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碳钢中间裂纹产生机理与防控措施论文_靳猛,李永武,王伦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中碳钢相对于亚包晶钢碳含量有所提高,能够有效避开钢的包晶反应敏感区,降低了结晶器内初生坯壳的体积收缩,坯壳与结晶器铜板的气隙减少,提高了结晶器的传热效率,初生坯壳厚度均匀,厚度增加,强度增加,有利于改善铸坯的表面质量;中碳钢也有利于减少轧制过程的横折,提高成材率。但中碳钢的脆性会随碳含量增加而增加,为保证钢材强度性能不发生改变,钢中的锰含量会相对降低,造成钢中锰硫比降低,铸坯内裂倾向增加。

关键词:包晶反应;脆性;锰硫比;内裂

前言:

今年五月以来,公司技术中心为减少热轧普板轧后横折缺陷,提高热轧成材率,在不改变钢材的机械性能前提下,决定在转炉厂二区板坯5#连铸机实验生产中碳钢,板5铸机主要参数:

实验了3个浇次,结果出现723.939吨轧后横裂结疤缺陷,没有在轧后工序暴露存在质量隐患的钢卷交付到用户手中,造成部分钢材发生了质量异议,给客户使用带来不便,损害公司了品牌形象。

图1 钢卷平整后呈结疤横裂缺陷

通过对缺陷机体进行检测分析,发现机体存在大量的硫化物夹杂,尤以基体与疤块接触部位最为严重,夹杂物处甚至可观察沿其扩展的裂纹,显微夹杂级别为A3s B0.5 C0 D0.5 DS0。基体与疤块接触部位未观察到高温氧化及脱碳现象,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内含夹杂物的铁素体带,珠光体的量明显偏多,基体内部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

对同一批次未经轧制的铸坯取纵向低倍样,化验分析,铸坯存在严重的中间裂纹内裂。

图2 纵向低倍存在中间裂纹2.0级

1、中间裂纹的形成机理

中间裂纹在钢的第Ⅰ脆性区间产生,起源于凝固界面,属于晶界裂纹。中间裂纹形成机理主要是由于二冷区冷区不均匀,当铸坯经过喷水段的强烈冷却进入辐射冷却区时,铸坯中心热量向外传递,使铸坯坯壳表面反复回温(温度回升超过100℃/m),或者由于支撑辊对中不良(如开口度偏大、棍子变形等)时坯壳鼓肚,在凝固前沿引起张力应变,当凝固前沿某一局部位置的张力应变超过该处的极限应变值时,固液交界面出现裂纹,并沿柱状晶薄弱处继续扩展直到坯壳高温强度能抵抗应力为止。

2、形成中间裂纹的影响因素

2.1[C]含量的影响

对于碳钢来说,含碳0.08%~0.2%的碳素钢,从铁碳相图上可见凝固过程会发生包晶反应并伴随着δ→γ组织转变,包晶反应促使在凝固点附近体积收缩率大,极易由于收缩不均产生中间裂纹。所以含碳量在0.08%~0.2%属于铸坯裂纹敏感区,随着钢中碳含量不断提高,钢的脆性也在不断提高,当凝固坯壳受到应力超过极限强度时,即产生裂纹。

图5 碳含量对强度、韧性的关系

2.2[S]含量的影响

S是钢中又一危害元素,S的增加使钢的热裂倾向增加,因而使中间裂纹增加,S在钢中溶解度极小,与Fe形成FeS,FeS能与FeO形成低熔点(946℃)热脆性共晶体,并在晶界析出,极易在晶界处发生裂纹,所以要尽可能降低钢中的S含量。统计表明,S降低得越多,中间裂纹缺陷发生率越低。如图6所示

图6 钢中的[S]含量对中间裂纹的影响

2.3钢中Mn/S比的对铸坯中间裂纹的影响

由于锰与硫的亲和力大于铁与硫的亲和力,锰可与硫形成高熔点的MnS(熔点1600℃)取代低熔点的FeS(Fe和FeS的共晶熔化温度为988℃),降低FeS在晶间析出的几率,减少钢材热脆性,同时MnS能够抑制晶粒长大及促进晶内铁素体的析出,并且锰能够提高钢的强度。钢种提碳降锰后,硫含量不变,Mn/S降低造成低熔点的FeS在晶间析出,铸坯出现内裂,热轧轧制过程对裂纹反复拉扯,裂纹扩展到铸坯表面,经轧辊压入钢板表面后形成结疤缺陷。

