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认知因素研究综述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焦虑认知因素研究综述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焦虑的认知因素研究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焦虑论文,认知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越来越关注认知因素在心理病理学和问题行为当中所起的作用,并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部分地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人首先是对周围环境及个体经验的认知表象作出反应,而不是对环境及经验本身作出反应;在某一情境下出现的问题行为,或者说不恰当的行为反应,则是由个体对该情境的不正确的或者是不精确的认知加工引起的。也即是说,问题行为是与认知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联系在一起的。基于上述的基本假设,各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在尝试着弄清楚正确的或恰当的行为反应所包含的认知加工步骤的同时,也试图了解认知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这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 社会信息加工与行为反应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从外界信息的输入开始直到个体作出行为决策,这个加工过程包含一系列的加工阶段。美国心理学家K.A.Dodge于8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体从面临社会情境当中的某一线索到作出行为反应的整个信息加工过程包括5个步骤或环节。第一步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在这一环节,个体必须通过感知接受来自环境的线索,与此相联系的是个体搜索环境中的有关线索并把注意集中到适宜线索上的能力,它可以影响整个信息加工的方向、深度及最终的结果,进而影响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第二步为线索解释过程,个体在知觉到环境中的线索之后,他首先必须把这些信息与他对过去事件的经验及现时的目标、任务相整合,然后为这些线索寻找可能的解释,最后再把从环境中获得的信息与他的一些程式化的规则相匹配,给出对情境的解释。信息加工的第三步和第四步分别是寻找反应和决定反应的过程,个体在对某一情境作出解释之后,便开始寻找可能的行为反应,而行为反应的最终确定则与个体的一些规则密切联系在一起。最后一个环节,个体进入执行所选择的反应阶段,也即作出与该社会情境相对应的行为反应。根据这一理论模型,个体在面临某一社会情境时,他在记忆中已存贮了一些数据并有一个程序化的认知加工过程。个体从环境当中获得信息,依次通过上述5个认知加工步骤而后作出反应。这一模型为我们对个体在某一情境中的行为反应进行认知分析提供了一个框架。

以K.A.Dodge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在个体对信息进行的顺序加工的每一个步骤上均有可能发生认知加工的偏差,而这种信息加工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则可以导致个体出现问题行为。但对于不同类型的个体来说,这种认知偏差的具体特点及其在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位置则是有区别的(K.A.Dodge,1986;Kendall,1985)。Beck.A.T(1987)的研究表明,冲动个体对信息的认知加工不够充分,抑郁个体则在自我评价方面存在认知加工的偏差。目前,针对具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焦虑性个体进行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二 焦虑的认知因素——焦虑性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

对于焦虑的界定,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观点,有精神分析的观点,现象学的观点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等,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还有斯皮尔伯格提出的焦虑的特质——状态概念理论。他提出,焦虑作为一种状态,随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表现为对忧虑和紧张的主观的、有意识的感情。焦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更像一种动机和习得的行为倾向,它有一种似乎是预先安排了的对这些威胁情景的不适当的反应。换言之,状态焦虑指人暂时的和情景性的焦虑,其强度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之下都有所变化;特质焦虑指在焦虑倾向中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是个体较稳定、独特的焦虑的总体水平。在目前对焦虑所作的研究中,较少涉及到焦虑的界定问题,往往是直接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对焦虑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但是,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研究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稳定的、带有人格特质性质的焦虑——斯皮尔伯格所提出的特质焦虑为研究对象。这一特点在从认知角度出发所作的研究当中更为明显。

目前,人们对与焦虑有关的认知因素的研究开展得非常广泛,但还没有人提出一个关于焦虑的认知加工模型。这是焦虑研究工作中的一个缺憾。虽然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的指导,心理学工作者还是从一般的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对焦虑的认知因素作了深入的研究。关于焦虑个体的“线索的注意与解释”,目前有几位心理学者(Mathews,1990;Mathews & Macleod,1994;Williams,Watts Macleod & Mathews,1988)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说,并作了一些验证性研究。该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焦虑具有一种“发展性”的功能,它可以使得个体对环境中存在的威胁性信息进行迅速的自动检查并给以优先注意。焦虑是否确实具有此种功能尚待验证,但有许多证据表明,威胁性信息确实能吸引焦虑个体的注意,并且他们倾向于将模糊的、意义不明确的刺激解释为威胁性线索(D.Broadman & M.Broadbent,1988;Asmundson,Sandler,Wolsin,1992;Mogg,Mathems & Eysenck,1992)。这是焦虑个体的第一个认知特点。

