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计室先生”到“财务总监”的转变_账房先生论文

从“会计室先生”到“财务总监”的转变_账房先生论文

从“账房先生”到CFO之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账房论文,之变论文,CF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留着八字胡,戴金丝边眼镜,身材魁梧,一身皮袍,正襟危坐,手提包里装着好几册账本”,这是叶永烈在《红色起点》一书中描写李大钊假扮账房先生的形象。

说起“账房先生”的称谓,可算是中国的“特产”,由来已久。从中国的小说、戏剧与历史上都可以看到账房先生的身影,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账房先生”已经开始成为社会上不可缺少的经济中介者。他们从一开始就是老板的雇员,担当着老板经济利益的核算,但同时也容忍着老板的猜忌,毕竟他们所接触的是老板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利润。

可以说,“账房先生”从开始就是处于一个尴尬的、矛盾的境地。

中国人定义“账房先生”,认为他是一个雇员,一个接受所有者支配的雇员。他以自身的技能服务于所有者,等同于拥有制造工艺等技能的员工,其所做的事情也只是基于技能本身工作,而不能僭越。在人们的印象中,“账房先生”就是一个拥有记账、结算技术的普通的技术型员工。

如此印象,一直在中国社会中延续。

时下中国的CFO,也仅应是“账房先生”?

“账房先生”之痛

不争的事实,CFO应该是会计行业内技术能力最强的一个阶层。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谢荣却认为,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CFO,总会计师和财务总监都不等同于CFO。

无独有偶,普华永道最近的一份调查得出结论,大多数中国企业的CFO更像是“账房先生”。据了解,普华永道联合专业机构对亚太区400名CFO调查后得出:“在中国,除了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外,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财务职能仍停留在传统的记账阶段,CFO更像是账房先生。”同时,普华永道提出建议说:“面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国的CFO必须成为企业中各业务部门的合作伙伴,提供主动并具有前瞻性的业务分析。”

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在职位上已经到了尽头,薪水已经拿到了最高(相对而言),但是在权力上仍然是一个“账房先生”,最多只是建言。一个不平衡的权力结构,CFO成了一个脱离其内涵的职位。

终归一句话,中国的CFO仅仅是一个称谓,不具有实际CFO的意义。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CFO的职业化道路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现实中,企业内部的一些重大决策,CFO基本没有决定权。当企业利益、投资者利益与企业高管利益冲突时,CFO常常处于两难状况。一些CFO迫于情势,只能选择服从决策者。财权过于集中在企业高管层面,导致高管挪用企业资金等违法行为发生。江苏悦达投资股份公司CFO崔林说:“在我国,CFO的职业化氛围远远没有形成,当企业决策者即CEO要求如何做、怎样做时,CFO多半也只能执行。”

虽然CFO的职位设置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在CFO的工作职能上却存在着较大误区。据ACCA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贵公司最高级别的财务管理人员主要工作是什么时,”13.9%的ACCA会员表示:“记账、编制财务报表、提供财务数据”是其主要工作。而36.0%的会员选择了“向CEO提供财务、业务战略分析”,仅有24.4%的会员选择了“与CEO共同决策”。由此可见,在相当多的CFO看来,目前传统的记账、审账、报账仍是CFO的主要职能。

据悉,按照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rice Waterhouse & Coopers)2000年对全球CFO的调查,当时CFO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战略转型,从传统的财务功能演变成为CEO的伙伴(partner),共同肩负股东的受托责任,一起负责企业的财务报告责任和生产经营责任,CFO应该起到企业设计师的作用。而中国CFO的地位及职责基本定义为“基本、重要、高级”三类。

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前些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接受调查的143家国内企业CFO中,有133个样本企业CFO承担了“重要”财务职能、司库的职能和部分财务总监的职能,比例达93.01%;有121家样本企业承担了“基本”财务职能,占84.62%。调查表明,当时中国CFO承担的职责仍旧以“基本”和“重要”职能为主。

除此之外,在总数71家样本企业中,有近三成的CFO选择了“制度建制和完善”作为其最重要的工作,余下依次为融资、资金管理、内控、投资、协调等各项工作。近半数的CFO选择了“沟通协调能力”作为其首选的能力素质,超出位居第二的“领导能力”近30个百分点。“问题解决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行业经验”等成为CFO们其余的能力选择因素。而CFO首要关注的知识技能为“财务会计知识”。其次,“政策法律法规”、“管理”、“资本运作”、“行业知识”等同样为CFO们所看重。

