立诺曷钵为可汗。此后,吐谷浑采取亲唐的政策,唐亦将弘化公主嫁与诺曷钵,双方相安无事〔3〕。

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向北扩张的吐蕃族进入河源地区, 灭了吐谷浑,吐谷浑可汗诺曷钵被迫与弘化公主率数千帐迁入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市)。咸亨元年(670年),为了牵制日益向西域扩张的吐蕃,唐朝派薛仁贵率军出兵河源地区,并送吐谷浑部回归故地。三年,由于唐军大败,回迁至鄯州浩亶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的吐谷浑部落“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狭”,复迁到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县南),唐于故鸣沙县地设安乐州(治今同心县东北韦州)以安之〔4〕。仪凤中(676-679年),部分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内迁, 被安置在延州金明县(治今陕西安塞县南)西境,设浑州以处之〔5〕。此次迁移的过程和原因文献阙载,估计移民人数也不多。

龙朔以后迁入安乐州的部众不过数千帐,仍有大量的吐谷浑人留在河源地区,受吐蕃的控制。武周长寿元年(692年), 王孝杰率军进攻吐蕃,自河源军(治今青海西宁市)一带将吐谷浑耽尔乙句贵部内迁至灵州境内〔6〕。圣历二年(699年),吐蕃内乱,重臣论钦陵兵败被杀。一月,论钦陵子论弓仁率所统吐谷浑7000帐内迁。不久,论弓仁又派人赴吐谷浑部招降,“其吐浑以论家世恩,又曰:‘仁人东矣’,从之者七千人”〔7〕。《资治通鉴》卷206载:同年七月,又有吐谷浑部1400帐内迁,疑这些部落即论弓仁招降来的吐谷浑人。这两批吐谷浑移民迁居何处,史无明载,估计也应在安乐州和耽尔乙句贵部所在的灵州。

诺曷钵率部落自迁入安乐州之后,即与其子慕容忠长期居住于此〔8〕。但约在圣历二年八月(699年),诺曷钵之孙慕容宣超(一作宣赵、宣明)却率领灵州一带的吐谷浑人大举叛乱,“入牧坊掠群马,瘢夷州县”,继而逃入青海故地复国。至久视元年(700)八月, 因不堪吐蕃控制,又自愿归唐,率十万众,“突夭刃,弃吐蕃而来”,各部赴河西凉、甘(治今张掖市)、肃(治今酒泉市)、瓜(治今安西县东南)、沙(治今敦煌县)等州降唐,并安置在各州附近〔9〕。

综上所述,初唐时吐谷浑人的内迁,主要有四次:第一次是高宗龙朔三年由诺曷钵率领迁入凉州;第二次是咸亨三年诺曷钵率部迁青海后复迁入灵州;第三次是圣历二年论弓仁等部迁入灵州;第四次是慕容宣超率吐谷浑人回迁青海后复迁入河西各州。但内迁的吐谷浑移民,实只有第一次和第三次迁入的两批,据上述数字估计人数在十万上下,其余两次不过是外迁后的重新迁入。

在久视元年迁入以后直至安史乱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关内道的灵州和陇右道河西诸州都有吐谷浑移民分布。期间尤其是玄宗时,仍有一些留在青海故地的吐谷浑人因各种原因迁入陇右和关内二道。开元三年(715年)正月, 吐谷浑大酋慕容道奴与铁勒九姓和高丽等部族共万余帐迁入关内道北部的河南地,一年以后各部落多叛归漠北〔10〕。吐谷浑与突厥关系不深,估计仍留在河南地未随其外迁。开元十一年,一些吐谷浑部众诣沙州降,为河西节度使张敬忠所接纳〔11〕。 天宝五载(746年), 河西节度使王忠嗣讨伐原迁居在沙州墨离军(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的吐谷浑部,“虏其全部而归”〔12〕。

