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_教育论文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_教育论文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性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特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前夜,为了迎接新世纪对人类的挑战,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教育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屋建瓴地指出:“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浪潮,涉及到教育目标、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等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而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则是变革的主旋律。中国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代新人,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的现代化是在教育变革、观念更新以及社会发展的推动中演进。在国际教育改革的宏大背景下回顾教育的历史,总结教育的现状,展望教育的未来。我们可以大致构想、概括出现代教育的基本轮廓和主要特性,描绘、推导出教育现代化的理想蓝图和发展趋势。

一、现代教育的普及性和民主化

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人类面临着来自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诸多压力,全世界正努力通过全民教育来回应这些挑战。全民教育的目标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即向人民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得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不断地学习,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国家和人类作出贡献。世界全民教育的远大目标体现了现代教育的高度普及性和高度民主化。

从人人就学,人人上中学,到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现代教育真正成为亿万人的事业。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行普及全民义务教育,并且实施年限不断延长。人们在探寻义务教育的发展规律时发现:以机器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需要劳动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需要劳动者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则需要劳动者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不仅是个人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正在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开展农村青壮年的扫盲运动。尽管全民教育的实践历程任重而道远,但人们深知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整个世界仍在义无反顾地追求全民教育的理想。

教育民主化的核心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全民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育对象不受限制,不分种族、阶层和性别,人人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不仅接受教育的机会应当均等,成功机会也应均等。当前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不仅限于进入教育系统,即入学机会平等,而且强调在教育系统中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学习成功的机会,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挥的机会。在人人都受教育的基础上,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才能、智慧,享受最为适宜的教育,获得最高的发展。这才是教育民主的真谛。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模式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素质教育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成功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强化教育普及性,促进教育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二、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和信息化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知识、智力、技术密集型的社会。教育担负着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类智能潜力的重任。不实现科学与人的结合就没有现代化的大生产,科学性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中心。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教育内容的全面调整,直接导致了教育技术的革命。

信息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的急剧膨胀和迅速传播。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新知识,人们提出:“回到基础上去”,“开发学生智力”,以不变来应万变。二十一世纪的基础已不仅仅是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还应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高超的解决问题技能以及现代科学方面的素养。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基础训练,在传授给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着重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已进入到既不断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整体化阶段。因此,现代教育,还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要让学生广泛涉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和综合的创造才能。科学性的现代教育要求变单一的专才教育为综合性的通才教育,注重培育知识面宽、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人才。

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的进步促使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最先是光学投影、电声录音、电影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普遍应用于教学。此后,利用通讯卫星技术广泛开展广播电视教育。当前,随着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被运用于教育领域,尤其随着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和运行,全球教育信息网络也趋于形成。教育信息化的新时代就要来临。以多媒体、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极大地扩展了教育时空,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促进了教育的普及。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提高了师生教学活动的效率,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个别化的学习,使得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成为可能。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在教育上确实可以大显神通,然而它无法取代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以及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等方面,技术手段显然是无能为力的。计算机再高明也不能取代活生生的教师,在编制教学软件、调控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计算机只能是教师的工具,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的助手。因此,教育的信息化不会导致学校消亡,也不会导致教师职业消失,但必然会引起传统教育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教育技术革命已经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催化剂。

三、现代教育的多样性和终生化

二十一世纪将是终生教育的时代。传统教育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学一阵子,用一辈子”的单一学校教育模式,使人无法赶超知识和信息更新的速度,无法顺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在时间上不再局限于青少年时期,而贯穿到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扩展到整个社会。现代教育要以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一个覆盖全社会,纵横贯通,形式多种的大教育体系。

终生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学校教育只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一种正规的教育形式。实施终生教育,就要超越学校教育范畴,面向全社会,面向全人生,展开不拘形式,灵活多样的教育。终生教育从纵向往两端延伸。人们在学校教育之前要接受早期教育。胎教自零岁开始,婴幼儿教育注重感知觉训练和早期智力开发。在学校教育之后还要接受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对在职成人进行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人们不断更新、补充知识,提高生存技能;对退休的老年人也要进行度晚年教育,使他们陶冶情操,获得新的兴趣爱好充实晚年生活。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自始自终受教育,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层次分明的教育序列。从终生教育的横向结构上看,除学校教育之外人们还要接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现代教育的功能从学校拓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所有的社会部门,各种公众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青少年宫等机构),直到社会的每个细胞——家庭也要参与教育工作,承担教育责任。学校教育与非正规的社会教育、非正式的家庭教育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完整教育系统。多样性的教育形式能充分发挥最佳的教育效益,共同完成终生教育的使命。