可以说,中国的CFO离真正成为CEO的战略合作伙伴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部分CFO尚未进入核心管理层,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具体的基本核算和日常财务工作方面,忽略了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更重要的高级财务职能。据分析,由于企业集团成立的时间短且发展速度快,制度建设大大落后于经营发展,这也造成CFO主要精力放在了诸如制度建制等工作上,无暇顾及长期战略规划、财务规划、重大投资项目决策。

而2005年《首席财务官》杂志在国内发起的“2005年度中国CFO生存状况调查”,历时3个月,针对国内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大型国企、外企的CFO、准CFO以及财务总监、高级财务经理人,先后发放5万余份问卷,其中有效回馈问卷1710份。经有关专业机构的汇总、分析、整理之后,形成“2005年度中国CFO生存状况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显示:

首先,位高权不重。本土CFO的权力地位依然处于“位高权不重”的状态。尽管有6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公司的决策层,但能够直接向董事会汇报的CFO仅占受访者的15%,这个数字意味着中国公司治理结构远未形成有效的“信托责任制”,而“信托责任制”失效,恰恰是本土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不充分、不规范造成的。中国CFO在企业里权力普遍偏小,其中,只有22%的受访者表示在全面预算管理上有决定权,高达62%的受访者只有建议权,甚至还有10%的受访者表示在这一问题上“没什么权力”。同时,只有23%的受访者表示在全员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上扮演主导者的角色,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更多地扮演着参与者的角色。

其次,薪微言不轻。2005年4月7日出版的《商业周刊》中一篇文章指出:惠普公司CFO罗伯特·韦曼仅仅在代理CEO短短的52天中就拿到了300万美元的惊人薪水。有了这一参照,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中国CFO阶层目前的薪水状况定义为“微薄”状态。尽管明确表示对自己薪水状况比较不满或严重不满的受访者仅占26%,但中国CFO阶层的薪酬状况基本上呈以年薪10万元为轴心的正态分布形态,其中年薪超过50万元的仅占受访者的7.3%。尽管中国CFO整体薪水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但是他们在企业内的话语权倒并不能因此而小视。有57%的受访者表示,企业一把手决策时会经常征求自己的意见,只有10%的受访者没有机会对一把手的决策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接近7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能够经常参加公司的高层会议,同样也只有10%的受访者被屏蔽在高层会议之外。

第三,温故不知新。在中国CFO主要工作职责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国CFO的工作重心主要还聚焦在传统财务管理上,综合财务管理、税收筹划、风险控制、制定与公司战略紧密相连的财务战略、筹集资金等项职责,均被40%以上的受访者确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职责,而投资业务、与投资人沟通等事务,被列入主要工作职责的比例明显偏低。

所谓调查,也只是一个抽样,不可能全面反映事实,但是可以从中看出端倪。现阶段,我国的CFO确实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这虽然与中国CFO角色定位不明朗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是传统的预算管理和全员绩效考核体系的诸多缺陷投射在公司权力分配上诱发了这一结果。

天津财经大学会计系张俊民教授,对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财务总监十分关注。他认为对财务总监的定位,其配置效率关系到企业利害关系各方。财务总监、总会计师不仅仅是一个称谓问题,它反映了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职责权限制度安排及角色定位的不同认识和做法,依照分权与制衡原理,实施董事会主导模式下的财务总监权力资源配置分层设计可以起到制约“内部人控制”的作用。

张俊民也分析了总会计师的一些难言之隐,如果仅仅强调会计及财务管理工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对“内部人”的助手协助作用的发挥和法律固化,并不能削弱或制约“内部人”控制的权力资源及由此带来的“偷懒”或舞弊行为,甚至会因决策人掌控了总会计师,而更加得心应手地来操纵会计信息。在国有企业或实行总会计师制的企业厂长、经理如任命或撤换总会计师需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这显然是政府在试图解决企业管理者与其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或利益冲突时发挥总会计师润滑剂的调和作用,但是总会计师仍然常作为内部一员与其委托人“斗法”,问题在于前提是总会计师是总经理或厂长的助手,助手如何能够同“首长”对抗?