安史乱后,河西和灵州一带的吐谷浑人,一部分加入唐军,参加了保卫潼关的战斗〔13〕,一部分因吐蕃的进逼向东迁入盐(治今陕西定边县)、庆(治今甘肃庆阳县)和夏州朔方县(治今陕西靖边县东,于此置宁朔州)等地〔14〕。加入唐军的吐谷浑部落潼关战后下落不明,但迁居盐、 庆等州的部落则仍活动在关内道的北部。 文宗开成元年(836年), 关内道北部的吐谷浑部三千余帐又向北迁入丰州(治今内蒙五原县南)一带〔15〕。此外,《新唐书·李匡威传》载:“(赫连)铎本吐谷浑部酋也,开成中,其父率种人三千帐自归,守云州(治今山西大同市)十五年。至是(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失其地。 ”按史未载迁入丰州的部落酋长姓名,故无法得知同年是两支部落同时迁入丰州和云州,还是同一支部落先迁入丰州尔后再迁入云州,但丰州的部落迁后即无闻,而云州的部落屡屡在文献中留下记载〔16〕,当是后一种可能性较大。天复三年(903 年)李克用部将又攻占振武军(治今内蒙和林格尔西北),杀赫连铎部二千余人〔17〕。据此,毗连云州的振武军也是吐谷浑部后期的迁入地之一。

赫连铎丢失云州以后,逃入幽州(治今北京城南),其部族分散在蔚州(治今山西灵丘县)界中。后唐庄宗时,白承福代理都督,在中山(治今河北唐县西南)北的石门建寨,有丁壮数千人,以畜牧业为生,与后唐保持较好的关系〔18〕。长兴二年(931年), 由于契丹族向南进逼,塞外的吐谷浑部落开始向云、朔(治山西今市)二州运动〔19〕。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割属契丹, 分布在雁门关以北的吐谷浑人皆役属于契丹。由于不堪奴役,加上镇州节度使安重荣的劝诱,吐谷浑部落千余帐自五台南迁,被安置在并(治今太原市南)、忻(治今忻州)、代(治今代县)、镇(治今河北正定县)四州山区〔20〕。因契丹指责,天福六年(941 年)后晋命供奉官张澄率兵二千,将分布并、代、忻、镇四州的吐谷浑人驱回塞北旧地。不过,石敬瑭“亦以契丹诛求无厌,心不平之”,故命出镇太原的刘知远“潜加抚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安重荣也收纳之,因而仍有相当部分吐谷浑人留在四州。开运间(944-946年),白承福率部族从晋出帝出兵至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市南)作战,“属岁多暑热,部下多死”,不久部落移居岚州(治今山西岚县北)和石州(治今离石县)。由于白承福驭下无法,白可久率部分族人北迁契丹境内,不久白承福也被刘知远杀死〔21〕。

白承福死后,河东境内的“吐浑遂微,不复见”〔22〕。但在契丹(辽)境仍有一定数量的吐谷浑部落〔23〕。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军伐辽南归,将山北云、应(治今应县)、寰(治今朔州市东北)、朔四州境内的百姓及吐谷浑部族都迁到河东和京西(主要在今河南省西部)〔24〕,估计在辽境仍有一些吐谷浑人。

五代时河东地区的吐谷浑人是沙陀族逐鹿中原的重要力量,在后唐、后晋和后汉政权都有一些出身吐谷浑的将领,李金全、李嗣恩、慕容彦超即是他们的代表〔25〕。由于与汉族、契丹、沙陀等族人民杂居生活,吐谷浑移民逐渐与各族人民相融合,因而十一世纪以后的文献中已不再有吐谷浑部落活动的记载。

