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 四川德阳 618100)
【摘要】目的:分析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ICU病房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8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护理对策进行探讨。结果:158例患者共37例发生导管感染,感染率为23.42%,其中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明显高于颈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插管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时间<1周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留置时间1~2周、2~3周、>3周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强化ICU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管理工作,增强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做好穿刺部位消毒与护理,可显著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率。
【关键词】ICU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对策;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0-0006-02
近年来,随着临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已经在ICU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具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等优点,其在输血、输液以及紧急抢救、血流动力学监测、静脉高营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1]。但其毕竟属于具有一定创伤性的诊疗方法,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发生率和并发症危险也会明显增加。CRI属于ICU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后十分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般情况下,导管的部位、留置时间以及导管类型等均会导致ICU患者发生CRI。本文选取我院ICU病房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8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作如下整理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ICU病房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8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75例,女83例,患者年龄13~80岁,平均年龄(56.6±8.5)岁。留置导管的具体类型:均为双腔留置导管;插管的具体部位:锁骨下静脉插管87例,股静脉插管30例,颈内静脉插管41例;导管留置时间:<1周40例,1~2周70例,2~3周30例,>3周18例。
1.2 方法
(1)插管操作方法:选择益心达静脉置管作为中心静脉导管,由临床经验丰富和具备专业操作技能的医生完成置管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采用无菌透明敷贴进行固定,将穿刺时间和日期标注好。(2)危险因素分析:卫生未达到既定标准,导致空气悬浮菌浓度明显增加,手术操作过程中携带的病菌也会加重感染症状,进而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操作不当会引起置管感染现象,甚至引起其他性质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导管材料未达到合格标准,未正确封管,置管时间、置管部位等均会导致感染出现。
1.3 感染评定标准和分类
(1)发现患者出现原发病之外的白细胞增高、发热、寒战以及导管尖端细菌培养、血培养呈阳性症状的患者,判定为全身感染;(2)导管穿刺处发生明显的局部红肿现象,或出现炎性分泌物、硬块、导管尖端细菌培养呈现阳性、血培养呈现阴性,判定为局部感染;(3)插管皮下出现明显的压痛、红肿现象,判定为静脉通道感染。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有关数据均使用SPSS22.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感染率等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进行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证明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分析插管部位与感染发生率间的关系
相比于颈内静脉插管和锁骨下静脉插管感染率,股静脉插管的产感染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注:#表示P<0.05。
3.讨论
ICU是临床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随着ICU中心静脉导管的管饭应用,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例数逐渐增多,其是当前严重影响ICU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高危因素之一,临床对其予以了高度重视[2]。本组研究通过分析导管留置时间、插管部位与导管感染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股静脉插管感染率高于颈内静脉插管和锁骨下静脉插管(P<0.05),且置时间<1周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留置时间1~2周、2~3周、>3周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为使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保证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就必须对中心静脉置管进行严格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尽可能缩短置管时间,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防护意识,严格进行消毒杀菌。具体护理干预内容为:置管操作完成后尽可能选择透气性良好的无菌透明辅料对穿刺点进行覆盖,针对穿刺点渗出、出血或出汗、高热的患者,需要选择无菌纱布进行覆盖;置管穿刺点覆盖的辅料需要定期更换,无菌纱布每2d更换1次,无菌透明辅料每周更换1~2次,发现辅料或纱布出现松动、潮湿迹象时,要立即对其进行更换;医护人员在与患者置管穿刺点进行接触或更换辅料时,必须严格按照手卫生规范标准;导管连接端口要始终保持清洁卫生状态,注射药物前采用0.5%碘伏或75%酒精消毒,干后允许药物注射;发现血迹污染等情况时,要及时更换;叮嘱患者擦身或沐浴时必须做好导管保护措施,禁止淋湿导管或将其置入水中,输注脂肪乳剂、血制品或输血后,必须对输液管路进行更换;中心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置管需采用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予以常规冲管处理,以免形成导管内血栓现象;紧急状态下进行直观操作,若无菌原则得不到有效保证,需要在48h内将导管拔除,待更换穿刺部位后再次置管,并进行相应的处理;高度怀疑患者为导管相关感染或发现导管故障、静脉炎时,需要将导管立即拔除[3-5]。
综上所述,强化ICU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管理工作,增强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做好穿刺部位消毒与护理,可显著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刘冰,刘鹏飞.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5,35(3):211-213.
[2]徐英.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4):155-156.
[3]唐艳琴,宋秀婵,叶俊琴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目标性监测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0):4885-4887.
[4]涂朗,宁晓洪.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探讨[J].医学信息,2016,29(16):75-76.
[5]王璇,王昕.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外医疗,2015,05(9):26-28.
论文作者:彭心梅,李懿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0
标签:导管论文; 静脉论文; 患者论文; 相关性论文; 感染率论文; 中心论文; 危险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