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92年共识与大陆对台政策的关系--兼论中国共产党对1992年共识的坚持与实践_一个中国原则论文

“九二共识”与大陆对台政策之关系述论——兼论中国共产党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识论文,九二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关系论文,大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15)01-0016-10

       “九二共识”,是指在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从开展两岸协商的必要前提,发展成为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20多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已经做出而且将继续做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2012年3月,“九二共识”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又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①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写入“九二共识”,表明了对坚持“九二共识”重要性的高度重视,肯定了“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大陆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在于显示“九二共识”已经成为大陆对台的重要政策主张。

       然而,在台湾,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等政党并不承认“九二共识”,他们不断质疑、否认和反对“九二共识”;一些“绿色”学者则从所谓“学理”着手,将这种质疑和否定“学术化”,②对台湾民众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按照台湾政治态势的发展,“政党轮替”成为常态,民进党再次上台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果如此,民进党对“九二共识”的质疑和否认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从学理上厘清“九二共识”的客观存在、历史作用,不但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九二共识”固然为大陆学者普遍使用,但大多用以阐释两岸关系的发展,真正针对“九二共识”本身开展研究的论著不多,主要有许世铨的《1992年共识——海协海基两会协商之回顾与评析》③、黄嘉树的《“九二共识”的意义与作用》④、张文生的《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的共同政治基础》⑤、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编写的《“九二共识”历史存证》⑥、许世铨与台湾学者杨开煌共同主编的《“九二共识”文集》⑦等,这些成果对本文的撰写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此外,台湾学者陈锡蕃、郑安国主编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的史实》⑧以及其他相关的回忆文章、媒体报道文章也给本文提供了权威和翔实的资料。不过,这些成果尚未全面、系统地总结20年来“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也未完全凸显“九二共识”与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制订和实施对台政策的关系。

       本文冀图在上述权威史料、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论述20多年来“九二共识”与大陆对台政策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与实践,以彰显中国大陆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贡献,祈请方家指正。

       一、“九二共识”的概念、内涵与核心

       关于“九二共识”形成的过程,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编的《“九二共识”历史存证》,陈锡蕃、郑安国主编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的史实》,许世铨、杨开煌共同主编的《“九二共识”文集》等论著中已有详细的记载,而许世铨的《1992年共识——海协海基两会协商之回顾与评析》、郑安国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历史真相》⑨两篇文章对两岸两会香港会谈的记载尤为详细,事实很清楚,即:两岸两会通过北京会谈、香港会谈以及函件往来,在1992年11月,两岸两会都确定:关于两岸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业已达成。

       1.“九二共识”概念的来源

       两岸两会1992年达成的共识,当时并没有特定的名称。1994年1月12日,海协会理事会会务工作报告中,把1992年达成的共识归纳为“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⑩

       台湾方面,则在媒体报道的基础上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1992年11月17、18日,台湾媒体对两岸达成的共识做了广泛的报道(见下表):

      

       可以说,“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直接来源或变形于《联合报》的报道。

       2000年3月18日,奉行“台独”党纲的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获胜,陈水扁、吕秀莲上台,这使得关心两岸关系发展的各界人士普遍存在忧虑感。“一个中国”原则与“台独”路线格格不入的关系,必然会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严重的对抗,甚至可能引发两岸之间战争的爆发。