《资治通鉴》和两《唐书·吐蕃传》多次记载,广德元年(763年)以后吐蕃以吐谷浑、党项等部族侵入唐朝辖境。这些吐谷浑人,一部分应是至德后仍留居河西的部落,一部分则应来自武周以后仍留在河源故地的部落。唐后期贞元二十年(804年),吕温奉使入吐蕃, 还曾见“退浑种落尽在,而为蕃所鞭挞”,因赋《蕃中答退浑词》:“退浑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万群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叹时。”〔26〕五代以后,留在青海的部分部落可能也与吐蕃人相融合,另有部分部落此后还长期存在着。现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和甘肃省天祝等地的土族,即与吐谷浑有渊源关系。

吐蕃族本生活在今西藏高原一带,隋唐之交逐渐统一西藏各部,都城设于逻些城(今拉萨市)。唐初已有胜兵数十万,号为强国,“党项、白兰诸部及吐谷浑、西域诸国咸畏惧之”〔27〕。 太宗贞观八年(634年),赞普弃宗弄赞派使节入唐,开始和中原发生交往。

自贞观年间(627-649年)开始,吐蕃不断向北扩张。十二年,进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北,民、畜多为吐蕃所掠”,接着又进破党项、白兰诸羌,部众二十万屯于松州(治今四川松潘县)之西境〔28〕。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灭吐谷浑, 吐谷浑可汗被迫内迁河西。乾封元年(666年),破诸羌十二羁縻州。咸亨元年(670年),陷西域十八州,唐被迫罢安西四镇〔29〕。永隆元年(680年), 攻占茂州西南之安戎城(在今四川马尔康县东南),“由是西洱(今云南西部洱海)诸蛮皆降于吐蕃。吐蕃尽据羊同(约在今西藏西北部)、党项(约在今四川松潘以西和青海东南部河曲)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治今甘肃武威市)、松、茂(治今四川茂汶县)、嶲(治今四川西昌市)等州,南邻天竺(今印度)、西陷龟兹(今新疆库车市)、疏勒(今新疆喀什市)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之比”〔30〕。武周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率军大破吐蕃,复取安西四镇,并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31〕,从而遏制了吐蕃在西域的扩张。但吐蕃在东方的扩张仍在继续。睿宗景云元年(710年), 吐蕃通过赂买鄯州都督杨矩,以为和蕃的金城公主作汤沐地之名,获取九曲之地(今青海东南境黄河曲流处)。“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32〕。

经七八十年时间的扩张,到玄宗时期,吐蕃的控制范围已得到极大的扩大。按现代区域言之,整个青藏高原,除了青海北部日月山南北和邻近四川盆地与甘肃西南部的边缘山区仍为双方激烈争夺的地带,其余的广大地区都已置于吐蕃的统治下,吐蕃疆域已跨今藏、青、新、川、滇各省区。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镇守河西、陇右和西域地区的唐军悉数东调,吐蕃乘虚而入。肃宗至德元年(756年), 陷赤岭(今日月山)以北的威戎、神威、制胜、天成诸军和石堡城等唐军长期坚守的据点〔33〕。至宝应元年(726年),已相继攻占嶲、廓(治今青海化隆县西)、霸(治今四川汶县西北)、岷(治今甘肃岷县)、秦(治今秦安县西北)、成(治今西和县西)、渭(治今陇西县东)等州。次年,又取兰(治今兰州市)、河(治今临夏县东北)、洮(治今临潭县)、鄯(治今青海乐都县)等州,“尽取河西、陇右之地”。接着,频频进兵关中,“自凤翔(陕西今县)以西,邠州(治今彬县)以北,皆为左衽矣”。同年,占领松、维(治今四川理县东)、保(治今理县北)三州,“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34〕。至此,不仅整个青藏高原,连河西、陇右和关内道西部也都处于吐蕃的统治下。德宗建中四年( 783年),唐与吐蕃划界,规定:“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在今泾河上源),陇州西至清水县(治甘肃今县西),凤州西至同谷县(治今成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备在兰、渭、原(治今宁夏固原县)、会(治今甘肃靖远县),西至临洮(今岷县),又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今大渡河)西南,为蕃界。”〔35〕但是,吐蕃此后没有遵守界约,仍然不断向关内道的北部扩张,并攻入西域,直到晚唐的武宗会昌(841-846年)前后,吐蕃内乱,国力衰落,才停止扩张。

