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人口对策_中国的人口论文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人口对策_中国的人口论文

面向新世纪的我国人口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对策论文,我国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人口众多是我国最突出的国情。面向21世纪,作为一个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相对匮乏、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步入发达国家行列,我们在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究竟面临哪些问题,怎样认识,如何解决,这是每一个渴望国富民强的中国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群言》杂志编辑部于7月16 日举办了《面向新世纪的我国人口对策》专题座谈会。座谈会由民盟中央常委、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邬沧萍教授主持。参加座谈会的有(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国强: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政法司司长

田雪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

刘长松: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副司长

林富德: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洪国栋: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查瑞传: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曾 毅: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

蒋正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邬沧萍:21世纪的我国人口问题涉及面很广,如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人口分布、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人口性别比例等等,这些多是带根本性的问题。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来看,我国政府已把人口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九五”计划中提出的人均收入目标是,2000年要比1995年翻一番,2010年比2000年再翻一番。如此明确地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奋斗目标,在以前从未有过,这表明全党全民的人口意识空前提高。在宏伟纲领中许多地方涉及人口问题,如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战略问题。在谈到我国面临的几个压力中,也谈到了人口和就业压力。这都标志着人口问题在下个世纪仍将是我国一个重大问题。今天来的都是人口问题的专家,按照大人口的观点,大家可以谈得宽一些,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将面对怎样的一些人口问题。

问题、机遇与目标

蒋正华:座谈会的题目很好,问题很大,牵涉到政治、社会、经济许多方面。应放在21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来考虑。总的说来,下一世纪大环境有几个明显的特点:1.国际交流不断增多,各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这是个很大的背景。2.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变化,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业结构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3.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使许多观念与现在完全不同。 中国在人口方面如何来适应这个大环境,要考虑到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三个方面。人口问题与其他问题不同,有很长的惯性,现在的政策要影响到几十年以后人口的变化,所以决策者必须有长期的观念。根据形势的发展,政策也会不断发展,后人也会根据当时的情况再进行研究。人口问题中有很多可变因素,无法完全确定。我们只有根据现有知识、对技术和形势发展的认识来做我们的预测和计划,从长期利益来说这是必要的。从政府决策的角度来考虑,一方面要考虑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着重考虑怎样的决策是能做到的,怎样的决策对国家是安全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方面。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做人口规划时一直坚持这样一条原则:根据中国国情,我们确实需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但这项政策要做到既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长治久安所需要的,也能为群众接受,并且经过我们最大努力能够实现。这就是我们做计划的原则。不少科学家认为,中国总人口若超过18~20亿将可能发生严重的危险,为达到我国战略目标,最高的人口数量应当保持在16亿以内。

林富德:关于21世纪的人口对策,首先要考虑未来的人口形势,应促进人口形势向有利的方面发展。为配合国家制定“九五”、2010年人口规划,我们曾进行过多方位的人口预测。预测的切入点虽然不同,结论却很接近。1.本世纪末全国总人口在12.7~13.1亿之间摆动,平均值在12.9亿左右。2.下世纪人口将会减速增长,2031~2035年之间有可能实现总人口的零增长,最高人口数的平均值为15.2亿左右。3.下世纪开始,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有加速增长的态势,极值可达到19.5%左右,超过1995年世界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瑞典(18%)。最近5年, 各地加强了人口控制的力度,使生育率较大幅度下降并保持继续下降的势头。如果没有意外,九五规划提出的13亿目标、2010年的14亿目标均不会突破。在人口形势中,最重要的一点是1992年我国生育率达到了更替水平。按国际人口发展经验和我们预测的结果,从生育率更替水平到总人口零增长约40年左右,即21世纪30年代前期,我国总人口达15.2亿时,将实现人口的零增长。这对一个人口超载、资源短缺的国家来说,是难得的,也是值得珍惜的。所以,下一世纪人口对策要促进实现人口零增长,把总人口的最高限控制在15亿多一点,绝不能放宽这个最高限。