       为了避免这种民族悲剧的出现,一些学者、官员尝试着寻找替代用语,这个替代用语可以不出现“一个中国”的文字,但又包含了“一个中国”的实质内涵。

       大陆方面,时任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许世铨提出了“1992年共识”(11)、时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的徐博东提出了“两会‘九二年共识’”(12)的概念;台湾方面,资深记者王铭义曾提出“香港共识”、海基会首任董事长辜振甫则建议把1992年的consensus,看做consent(承诺、默许)或accord(相同见解)。(13)2000年4月2日,台湾政治大学副教授罗致政在《中国时报》发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迷思》一文中,多次用“九二共识”一词来指涉两岸两会1992年达成的共识。(14)4月28日,时任台“陆委会”主委的苏起在台湾政治大学举办的“二十一世纪的台湾发展与两岸关系”研讨会上,提出“以‘回到九二共识’取代有关‘一个中国’的争执,至于九二共识的内容则各自解释”。(15)此后,“九二共识”一词逐渐为两岸所普遍接受和广为流行,苏起也成为“九二共识”的“正式提出者”,但从上文可见,“九二共识”一词的提出,确实是凝聚了两岸专家学者的智慧,是大家的思想结晶。

       2.“九二共识”的内涵与核心

       两岸两会1992年达成的共识,海协会的表述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海基会则以“国统纲领”、“国统会”1992年8月1日对于“一个中国”的含义的决议为基础,具体表述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双方的共同点是:1)双方各自向对方承诺:要共同谋求国家统一;2)双方各自向对方承诺: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同时,双方在对“一个中国”政治含义的看法上,海基会是“认知各有不同”,海协会则提出“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双方的两段话表明:双方求“追求国家统一”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之“同”,存“一个中国政治含义”之“异”。(16)正如前海协会长陈云林所说:“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精髓是求同存异。(17)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达成,确立了两岸协商的政治基础,从原则上排除了事务商谈中的主要障碍,两会商谈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九二共识”是大陆检视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试金石”

       1992年11月以来,大陆一直坚定地将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核心的“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并两次实现“汪辜会谈”,但面对李登辉等人歪曲、陈水扁等人否认“九二共识”的行径,大陆则予以了坚决的反对和批判。可以说,“九二共识”成为了大陆检视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试金石”,成为了检视李登辉、陈水扁及台湾当局统、“独”色彩的光谱仪。

       1.坚决反对李登辉等人对“九二共识”的歪曲

       如前文所述,台湾方面将两岸两会1992年达成的共识简化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直接脱胎于1992年11月18日《联合报》题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两岸求同存异”的报道。事实上,该报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报道了时任海基会副秘书长李庆平代表台“陆委会”、海基会针对16日海协会来函发表的三点声明:1)“对海协会建议签署协议及各自以口头表达‘一个中国’的方式表示欢迎”。2)“重申我方认为事务性协商不应涉及政治议题的一贯立场”。3)“回应海协会的建议,认为我方已授权海基会处长许惠祐在香港以口头表达了我方对‘一个中国’的八种方案,而对方也在香港提出了五种方案,加上前天的来函,共有六种表达方式,已符合各自表述的立场”。第二部分则进行了深度分析,并透露了台方幕后决策策略,称:

       从海协会来函列举双方对“一个中国”表达方案来看,已经存在许多共通语汇。例如“海峡两岸”、“一个中国”、“政治涵义”、“谋求国家的统一”等,明显透露出双方互相修正妥协的痕迹,“海峡两岸”、“一个中国”是我方回避,而又必然出现在海协会每个方案中的用语;而“政治涵义”及“谋求国家的统一”,则是我方意欲强调而海协会在此次修改方案中才加入的文字。(18)

       该报道可以印证,1)海协会、海基会在“一个中国”、“谋求国家的统一”有共识,台湾方面甚至特别强调“谋求国家的统一”;2)双方有分歧,但在默契中求同存异,良性互动;3)“各自表述”,是针对“一个中国”的涵义,而非其他。