按照吐蕃制度,“出师必发豪室,皆以奴从,平时散处耕牧”〔36〕,而奴隶“往往一家至十数人,由是吐蕃之众多”〔37〕。因此,吐蕃的扩张过程,就是其民族迁徙的过程,新征服的地区往往成为吐蕃族的居住地和游牧地区。例如,明代居住在今四川松潘、茂汶一带“上下凡十八寨,部曲素强”的白草诸蕃,即是“唐吐蕃赞普遗种”〔38〕。此外,吐蕃每攻下一地便派军驻守,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在吐蕃王朝崩溃以后,这些军队的很大一部分留居当地,变成了“呷玛罗( ka- ma-log)”,即“没有赞普命令不得返回的人”〔38〕。吐蕃移民在新居地往往又同化、融合仍留在当地的羌、氐、吐谷浑等民族,分布今四川省汶川、理县、黑水、马尔康、金川、小金和丹巴等县的嘉戎藏族即是唐代同化西山诸羌后形成的〔40〕。因此,有理由推测,今青藏高原的藏族分布区,基本上是在唐代形成的。

安史之乱以后,河陇和关内道西部地区也都成为吐蕃族的移民区域。

自宝应以后,吐蕃占领关内道的原、会和陇右道东部的成、 渭等4州,驻兵该区域,“自如也”〔41〕,四州成为吐蕃占领区的东界。牧草丰美的原州是吐蕃的游牧地,每岁冬春于此放牧,夏季则“畜牧青海”〔42〕。唐后期河、渭等州是吐蕃尚延心部落的住地,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尚延心以河渭二州部落降唐,迁入秦州, 被封为河渭都游奕使,仍率部落居河、渭等地〔43〕。大将尚婢婢所部原在鄯州一带游牧,大中四年为论恐热率领的另一支吐蕃军队击败,放弃鄯州,“率部落三千余人就水草于甘州(治今张掖市)西”。后论恐热残虐,所部多叛,部众或散入河州等地的吐蕃部落,或降于于拓拔怀光率领的驻守鄯州的吐蕃军队〔44〕。论恐热作乱以后,人数众多的吐蕃奴隶(其中有些是汉人)失去主人,“遂相纠合为部落”,称为嗢末,“散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之间〔45〕。

大中年间,张义潮率沙州(治今敦煌县)的汉人乘吐蕃内乱起义,并以河陇十三州图籍归唐,加之尚延心所部降唐,河陇和关内道北部复归属于唐。此后,唐重新失去对河陇的控制,回鹘部迁入河西一带,河陇的党项羌势力也日渐发展,但唐末五代和北宋前期河陇地区的吐蕃人仍为数不少,广泛分布各地。敦煌石室发现的《张淮深变文》记唐使节在赴沙州的路上,看见:“甘、凉、瓜、肃,雉堞凋残,居人与蕃丑齐肩,衣着岂忘于左衽。独有沙州一郡,人物风华,一同内地。”〔46〕《宋史·吐蕃传》载:“唐末,瓜、沙之地复为所隔。然而其国亦自衰弱,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自仪(治今甘肃华亭县)、渭、泾(治今泾川县北)、原、环(治今环县)、庆及镇戎(治今宁夏固原县)、秦州暨于灵、夏皆有之,各有首领,内属者谓之熟户,余谓之生户。凉州虽为所隔,然其地自置牧守,或请命于中朝。”

