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学习的企业竞争优势&基于1639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与分析_回归模型论文

基于区域学习的企业竞争优势——基于1,639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企业论文,问卷调查论文,竞争优势论文,家中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学习与企业竞争优势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发达国家对创新的传统认识是“线性模式”的思维,正如R·米 彻尔(Mitchell,1989)把创新的过程比喻为“急速前进的队伍”,即“某人在研究实验 室里提出一个思想,把它交给设计部门进行设计,制造部门根据设计图纸的规格来生产 ,最后,产品拿到市场上销售。”这个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的整个创 新过程都是在企业的内部发生的,而其他企业采用新思想或新产品就是创新的扩散。线 性的模式意味着,信息的反馈遵循这样的途径,即上游的活动,如研发将很少或没有机 会与下游的顾客或客商之间进行交流或相互学习。因此,创新的主要源泉来自于研究开 发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关键在于增加研究开发资源的投入。

然而,近10多年来,线性创新过程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首先,这一理论过于强 调研究开发活动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其次,过于强调创新源泉的内源化,而忽视了外 部知识源泉的作用。再次,线性创新模型将创新放在一个企业内部来孤立地考察,而忽 视其所处环境对创新过程的影响[1,2]。实际上,创新过程是个动态的、非线性的学习 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创新活动是一个蕴涵“干中学”与“用中学”的过程,即创新 主体通过各种“干”或“用”,通过解决生产问题的非正式活动,通过满足特殊顾客的 要求,克服各类“瓶颈”等学习如何使用、改进和生产,从而促进创新者不断调整自己 的决策,以适应变化的事实,最终实现创新目标。同时,由于创新不是一个企业孤立的 行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与外界大量交换信息,因此,研究创新过程必须将企业与 企业所处的环境放在同一系统中进行考虑,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竞争优势的形成要 求与各种和创新活动有关的主体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与学习关系,也就是说,创新在某 种程度上是一个区域的集体努力[3]。正因如此,早在1992年,经合组织(OECD)在其文 件中就已指出,今天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以贯穿整个最终产品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大量不同 的经济主体间的互动和反馈为特征的,即主要依赖于通过企业间技术网络组织的超越企 业边界的“集体学习”[4]。

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区域学习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首先, 根据知识的可传递性,即传递的难度、可用来传递的方式等,知识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 和隐性知识。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观点,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快 速发展,获取信息(显性知识)已变得比较容易和费用低廉了,而选择和有效利用信息的 技艺与能力(隐性知识)则变得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一个企业和国家(或城市与区域) 经济成功的关键在于搜索和利用知识的效率。占据着整个知识绝大部分的经验、技能等 隐含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包含了对问题出现及问题解决的许多感知与直觉,包含着许 多丰富的判断与探求。如果能激发隐性知识,并且通过某种机制,使之能在不同的主体 之间更好地传递、交流与共享,那么隐性知识就能导向问题的解决,就能转化成显性知 识而形成新知识。有效的区域学习可以使生产厂家、供应商、重要的客户以及相关产业 和支持产业交织在一起,技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场合,彼此对 等地交换信息。有的技术如果单独进行研究可能耗费很长时间,但同行的接触可能“一 点就通”。由于人际交往范围广泛,谈话组织不停变化,技术信息就在企业和区域内传 播开来,达到知识资源共享。这种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和合作的无形纽带,就相当于 企业随时随地都在组织集体研究,既增加了经营的“透明度”,同时也是促进企业技术 创新的无价之宝。其次,区域内具有前后向联系的企业通过学习,不仅可以认识到存在 于彼此间的创新缝隙,提出创新集成的方向,而且,前后向的协调与合作为创新集成准 备了必要的资源尤其是知识资源,先创新的一方往往能为有待创新的一方提供必要的技 术支持从而拉动创新。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创新建立在前后向企业的良好沟通与学习上 ,其需求是相对明确的,从而可以保证其商业前景,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创新成果的市场 化风险[5,6]。再次,区域内同行企业间的学习有助于创新的横向集成。由于同行之间 有明显的竞争和利害冲突,因此有意识的合作相对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区域内同 类企业同居一地,同行业相互比较,有了价格、质量和产品差异化程度评价标尺,为了 满足有经验、“挑剔”顾客们的要求,企业要承受竞争压力,这迫使企业要不断进行学 习,也迫使区域内相关中介机构必须随企业和员工的要求相应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才 能满足企业服务和员工培训等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家面对同样一个严峻挑 战或者同样一个诱人的创新机会,却没有任何企业具有相应的资源实力来独立开展创新 活动,那么为了降低风险,学习也会成为这些企业的选择。通过这种合作的学习,同行 企业之间可以分享创新的成果,使各自的价值创造功能都有所提高,从而使所在价值环 节得到优化[7]。