查瑞传:今天座谈的主题是面向21世纪的我国人口对策,既称“对策”,当然要针对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认为,当前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可归为三大类:1.原来就存在,并已努力解决,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如控制人口数量问题。2.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如流动人口、剩余劳动力问题等。3.因解决人口某一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新的人口问题。如由于出生率大幅度下降而造成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不同问题应加以分析,区别对待。其中人口数量问题,即控制人口增长是我们谈人口问题及对策的出发点与核心。人口多、增长快是我国提出治理人口问题的出发点,是贯穿20世纪一个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经济发展以至今后民族生死存亡的核心问题,也是21世纪我国人口问题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认真思考、分析、研究和对待。

王国强:《群言》杂志召开这个座谈会是高瞻远瞩的,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本世纪末和21世纪前20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时期,计划生育工作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第一,中共中央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第一次把人口问题放在宏观调控与政策中来表述,反映了中央将人口问题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第二,江泽民同志在阐述正确处理好十二对重大关系时指出,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第三,1994年10月,国务院召开的社会发展大会上,提出要把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作为社会发展工作的首要任务,并且提出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重要原则。第四,1994年国际人口发展大会上,彭珮云同志在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方面提出,在坚定不移地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要从更宽的角度来认识人口问题,从更广泛的领域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思路。第五,近几年来各地在计划生育工作实践中又创造了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的经验,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这些都表明,计划生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

人口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田雪原:我想就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本立足点谈几点意见,即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中国人口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思路。

1.关于人口政策及各种对策的理论基础。70年代中国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对于控制人口增长以何种理论作依据,曾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一曰“两种生产”论,即人口生产要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我国人口过多,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发展经济;二曰计划经济“决定”论,即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决定着人口生产也要有计划地进行。“两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过很大作用,推动了人口控制理论的研究和计划生育实际工作的开展。然而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也显露出一定的缺陷:前者仅顾及到人口与经济,事实上影响人口变动的不仅是经济一个因素,还牵涉到资源、社会等许多因素;后者同当前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相协调,“计划”与否并非问题的本质。那么中国控制人口增长和实施计划生育的理论基础何在呢?在于寻求人口与经济、社会等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论应为其理论基础。

2.可持续发展是世纪转换之际最重要的命题。人口学自17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很长时间就其原本统计意义的人口学研究进展并不很快,而从经济学、社会学角度的人口研究却获得长足进步,涉及人口与发展诸多领域。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1987年世界环发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带有定义性的解释。1992年有各国首脑出席的国际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宣言》两个文件。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在埃及开罗召开,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的重要观点。1995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社会与发展会议,在中国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与发展会议,都重申了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奋斗目标。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纪转换之际最重要的命题,提到世人面前。

中国政府履行国际承诺并率先垂范,于1994年推出《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文件,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的战略确定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向21世纪包括人口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要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3.将人口问题的解决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经过讨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的解释取得更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诸多因素,而以人口为其首,其他问题都同人口变动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应当将重点放在人口上。一是要建立人口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注意调节人口年龄、城乡、地区的结构,实行以数量控制为重点的“控制、提高、调节”相结合的方针。二是要谋求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中国现实情况出发,谋求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肯定中国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可以主要依靠本国资源建立起独立经济体系前提下,要看到资源总量的相对不足,人均资源水平较低,人口作为分母的“加权效应”,树立起资源的稀缺意识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思想。谋求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明确人口增长、城市化、追求高消费等对环境的影响,唤起民众的环境意识,摆正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摒弃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谋求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清醒地认识短缺经济与过剩人口矛盾的长期性质,必须主要建立在自己力量基点上,满足众多人口的基本消费需求;未来一二十年内生产年龄人口比例上升提供的机遇和就业压力,要求妥善地处理好劳动力就业重点的转移;人口素质同现代化建设的矛盾,使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更具有迫切性;人口老龄化同经济相对滞后的“时间差”,提出很有必要建立社会供养、家庭供养、老年再就业自养“三养”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人口城市化进程要同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探索人口密度同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寻求人口地区分布与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协调发展。谋求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论,在这里,我提出人口社会分层论:社会分成社会调控主体、社会调控媒介、社会调控客体3个系统,人口分成领导层、 执行层、承受层、结合层4个层次,结合层又可分成不同交叉的4个层次,从这种人口与社会相对应的分层中找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症结所在。其次要结合实际,解决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或“热点”问题。当前突出的问题是:领导层人口的素质需要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素质尤为重要;执行层人口数量过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仍然严重;承受层和结合层人口,总体上存在着数量过多与质量不够高的矛盾,“科教兴国”重点应放在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上。