总体而言,业内人士认为,诱发中国的“账房先生”痛处的原因有三:

一是体制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从体制上看,目前我国政府审批代替市场行为还很普遍,企业的融资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公关的结果,而不需要考虑市场因素。财务总监没有了市场的客观需求,财务总监这个头衔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公司治理结构看,董事会把财务监督和业绩评价的责任托付给了CFO,CFO应当对董事会负责,这是监督制约机制的要求;同时,CFO作为经理执行层成员,在经营方面应对CEO负责,这是效率机制的要求。理想的状态是,CFO应当在董事会和CEO两方面找准角色,达到效率和监督两方面的平衡。但是,目前国内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很多公司的一把手集:CEO或大股东身份于一身。如此一来,CFO要向股东负责的角色也就成为向某些CEO个人负责。公司成了CEO(老板)的“一言堂”,CFO不过是听命于老板的一个打工仔。而反观国有大中型企业,政府仍然拥有人事任免大权,财务高管的选任不由市场需要产生,更多地是由上级任命。理性市场难以形成,CFO也难以根据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国内对财务(finance)和会计(accounting)这两个概念存在普遍的误读。规范的理解是,Financial Controller主要负责会计的工作,CFO则应侧重于财务这一块,主要的职责包括投融资以及企业的战略规划。目前国内大多数财务人员能做到的还只是属于会计范围内的工作。CFO尽管是个全新的概念,但是对这个全新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并未经历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洗礼,也导致了CFO缺位的现象。

三是素质不全面限制了CFO作用的发挥。主要的素质包括战略财务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信息技术能力。

CFO之真谛

CFO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舶来品,带着国际的气息。了解它必须从历史下手。但是首先应当界定,真正的CFO不应是“账房先生”,无论是从什么角度来诠释。也就是说,财务总监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而是公司总经理的左右臂,是CEO的战略伙伴。

财务总监本身的定位应是协助总经理完成组织的整体目标,总经理是公司的理想者、导航员和战略家,而财务总监则将理想形成规划与目标(通过预算),经过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使战略成为成果。同时,协调各部门主管完成各部门自身目标,当各部门目标有冲突时,必须担当协调人的角色,解决问题。从实质上来说,财务总监不仅是公司决策的参与者之一,虽然在公司组织图上他是幕僚单位的主管,但最终还要成为这个决策制定结果成功与否的裁判官(通过绩效报告总结)。

追根溯源,财务总监(CFO)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二战前后,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一般是由能代表国家的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在人才市场上选择总经理,由总经理代为管理,并授权总经理选择合适的总会计师等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经理层,负责管理生产经营。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些高级管理人员作为经理层,在目标、利益、行为等方面与所有者存在很大差异,当双方利益不一致时,经理层往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等等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从而使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所以,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等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出现了一种同时进入董事决策层和经理执行层、被称为“CFO”——“首席财务官或财务总裁”的重要职位。以CFO监督总经理及经理层,以有效避免“内部人控制”保护所有者的利益,满足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监控的要求。随着其在欧洲和亚洲的发展,这种制度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运用,并出现了趋于统一的称谓和不同的职能倾向。

在欧洲,德国CFO将成本控制列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较多地从事财务会计、管理控制及财务监督工作,侧重扮演着财务总监职能角色;英国CFO则倾向管理控制及财务运作,成为仅次于董事长和总经理的重要角色。

在亚洲,日本CFO以财务管理为基础,参与经营管理,主要从事筹措并运用资金、企业兼并等工作,在提高公司效益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较多扮演着专业理财幕僚角色,成为位居CEO(首席执行官)和COO(首席运营官)之后公司的第三官员。