2 基于区域学习的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评价模型

为了把握企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影响要素与程度,2002年,我们受浙江省委、省政 府、省政协的委托,对浙江省各市、开发区的企业进行了问卷和实地调查,先后发放了 3,000余份问卷,最终回收837。2003年3月,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号:702 73043),又对浙江的宁波、绍兴、杭州以及上海、江苏和山东等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 查,回收有效问卷802份有效问卷。至此,总共得到1,639份有效问卷。从问卷调查的 区域分布看,以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为平台的环杭州湾经济区占59.6%,以所在温黄 平原为平台的温台沿海经济区占15.4%,以所在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金衢丽内陆经济区占2 0.6%,其他省市主要分布在青岛、苏州和上海,占4.4%(表1)。本文所用的数据和材料 就是来自于这些问卷调查。

表1 调查问卷的区域分布

Tab.1 Region distribution of question-and-answer survey

附图

企业竞争优势指标体系的选取,既要体现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 性。根据这些原则,本文选取以下6个指标构成企业竞争优势评价的指标体系,即主要 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JZL[,1])、创新的新颖程度(JZL[,2])、拥有专利多少(JZL[,3]) 、后续产品多少(JZL[,4])、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JZL[,5])、新产品产值率(JZL[,6]) 。

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很多,为揭示区域学习对企业竞争优势定量影响,选取以下6 个指标来反映企业学习状况:技术合作程度(JSHU)、产学研合作程度(CXY)、与中介组 织紧密程度(ZJZ)、培训、学习频繁程度(PXCD),同时,考虑了企业R&D投入水平(R&D) 、科技人员比例(KYRY)这两个因素,主要在于这两个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很大, 而且还可以评判学习与R&D投入等因素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力度。在此基础上,对 这些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

表2 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与显著性检验

Tab.2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its sig

附图

注:*,P<0.05;**,P<0.01;N≥1,435。

表2显示,各指标之间大都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鉴于所选择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 着共线性问题,因此,为了消除各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筛选出与企业竞争优势 各指标相关性更好的解释变量,构建了以下模型:

JZL[,i] = Intercept + ∑(β[,j]*v[,j]) + ε

其中:JZL[,i]为第i个企业竞争优势评价指标;Intercept为模型截距;β[,j]为相关解释变量j的回归系数;v[,j]为解释变量j;ε为随机变量(白噪音)。

以0.05的显著性水平,利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10.0 for Windows,用

Stepwise逐步回归方法建立起区域学习与竞争优势提升的回归评价模型(表3)。

表3 区域学习与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的回归评价模型

Tab.3 The regression model for evahtating the promotion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that involves regional learning

附图

注:①表中圆括号内数值为各变量的t检验值;②加黑方括号内为各变量的Beta系数; ③*表示0.05显著水平,**表示0.01极显著水平;N≥1,435。

由表3可知,所建回归模型的F检验值都达到p = 0.000极显著水平,这反映了所建模型 的可靠性;进入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值检验值也是显著或极显著的,表 明各个自变量(学习强度以及R&D投入等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而且, 回归模型ZJL[,1]—ZJL[,6]的Durbin Watson值分别是1.920、1.789、1.749、1.795、

1.639和1.905,表明进入模型的各个自变量的自相关不显著。

为了反映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直接作用的大小,经进一步的计量分析,得到了能够体 现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直接作用大小的Beta系数(即直接通经系数),具体见表3中方括 号内的数值。由表3可知,对因变量ZJL[,1](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直接作用最大的因素 是JSHU(即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与联系紧密程度);其次是培训、学习频繁程度(PXCD); 再次是R&D投入水平。尽管在其他的回归模型中,R&D投入水平对于因变量的直接作用都 很大,但同时,反映学习强度的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作用也非常明显。在学习的 不同形式中,产学研合作程度(CXY)这一变量进入了所有的回归模型,并且都达到了显 著或极显著水平,这说明在所有的学习形式中,产学研合作程度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至关重要;其次是企业员工培训,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的频繁程度(PXCD),这个解释变量 也大都进入回归模型中,而且由Beta系数可知,培训、学习的频繁程度对因变量的直接 影响仅次于R&D投入水平;再次,企业之间技术合作程度(JSHU)以及与市场中介组织的 紧密程度(ZJZ)这两个解释变量也大都进入了回归模型中,并且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 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与联系,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市场中介 组织、政府等的合作与联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并不比企业R&D投入小。这说明,企 业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要素成本的高低和R&D投入水平,而且还取决于本地是否具有知 识的吸收、转化和创新能力,不同主体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重 要因素。