与焦虑有关的另一个认知特点是非理性的信念,也即是说,即使面对相反的证据,焦虑个体仍倾向于保持那种有关自身及外部世界的一些绝对性、强制性的信念和想法。这一点在对某些事情的归因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有研究表明(Monroe A.Bruch & Lesley Pearl,1995),焦虑个体往往将社交的成败归因于自身内部的或周围世界当中的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徐国明、时蓉华(1995)所作的研究也表明了焦虑个体的这一特点。

有关“行为反应的产生”,有研究发现(Edolman,1985),相对于低焦虑的被试来说,高焦虑被试并不缺乏如何应付一些消极社会情境的知识,但他们不能清楚地报告如何对该社会情境作出反应,并认为自己不能作出相应的、有效的行为反应。研究者认为,这种对于自身反应能力存在的疑惑可能会随之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类型及情感。而进一步的研究(Curran,et al,1980)也发现,在模拟进行的与陌生人的人际互动情境当中,高焦虑被试对自身社交技能的评价远远低于客观评定者对其所作的评价。

而关于“行为反应的评价”则有研究(Halford & Foddy,1982)发现,高焦虑个体对自己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反应具有比低焦虑个体更多的消极评价,但在积极的评价方面则没有明显差别。提醒我们应当注意焦虑个体自我评价的特点,对此我们似乎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假设:在焦虑的心理病理机制当中,消极的自我评价可能扮演着比积极的自我评价更为重要的角色(Kendall & Hollon,1981)。而有的人则从消极的自我评价与积极的自我评价是否平衡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焦虑的成因。国外的两位心理学家(Schwantz & Garamoni,1986,1989)提出了一个关于焦虑的SOM(State of Mind)模型,其基本观点是:个体的自我评价可分为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消极的自我评价两部分,其中积极的自我评价在正常情况下应占主导地位;个体的认知状态可以用SOM比率——积极的自我评价在全部自我评价当中所占的比率来表示;理想认知状态下的SOM比率为0.618,如果个体的SOM比率低于这一理想值,那么就会导致焦虑的产生。基于上述的假设,有人(Heimberg,et al,1990)用社交恐惧症患者作被试,让他们参加一个角色扮演的社会互动情境,并要求其作出自我评价,然后计算其SOM比率,所得结果为0.40。而在另外一个类似的研究(Glass & Furlong,1990)当中得到的焦虑个体的SOM比率为0.436。这样的一些研究结果为SOM模型提供了支持性证据。既然焦虑个体在积极的自我评价方面与低焦虑个体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那么较低的SOM比率说明了他们对自身行为反应的消极评价相对来说要更多一些。过多的消极自我评价是焦虑的一个重要认知成因。

另外,有一些类似的研究也表明,焦虑的产生和稳定维持与不同形式的认知偏差有关。如对自身成就的消极评价(Glasgow & Arkowitz,1975;Edelmann,1985)、对自身成就中消极方面的选择性记忆(O'Banion & Arkowitz,1977)、对自身能力与成就的低期望(Maddux,Norton & Leary,1988)以及社会互动过程中的消极的自我描述(Biedel,et al,1985;Glass & Merluzzi,1979;Hoimbra et al,1990)等特点都与焦虑存在着联系。

概括说来,我们前面介绍的这些研究显示了焦虑性个体主要有下列认知加工特点:注意环境中的消极线索;倾向于将所有事件看作是由自身的或周围世界的一些绝对的、强制性的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决定;认为自己在某种社会情境下作出适当行为反应的能力不足;对自身的行为反应更多地给以消极评价。

三 焦虑各认知因素的联系

我们上面所述的各种因素是从分析角度出发得出的。一般说来,这些因素之间并非逻辑学上的并列或先后关系,它们所反映的都是焦虑认知成因中的某个侧面或部分,在焦虑的形成中是共同起作用的。

我们认为,在导致焦虑的认知因素当中,个体的评价是其中的主导因素。我们知道,评价是认知的主要功能,个体对于自我以及外界环境的评价可以影响到进一步的认知加工活动和行为的产生。各个因素最终能否导致焦虑产生都取决于个体评价这一环节。对于评价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许多研究情绪的心理学家都给予了肯定。如Arnald提出的情绪评价学说就提出了情绪是通过认知评价才得以产生的重要观点。焦虑作为一种情绪状态,评价也应对其发挥主导作用,它贯穿于个体认知加工的整个过程,使得个体表现出独特的认知加工特点。同时,由各种认知因素引起的焦虑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造成焦虑背景,从而影响次级的认知加工和行为反应。

目前,对焦虑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课题,广泛渗入教育、人格、社会和病理心理学领域中。因为认知因素在焦虑的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由于认知因素的可控制性较大,所以,关于焦虑认知因素的研究可以为焦虑的控制提供理论指南。

标签:;  ;  ;  ;  ;  ;  

焦虑认知因素研究综述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