蒋正华: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复杂的,我国有七个方面的实际情况:1.目前出生率已降到较低水平,但各地区生育率还有较大差别,要稳定低生育率水平仍需做出很大努力。放弃计划生育工作将使生育率迅速反弹。地区生育率差别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建设等多种因素有关,经过努力可以缩小差距。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是最大的约束因素。在还看不到新技术投入实用的情况下,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保持在略低于更替水平对发展有利。3.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持续增长,这是过去高出生率造成的,不是计划生育的结果。不管采取什么人口政策,这部分老年人口已经存在,应建立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年人口增加所带来的社会问题。4.我国存在大量剩余劳力,到2000年,除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部分劳动力外,仍有约1.9亿剩余农村劳动力。 城市职工约有四分之一富余人员,这将降低生产效率。5.出生率下降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少生孩子节省各种费用,累计至今约少出生3.5亿孩子, 节省费用约1万亿元,间接经济效益难以计算。 低出生率使父母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孩子,但同时要防止溺爱放纵,加强优育优教的指导。6.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消除贫困,提高收入。近年来收入不断提高,但收入分配在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收入差距适当拉开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差别太大将诱发社会的不安定,特别是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对社会有破坏作用,亟需加强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实施。7.没有一项政策是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控制人口增长政策也会产生社会、经济等负面影响,应加强研究,注意引导,预为之谋,准备好对策。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对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都是有利的,这项基本国策应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主要对长期利益起作用,近期却需要一定数量的投入,长、短期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更需要决策者具有远见卓识,确定在国力所能承受的条件下,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相适应的发展策略。

人口政策与计划生育工作

王国强:面对21世纪的计划生育工作,一些问题值得探讨。1.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给中国的计划生育做一个完整的定义。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区分计划经济与计划生育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充分认识计划生育的成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学习借鉴国外实行家庭计划生育过程中重视家庭、尊重权利、强调服务的成功经验。我个人认为,要对计划生育进行再认识,给我国的计划生育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理论为依据,从我国国情出发,国家通过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规划、目标与方案,对人口发展进行有计划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使人口发展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通过宣传、咨询和服务,向全民进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为家庭和个人提供计划生育、生育保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以及性教育等指导和服务。家庭和夫妇在国家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在获得有效的信息和咨询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其年龄、健康、工作以及家庭经济状况,负责地、有计划地安排怀孕和生育,并对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做出选择,以生育健康的孩子,建立幸福文明的家庭。2.树立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家庭文明幸福和妇女进一步解放,促进人口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观念。我国计划生育坚持到今天,生育数量大幅度下降,但我国的人口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一是在人口出生率已降到更替水平之后再继续保持并稳步下降的难度增大,而且全国地区间生育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因此必须继续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二是人口问题不仅仅是数量问题,仅靠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工作模式不可能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要求人口数量,而且要求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都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结合。3.必须加强政府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宏观调控管理,建立和完善微观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制。微观管理是目前较薄弱的方面,如怎样引导农民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和规定,让响应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户尽快富裕起来,使农民真正体会到实行计划生育的好处,使群众更加拥护和自觉实行计划生育。4.为了实现政府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必须建立综合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建议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改为国家人口委员会或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变目前计划生育机构与宏观调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承担起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宏观调控与管理职能,对人口发展战略进行宏观的调研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与方案,为我国下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林富德:20多年来我国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一是和我们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没有发展,就不能有效地控制人口。二是有稳定的人口政策。三是建立了一套关于控制人口的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组织和服务网络。下个世纪生育政策要不要向宽里调整,我认为要考虑到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1.如放宽生育限制,调整初期有可能出现一个补偿性生育高潮;2.社会抚养比有可能急剧增加;3.即使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仍有四分之一的家庭是有女无儿户,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村居民盼生男孩的意愿。我建议,下一世纪的生育政策最好增加一条优惠女儿户。对女儿户,特别是双女户实施一些政策倾斜,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两性存在事实上不平等的情况下是完全必要,也是合情合理的。可以在脱贫致富、承包土地、向城镇迁移、发展非农产业等方面向女儿户倾斜,使群众感到生女不吃亏,以缩小群众生育意愿与政策要求之间的差距,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安定。