终生教育观念对传统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带来了冲击。学无止境,学校不是唯一的教育场所,个人接受教育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我们应对学校教育加以改造并使其纳入终生教育体系之中。学校教育要把重点放在为儿童终生学习打基础上,着力培养儿童终生学习的观念,自我学习的习惯,以及为后续学习做准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学校也要从一元转变为多元。目前,函授学校、广播学校、电视大学、自修大学等教育形式大量涌现,为成人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机会。终生教育是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随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这将大大促进整个社会中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多样性终生化的现代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将创造一个崭新的教育化社会。

四、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化

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学校与社会的相互沟通上,与教育民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终生化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学校教育要对全社会开放,把自己的触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去,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也要让社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去,利用多种教育途径的合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现实社会生活相隔绝。这种封闭性的教育系统难以造就开拓创新的现代人。现代学校必须拆除封闭的围墙,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发生联系。把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引向复杂的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学生的知识才干,以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了解、适应和创造社会。

现代教育的开放性,从更广的范围而言,还表现为教育面向世界,对外开放的国际化趋势。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带来了地理概念的变化。在今天的“地球村”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而长期生存与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各国教育都只能是国际化教育的一部分。我国为推动教育国际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支持留学教育和教育互访;大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教育国际化不仅意味着了解和掌握国外的语言文学,更重要的是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国际精神。国际理解教育,就是要通过扩大各个领域国际知识的传授,让青少年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和观实,把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看成是人类文化的共同遗产。国际化教育要使年轻一代成长为具备人类意识和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引导他们从小学会关心全球的生态利益,学会珍视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长大自觉维护世界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进步。

我们应当明确的是,国际化不等于西方化,并不要抛弃民族性。我们在倡导全球意识时,也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吸取人类文明精华的过程中,还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在保持中国特色前提下的国际化教育,是一种民族性与国际化统一的开放性教育体系。现代教育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端,向现实的社会生活贴近,与现代的国际教育相联。开放性国际化教育塑造着国际通用型人才。年轻一代将在世界大舞台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祖国和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现代教育的超前性和素质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逐渐改革。如果说,农业时代的人重视过去,教育以传授知识经验和道德规范为主;工业时代的人重视现在,教育偏重人的智力发展;那么信息时代的人则重视未来,教育的重心转向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现代教育呈现出超前性和素质化的重要发展趋势。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具有超前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明了世界教育的发展势态:“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现代社会在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方面出现的世界性特点是教育先行于经济发展。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巨大动力。人们在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必须优先考虑人的培养,优先投资教育。教育效益的周期性比较长,今天播撒下的种子,明天才会开花结果。教育的自身特性也决定了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要提前培养。教育的目标从来都是指向未来的。传统教育是面向过去或维持现状的适应性教育,稳定是一种准则,改变只是偶然的。而现代社会是变革的社会,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均处于迅速的变化之中。现代教育只能是立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交接点上实行创新性教育,培养具备强烈的未来意识和适应变革能力的现代人,现代教育才真正成为为了未来的事业。

面向未来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化,是指现代教育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最终目的的趋势。当今世界是充满竞争的世界,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高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较量。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把目标瞄准二十一世纪,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身心强健的高素质人才。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是以应付升学考试,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仅以考什么来决定教什么,造成学生被动学习,身心素质片面发展。应试教育是面向昨天的教育。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对人才质量规格的新要求,现代教育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推行素质教育。现代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培育勇于进取、善于创造、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一代新人。素质教育通过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水平。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努力,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跨世纪工程。

综上所述,普及性和民主化、科学性和信息化、多样性和终生化、开放性和国际化、超前性和素质化,从不同的侧面勾画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现代教育的五大发展趋势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汇入了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同样,它们也代表了新世纪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进步走势。我们只有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大趋势,深化教育改革,才能切实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使得年轻一代以豪迈的风貌挺进二十一世纪,开创祖国灿烂辉煌的明天。

注释:

[1]厉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3]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再思考》,《人民教育》, 1996年第6期。

[4]赫克明、谈松年《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体系构想》, 《现代化》,1990年第2期。

[5]肖川《现代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增刊。

收稿日期:1997—09—01

标签:;  ;  ;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