《旧五代史·吐蕃传》云:“凉州夷夏杂处。”但是,《宋史·吐蕃传》载五代时,凉州城只有汉民三百户,“凉州郭外数十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作,余皆吐蕃”。据此,则凉州的居民实以吐蕃人为主。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高居诲奉使于阗,著《于阗记》载其沿途所见,云“自灵州渡黄河至于阗(今新疆和田),往往见吐蕃族帐,而于阗常与吐蕃相攻劫”。据其文,灵州至凉州间的沙丘地区为党项住地,甘州是回鹘牙帐所在,州南的祁连山有沙陀遗族,出玉门关(在今安西县东)经吐蕃界,沙州西有仲云部落,惟瓜、沙二州多汉人〔47〕。据研究,陇东的吐蕃人族名及其居地尚有不少可考者,部分部族分布地的今地是:天水县新阳镇以西至甘谷县城以东、秦安县安伏镇、甘谷县大石镇和潘安镇、武山县鸳鸯镇和洛门镇、陇门县内、渭源县和漳县境、临洮县抹邦山、榆中县马衔山和龛谷寨至兰州,其中渭源和漳县境的俞龙阿部族宋代有众二十万口〔48〕。据上所述,在河陇地区,汉人只占人口小部分,居民主要来自吐蕃、回鹘、党项等周边民族,吐蕃人随处可见,河、渭、秦、凉等州和玉门关以西地区的居民实以吐蕃人为主。

河陇地区在中唐时农业相当兴盛,至德以后留在当地的汉人仍以农业为主。由于频频向关中进军,吐蕃人也较多地接触到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此外,吐蕃人攻入关中以后,往往掠夺汉族妇女西归,强迫其嫁与吐蕃人为妻,“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即是对此事的描述〔49〕。上述方面必然要对吐蕃移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吐蕃移民在唐后期已开始了同汉族相融合的进程。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王建从军塞上,便发现吐蕃移民生活的种种变化:“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疋帛,那堪绕帐作锦旗。”〔50〕十一世纪初,吐蕃人在今青海和甘肃甘南州等地建立唃厮罗政权,河陇地区的一些吐蕃移民及后裔迁入其统治区。元明以后关于今新疆吐蕃人的记载已不多见,宁夏、甘肃境内的吐蕃人活动的记载基本限于甘南一带,除甘南以外这些地区的吐蕃人显然已融合于其他民族。

在唐代,还有一些吐蕃人因内附、求学和沦为战俘等原因迁入中原地区,前者主要发生在安史乱前,后者主要发生在乱后的唐蕃战争时。

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迎唐文成公主为妻, 此后因仰慕唐文化,“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唐)国学以习《诗》《书》”〔51〕。神龙元年(705年),中宗颁诏:“吐蕃王及可汗子孙, 欲学习经业,亦附国子学读书。”〔52〕据此可以推测,在唐蕃战争前吐蕃可能经常派遣贵族子弟入唐学习。唐代前来求学的周边民族贵族子弟常常长期留居中原,一些吐蕃青年也当如此。

吐蕃部落的内附以武周圣历二年(699 年)论赞婆叔侄的内迁最为著名。论赞婆兄弟长期在吐蕃执掌大权,兄论钦陵居中秉政,三兄弟握兵分据方面。赞普器努悉弄年长后发兵诛论钦陵、赞婆被迫率所部千余人内附,后被封为辅国大将军,率部驻守河源地区,不久死去。同年,钦陵子论弓仁亦率所统吐谷浑七千帐来降〔53〕。论弓仁及其子孙最初居住银州(治今陕西榆林市南),后迁到长安〔54〕。论弓仁和其子诚节,孙惟贤、惟真、惟明长期带兵作战,代宗时惟贤曾领部落数千人镇守岐阳(今陕西岐山县北)〔55〕。《资治通鉴》卷254载, 僖宗中和元年(881年),论百率吐蕃军擅自从百井(今山西阳曲县东北)退兵,为郑从谠斩。未知论百是否论弓仁后裔,此吐蕃军是否即论氏兄弟统率的部落。

