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散在皮肤病中的应用举隅论文_潘等龙1,任永宏1,刘瑜兼2通讯作者

防风通圣散在皮肤病中的应用举隅论文_潘等龙1,任永宏1,刘瑜兼2通讯作者

1.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人民医院 甘肃平凉 744100;2.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妇幼保健院 甘肃平凉 744100

摘要:防风通圣散系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临床中辨证准确,经加减化裁可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本文总结用于瘾疹、蛇串疮 、湿疮、红蝴蝶疮的机理及体会。

关键词:防风通圣散;皮肤病;医案

防风通圣散出自金代名医刘河间著作《宣明方论》,由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子、大黄(酒蒸)、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组成。方中诸药升降开合共求平衡,使汗不伤表,下不伤里,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司人体之开合以应天地之气,内能激发人体生命功能,外可祛入侵之邪,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系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故名曰通圣。本方为解表、清热、攻下三者并用之剂,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笔者在临床中应用防风通圣散治疗瘾疹、蛇串疮 、湿疮、红蝴蝶疮每获良效,现总结如下:

1.瘾疹

张某,男,34岁。主诉:全身密布鲜红色风团伴瘙痒发热1周余。患者两年前因感受风寒,全身出现疹块,瘙痒剧烈,抓之更剧。曾在社区门诊用扑尔敏、维生素C等药治疗,虽有些好转,但仍反复缠绵,未能根治。一周前因食鱼虾之物再度发作,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检查:全身密布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颜色鲜红,压之褪色,瘙痒剧烈,伴发热(体温38.5°C),头痛,口渴,便秘,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为瘾疹。证属表里俱实型。治以解表通里、疏风清热解毒。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药用:防风 10g,荆芥 10g,川芎10g,山栀子10g,黄芩10g,连翘10g,滑石10g,大黄(后下)6g,麻黄6g,薄荷6g,甘草8g,石膏15g,苦参15g,芒硝(分冲)12g,白鲜皮20g,每日1剂,共8剂,水煎早晚分服。服药8剂后,疹块大部分消失,瘙痒症状已基本控制,唯感大便次数增多。原方去芒硝,减大黄用量,加金银花20g,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再服6剂,疹块基本全部消失,瘙痒已除,临床基本痊愈,后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中医学中的瘾疹,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出现瘙痒性风团,骤然发生并迅速消退[1]。本病易诊难治,多由患者禀赋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郁腠理,营卫失和或胃肠郁热,复感风邪,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通达,郁于肌肤腠理而发病。《宣明方论》之防风通圣散通过加减,改成汤剂,从临床观察对慢性荨麻疹的多种证型均有效,对内有郁热,复感风邪,表里俱实,风热壅盛的胃肠实热型尤为适宜[2]。本例患者属内有实热,又有感受外邪所致的表里俱实证,故以防风通圣汤解表通里、疏风清热解毒。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荡热于下,配以山栀子、滑石泻火利湿,使里热从二便而解;更以石膏、黄芩、连翘清解肺胃之热;再加苦参、白鲜皮清热利湿止痒,金银花解毒祛火。全方既清又透,表里同治,从而达到湿化热除毒散的目的。

2.蛇串疮

李某,男,36岁,于2011年8月12日就诊。主诉:右胁肋起红色疱疹伴疼痛5天。患者5天前感冒后右胁肋出现一簇丘疱疹,呈带状排列,颜色红,疼痛剧烈。在西医院经抗炎、抗病毒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查体:身体健壮,面色微红,咽部略红。右胁肋可见呈带状排列的一簇丘疱疹,痛不可触,局部灼热,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痛苦难忍。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质略红,苔黄厚腻,脉弦数。中医诊断为蛇串疮。证属表里俱实型。治以外散毒邪,内清里热。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药用:防风10g,荆芥10g,连翘9g,麻黄6g,薄荷9g,川芎9g,当归10g,白芍15g,白术12g,山栀子9g,大黄(后下)6g,芒硝9g,石膏30g,黄芩9g,桔梗6g,滑石10g,甘草9g,服药1剂后大便通畅,微汗出,自感浑身轻松。随后又继服2剂,右胁肋疼痛有所缓解,红色丘疱疹亦干涸消退。改用防风通圣散每次6g,每日2次,5日后右胁肋丘疱疹完全消退,疼痛消失,病告痊愈,随访未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按:中医学中的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以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病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多见于春、秋季节,患者以成人居多。本病多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此例患者蛇串疮是因素体热盛,复感毒邪,以致火热毒邪蕴积肌肤而成。“火郁发之”,“热者清之”,故治疗应外散毒邪,内清里热,使郁积于肌肤之毒邪散尽,“釜底抽薪”使积结于里之热从下而解。防风通圣散系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此时应用,正契合病机,在病急之时采用汤剂,力量峻猛,直折其旺盛之火焰,待火势已减,再改用散剂使余火渐灭,无反复之虞。

