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论”、“中庸思想”与现代化_现代化理论论文

“中庸论”、“中庸思想”与现代化_现代化理论论文

“中庸思想”“中庸思维”与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庸论文,思维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庸是中国哲学独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伦理化的世界观,“中庸思想”有着特定的历史局限性与缺陷。但作为一种一般的思维方式,我们认为“中庸思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庸的方法论有着巨大的范式作用。区分“中庸思想”与“中庸思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哲学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其伦理化。与西方哲学侧重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中国哲学注重考察人与人的关系。作为哲学,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以人为中心,也都必然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哲学总体上是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考察,可以说其以人为中心是以考察探究自然为重心的“间接”的以人为中心。西方哲学通过关注自然来关心人。东方哲学虽也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却是“直接”以人为中心,由此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可以说,总体上东方哲学关注的重点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东方哲学中只是人与人关系的衍生论域。

中国哲学的宏观特征决定了中庸的伦理化特质。中庸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一直主要作为一种调节君臣、父子、长幼、贫富的道德规范而存在,它维护的是“先王之道”和“礼”。这种“先王之道”和“礼”即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其核心是“贵贱有等”。虽然中庸强调“中”,强调“叩其两端”、“执两用中”,具有灵活性与机动性,但并不意味着中庸作为伦理说教能真正从贵贱、长幼、贫富两端出发。中庸思想的“权”、“变”的灵活性始终服务于“固执中正”之“礼”的鲜明原则性。即君臣、夫妻、父子、长幼的秩序不可动摇。在此原则下,关系可以适当调整,否则,中庸思想便视之为大逆不道,决无“权”、“变”的可能。所以,中庸思想在实质上是维护已有统治的一种道德说教,带有很强的愚民色彩。

这样一种中庸思想虽然有尊长、尊老等优点可以吸收,但作为道德规范,其寻求的是在“礼”之下的社会矛盾的和谐与平衡,从而使民变不逾常,达到贵族统治的理想状态。中庸思想与我国长期的政治、法律、人际关系的泛道德化、社会组织家族化、伦理化有着根本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泛道德化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严重阻碍了以法律化、制度化为重要表征的现代化的进程。所以作为一种有特定内涵的伦理哲学,中庸思想有巨大的局限性,是应予否定的。

作为一种具体的伦理哲学,中庸应该予以否定并不意味着中庸作为一般的思维方式也应予以否定。我们认为抽掉中庸的特定具体伦理内容,中庸即具有了作为一般方法论的意义:中庸思维。中庸思维内涵着对矛盾、对发展的深刻理解,其有关发展原则、策略、主体极地位的思想及其思维框架的特点对我国现代化、对全球化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庸思维强调对“道”的“固执”。“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第一章),“国有道,不变塞”(《中庸》第十章)。从现代意义上讲,“道”即规律、根本。对“道”的“固执”的第一层意义指对根本的“坚守中正”。我们建设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们“固执”的现代化之根本。第二层意义指对规律的固执。事物发展有着客观规律,社会发展也存在客观规律,建设现代化、搞市场经济不言而喻也必须遵守规律。具体而言,现代化过程中要遵守市场规律、经济规律,要符合民心的向背。

中庸思维在坚守中正之道时也强调“权”、“变”,即注意策略的灵活性,顺时而变。中庸思维注重考察矛盾的两个方面,力求全面、均衡、灵活的统一。建设现代化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同时要学会“退一步,进两步”。可以在适当时机吸收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我们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对中庸思维的典范应用,是为了在将来更好地消灭市场(当然这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消灭不平等,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而作的“权”“变”。

中庸思维也强调“兼”,即“兼陈”“兼容”,这显示了中庸思维的包容性。搞现代化就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利的因素、经验、文明成果。中国文明的历程经历了多次的文化融和。可以说没有中庸思维的深层根基,文化融和是很难进行的。同时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融和也对中庸思维的完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文化融和与中庸思维是互相促进的进程。

但中庸思维的“权”、“变”、“兼”是在坚持原则、坚持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庸思维看到矛盾的两点,但始终有鲜明的主体极思想,应该说其两点论是从主体极出发观照对方进而更好地观照反省自身,更好地坚持自身主体地位的两点论。中庸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但也强调“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同上)。中庸注重外“和”时其根基是内“强”。将内在的坚守不移与外在的柔和完善融合于一体的“强”也就是中庸所追求的理想主体格操。建设现代化,不能消溶解构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我国是独立的发展主体,有自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相对独立的地位与发展轨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照搬西方的现代化,不能成为西方的附庸。这也就是中庸思维的“和而不流”“和而不同”。

所以,从深层讲,中庸思维也内涵着对平等观的深刻理解。平等是在有主体地位上的平等。丧失了主体地位也就没有了平等。中庸思维对“道”“权”等的辩证理解正反映了此点。

中庸思维强调“填独”,强调“内圣外王”,从一定意义上讲即内涵着事物发展的动力根本在于内生性的深刻思想。“填独”“内圣”强调主体自身的修养、完善,不正揭示了现代化中我们应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同时也揭示了我们要在任何情况下坚守自己正确的道路与方向。

中庸思维“以分求一”“以别求一”,揭示了矛盾中的对立统一,其现实意义应在于揭示了世界发展的多元与统一的关系。分是必然的,没有分也就没有了“一”“群”。没有世界各国的独立地位也就没有世界文明。世界的发展是各国不同发展道路的整合。世界大同是“一”,一线,同时各国的“分”“别”即多元。以分求一揭示的是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发展道路的一线多元的“家族相似”关系。

最后,从思维框架上讲,中庸思维内涵着“主—客—主”多极主体思维模式的萌芽。苏州大学任平教授在其一系列有关交往实践的论文及其专著《广义认识论》中针对传统主—客两极思维模式系统阐发了主—客—主思维模式的特点、规律(详见任平有关著述)。多极主体模式的提出无疑对当代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认为我国传统的中庸思维中即存在着主—客—主思维模式的刍形。多极主体注重主体极,中庸思维也立足于人与人。多极主体的主导人文思想是在坚持主体地位上的平等观,以我们前面的分析中可看出这也正是中庸思维的一大特点。西方哲学注重人与自然,西方传统思维是主—客两极的框架;中国的中庸思维是人与人基础上的“人—物—人”即“主—客—主”的框架,我们认为这是东方哲学传统一以贯之的思维框架。在我们比较东西方哲学时往往把重心放在观点的比较上,而根本忽视了东西方思维框架的不同之处,这是我们的比较哲学研究应该注意的。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主—客—主模式日益显示出其勃勃生命力,从此意义上讲,这也就是中庸思维、东方哲学的生命力。中庸思维从思维框架上讲符合了全球现代化的进程。

总之,中庸作为伦理思想基本上应予否定,作为思维方式则应予肯定。我们过去对中庸的批判往往把中庸思想与中庸思维混淆起来。马克思主义的有些具体论述可以过时,但基本原理是“永真”的。同样,对中庸也应按此原则加以区别。我们应全面把握中庸,不对中庸作片面表层的理解,真正区分中庸思想与中庸思维。总结中庸思维的特点、规律、框架构成,使其从自发的混浊态走向理论化、概念化。比较中庸思维与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同异将是当代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标签:;  ;  ;  

“中庸论”、“中庸思想”与现代化_现代化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