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电磁阻尼及电磁驱动实验装置(系列)_磁铁论文

自制电磁阻尼、电磁驱动实验器(系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磁论文,阻尼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具装置图(见图1~图5)

二、仪器的特点及用途

①选用非磁性材料做支架,克服了铁架台做实验时磁铁与铁架台的立柱、底座等相吸的缺点。

②取材容易,加工制作简单,操作方便,趣味性强,实验现象明显,可反复实验,兴旧利废,适于推广自制。

③实验的可视性强。图2中改变常规研究方法,从相对运动的角度,将带磁铁的小人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在电磁驱动中,摆幅很大(“摆角”能达到30°以上);在电磁阻尼中,根本不需要用秒表等工具计时对比,底下放铝盘的“摆”在一个周期内就会停下来。不同材料、不同厚度、完整与梳状圆盘的对比实验,更凸显了实验效果,增加了物理内涵。

④使用同样的装置,做不同的操作,直观地说明电磁驱动和电磁阻尼的物理本质相同,但是应用的目的不同。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变换操作方式。既可以用作教师演示的仪器,也可以作为学生分组探究的体验型仪器。

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电磁感应、磁场的许多实验都要用到磁铁,但磁铁与铁架台的立柱、底座等相吸,给实验的进行带来很大的麻烦,特别是使用强磁铁时,经常因为磁铁和立柱等的猛烈撞击而撞坏磁铁。

本教具自制了一个“非磁性”架台(见图1),代替原有的铁架台,给后续电磁感应实验的进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图2可以演示电磁驱动、电磁阻尼,通过不同厚度铝盘实验,让学生在“涡流”中,进一步理解“电阻”这一概念。图3可以演示电磁驱动、电磁阻尼。图4可以演示电磁驱动、电磁阻尼。通过完整铝片和梳状铝片的对比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减小涡流的方法,说明变压器铁芯为什么由许多硅钢片叠加而成。图5是磁阻车模型,可以模拟“磁控健身车”的“磁阻”原理。把物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

②本教具可以在高中物理选修3-2中讲《楞次定律》一节时使用。因为操作方式多样,现象非常明显,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用该教具“引入”新课,也可在课中理解某一问题时应用(例:来者拒,去者留),还可以变换操作方式,用该教具结束本节课。

③本教具也可以在高中物理选修3-2中讲《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一节时使用,既可以演示电磁阻尼现象,也可以演示电磁驱动现象,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操作方式,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本节课后“问题与练习”中的多个题目。

三、制作材料

长60cm直径1.3cm的硬PVC塑料棒1根,长25cm直径1cm的铝棒1根,6cm×2cm×2cm的硬PVC塑料1块,20cm×15cm×2cm的硬PVC塑料板1块,铝螺钉2个,直径1cm的钕铁硼圆柱形强磁铁4枚,装中药丸的塑料外壳1个,直径25cm厚2mm的铝盘3个,直径25cm厚1mm的铝盘1个,直径25cm的木盘1个,内径5.5cm外径6.5cm厚1cm的环(完整铝环、开口铝环、塑料环)各1个,软弹簧1根,直径2cm的钕铁硼圆柱形强磁铁2枚,3cm×2cm的不锈钢方管80cm,直径8mm的螺钉2个,废旧感应起电机1台,蹄形磁铁1个,完整铝片和梳状铝片各1个,小螺钉、细线、彩色丝袜各若干,塑料泡沫适量,胶若干。

四、制作方法

①制作实验用非磁性支架。截取一段长60cm,φ=1.3cm的硬PVC塑料棒,把棒的下端加工成φ=0.8cm的螺纹,作为立柱;在6cm×2cm×2cm的硬PVC塑料块上交叉钻两个孔,一个孔φ=1cm,能让横梁刚好插入,另一个孔φ=1.3cm,能让立柱刚好插入,两处各自有紧固螺钉;在长25cm,φ=1cm的铝棒上靠右侧钻两个φ=3mm、间隔约10cm的螺纹孔,作为横梁。两螺纹孔穿入适当长度的细线,用铝螺钉固定,把横梁用夹子固定在立柱上;用20cm×15cm×2cm的硬PVC塑料板做底座,底座上偏离中央位置钻一个φ=1cm的螺纹孔,刚好能使立柱旋入孔内,固定立柱。组装好的图见图1。

②制作小人。把装中药丸的空塑料外壳打开,装入一枚钕铁硼圆柱形强磁铁,在塑料外壳外相应位置也放一枚磁铁,两磁铁会吸紧,调整好磁铁的位置后,盖好中药丸的塑料外壳,作为小人的身体;用比该塑料外壳小的塑料泡沫小球做小人的脑袋,用彩色丝袜对其装饰,画上眼睛等。注意:这种中药丸外壳的直径一般2cm左右,效果很好;如果用其他的包装壳,要挑小的,能打开又能方便盖上的。