到21世纪20~30年代,生育政策应怎样制定?那时的育龄群是实施计划生育后的第三代,他们正处于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社会背景下,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上两代,有较高的控制生育的自觉性,那时只要有适当的税收政策就能引导少生。所以,下世纪的人口政策可以把重点放在人口与环境、发展相协调上,使人口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这种准备,从现在就应该开始。我也主张成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它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相协调的决策与监督机构,能把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两个国策在实践中结合起来,使发展与计划生育在宏观上联系并在微观上落实。其二是对人口实行综合治理的必要组织形式,将民政、卫生、教育、统计、公安、工商管理等部门治理人口的职能,集中到各级政府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改变目前计生部门力不从心的局面。其三,这是在我国计划生育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管理形式。事实上,各地区已经存在着松散而不规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适时将它转成一级建制亦是顺理成章的。

查瑞传:对待人口多的状况可有两种选择:1.在人口增长率低到零之后,将生育政策放宽到使生育率维持在更替水平,人口基本上维持在16~17亿。2.在人口增长率降低到零之后,在群众已适应的基础上适当放松原有生育政策,使一部分人可以按意愿生两个孩子,一部分人按意愿继续只生一个孩子,从而使人口总数自然缩减到适当水平。也就是说:①政策放宽,不再硬性搞“一刀切”;②继续鼓励少生,维持人口缩减趋势;③不以生育率维持更替水平、人口保持零增长为最终目标。这是一个带方向性的决策,必须提前周密思考,认真研究。当前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仍然是如何落实现行生育政策,这仍是当前及21世纪初人口管理工作的核心与重点,是人口问题及对策中的重中之重、根本的根本,是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思想上必须明确,绝不能有任何模糊和松动。在控制人口数量和降低增长速度方面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只看现象不看实质,只看当前水平不看发展趋势。实质是我国人口发展已脱离自流状态进入受控的发展轨道;趋势是生育水平日趋下降,人口增长速度日趋减缓,传统生育观念日趋淡化。这是我们对前途乐观的依据。二是必须看到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不能动辄轻言变动生育政策,放松要求,要继续鼓励少生。

刘长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 2000 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3 亿以内、2010年控制在14亿以内。完成这两个目标,我们是有信心的,同时也感到任务的艰巨。从完成任务有利的一面看,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第三次生育高峰已经过去。据预测,虽然15~49岁育龄妇女总数还在增长,但20~29岁生育旺盛年龄妇女却在减少,1996年约为1.16 亿, 到2000年约减少到1.03亿。生育旺盛年龄妇女减少,使得人口出生率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另外,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构成的提高,人口死亡率会有所上升。这一降一升,就会使我国净增人口减少许多。