       但是,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待“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比如:1)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但对“一个中国”的涵义可以各自表述;2)海峡两岸是否同属于一个中国,可以各自表述。如果说前者接近于“九二共识”本意的话,后者则与“九二共识”本意大相径庭,而直接给台湾某些势力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提供基础和平台。因此,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了避免歧义,大陆各界一直没有接受“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随着李登辉逐步摆脱一个中国原则、制造“两个中国”分裂活动的加剧,台湾方面开始歪曲两会共识。从1993年底开始,海基会领导人和“陆委会”负责人公然在媒体上将两会共识歪曲为“就搁置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意味着双方搁置中国主权问题的争议”。1995年6月李登辉以所谓私人名义访美后,大陆方面展开了反分裂反“台独”斗争,要求台湾当局停止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上来。这时,台湾当局尚不敢公然完全地放弃一个中国原则,只能借助于歪曲两会共识,谎称两会达成过“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共识或“一个中国涵义、各自表述”的共识,为李登辉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活动辩护。对此,海协负责人多次驳斥道:“近一个时期,台湾当局为替自己的分裂立场辩护,公然将海协与海基会1992年达成的在两会事务性商谈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口头共识歪曲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并把一个中国表述为历史的中国,而现在是‘阶段性两个中国’。这与两会当时达成的口头共识根本是背道而驰的”。“台湾当局已不是在遵循一个中国原则,而是搞‘两个中国’”。(19)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公然抛出“两国论”,受到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坚决反对和同声谴责,国际社会普遍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四面碰壁之际,台湾当局再次祭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说法,为李登辉的“两国论”狡辩。8月1日,台“陆委会”发表一份两千多字题为“对等、和平与双赢——‘中华民国’对‘特殊国与国关系’的立场”的书面说明,在坚持不收回“两国论”的前提下,提出“两岸应该回到‘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共识上来”,进而把两会共识歪曲为海协同意“双方自此就一个中国可以各说各话”,歪曲为“该项共识适用于国际关系”。(20)显然,此“说明书”中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已经严重被扭曲为“海峡两岸是否同属于一个中国,可以各自表述”,直接为“两国论”张目。

       针对李登辉等人利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对“九二共识”的严重扭曲,大陆予以了坚决反对和批判,两岸关系也陷入动荡之中。

       2.坚决反对陈水扁否定“九二共识”的行径,反对“台独”

       陈水扁及民进党上台后,为了两岸关系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综合台湾岛内外形势,大陆提出要对陈水扁及民进党当局“听其言、观其行”。显然,陈水扁等人是否承认“九二共识”、是否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是一个根本性的考察指标。

       2000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受权就两岸关系发表声明,表示只要台湾当局明确承诺不搞“两国论”,明确承诺坚持“九二共识”,我们愿意授权海协与台湾方面授权的团体或人士接触对话。(21)11月29日,海协官员也明确表示,“台湾方面必须明确承认‘九二共识’,不要玩弄文字游戏”。(22)此后,大陆政府及官员多次要求陈水扁及台湾当局接受“九二共识”、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据《海峡两岸关系日志》(1999-2008.5)统计,在2000年11月至2002年8月间,大陆就此发表讲话和呼吁达15次之多,几乎是每月一次。

       但是,陈水扁上台后,每次谈两岸问题必称“善意”、“和平”,在“口水泛滥”之后,其两岸政策不但没有丝毫寸进,反而在出尔反尔、反复多变中不断倒退。陈水扁刻意回避、模糊“一个中国”原则,不肯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他一会儿说“一个中国不是前提,一个中国是议题”,一会儿说“一个中国是未来的”;对于“九二共识”,陈水扁先是矢口否认“九二共识”的存在,诡称两岸两会1992年没有共识,“唯一共识就是没有共识”,然后企图用“九二过程或精神”、“九二香港会谈”等名词取代“九二共识”,以达到否定“一个中国”原则的目的。