据介绍,美国的CFO引导股东价值创造,安排、设计公司的薪酬结构,并且把它与新的绩效考核指标联系起来,尤其是股票价格,这在美国非常明显。比起亚洲和欧洲的CFO来,美国的CFO认为财务人员最重要的技术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这意味着人的因素是成功的关键。欧洲的CFO目标与美国的有所不同。比如,由于欧洲的股权结构是由机构投资者、家庭、政府、商业和金融伙伴组成,因此CFO对主要的商业交易承担着责任,财务控制情况一般是直接向CEO报告。他们更多地关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特别是工会和劳工组织。不过,相对于美国和亚洲的CFO而言,他们把边际利润放在了首位,并且把减少众多的部门层次和流水线般的报告放在了降低成本的首位。最后,比起亚洲和美国的同行来,未来的三年内,他们会花很多的时间在会计和控制上,或者在他们的CEO身上。而亚洲的CFO更注重于利润(开发市场、顾客群、产品)、提高生产和运营的效率。亚洲的CFO倾向于认为利润是最重要的股东价值的现金流动因,认为融资是兼并收购时最大的挑战。亚洲CFO的工作更多的是放在处理公司层面的各种信息上,把更替过时的财务系统放在首位。亚洲CFO强调了跨文化的差异。然而,在日本和东南亚大量的公司战略管理团队里,CFO的目标依然是传统的和技术性的。

而我国实行财务总监制,原因也比较类似,而且经营者与所有者的背离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数不少的国有企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穷庙富方丈”不胜枚举。业内人士研究认为,究其根本,财务收支管理失控是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在财务收支及管理标准上对企业的投资、筹资、收入分配以及日常经营收支在时间上、数量上实施监控。可见,财务总监制度是针对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而建立的。

有专业人士撰文指出,财务总监制度实际上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它吸收了总会计师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的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弥补了总会计师在职责权限上的局限性和内部审计制度滞后性的缺陷。此外,企业的监事会虽然也是监督机构,但其职能主要是事后监督,人员也并非专职,而财务总监则是对国有企业的整体财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专业专职监督。

财务总监制度有利于维护所有者的利益,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制度下,两权之间的关系应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保证的,因此,所有者有必要对经营者实施适度的监管。这种监管首先体现在对经营者的选择,即选择最适当的人担任总经理;其次是对经营者的重大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的审定和制约。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在两权关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行为失控并存,且近几年来这种失控日趋严重。经营者的行为未受到应有的制约,由此导致国企的种种腐败,因此,规范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关系到国企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现代企业制度能否建立和发展。

从现实上看,目前我国一些非国有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也在尝试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其原因是在企业组织规模和经营规模日益扩大的情况下,由于财务监管的滞后而产生种种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壮大造成了极大的妨碍。许多企业家从自身的经历中以及与同行的管理经验的交流、国外管理经验的了解上,逐步认识到完善财务监管制度的必要性。可以说,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并非完全是来自于国家的指令,也是企业家对整个企业进行有序、有效的财务监管的内在要求。

据了解,在中国目前企业负责财务的高管职务各式各样,既有CFO、总会计师,又有财务经理、财务部长、主管会计等。但调查表明,CFO的职位设置在国内得到了愈加广泛的认同。51.7%的ACCA会员表明,其公司最高级别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头衔是CFO、财务副总的职位,27.6%的会员表示是财务经理。ACCA中国区首席代表陈国良认为,CFO在公司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总体来看,财务负责人在企业经营中地位愈加被尊崇。

“财务总监是一个时尚的职业”,中信华东集团副总张云亭接受《东方企业家》采访时表示。“CFO的任务不仅仅是把财务事项方面理好,”陈国良表示,“在国际上CFO管理范畴不仅包括财务、风险控制、企业战略,乃至人力资源都属于CFO的管理范畴。”

虽然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设立CFO的岗位,但从职能来看,有些企业只是简单地把原来的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换了个头衔,使他们摇身一变成为CFO。业内人士认为,CFO的职责应是“对内完善内部控制,对外做好筹资、投资计划,并进行合理的理财、税务规划。”此外,如协调和保持与投资者的关系、对企业战略进行研究判断都是CFO的责任。

CFO制度发展到今天,在大型公司中发挥着“价值工程师”作用。在公司治理中,从地位方面看,CFO在决策与经营层面是董事会成员(财务正职),对股东或董事会负责;在执行与管理层面是经理层成员(行政副职),对CEO负责。从责任方面看,CFO作为董事和监督者,承担着股东外部受托等法律责任;作为经营者和管理者,承担着对CEO负责的内部经营责任。从协调方面看,CFO要处理好与股东、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社会审计机构等的外部关系;同时,也要处理好与CEO、内部审计机构、财务总监、司库和首席信息官等的内部关系。从职责方面看,承担着对战略的参与、支持、计划及管理,对资源的确认管理、价值创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利益协调,对流程的价值导向创造与控制提供支持性服务,对业绩评价创建激励机制,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并进行管理等职责。从保障方面看,在赋予CEO对董事会决策的统一执行权的同时,也应保证CFO与CEO的相应决策权和独立监督权。从资质方面看,美日等国虽然没有出台强制性政策规定,但通过政府认可并且有法律支持的行业协会效应,鼓励CFO参加资格考试并加入协会,以提高其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规范CFO制度建设。