在执行人口计划方面,除了有利的一面外,还存在着不利的一面。一是目前群众的生育意愿同计划生育政策还有一定差距。“八五”期间,人口出生率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强有力的制约手段来实现的。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农村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因此目前低生育水平还很不稳定,工作稍一放松,人口出生就会回升。二是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坚持下去。我国人口基数再不能增大,增长势头要持续到21世纪中叶。因此,根据人口增长的持续性,决定了人口控制工作的长期性。虽然长期坚持有很大的困难,但也不要因为有困难而有所放松,因为只要有一丝放松,就有可能突破人口控制目标。要保证2000年全国总人口不超过13亿,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必须保持在12.5‰以下,要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要保证2010年人口总数不超过14亿,在2000~2010年的1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就要保持在7.44‰左右,在人口已达13亿的情况下,要做到也是有相当难度的。三是地区之间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较大差异。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人口出生率高的地区达24.9‰,低的地区仅为5.75‰,两地差近20个千分点。就全国来说,出生率在20‰左右的地区还有近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是今后加强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工作的重点地区。

为了实现人口控制目标,必须继续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重点做好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持久地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国民的人口意识。同时,还要把计划生育同发展经济、扶贫工作、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文化素质等方面结合起来,使我国控制人口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蒋正华:江泽民同志一再指出,计划生育工作既要抓紧又要抓好。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做得好,两者可以互相促进。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是中央和国务院制定政策的正确,另一方面是广大群众基本接受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思想,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完全靠强迫,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反对,政策是难以执行的。今后,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只要发现简单粗暴的现象,就应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制止、纠正。我们要靠对干部不断地加强教育来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同时,对群众也应加强广泛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使计划生育政策被群众更加自觉地接受和执行。我们很希望多听专家学者的意见,中国这么大,一个省的面积就相当于一个国家,因此省情有很大的不同。希望专家们从不同的省情研究中,提供更进一步的、更加细致的建议。

老龄化问题与养老体系建设

洪国栋:21世纪,可以说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总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高龄化、劳动年龄人口老化将是下一世纪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由这三大特征构成的人口老龄化的完备状态,将对下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将在下一世纪加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比重大,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全球人口老龄化将带来重大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龄人口高龄化将是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下一世纪要注意的问题。高龄老人比重的增长,使老年人群体发生了多样性和复杂的变化。据对老年人健康状况、伤残状况和生活自理状况的调查分析,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下降,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不仅需要医疗,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

高龄化的出现,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老年人自我照料功能减弱。在80岁以上男性老年人中,能自我照料的只占35.7%,对家庭、社区和政府依赖程度加大。传统家庭照料功能,因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以及长期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加速家庭小型化进程,最能发挥传统照料功能的三代户以上家庭在减少,给传统家庭照料功能的发挥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在传统照料功能削弱的情况下,社区在照料方面所起的作用不足1%。全国目前只有11.2 万个社区有便民服务组织,到2000年可达到26万个,做到85%的社区有便民服务的组织。目前社区状况发展十分不平衡,设施不足,服务功能不全,服务队伍还没有形成,很难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高龄老人的增加,带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比重的加大,将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构成社会问题。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社会照料问题比经济供养问题更为突出。

根据各国治理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唯一的出路是加快社区的发展,完善社区的功能,建设专兼结合的社区服务人员队伍。目前应注意解决好几个问题:1.必须把社区的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资金上加以投入。2.改革现有的社区管理体制,把部门和单位设置的老年服务设施逐步面向社会,实行社会化管理。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社区配套建设,完善服务功能。4.建立为老年人服务的部门和行业,实行上门服务。5.加强社区管理机构和服务人员队伍建设。6.建立志愿人员队伍,由社区组织人员为病弱老人提供照料。

