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纪之交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我们举什么旗帜,制定什么路线,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必须加以深入研究。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人的研究等等广博的学说。它包含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系统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翔实而科学地分析,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前途命运的科学研究和天才预言,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概略预测等等。这些严谨的科学理论构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从19世纪中期以来,一直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奋斗的纲领和行动指南。它的历史功绩和科学性已为一百多年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所证明。

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是包容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中的(有的公开发表过,有的只是手稿,他们去世后由别人整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未写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并未明确说明自己的某方面学说,包括几章、几节、几个原理、几个范畴。这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是为着教学而写作,而是针对无产阶级斗争的现实需要,依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为解决一些时代的中心课题而写作的,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体现在他们的著作中。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等一般性的原则,是包含在马克思恩格斯对各种具体问题的论述之中的。如何从这些具体论述中抽象出普遍性原理,特别是在构造他们学说的体系时,就面临着极大的选择余地。借用解释学的术语,“本文”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解读”则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国内流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说法。其实,这是一个不十分准确的概念。确切说,这种流传着的所谓体系,只不过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而已。为了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就得有教材,有教材,就得有教材体系。而这种教材体系,有多少撰写者(抄袭者、改编者不算真正撰写者),就有多少体系。试看这种体系从20世纪20年代出现以来,已经有过多少种了?真是不计其数。我国高校流行的本子,不过是苏联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教材体系。这些教材体系在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上,起过很大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决不可以此为根据,就把这套体系定为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奉为“经典”,不可越雷池一步。正确的态度是各种“解读”方式,相互研究,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以求更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文”。

目前的争论文章中,虽然论者都力求全面,但有的主张以继承立场、观点、方法为主,有的强调坚持和继承具体理论,倾向是十分明显的。我认为,任何一个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具体和一般的关系。但是,对于传统理论的继承,要比分清“具体”和“一般”的逻辑关系复杂得多。例如,“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但是,俄国人以城市起义,实践了这一原理,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学习俄国人时,也走的是城市武装起义的路子,如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广州暴动。但由于这种方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都归于失败。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路线却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同样的原理,不同的道路。这说明,作为一个真正的、有作为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要亦步亦趋地按老祖宗说过的说去做。而是要把他们的原理应用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找到符合自己实际的方法,使革命走向成功。历史证明:只有从本国历史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继承马克思主义,才是真的继承马克思主义。否则,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原理背得再熟,也无济于事。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就是一种科学理论要随时空条件的变化,不断修改,增加新内容、新方法、新原则,使之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永葆其生命力。开放性,是任何一种科学理论历史生命力的源泉所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当然也是开放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承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是真继承和假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这是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离开了它所适用的环境,就会失去科学性。试图把西欧国家为典型例子创立的某些基本理论,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原封不动地到处使用,不论历史条件如何,都可以完全奏效,这也只能是如痴人说梦。马克思明确指出:“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他断言:“这种‘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442页)他认为,关于俄国公社的前途,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国家的历史发展道路,必须重新收集资料,从头开始研究,不能生搬硬套关于西欧的理论。非常明显,马克思承认自己理论的开放性,反对封闭性。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第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结合实际不断的创造性。离开了创造性,也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就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继承。而理论的创造性的逻辑前提是其开放性。一种自认为完整无缺、尽善尽美的理论,不需要开放,也就不可能再创造。这种所谓的“科学理论”,只存在于形而上学的幻想中。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实际生活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这里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单纯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的片言只语找答案,还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问题。”

必须看到,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是正确评价马克思以后的一切马克思主义继承人的历史地位的逻辑前提,也是正确评价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理论基础。如果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那就不会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还应该指出,只有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历史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新生事物总是层出不穷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者总要不断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新任务。这就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用它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这些新问题,完成新任务。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就局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范围,限制了它的作用的发挥。这就如同在人的问题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把它排除在马克思主义之外,一谈到“人”,就认为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从而把它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禁区,结果使我们在理论上、政治上陷入极其被动、极其尴尬的境地。在我们建设现代化过程中,总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有些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必须靠我们自己去解决。在这里,唯一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分析、解决新问题,通过实践,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舍此别无他途。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邓小平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个理论本身也仍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人类在不断地进步,世界在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必须适时地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前进,不断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新贡献。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严整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是有其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所谓质的规定性,是说它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有其基本特征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只能遵循它的基本立场、原理和方法,沿着它的质的规定性前进。例如,马克思主义为工人阶级、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基本立场,实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崇高社会理想,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原则,等等,都是不能背离的。不能用唯心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充当马克思主义,在研究新领域的新问题时,不能背离这些基本原则。不能从根本方向,根本原则上背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特有的质的规定性,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严整性。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的时候,同时必须强调这个严整性。完全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的理论,可以用任何名字命名,只是不能叫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标签,谁想贴在头上就贴在头上。这里,我们不由地想起马克思在世时,曾针对那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又违背他的基本理论原则的人,辛辣而又幽默地说,如果这叫马克思主义的话,我只知道,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我们是在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古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我们面临十分复杂、十分纷繁、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在这个基础很差的东方大国里,建立起既符合本民族文化传统,又符合现代化社会标准的新型社会,有许多理论、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需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里,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新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答案。只有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逐步摸清解决新问题的办法,积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理论认识,才是真正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遵循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二者缺一不可。邓小平理论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他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学说,等等,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新形势下的发挥;而他关于对外开放,“一国两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理论,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等等,则是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发展。这种创造性的发展,也是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方向上的发展,而不是背离它的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其所以如此,就因为邓小平理论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视野,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阶段。

对于马克思主义,一要继承,二要发展。不继承,无以发展;不发展,也谈不上继承。毛泽东同志早在50年代就说过:“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犯错误。”(《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17页)江泽民同志最近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同时一定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些科学的论断,为我们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出了明确方向。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方向,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标签:;  ;  ;  ;  ;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