另外,也必须界定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企业总会计师的关系。有业内人士撰文指出,财务总监和注册会计师都是受投资者的指派和委托,都应对投资者负责,但两者的独立性不同,各自的财务审计报告的作用也不同。财务总监是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工作的,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他相对企业经营者是独立的,相对于董事会是不独立的,因此,财务总监的财务审计报告只对董事会报告,对社会是不公开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经营者和董事会都是独立的,其审计报告要向社会公布。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更具客观性和公允性。因此,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和财务总监的审计报告具有不同的作用,两者不能替代。

而财务总监与企业总会计师的关系,从委派的主体上看,财务总监由董事会或国有资产管理局委托,对上述委派人负责。企业总会计师由总经理任命,对总经理负责。虽然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对企业财务有监管职能,但实践中,总会计师往往受制于经营者,无法真正履行监管职责,而且总会计师来自企业的内部,与经营者的利益是一致的,通常会更多的维护经营者的利益。而财务总监来自于企业外部,又置身于企业之中,他不受经营者的领导,可以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上,为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而对企业进行财务监管。从双方的职责上看,总会计师执行总经理的指令组织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主管企业财务、会计、审计和结算中心的日常工作,为企业内部和外部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并参与企业的财务、经营决策,当好厂长、经理的助手。财务总监不主持企业的财会工作,他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国有资产的营运是否能保值增值,企业账目是否完整、真实,重大财务、经营决策以及企业资金的流向是否符合董事会的决议等等,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审计报告,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鉴于财务总监和总会计师各有不同的职责与作用,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如果不设财务总监,仍采用总会计师单轨运行制,则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者缺位、经营者权力失控等问题就很难解决;如果用财务总监制完全代替总会计师制,那么,财务总监既是管理者,又是监督者,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而不利于发挥经营者的特长,又削弱了投资人的监督,最终使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财务总监制与总会计师制应同时运行。

CFO的职责和定位,众说纷纭,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即CFO是具有全面的财务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规划能力、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战略支持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能够参与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规划中来,成为企业战略制定者之一,并在其中充当重要的智囊角色的管理性财务人员。

进化之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及企业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构建透明可信的资本环境与健康规范的公司治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价值和资源管理、资金和资本运作、评价与控制结合的CFO(首席财务官或财务总裁)制度逐渐受到重视并日益完善。所以CFO制度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中,CFO是CEO的助手,接受CEO的委托全盘管理企业的财务和会计事务,是企业与投资人的沟通人,负责财务、会计、投资、融资、法律等相关事务,其主要职责是将企业经营情况的财务报告传达给投资人,让投资人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

CFO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无可比拟,在设计和实施企业战略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CFO在企业中全面负责财务活动与会计活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FO受聘于董事会,代表所有者利益,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对企业运行进行全过程监控;CFO是企业管理阶层的重要成员,始终以追求和实现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为最高目标;CFO行使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职能和财务决策职能,并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地位得到提高。鉴于CFO的职能与作用非常重要,而现代企业管理的综合性、全局性、战略性增强,我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实行CFO制度。

一条令希望成为真正CFO的人们兴奋的消息目前在业内传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资委下属的中国企业联合会携手,联合在全国开展的财务总监岗位资格培训认证工作于2005年7月正式启动。

据悉,财务总监岗位培训认证对象为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及其高层管理人员,会计师事务所、金融、证券、投资等行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合格者可获得中企联颁发的“财务总监岗位资格证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财务总监职业培训合格证书”、“高级财务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剑桥大学高级财务管理职业资格证书”。

记者也从中国企业管理岗位资格认证培训湖北管理处了解到,湖北首批财务总监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业已正式启动,2005年底已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中国企业联合会进行全国统考。据介绍,财务总监资格培训内容主要为财务分析、公司治理、资本运营、绩效管理等方面;岗位认证分为A、B两类。