唐蕃战争断断续续达百年时间,战争中既有汉人沦为吐蕃战俘被迫迁入吐蕃境内,也有吐蕃人因沦为唐朝战俘或投降迁入中原地区。主要的几次是:开元十六年(728年),张忠亮率唐军攻占大莫门城, 俘千余人。天宝十一年(752年),吐蕃兵救南诏, 剑南兵击破之于云南,捕虏6300人。永泰元年(765年), 白元光与回纥军队于泾州灵台大破吐蕃,生擒万余人。大历十年(776年), 崔宁破吐蕃故洪节度和氐、蛮等兵,擒数千人。贞元九年(793年),唐军和南诏大破吐蕃于铁桥,“俘馘三万”。十六年,吐蕃贡、腊城等9节度与大将近90人举部落来降。十八年,韦皋大破吐蕃军于维州,受降3000余户,生擒6000余人〔56〕。唐朝规定,“西边每擒蕃囚,例皆传置南方,不加剿戮”〔57〕,因此,吐蕃战俘往往被押送到南方,大中以后甚至远送南岭以南。咸通元年(806年),仅配隶越州(治今浙江绍兴市)境内的吐蕃、 回鹘人中之骁健者便达百余人〔58〕。此外,代宗时,吐蕃数次遣使前来议和,但同时又不断派兵攻唐,唐朝将这些使节也留在中原不归〔59〕。

注释:

〔1〕〔2〕《隋书·吐谷浑传》、《旧唐书·吐谷浑传》。

〔3〕〔6〕〔8〕〔9〕《新唐书·吐谷浑传》。

〔4〕〔10〕〔11〕〔12〕〔13〕〔15〕〔16〕〔17〕〔28〕〔29〕《资治通鉴》卷201、202、211、212、215、217、245、253、258、264、195。

〔5〕《新唐书·地理志》。

〔7〕〔54〕张说《拨川郡王碑》,《全唐文》卷227。

〔14〕《新唐书·党项传》。

〔18〕〔21〕《五代会要·吐浑》。

〔19〕《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

〔20〕《资治通鉴·后晋纪三》、《旧五代史·安重荣传》。

〔22〕〔47〕《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吐浑、于阗。

〔23〕《辽史·太宗纪》。

〔24〕《宋史·太宗纪》。

〔25〕《旧五代史·李金全传》、《新五代史》李嗣恩传、慕容彦超传。

〔26〕《全唐诗》卷371。

〔27〕《通典·边防六》。

〔30〕〔31〕〔33〕〔34〕〔35〕〔37〕〔43〕〔44〕〔45〕〔59〕《资治通鉴》卷202、205、219、223、228、250、249、226。

〔32〕〔51〕《旧唐书·吐蕃传》。

〔36〕〔41〕《新唐书·吐蕃传》。

〔38〕《明史·四川土司传》。

〔39〕〔40〕格勒《古代藏族同化、融合西山诸羌与嘉戎藏族的形成》,《西藏研究》1988年第2期。

〔42〕元载《城原州议》,《全唐文》卷369。

〔46〕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上册卷1。

〔48〕陈守忠《公元八世纪后期至十一世纪前期河西历史述论》,《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49〕〔50〕王建《凉州行》,《全唐诗》卷298。

〔52〕《唐会要·附学读书》。

〔53〕《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新唐书·吐蕃传》。

〔55〕吕元膺《论公神道碑》,《全唐文》卷479。

〔56〕《旧唐书》吐蕃传、回纥传,《新唐书·吐蕃传》,《资治通鉴》卷216、225。

〔57〕元稹《缚戎人》,《全唐诗》卷419。

〔58〕《唐会要·奴婢》、《资治通鉴》卷250。

标签:;  ;  ;  ;  ;  ;  ;  ;  ;  ;  ;  ;  ;  

唐代土果树、吐蕃的民族迁徙_吐谷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