       对此,大陆再三强调:“九二共识”确实存在,其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不容否认和扭曲。2001年4月28日,海协会长汪道涵在为纪念汪辜会谈八周年发表的专文《历史的昭示与未来的选择》中明确指出,“汪辜会谈之所以成功举行,取决于双方以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历史责任感,以诚意和善意构建了两会交往与商谈的共同基础,这就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没有这一共识,双方是不可能坐到一起的”。(23)9月12日,国台办副主任王在希接受东南亚华文媒体访华团的采访时指出,我们要求台湾当局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10月31日,国台办发言人张铭清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在事实和法理上都是无可争辩的,‘九二共识’的基本内容也是无可争辩的”。2002年1月20日,时任海协常务副会长的唐树备出席南非召开的“全非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成立大会指出,虽然海协与海基会在1992年是以各自口头表述的方式达成“九二共识”,但达成共识的过程及各自表述的内容,都有白纸黑字的记录。(24)这期间,大陆以“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的高度,苦心孤诣,希望陈水扁当局悬崖勒马,先后由国台办发言人张铭清、海协常务副会长李炳才、海协会长汪道涵、钱其琛副总理发表讲话或文章,呼吁其回到“九二共识”。

       但陈水扁置若罔闻。2002年8月3日,陈水扁抛出“一边一国”论,严重破坏两岸关系的发展,毒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氛围,此后,他变本加厉,先后推动“公投”、“正名”、“废统”、“制宪”、“入联”等活动,完全抛弃其所宣称的“四不一没有”,走向“急独”,海峡两岸关系进入反对“台独”、遏制“台独”斗争最激烈、最艰苦的阶段。

       针对陈水扁一轮又一轮的“台独”挑衅,大陆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并最终取得了遏制“台独”的阶段性胜利。

       3.马英九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期

       2005年7月,马英九接任国民党主席后,即主张和主导将“九二共识”列入国民党“党纲”。此后,他多次公开表示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愿意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虽然,他也将“九二共识”简化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一中各表”),但是他将其内涵界定为“双方都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含义,可以各自口头表述”。“对北京而言,‘一中’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我们而言,‘一中’则是指中华民国。双方立场、认知都不同,但双方都不否定对方的存在,也不否定各自表述的方式”。(25)

       或许,海峡两岸对“各自表述”还存在不同看法,但由于马英九愿意尊重历史事实,承认以“一个中国”原则为核心的“九二共识”,因此,当2008年5月马英九及国民党重新上台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中国共产党抓住机遇,以“求同存异”的心胸气度,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以“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为指导精神,以“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为路径,积极推进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平稳前进。

       三、“九二共识”是大陆制订和落实对台政策的核心理念

       在“九二共识”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大陆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在面对否认、否定“九二共识”的杂音和逆流时,毫不退缩,毫不让步。同时,以“九二共识”为政治基础,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因此,“九二共识”是大陆制订和落实对台政策的核心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1.“九二共识”是两岸对话、两会会谈的基础和前提

       海协会、海基会分别是两岸官方授权处理两岸关系的民间组织,两岸两会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两岸两会的接触与会谈被迫中断,两岸对话的渠道也被迫切断。

       为了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大陆方面包括海协、国台办以及时任副总理钱其琛多次表示,愿意恢复两岸对话、两会会谈,但基础和前提是台湾当局必须明确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

       2000年11月29日,海协官员明确指出,台湾方面必须明确承认“九二共识”,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谋求国家统一的态度,两会复谈与两岸关系改善才有稳定发展的基础。(26)2002年11月19日,海协常务副会长李炳才在《两岸关系》杂志上发表纪念“九二共识”十周年的专文,希望台湾当局务实承认“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重开两岸对话和谈判。(27)2003年5月1日,李炳才在《求是》杂志(2003年第9期)上发表文章,呼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对话与谈判。(28)

       海协会长汪道涵多次发表谈话,呼吁两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复谈。2001年4月27日,在第一次“汪辜会谈”8周年纪念日上,海协会长汪道涵发表谈话表示,大陆珍惜1992年两会共识,并要求在此基础上重开谈判。汪道涵指出,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始终不承认“一中原则”,一再否认“九二共识”,在此情况下,两岸对话与商谈难以在“汪辜会谈”的框架内继续进行。(29)2003年4月26日,汪道涵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两岸对话与谈判是和平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的文章,以纪念“辜汪会谈”十周年。文章呼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恢复谈判。(30)