显而易见,CFO正向着职业化的道路发展。

所谓职业,在严格意义上是指具有特殊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群体所从事的工作。在国外,最早被称为职业的行当是医生和律师,后来又有注册会计师。这些行当的共同特点就是需要职业者的职业判断。所谓中国CFO职业化,实际上是说中国的CFO群体或工作要和国外同行一样具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年营业额5000万以上的企业有数万家,2000多万财务人员,约有80%的企业高层财务管理人员是基层财务人员出身,早期受的专业教育都是会计、财务等,缺乏从公司战略高度整合财务管理问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而这其中又有95%的财务管理者属于“财会技术人员”,不具备“为商业”的现代财务管理思想。当企业面临改制、重组、扩张等问题时,财务总监通常会显得力不从心,迫切的需要学习先进的国际财务知识和经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多、财务总监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比如如何从财务的角度来管理企业集团和母子公司,如何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控制企业运营中的成本,构建合理的企业成本结构,如何通过购并与重组来完成企业的扩张,如何控制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风险等等。我国财务总监(CFO)成长的一个关键瓶颈就是缺乏思想交流和经验分享以及互相学习、开拓视野的机会与平台。

社会在飞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着严峻挑战,大量外资企业涌入国门,企业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务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尤其是财务管理创新能力,制定企业国际化财务管理战略,如何获得融资渠道,通过联合、收购、改制重组、强强联合等手段壮大规模优势,组建大企业与大集团,以供应链和价值链来增强财务管理能力、市场控制能力和渠道创新能力等是每位财务总监(CFO)和即将担任财务总监的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紧要关头很多企业纷纷不惜高薪(20万~50万元/年)聘请国外财务总监(CFO)领衔担纲,以弥补自身不足。然而,中国与外国存在很大的差异,存在很多的不同,外来的“和尚”很难念好“中国的财务经”。此时,我国企业的财务总监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这就要求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均要提高。我国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股份企业、民营企业,要想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必须有一大批优秀的本土财务总监(CFO),在这一点上没有体制的差别。

东软集团CFO王莉女土认为,中国目前大部分财务总监是从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转换过来的,观念可能还没有转变过来。随着对外开放,企业竞争的加剧,目前已经开始逐步向国际水平靠拢。要想成为合格的企业CFO,首先CFO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对最新的财务知识、财务规则要精通,还要有创新能力、对外协调能力,本身的素质要全面提升。其次是不断学习,尤其是关于经营、管理、领导能力、营销等方面的培养和学习。还要有创新能力,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合乎实际的选择。CFO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广阔的施展空间。如果没有老总的支持,再有能力和想法也不行。她就是得益于老板的支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在目前转型体制下,财务总监可以慢慢来说服企业的老总。在内部,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让企业的领导看到成果,这样接受起来也就更容易。然后再进行大的方案实施。其实CFO也是战略的制定者,一般企业的老总更擅于规划和想像。一个大的战略规划制定出来,但如果从财务上通不过,那也无用。因此,CFO一定要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在保证财务可行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似乎更能考验一个CFO的能力。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曾说:财务总监(CFO)是我国企业正在建立起来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将采取措施提高企业高级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建立起严格的资质准入制度。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企业联合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2002~2005人才发展纲要》,贯彻十六大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联合推出了财务总监(CFO)认证培训,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反响和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工商时报》等权威媒体的关注。该认证为企业财务高管人员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培训教育,包括财务决策与控制、融资与投资、企业并购、重组与公司价值评估等多门课程,很好弥补了目前财务培训和教育中与现实脱节,理论多实践少、针对性不强的缺陷;也弥补了财务管理者受实际工作环境影响,接触面窄、视野不宽的局限性。同时,通过财务总监岗位认证,还可以实现职业自律,强化诚信执业原则,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目前国内经济的发展态势,很多企业面临改制、重组、并购,在这一过程当中,财务管理的作用就更加凸显出来。其他方面,如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实施、税务筹划、利率和汇率安排、资产剥离等活动以及企业的扩张、收缩、出售、破产和清算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财务决策意见。从以上层面上来讲,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独立性越来越强,覆盖面会越来越广,作用也越来越大。