3.湿疮

刘某,男,55岁,教师,2011年6月18日诊。主诉:左下肢出现水疱和丘疱疹伴渗液、瘙痒1月余。1月前左小腿被摩托车擦伤后,即感局部皮肤瘙痒,由于患者饮酒和羊肉等发物后波及全身皮肤瘙痒,左下肢出现小水疱及渗水,心烦口渴,纳食欠佳,小便黄,大便3~5天1次。查体:左下肢可见大片密集小水疱和丘疱疹,有大量渗液。严重处渗透衣裤,局部色黯红,瘙痒难忍;舌质红、苔黄,脉弦略数。西医按“湿疹样皮炎” 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诊断为湿疮。证属血热脾湿型。拟用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凉血止痒为法。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药用:防风10g,川芎10g,薄荷10g,栀子12g,黄芩12g,当归12g,白芍12g,丹皮15g,生白术15g,荆芥6g,甘草6g,芒硝6g,大黄(后下)6g,滑石30g,石膏30g,茯苓皮20g,连翘20g,5剂,水煎服。另用:白蚤休15g、黄柏15g,地榆20g,土茯苓30g,水煎后晾冷湿敷,日1剂。6月24日二诊,经治后渗出渐少,瘙痒减轻。又用上方加生地20g,共用5剂,外用药同前。6月30日三诊,渗出已干,皮损已消,偶感瘙痒。遂用前方去芒硝、加白鲜皮15g,嘱服3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初因外伤引起,发病过程中又过食辛辣鱼腥刺激之物,导致脾胃积热下行,侵淫肌肤而发湿疮。湿重则溢水,热重则痒甚。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先,故药用黄芩、连翘、栀子、石膏苦寒清热解毒、利湿消肿;荆芥、防风、薄荷疏风止痒以解肌表之郁热;生地、当归、丹皮、川芎、白芍清热凉血、滋阴活血不致助湿;茯苓皮、滑石除湿止痒而不伤阴。因渗水日久,易伤阴耗血,白术、甘草、白鲜皮健脾祛湿止痒;大黄、芒硝荡热于下,使邪有出路。外用湿敷之法以达到清热解毒、收敛皮损作用。如此药证相符,配伍合理,内外兼治,故效果显著。

4.红蝴蝶疮

潘某,女,48岁。主诉:全身皮肤出现红斑,面颊部呈蝶形伴浑身不适1周。患者自诉1周前因不慎受凉后引起发热、头痛,在个体诊所退热治疗2天后未见明显疗效,继而出现高热、面部及全身皮肤出现红斑,肌肉酸痛,周身乏力,关节红肿,烦躁不安,夜眠差。患者平素体质较弱,喜食辛辣,舌质红,苔黄,舌边有瘀点,脉沉涩。中医诊断为红蝴蝶疮。证属毒热内盛,瘀阻经络。治宜解热镇痛,活血通络。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药用:防风10g,荆芥l0g,连翘20g,薄荷(后下)8g,生山栀15g,生大黄8g,当归10g,白芍l0g,白术l2g,麻黄8g,黄芩l0g,甘草l0g,金银花25g,全蝎8g,紫草20g,生何首乌12g。每日1剂,水煎服。药进7剂,患者高热已退,红斑渐消,关节红肿明显减轻,精神好转,睡眠好。继服7剂,红斑消失大半,再服20剂后,肤色基本正常,关节红肿消退,活动自如,睡眠如常,嘱患者服药期间,忌生冷刺激性食物。随访1年未复发。

按:中医学中红蝴蝶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多由正气虚弱、情感失调、热毒内盛加之外邪使皮肤功能失调,脏腑气血痹阻而发病[3]。本例患者平素体质较弱,喜食辛辣,致热毒蕴结肌肤,上泛头面,则面生蝶形红斑;热毒内传脏腑,瘀阻于肌肉、关节,则发系统性红蝴蝶疮,防风通圣散中防风、荆芥、全蝎、薄荷、麻黄调和营卫,熄风止痛;紫草、连翘、金银花凉血清热解毒;当归、川芎活血通络;生何首乌、甘草调和气血,解毒消肿。气血调畅,风去燥除,契中病机,故取效良好。

参考文献:

[1]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177

[2]庞皓.程廷仁.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医药杂志,2004(8):14

[3]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45-246

通讯作者:刘瑜 华亭县妇幼保健院。

论文作者:潘等龙1,任永宏1,刘瑜兼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4

标签:;  ;  ;  ;  ;  ;  ;  ;  

防风通圣散在皮肤病中的应用举隅论文_潘等龙1,任永宏1,刘瑜兼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