       国台办希望台湾当局承认“九二共识”,两会复谈。2000年5月20日,国台办针对陈水扁就职发表声明,特别指出:“当前,只要台湾当局明确承诺不搞‘两国论’,明确承诺坚持海协与台湾海基会1992年达成的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我们愿意授权海协与台湾方面授权的团体或人士接触对话。”(31)

       2001年4月28日,国台办发言人张铭清再次明确指出,“九二共识”是一个客观存在,“台湾当局如果真有对话的诚意,就应该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一九九二年两会共识,在实际行动上为重开两会对话做出务实的努力”。(32)12月26日,张铭清在记者招待会重申,“只要台湾承认‘九二共识’及一个中国原则,两岸随时可以进行对话”。(33)

       钱其琛副总理也多次呼吁和敦促台湾当局承认“九二共识”,两会复谈。2002年1月28日,他在纪念江泽民八项主张发表七周年座谈会上,呼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重开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对话与谈判。(34)2003年2月20日,钱其琛在中南海会见台湾“无党籍联盟访问团”时明确表示,“希望台当局明确承认各自以口头方式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以使两岸对话与谈判早日恢复”,再次呼吁台湾当局以“汪辜会谈”十周年为契机,明确承认“九二共识”,恢复两岸谈判。(35)

       对大陆苦心孤诣、仁至义尽的呼吁和喊话,陈水扁及民进党当局置若罔闻,一直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的存在。民进党人把持的海基会也一再谎称“九二共识不存在”,如2005年6月3日,民进党人张俊雄在接任海基会董事长之前,明确表示两岸间“并没有九二共识的存在”。2007年11月2日,时任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的游盈隆说,“两岸两会于一九九二年并未达成任何形式的共识”,并表示,“将承认‘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复谈的条件是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实质障碍”。(36)

       因此,两岸两会复谈毫无基础,两会接触、商谈工作,自李登辉1999年抛出“两国论”中断后,一直持续到2008年。

       2008年5月,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5月26日,海基会致函海协会,明确提出“期盼贵我两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制度化协商”。(37)5月29日,海协会复函海基会,表示“我会同意贵会来函意见,尽速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联系往来与协商谈判”。(38)正是在相互致函重新确认“九二共识”之后,2008年6月12日,两会才得以恢复中断近10年的协商,解决了诸多事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推动两岸关系不断改善发展。

       2.否认“九二共识”,两岸协商难以为继,两岸关系将严重倒退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和基石,大陆方面因而特别强调“九二共识”的地位和作用,再三强调“如果否认九二共识,两岸协商难以为继,两岸关系将严重倒退”。这一点在2011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2012年台湾将举行新一届地区领导人选举,2011年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年。

       如2011年初,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2011年对台工作会议中,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扎实做好对台工作,“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增进两岸互信,保持良性互动”。(39)中台办、国台办王毅主任在《两岸关系》杂志第1期发表的新年寄语中指出:“2011年,我们希望成为两岸关系稳定、有序和良性发展的一年。为此,两岸双方应当巩固政治基础。这个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共同反对‘台独’,认可和坚持‘九二共识’。”5月7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会上,中台办主任王毅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所以能形成目前良好局面,关键是两岸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了基本互信。贾庆林则明确指出,要努力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关键是两岸双方应继续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增进互信,保持良性互动,营造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40)

       2011年11月17日,王毅在重庆台湾周开幕式致词时强调“四个不容”(“九二共识”不容否认、两岸关系不容倒退、台海和平不容得而复失、两岸同胞福祉不容遭到破坏),并重申“‘九二共识’是两岸开展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41)11月20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明确指出,“否认‘九二共识’,海协会与海基会的协商将难以为继,两会签署的协议将难以顺利实施,两岸关系势必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将直接损害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的利益”。(42)随后,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也表达了“否认九二共识,两岸协商难以为继,已有的协商成果也难以落实”的观点。(43)