伴随着管理会计学及财务管理科学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正在发生重大转移,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单一的记账变为为企业绩效改善提供专业建议、为各级经理和公司整体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由原来的记录交易逐步转移到投资、融资和资本运营管理等。这种转移使财务管理人员(财务总监)用在通过财务分析促进企业价值增长及协调企业综合发展、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让财务管理人员的角色由传统的着重于财务数据处理的“计数专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者。

财务总监(CFO)认证培训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和高效性。课程设计、师资、教学管理,皆以实际操作为本,其目的是在引进国外最新的财务管理观念、方法和工具,通过系统的培训,造就一批具有全局观念、精通企业理财的财务总监(CFO),以适应企业运营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财务环境,塑造财务竞争优势。在课程设计上,针对目前大中型企业面临的各项财务问题、由行业专家顾问团的精心设计,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操性;在教学模式上,侧重理论知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结合真实案例,师生互动,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由重点大学著名财务会计类教授、五大会计师行和跨国咨询机构高级咨询顾问、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组成豪华的师资阵容。在培训考试上,实行限额认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施考培分离,委托第三方权威考试机构进行考试。

通过参加认证培训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还会与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同行以及专家、教授进行充分交流,缔结友谊,形成人脉,促进合作,成就事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在企业管理系统的其它分支(营销管理、决策管理等)当中并发挥主导作用。

长久之计

趋势使然,我们必须全方位构建CFO体系。

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姜丹、孟庆彬,曾撰文归纳指出我国实行CFO制度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只有这些前提条件达到,才可以将CFO制度体系完整的植入中国企业的发展轨迹中,才能从内部产生绩效。

制度是塑造人们行为最有效的模具,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我国企业要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及能够相互制衡和约束的权力分配和决策机制,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管理思想变成各项具体的制度,把企业发展的压力变成每一位管理层工作的动力,让企业重大决策建立在管理层、决策层集体智慧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依靠CEO一人的意志。在现代企业制度下,CEO事必躬亲的集权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从“分层授权责任制”到“企业整体化授权责任制”明确划分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等的职权范围及相互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各部门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专长。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升CFO地位。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权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任何—个部门和个人的开支都必须纳入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并接受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企业的任何一项重大的投、融资活动都必须经过财务管理部门的可行性论证等。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必须对财务管理工作高度认识和坚决支持,充分肯定CFO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最高权力”;同时也决定必须提升CFO作为“以财务运筹为核心的战略管理者、董事会和CEO决策执行人、企业财产安全的保护者”的地位,将他们与一般的会计、财务人员区分开来。

改善环境,建立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ESO)。针对我国ESO实施中股票来源、股票变现及税收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二者认为,首先应建立ESO法律体系。ESO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发挥其作用,可以适当修改《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允许上市公司持有不超过一定比例的本公司股票专门用于实施CEO、CFO等管理者的股权激励。其次对因ESO产生的税收问题实施特别处理,这样可以充分提高经营者的参与热情,增强ESO的激励作用。最后,ESO激励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个高度有效、结构合理的证券市场,要进一步培育证券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倡导理性投资理念,审慎市场供求,使之向高效、稳定方向发展,促进ESO的激励作用的发挥和企业的发展。

合理界定CFO的职权范围。公司的员工与制衡关系是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制度关系,如果董事长、CEO是一个多面手,能够处理众多业务,则不必配备其他的专业副职或部门主管。发挥CFO在公司治理和企业经营方面的作用必须合理界定CEO、CFO的职权范围,并要求董事长、CEO尊重CFO的权利边界。在瞬息多变的经济社会中,在错综复杂的经营环境中,CEO不须事必躬亲,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各种专业人才的专业特长,赋予他们应有的权利,信任他们的能力发挥他们的特长,尊重他们的权利边界,规定他们承担的责任,明确CFO的责任。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股东和社会监督部门不可能对CFO的各个方面的工作实现有效监督,但是对于许多具备较大确定性的工作,CFO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CFO必须对上市公司财务的真实性负责。如果公司出现了做假账问题,CFO则难辞其咎,必须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加强CFO职业道德建设。加强CFO职业道德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首先应以诚信为目标,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机制。在一个道德意识淡薄,公共意识低下和自我中心突出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位的职业道德。因此,应完善和出台一批相关法律制度,给予CFO以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时,应加大对CFO违法乱纪的惩罚力度,建立民事赔偿制度,提高及会计人员的造假成本,改变当前造假收益大于造假成本的不正常局面。其次,CFO应加强自身的诚信道德意识,CFO的工作兼有会计技术方法与理念并重的特征,大量的职业判断时时受到道德水准的影响和制约,且CFO的工作始终是在种种利益背景下展开的,利益驱动和道德风险始终存在。只有恪守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才能保证CFO的执业质量,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最后,CFO应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加强学习。作为一个合格的CFO,应具备扎实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特别是行业知识、财会知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信息技术及理解与执行国家政策的能力。这就要求CFO不断学习,提高执业水平,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职业胜任能力。