③制作圆环。制作3个内径5.5cm、外径6.5cm、厚1cm的圆环(分别是完整铝环、开口铝环、塑料环),给各圆环装上手柄,可以拿在手上,也可以固定在支架上。

④铝盘和木盘分别用旧的力矩盘中的铝圆盘和木圆盘,把其中的一个铝盘沿半径方向加工成梳状;软弹簧用螺旋弹簧组中的弹簧。

⑤制作“磁阻车模型”。拆解废旧感应起动机,留下底座、手柄及连杆、中间的轴(配套)、一套皮带轮、螺丝等;在直径25cm厚2mm的铝盘上按照原来起电机起电盘上面孔的位置、尺寸用钻打4个孔,用拆下的螺丝等照起电盘那样把铝盘与铜片固定好,穿过中间的轴,装在原来起电机的位置上,装好手柄和皮带轮等,转动手柄,铝盘能正常转动;用3cm×2cm的不锈钢方管焊一个高30cm的U型架,在其两边上端2cm处各打一个直径8mm的孔,分别装上直径8mm的长螺钉,再在两个螺钉相对的面上分别固定一枚强磁铁(注意磁铁的极性),最后把U型架固定在底座上,且让磁感线垂直盘面,让磁铁靠近铝盘边缘,不要离铝盘中心太近。

说明:该教具可以做两个小人,两个实验用支架,以便进行对比实验;整个教具用新材料制作当然更美观,但是从节约资源方面考虑,许多配件都用的是废旧材料。

五、使用方法

1.用铝盘、木盘实验(见图2)

①演示电磁驱动:把支架放在水平桌面上,按图2组装好仪器。调整小人,使小人下面的磁铁与铝盘(2mm厚)的距离小于1cm。用手推拉铝盘,发现小人也随着摆动起来;改用木盘,小人不摆动。

②演示电磁阻尼:把支架放在水平桌面上,按图2组装好仪器,调整小人,使小人下面的磁铁与铝盘(2mm厚)的距离小于1cm。在小人下方放上铝盘,把小人拉离平衡位置,释放,小人很快就停止摆动;在小人下方放上木盘,把小人拉离平衡位置(拉离同样角度),释放,小人需较长时间才停止摆动。如果有两套支架、小人,可以同时用铝盘和木盘进行对比实验,效果更好。

用两个半径相同、厚度不同的铝盘(2mm厚、1mm厚)做对比实验,发现产生的现象不同,分析原因在“涡流”中,进一步理解“电阻”的概念。

用半径相同、厚度相同(2mm厚)的完整铝盘和梳状铝盘做对比实验,发现产生的现象不同,分析原因,体会为什么变压器铁芯不是整块的,而是由许多硅钢片叠加起来的。

说明:装置中的圆盘完全可以用一小窄条代替,同样能得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我之所以用这么大的圆盘是因为刚好有废旧的力矩盘,拿来直接就用了。这样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用在其他的实验上。

2.用铝环、塑料环实验(见图3)

①演示电磁驱动:把支架放在水平桌面上,按图3组装好仪器,调整横梁,使小人距离支架的底座较远些。手拿铝环,让小人和铝环的中心轴线尽量重合。用手上下移动铝环,发现小人也随着振动起来;改用塑料环进行对比实验。

②演示电磁阻尼:把支架放在水平桌面上,按图3组装好仪器,调整横梁,使小人距离支架的底座较远些。固定铝环,让小人和铝环的中心轴线尽量重合。把小人向下拉离平衡位置一段距离,释放,小人很快就停止振动;改用塑料环进行对比实验。

3.用完整铝片、梳状铝片实验(见图4)

①演示电磁驱动:把支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支架的横梁上挂上两个铝片,在梳状铝片上装上强磁铁,让梳状铝片不断摆动,可以看到完整铝片也随之摆动起来。

②演示电磁阻尼:把支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支架的横梁上挂上两个铝片,在梳状铝片上装上强磁铁,把完整铝片拉离平衡位置,放手,可以看到完整铝片很快就停止摆动。

③演示变压器铁芯为什么用许多硅钢片叠加而成:在U型磁铁的两个相对面分别吸一块强磁铁(注意极性),放在支架底座上,在支架的横梁上挂上两个铝片,调节位置关系,使磁感线垂直穿过铝片面,且两个铝片离两个磁铁的距离尽量相等。把两个铝片同时拉离平衡位置,放手让它们摆动,观察发生的现象,分析原因,从而了解减小涡流损失、防止涡流危害的方法之一,明确变压器铁芯为什么用许多硅钢片叠加而成的原因。

4.用磁阻车模型实验(见图5)

演示电磁阻尼,模拟“磁控健身车”的“磁阻”原理:把磁阻车模型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两个螺钉,让螺钉上两个强磁铁之间的距离稍远点,转动手柄,体会所用力的大小;逐渐减小两个磁铁之间的距离,以同样的转速转动手柄,体会所用力大小的变化。从中分析涡流大小的变化,分析磁控健身车的磁控原理。

(感谢北京四中刘彬生老师对本教具设计制作的指导和帮助。)

标签:;  ;  ;  

自制电磁阻尼及电磁驱动实验装置(系列)_磁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