曾 毅: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着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口总数增长与人口结构老化这对矛盾的此消彼长。我国五六十年代两次生育高峰出生的庞大人群将在下一世纪陆续步入老年人行列,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数将在3.3亿到4亿之间,下世纪巨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将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人口总数却是可以通过控制新出生人数予以调节的。如果我们使农村总和生育率长期稳定在2.1, 城镇稳定在1.7,伴随平均生育年龄逐步提高,农村人口向城镇平稳转化, 我国人口总数可望在2035年前后达到15亿左右,然后平缓下降,下世纪后半叶达到-6%左右的负增长,老年人口比例保持在24~26 %之间的稳定人口状态,以避免大起大落的不利影响,这是比较理想的方案。但要成为现实,并非易事。我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把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提到兴国利民的最重大战略高度来认识,真正下最大决心,花最大力气,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只有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传统高生育观念才能改变,高生育率才能降下来。同时,狠抓农村储备积累式养老保险。农村储备积累式养老保险的建立,解除了农民养儿防老的后顾之忧,有助于控制人口过速增长与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又可有效地应对下一世纪白发浪潮的冲击,特别是解决农村由于年轻人口大量迁移流动到城镇而形成的比城镇更为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农村养老保险工程,我称它为“构筑一道新的万里长城”,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阻力和困难。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难以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农民说,50年代政府号召参加供销合作社,买了股金,而多少年来几乎没什么利益,担心买养老保险也落得同样下场。因此,建议民盟中央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建议,力争尽快使养老保险(其中包括政府扶持、保证养老金保值增值,农民的责任及权益),以庄严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给农民吃定心丸。基本社会养老保险法应明确规定储备积累式养老保险不是一般的银行储蓄,而是政府管理的一种社会调剂。每个劳动者在青壮年时有责任交纳一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农村集体经济有条件的应予适当补贴,城镇企、事业单位或雇主应为员工交纳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金。劳动者进入老年期后,不论货币贬值如何,政府保证支付相当于当时基本生活费用(或低于或高于,取决于青壮年时交纳保金多少)的养老金。再提两个具体的政策性建议。其一,建议对农民交纳养老保金的金额,同城镇职工、居民及其单位享受税前列支一样实行免税政策,可通过减去相应数量的农业税或其他适当途径实行。其二,建议在续批(即非首次审批)农民进城打工时,将是否为父母和本人交纳适当数量的基本养老保金作为重要条件。同时在首次审批时即打招呼,外出挣钱中应留一点参加养老保险,下次审批时必须兑现。另外,由于体制原因,民政与计生部门在农村养老保险方面协调配合不够,基金管理、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查瑞传:生育率持续下降必然带来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龄化的结果。我们采取的控制生育数量政策是普遍、大力和急剧的,所以老龄化的过程来得较快较猛,这是避免不了的现实。这个问题不能靠维持高生育率和高增长率(也即靠牺牲人口数量控制)来解决,而只有依靠改进养老保险制的办法来解决。老年人数的高速增加带来了对社会需求的增加,这才是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要尽快建立老年供养机制(老年社会保险与家庭养老体制),同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均财富拥有量。反之,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不是老年人需求量的增加,而是供养者或更大程度上是少儿人数等比例的下降。这是一个财富再分配问题,可以通过社会经济体制来解决。而且,老龄化就意味着未来老年人所构成的绝对负担量的减少。所以,对人口老龄化应有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在准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妥善的对策。

富余劳动力与合理流动

刘长松: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将长期保持在7到8 亿之间。1990年人口普查,全国城镇劳动力为1.9亿,占总劳动力的28.8%; 农村劳动力4.8亿,占总劳动力的71.2%。预测90 年代末劳动力平均人数将由80年代的6.5亿增加到7.38亿,净增8800多万。 其中农村劳动力年平均人数由4.55亿增加到4.91亿,城镇由1.95亿增加到2.47 亿。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劳动力人口仍保持增加态势。2010年将达到8.59亿,比2000年时的7.78亿,增长10.4%,农村富余劳动力估计达2亿左右。 这些富余劳动力必然要找活干,大量涌向城市,城市能否容纳得了?如何消化这部分劳动力,是政府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考虑解决的一个问题。