有了基础条件,那么就需要CFO们开始调整自己,适应形式发展,转变观念,不断地学习。如此,一个发力于内部的,拓延于外的制度才可以真正的发挥效用。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CFO田强认为,财务总监自己应该正确的处理监督与稽查的关系、参与改革和遵纪守法的关系、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寓监督于服务中,在有效的监督中提供优质服务)、审计监督与财务总监监督的关系、职务权力和职业责任的关系,才能处理好困扰财务总监在社会与企业、股东与管理层、长期与短期、集体与个人利益等矛盾冲突,树立财务总监的良好形象。除此之外,业内专业人士建议:

首先,CFO必须明确一点,他们不仅仅是财务专家,而且还必须了解和熟悉企业业务。在过去,CFO所关注的或者其职能更多的是在财务管理方面。CFO的角色在发生变化之后,他在企业中的地位相当于二三把手,就像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其CEO和CFO分别是由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产生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对董事会负责,从财务的角度参与决策和执行。一旦CFO具备这样的观念,将有助于其在新的制度下明确自身的定位,并担负起自身角色的任务。特别是对上市企业来说,CFO转变观念,确实地认识到其所肩负的新的职责,致力于为企业资产增值的工作,将有利于公司在股市的表现,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其次,对角色转换中的CFO来说,在担负起更多的责任的同时,应该考虑如何加强专业技能的掌握,以解决各种财务经济问题,并强化其战略决策者的角色,以便顺利完成从传统的执行者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CFO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战略管理、公司治理、财务战略、财务报告、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购并与重组、税收筹划、价值管理与全面预算、审计与内部控制、财务分析与预测、处理IT与财务之间的关系、经管责任与资产管理等。对CFO来说,除了需要具备这些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懂得如何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公司高管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是非分的,而要判断这样的行为,关键得看是否有利于公司的发展、是否符合现行的公司制度和法律。

对在国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来说,CFO熟悉和掌握相应的规则是基础,如CFO应该清楚国内外会计处理规则相同和相异的地方,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因此掌握不同国家的会计要求和不同的报告方式是基础,这就需要CFO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最后,随着CFO的角色转变所肩负着新的职责,CFO还应该掌握相应的方法论,并采用相应的工具顺应这样的转变。方法和工具是不可缺少的,其中信息系统对CFO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关系到CFO在处理事务和参与决策过程中的效率和效果。与国外许多企业相比,我国一些企业在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之后,已经拥有相对完善的业务系统、财务系统等。不过,相对于内部控制和流程管理,我国大多数企业所实施的系统还落后于国外企业。因此,我国企业还应该强化在企业绩效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建设。

结语

企业职位的称谓都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变换的,其内涵也是从本开始延续,经过不断地分支,不断地的专业化。从根本上来讲,内涵的分化产生了称谓的不断更迭,称谓总是要同内涵保持一致的。我国现在虽然到处可见CFO的名头,但是真正的具有同CFO内涵相一致的却是寥寥无几。正如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谢荣所说,中国真正的CFO没有多少。一直以来很多人将CFO等同于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其实这个是已经同CFO真正内涵脱离的CFO称谓。在内涵混淆的情况下同国外的同行进行对比、借鉴,必然产生误解和歧义。古语有云:名不正言不顺。推之则发现名不正则行亦不端,容易偏激,容易误解。

所以,职业化的发展、职业化认证,给这个职业以明确的定位,是现在必须做的事情。从一个官方的、权威的渠道统一口径,这是推进CFO制度同我国企业制度进行融合的起点,将有利于CFO职业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更有利于财务人员定位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指出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最终有利于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建立。

标签:;  ;  ;  ;  ;  ;  ;  ;  ;  ;  ;  ;  ;  

从“会计室先生”到“财务总监”的转变_账房先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