图7 Mn/S对表面纵裂的影响 图8 C含量和Mn/S比对裂纹的影响

2.4二冷强度对铸坯中间裂纹的影响

铸坯在扇形段内二冷区的冷却对铸坯内部的中间裂纹有显著影响,二冷总水量的大小和分布对铸坯的凝固坯壳厚度、凝固组织的构成及铸坯高温力学强度都有影响。二冷水的均匀分配,可避免铸坯在凝固过程的大幅回温,有利于减少中间裂纹的产生。有关文献指出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冷却强度能减低铸坯出现裂纹的几率,减少铸坯中间裂纹长度和数量。

2.5拉速对铸坯内裂的影响

文献显示,在钢种w(Mn)/w(S)均为20的情况下,快速冷却条件下钢中S以FeS形式存在的比例高达29%,而慢冷条件下钢中S以FeS形式存在的比例仅为7%,因此在采用自动配水条件下,降低拉坯速度也就是降低了冷却速度,可减少FeS的比例,从而减少了中间裂纹的发生。

2.6 铸机的设备状况(主要是扇形段的弧度、辊缝开口度)

中间裂纹出现在扇形段内,当扇形段対弧不良或开口度偏差大时,凝固前沿受到折叠应力,当凝固前沿某一局部位置的张力应变超过该处的极限应变值时,固液交界面出现裂纹。生产时间表明当铸机対弧精度在0.5mm,铸机辊缝偏差在0.5mm以内时,能够有效减少铸坯内裂的产生。

3、改进措施

1、冶炼采用炉后脱硫工艺,使用小颗粒活度大的石灰,将钢水中的硫含量尽量降低到0.015%以下。

2、连铸工序将二冷比水量由原来的0.77 L/kg提高到1.09L/kg,增加二冷强度,铸机采用双周定修模式,保证铸机设备精度满足生产质量要求。

3、(1)S≥0.025%时,铸坯产出后连铸车间通知精整车间封锁,每炉任选1块铸坯取一组酸洗样和低倍样;(2)S≥0.020%时,每炉任选1块铸坯取一组酸洗样和低倍样。

4、当冶炼出站的最后一个样S含量≥0.017%时,连铸主控要通知浇钢工按以下要求控制速,0.17%≤S≤0.020%时,一区拉速:≤1.18m/min、二区拉速:≤1.15m/min;0.21%≤S≤0.025%时,一区拉速:≤1.15m/min、二区拉速:≤1.10m/min;S≥0.026%时,一区拉速:≤1.10m/min、二区拉速≤1.05m/min。关注中包温度变化,温度低时提前关死大包。

5、当S≥0.015%炉次,连铸必须将起机、收尾炉、拉速<0.80m/min开始/结束时刻对应的拉坯长度和铸坯号记录清楚,并传递铸坯好给精整。

6、精整工序负责后续铸坯封锁处置,如果钢坯内裂严重,即将钢坯改中板轧制。

4、效果:

通过进行工艺改进,中碳钢轧后横裂协议率由工艺调整前的5.44%,下降到工艺调整后的0.13%,中碳钢铸坯中间裂纹问题得到解决。

5、结语:

热轧普碳钢提碳降锰后,将钢中S含量降低到15个以下,Mn/S控制在20-30,能够有效抑制铸坯内裂产生,当连铸机二冷采用强冷后,能够抑制FeS在晶间析出,起到减轻铸坯内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家祥 《炼钢常用数据图表手册》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0 877

[2]郑沛然 《炼钢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4 06

[3]崔忠圻 《金属学与热处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179

[4]蔡开科 《连续铸钢原理与工艺》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4 12

论文作者:靳猛,李永武,王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6

标签:;  ;  ;  ;  ;  ;  ;  ;  

中碳钢中间裂纹产生机理与防控措施论文_靳猛,李永武,王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