       3.“九二共识”是两岸政党党际交流的基础

       大陆方面再三强调,对台湾而言,不管什么人,不管任何政党,不管他们曾经说过什么或者做过什么,只要他们承认“九二共识”、接受“一个中国”原则,都可以与中国共产党开展平等的党际交流。正如前国台办主任王毅所说,“20年来,无论台湾政治情势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与台湾当局和各政党交往的基础和条件,核心在于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做到了这一点,台湾任何政党与大陆交往都不会存在障碍”。(44)

       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颁布《反分裂国家法》,随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先后邀请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代表团来大陆参访,并在所发表的“新闻公报”中明确了“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在此基础上,大陆与台湾“泛蓝”政党展开了密切而卓有成效的交流,为两岸关系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2005年7月,马英九接任国民党主席后,即主张和主导将“九二共识”列入国民党“党纲”。“九二共识”因而成为了国民党处理两岸关系的核心理念。

       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台湾政党展开了密切的党际交流,并形成了“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论坛”等品牌性交流平台,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2011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指出:“国共两党、两岸双方要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继续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巩固了这一共同政治基础,双方就可以继续营造两岸交流合作、协商谈判的必要环境,就可以携手开辟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吴伯雄也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双方共同巩固。”(45)

       中共十八大后,2013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强调,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是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他强调,“只要两岸双方都秉持民族大义,巩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增进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认知,两岸各领域合作的前景就是宽广和光明的”。对此,连战回应说,“双方应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求一中架构之同,存一中内涵之异’。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中国人,理所当然应增进同胞情谊,互助互谅,拒绝分裂,走向融合”。(46)

       可见,正是因为有“九二共识”作为基础,国共之间的党际交流将稳定、持续发展下去。

       不过,由于民进党拒绝接受“九二共识”,因此,民进党与大陆之间的党际交流迟迟无法展开。即使这样,大陆方面还是再三表达了愿意与民进党交流的诚意,希望民进党接受“九二共识”,促使民进党与大陆政党的党际交流正常化。

       2001年6月28日,国台办发言人张铭清表示,“大陆不会拒绝和民进党打交道,只要民进党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及‘九二共识’,双方马上可以接触”,但是民进党拒绝接受“九二共识”,因此,“是民进党自己关闭了接触的大门”。(47)

       可惜,大陆的呼吁一直没有得到民进党的正面回应。2011年1月21日,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的张铭清仍在呼吁,“大陆方面和国民党有这么多的交往和发展,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就是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而“认同九二共识是大陆一贯的立场,这是大陆方面与台湾方面政党打交道的政治基础。到现在为止,民进党并没有认同(九二共识),因此(民进党)若真的要与大陆对话,要在这方面有正面的响应,双方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48)

       2011年9月,时任民进党主席的蔡英文及其他民进党人曾发表“九二共识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一个共识”的论调,鉴于此,9月14日,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新闻发布会上严正指出,“九二共识”是“由两岸分别正式授权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达成的,而不是由国共两党达成的,代表的是两岸双方的共识”。她同时明确指出,“事实证明,民进党否定‘九二共识’、坚持‘一边一国’的‘台独’立场并没有改变。如果坚持这样的立场,事实上很多所谓的‘善意’将无从谈起”。(49)

       由此可见,如果民进党想参与两岸政党交流,必须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

       此外,大陆方面还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三通”和制度性经贸交流的基础,也是台湾方面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四、结语:坚持“九二共识”,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年的实践充分表明,坚持“九二共识”,认同一个中国,两岸就可以展开平等协商,取得丰硕成果,造福两岸同胞。否定“九二共识”,不认同一个中国,两岸协商就难以进行,台海和平就会受到严重冲击,已有的协商成果也可能付之东流。(50)

