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型_城市空间结构论文

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型_城市空间结构论文

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模式论文,未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

城市化空间结构问题,绝非简单地以某种方式即可解决之,这是个系统工程,应该多管齐下。如果说在80、90年代以发展小城镇为主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化的出路问题尚有可取之处的话,那么到了21世纪,中国加入WTO、全球化正在日益逼近我们的时候,还想采用这种简单的“小农经济”的手段,则未免太单一化和局部化了,当然不能解决全局性的问题。

城市化怍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反过来又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只是适时地去认识这种规律,并积极加以引导和规划。应该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正确的规划是减少失误、促进发展的最好手段。我认为,经济的地域空间组织合理与否,对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表明,形成大都市集聚区是地域空间发展的最佳组织结构,是解决我国城市化问题和全球化问题的最好的地域结构形式。为此,我认为在全国至少要形成六个大都市聚集区:

1.1 珠三角大都市集聚区

珠江三角洲大都市集聚区是以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为主体,城市化水平较高,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集聚区。这个空间经济结构体有香港(700万人)、广州(500万人)和深圳(500万人)等三个巨型城市,有100万人口以上城市5个,50-100万人口城市6个,城镇规模等级齐全,职能分工明确,产业结构互补,带动了整个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中国南方经济乃至于东南的经济具有带动作用。这个结构体的最大弱点是:许多地方层次的城镇产业结构有雷同性;现代交通系统尚未完全形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资源的交叉污染和空气质量的恶化。同时,目前这个结构体规模尚小,范围也仅1万平方公里左右,应向西南和东北方向扩展,加大发展力度,加强现代化快速交通体系的建设,真正成为带动中国南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1.2 长三角大都市集聚区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聚集区有上海—南京—杭州等巨型城市,有苏、锡、通、宁波和嘉兴等大中城市,构成了相对完善的城镇体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又是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率先融入世界经济组织体系的重要区域和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基地,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大中小城镇密集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地域要加强大都市聚集区的内部建设,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同时,增加特大城市的规模,特别是100万人口左右城市的建设,加强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

1.3 环渤海大都市聚集区

将这个地区的经济空间结构组织好,对中国北方地域经济的发展将起更大的作用,尤其对东三省、中原、华北和内蒙古的带动作用不可估量。同时这一地域空间结构体系崛起,也将对中国与俄罗斯、韩国、日本、朝鲜的经济合作与开发起想当大的促进作用。但从现状看来,这一地域的内部联系性较小,核心城市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三大核心城市-京、津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明显,整个空间体系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高度的产业关联和快速的交通联系;空间系列不合理、中间层次(1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数量较少,且其产业和功能上的内在联系性很小。因此,这一地域,是近10年内必须加以重点开发的地域。

1.4 大西南大都市聚集区

这个地区,首先要结合湄公河改造、泛亚铁路和泛亚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出海口和交通要道为主,形成地域发展轴,加强北海港的建设,形成昆明—贵州—西宁—北海—成都—重庆大都市带,打通昆明—玉溪—思茅—景洪至泰国清迈—曼谷—老挝万象—柬埔寨金边等的通道;同时将北海港口后方疏集运系统建设起来,特别要建设好北海—玉林—贺州至湖南江华—嘉禾的铁路或高速公路,构通北海—湛江铁路联系,打通北海—浦北—贵港—荔浦—桂林铁路和高速公路,增修以北海的辐射线的高速公路系统。这样,大西南的出海口就能发挥作用,空间结构的关系也将更加紧密。此外,整个大西南大都市聚集区的建设,应以集中人口优势为主,大力发展大或特大城市,空出大片的山水绿地,保护好自然环境。

1.5 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都市聚集区

这个地区应以西安—兰州—银川为主。这个地区空间结构体的选择,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西部地区地旷人稀,不能实施小城镇战略,而是应该实行极化开发,选择增长极核。(2)西部地区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很多,要坚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3)西部地区跨度大,快速、大运量的交通体系十分重要。快速大运量的交通系统的建设,尤其是快速铁路系统的建设,对这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4)在产业发展上,要重视现代化经营,重视对资源的保护。

2 建设大都市聚集区应解决的若干问题

2.1 成立大区域规划协调机构

大都市聚集区的建设涉及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行政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由省、区、市主管规划和建设的领导组成的规划协调机构。

2.2 解决好大都市聚集区结构中空间序列体系问题

我国大都市聚集区尚未完全形成,珠三角和长三角也仅是雏形,发展建设的问题很多,而其中首要者,就是结构体系中的空间序列问题。对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是中下层级的城市建设问题,以及加强核心城市的建设;对环渤海而言,是加强巨形城市北京—天津—大连—沈阳的建设问题,形成在区域中可以真正起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而对于大西北,则是加强巨形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发展,减少下层级城镇的问题;对大西南,则是以建设巨形核心城市,形成以北海为主的核心区为首要任务。

2.3 以交通、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问题

交通、通汛设施是地域空间结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上述的结构体中,最缺乏的是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尤其是在西北和西南的大都市聚集区。快速交通系统中最重要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要和选择节点城市结合起来,不能象以前所修铁路,只为某种生产目的或战备需要而不顾与城市的关系。

2.4 产业结构的协调问题

当前,地域空间经济结构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产业结构的雷同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原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信息不灵,导致产业分工不明确。加入WTO后,市场主导的因素逐步发展起来,产业结构及其职能分工会得到逐步的解决。规划要选择有区域优势的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

2.5 环境协调问题

大都市聚集区的建设规划,首先要做好环境保护规划,西北和西南地区尤其要重视对环境、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的保护;东部地区则要重视水资源和海岸线的环境生态保护。

标签:;  ;  ;  

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型_城市空间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