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除现有城市外,还有两个出路。一个是就地吸收,在当地政府指导下,逐步扩大村办企业规模,提高其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二是加快对我国城镇的建设,使它们逐渐成为小城市,扩大其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使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建设这些新兴的城市过程中起到作用并得到就业。另外,各级政府应设立或加强“劳动力流动中心”,使它真正起到有序地指导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减少或消除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

蒋正华:我国劳动力的产业分布结构很不合理。1990年普查的结果说明,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为72.1%、15.2%和12.7%,与国际上相当于我国人均收入的国家相比, 平均劳动力结构应当为48.9%、20.6%和30.4%,可见,我国存在大量沉积于第一产业,即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估计,扣除已转移到乡镇企业的近1亿农业劳动力,农村还有1.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估计到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增加到1.9亿人。 在城市中也有大批潜在失业者存在,这些人虽然在岗,但是工作上并不需要,反而降低了企业的效率。大量剩余劳动力不仅降低了人均收入,而且使农业生产效率保持在低水平上,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不能很快缩小。

下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数量、素质和结构的要求将会不断发生变化。我国当前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接近60%,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这项比例在5%以下。 即使按照目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估计,农业劳动力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剩余量。一些专家估计,各省、区、直辖市中农业劳动力剩余最高的达到50~60%,最低的也接近10%。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在工业企业内,存在着劳动力素质的问题,许多大企业技术工人不足,在一些效率很高的现代化企业中,要求熟练、半熟练技工占全部工人的90%以上,熟练工人技能要达到技师的水平,我们许多企业离这个要求还很远。要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劳动力的产业、地域分布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查瑞传:改革开放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措施,也必然会触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有地区之间的流动,也有城乡间的流动,来势迅猛。这种流动的基本动因在于经济利益的导向,本是天经地义的正常现象。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是:1.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大,以致流向单一,流量过大。2.农村劳动力过剩,有极大的膨胀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移到其他行业是必然趋势。对待人口流向流量要靠经济建设的投入来调节,这种持续普遍存在的压力要靠控制人口增长作为根本措施。面向21世纪,这些都需要我们寻求有效的对策。

邬沧萍:今天到会的既有专家学者,也有政府官员,讨论是热烈的,也是有所准备的。大家有这样一个机会交流,敞开思想,谈出各自不同的思想、观点,真正做到百家争鸣,收获很大。我们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鉴于人口问题是一个前瞻性问题。21世纪50年代,我们将实现第三个战略目标,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会出现许多以前没有见过的新问题,需要提前研究,制定相应对策。由于时间关系,人口迁移问题今天谈的不多。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国际上,城市化程度达到70%~80%才谈得上是现代化国家,我们达到50%就不容易了。另外,还有就业问题。现在提倡高科技,我国人口这样多,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应该怎样结合?即使有50%的农村劳动力被城市消化了,还有50%在农村。我国耕地有限,怎样利用好这部分劳动力,还可以继续研究。人口数量问题今天谈得比较多,虽然有一些不同观点,但从不同角度发表了意见。关于老龄化问题,我今天参加了“老年人法”的讨论,表明国家已把老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如何对待老龄人数多的问题,人类还没有历史经验,发达国家也仅比我们早三四十年遇到这个问题。再往前看,我国老年人中将有半数以上是高龄老人,需要特殊照顾。这个问题今天理解还不深,发达国家已开始面对了。庞大的老年群体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团结。江泽民同志在人口方面有句很重要的话:人口众多是我们国家最突出的国情。我们考虑问题,要从这个国情出发。我们把眼光放在未来的50年,感到已经很远了。50年以后怎么样?现在还看不准。我常用恩格斯的一句话:我们的子孙不会比我们笨。他们一定会有相应的对策。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会消耗到什么程度,社会会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现在还没有暴露清楚,今后可以继续研究。谢谢大家。

(王娅妹 整理)

标签:;  ;  ;  ;  ;  ;  ;  ;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人口对策_中国的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