       20年来,“九二共识”经受了数度考验,逐渐得到两岸主流民意支持,日益具备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两岸同胞从两岸关系曲折发展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九二共识”的实质内涵和重要意义,从共同享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中越来越直接地感受到“九二共识”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2008年5月以来,大陆与台湾支持“九二共识”的政党和民众,共同努力,抓住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重大的历史机遇,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的轨道上运转。两岸两会顺利复谈,在6年来10次协商中,共签署了21项协议,另达成多项共识。毋庸置疑,“九二共识”已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石,给两岸带来了相当多的“和平红利”。

       对此,台湾媒体评论说:“(如果)将两岸关系喻为一座华丽的大厅堂;此刻正是华灯初上之际,一盏盏灯具绽放出熠熠光华;这些灯具,如ECFA、陆客来台、直航、外交休兵、一二四国免签证、凤梨酥产值逾二五○亿、虱目鱼狂卖、台日投资协议、台港新航约、取得世界大学运动会主办权等等,将这一座厅堂映照得光灿夺目。此一晶莹璀璨的场景,一切皆因‘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而生;亦即,‘九二共识’是这所有灯具的总开关。”(51)

       可以说,“九二共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又巩固了“九二共识”的地位。“九二共识”已经成为两岸关系中不可动摇的柱石,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广阔的空间。

       当然,两岸关系的发展,不会是一马平川,还可能出现各种曲折和困难,但“任何政治势力、任何政治人物试图否定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坚持‘台独’分裂活动,破坏两岸业已形成的共同政治基础,而又想维系或延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既有果实,都是不现实的”。(52)2016年,台湾将举行新一轮地区领导人选举,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民进党要想问鼎“大位”,必须正确处理“九二共识”的问题,才有可能走完“最后一哩路”;倘若民进党胜选,再次夺得“执政权”,则必须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才能处理好两岸关系,否则,两岸关系必将再次陷入动荡不安的泥潭。

       总之,只要两岸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坚决反对“台独”,以“求同存异”的精神,以“包容”、“互谅互信”的态度,排除障碍,“求同化异”,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做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营造出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健康、稳定地运行,共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新华社2012年11月19日报道。

       ②如童振源、陈硕廷:《九二共识的起源、实践及瓦解》,《展望与探索》(台湾),2004年第12期,第33-46页。

       ③(11)许世铨:《1992年共识——海协海基两会协商之回顾与评析》,《台湾研究》,2000年第4期。

       ④黄嘉树:《“九二共识”的意义与作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⑤(52)张文生:《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的共同政治基础》,《两岸关系》,2011年第6期。

       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编:《“九二共识”历史存证》,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⑦许世铨、杨开煌主编:《“九二共识”文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

       ⑧陈锡蕃、郑安国主编:《“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的史实》,台北: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2011年10月修订6版。

       ⑨郑安国:《“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历史真相》,陈锡蕃、郑安国主编:《“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的史实》,第22-25页。

       ⑩(16)唐树备:《在“九二共识”2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台湾工作通讯》,2012年第12期,第24页。

       (12)徐博东:《“九二共识”名词的由来及其意义》,中评社2011年9月5日报道,同时见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taiwan/4/detail_2011_09/06/8972044_0.shtml?_from_ralated3

       (13)苏起:《“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的意义与贡献》,载陈锡蕃、郑安国主编:《“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的史实》,第Ⅷ页。

       (14)郑安国:《九二共识非国民党独创》,台湾《中国时报》,2005年2月1日,第15版。

       (15)张慧英:《苏起建议:两岸以九二共识取代一中争执》,台湾《中国时报》,2000年4月29日报道。

       (17)陈云林:《在“九二共识”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台湾工作通讯》,2012年第12期,第22页。

       (18)何振忠:《“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两岸存异求同》,台湾《联合报》,1992年11月18日。

       (19)刘墨、肖之光:《为历史留下公正的注脚——1992年11月两会共识始末》,见《两岸关系》杂志,1999年9月(总第27期),第5页。

       (20)台“陆委会”:《对等、和平与双赢——“中华民国”对“特殊国与国关系”的立场》,台“中央社”1999年8月1日报道。

       (21)新华社北京2000年5月20日电,同时参见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编:《“九二共识”历史存证》,第69页。

       (22)崔之清、刘相平主编:《海峡两岸关系日志》(1999-2008.5),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129页。

       (23)《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4月28日。

       (24)《唐树备强调九二共识有案可查不容否认》,中国台湾网,http://speech.lib.taiwan.cn/tangshubei/201111/t20111121_2164122.htm

       (25)“捍卫中华民国,维护两岸和平”,马英九2006年4月3日的演讲,马英九官方网站,http://www.ma19.net/client/a01.htm,同时参见刘相平:《2008台湾“大选”后的两岸关系走向蠡测》,《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3期,第85页。

       (26)《海峡两岸均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海协有关人士讲述1992年两会达成共识情况》,新华社北京2000年11月29日电。

       (27)李炳才:《坚持“九二共识”,早日重开对话——纪念“九二共识”十周年》,《两岸关系》,2002年第12期,第8页。

       (28)李炳才:《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对话与谈判——纪念汪辜会谈十周年》,《求是》杂志,2003年第9期,第25页。

       (29)《汪道涵就“汪辜会谈”八周年发表文章》,中新网北京2001年4月27日报道,http://www.chinanews.com/2001-04-27/26/88604.html

       (30)汪道涵:《两岸对话与谈判是和平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人民日报》,2003年4月26日。

       (31)新华社2000年5月20日报道。

       (32)赵海燕:《张铭清:先有“九二共识”后有“汪辜会谈”》,中新社2001年4月28日报道。

       (33)柳晓力:《张铭清: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可随时恢复对话》,人民网北京2000年12月26日讯,http://tw.people.com.cn/GB/14810/14858/874142.html

       (34)新华社北京2002年1月28日电,同时参见《“九二共识”历史存证》,第74页。

       (35)彭维学:《炒作“汪辜再会”用心何在?》,人民网2003年2月27日报道,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6472/6473/20030227/931807.html

       (36)曾淳良:《游盈隆:九二共识作复谈条件是两岸发展障碍》,台“中央社”2007年11月2日报道。

       (37)2008年5月26日“海基会致海协会函(最速件)”(原件影本),陈锡蕃、郑安国主编:《“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的史实》,第57页。

       (38)2008年5月29日“海协会致海基会函”(原件影本),陈锡蕃、郑安国主编:《“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的史实》,第58页。

       (39)《2011年对台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贾庆林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1年1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1/30/c_121042040.htm

       (40)《贾庆林在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国新闻网,2011年5月7日,http://www.chinanews.com/tw/2011/05-07/3023748.shtml

       (41)陈东旭、刘俐珊:《维持两岸关系王毅提“四个不容”》,台湾《联合报》,2011年11月18日报道。

       (42)赖锦宏:《陈云林:否认“九二”两岸关系将倒退》,台湾《联合报》,2011年11月21日报道。

       (43)高志宏:《贾庆林:否定92共识协商难以为继》,台TVBS2011年12月17日报道。

       (44)(50)王毅:《在“九二共识”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台湾工作通讯》,2012年第12期,第18页。

       (45)《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新华网2011年5月10日报道。

       (46)李寒芳:《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连战一行》,新华网2013年2月25日电。

       (47)《2001年6月28日国务院台办新闻发布会实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gtb/Document/314348/314348.htm

       (48)郭玫兰:《陆:民进党认同九二共识才对话》,台“中央社”2011年1月21日。

       (50)《国台办:否认九二共识将致两岸关系再动荡》,中国网2011年9月14日报道。

       (51)社论:《ON?OFF?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总开关》,台湾《联合报》,2012年1月13日。

标签:;  ;  ;  ;  ;  ;  ;  ;  ;  ;  ;  ;  ;  ;  

论1992年共识与大陆对台政策的关系--兼论中国共产党对1992年共识的坚持与实践_一个中国原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