为进一步揭示区域学习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我们选取浙江省杭州市和衢州市这两 个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作进一步研究分析。杭州市是以所在的杭嘉湖平原、宁绍平 原为平台,联结杭州湾西岸地区,依托沪杭甬交通沿线形成的一个经济发达且成长较快 的区域,而衢州市是以所在金衢盆地为中心的金衢丽内陆经济区的代表。在我们所调查 的样本中,杭州市有167家企业,衢州市有107家企业,选取主要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

JZL[,1])、创新的新颖程度(JZL[,2])、拥有专利多少(JZL[,3])作为因变量,技术合作 程度(JSHU)、产学研合作程度(CXY)、与中介组织紧密程度(ZJZ)、培训、学习频繁程度 (PXCD),以及R&D投入水平(R&D)、科技人员比例(KYRY)作为自变量,构建了以下模型:

JZL[,i] = intercept + ∑(β[,j]*v[,j]) + ε

其中:JZL[,i]为第i个企业竞争优势评价指标;Intercept为模型截距;β[,j]为相关解释变量j的回归系数;v[,j]为解释变量j;ε为随机变量(白噪音)。

以0.05的显著水平,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起不同区域基于学习的竞争优势提升 回归评价模型(表4)。所建回归模型的F检验值都达到p = 0.01极显著水平,这反映了所 建模型的可靠性;进入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值检验值也是显著或极显著 的,表明各个自变量(学习强度以及R&D投入等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都达到显著水平; 而且,回归模型ZJL[,1]—ZJL[,3]的Durbin Watson值分别是1.841、1.879、2.204、

1.800、2.036和1.992,表明进入模型的各个自变量的自相关不显著。

表4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学习与竞争力提升的回归评价模型

Tab.4 The regression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promotion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that involves regional learning under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附图

注:①表中圆括号内数值为各变量的t检验值;②加黑方括号内为各变量的Beta系数; ③*表示0.05显著水平,**表示0.01极显著水平;④杭州市:N = 167,衢州市:N = 10 7。

从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所建立起来的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学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 响具有区域差异性。在杭州市,学习各变量大都进入了回归模型中,达到显著或极显著 水平,而且由Beta系数可知,学习对其竞争优势的影响与作用程度超过了R&D投入水平 ,说明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学习与创新,知识的吸收、转化和创新能力较强。具体而言 ,在学习的不同形式中,产学研合作程度(CXY)进入了所有的回归模型中,而且由于

Beta系数很大,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很大;其次是企业员工培训,正式或非正式学习 的频繁程度(PXCD),这个解释变量也大都进入了回归模型中,可知,培训、学习的频繁 程度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仅次于产学研合作程度;而企业之间技术合作程度(JSHU)这个 解释变量没有进入回归模型中,说明尽管企业之间存在着技术合作与联系,但对于知识 的吸收转化和创新效果不明显。

而在衢州市,学习各变量几乎都没有进入回归模型中,只有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紧 密程度(JSHU)变量进入模型中,而且由Beta系数可知,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直接影响也 不如R&D投入大。这说明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主要靠R&D的投 入,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企业与中介组织等相互学习的氛围还不浓,学习的机制还 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而且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企业之间、产学研合作、企业与 中介组织之间存在的合作与学习的效果不如经济发达地区,知识的吸收、转化和创新效 果不理想。

3 结论与相关建议

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个动态的、蕴涵“干中学”与“用中学”的非线性过程,充满了不 确定性。由于创新不是一个企业孤立的行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与外界大量交换信 息,因此,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创新绩效的改进,不仅要求企业增加R&D投入、引进 各类人才,而且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和各种与创新活动有关的主体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 与学习关系。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习,不仅可以加速对创新起关键作用的而又难以 复制的隐性知识的扩散和转移,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促成创新集成的实现, 从而促进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看出,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与联系,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市场 中介组织、政府等的合作与联系和企业竞争优势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这 一实证研究结论与我国学者在理论上的分析是一致的。而且,本文建立了包括R&D投入 水平(R&D)、科技人员比例(KYRY)在内的学习与企业竞争优势提升回归模型,结果显示 ,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与联系,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市场中介组织、政府等的合作 与联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并不比企业R&D投入小。同时,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所 建立起来的回归模型表明,学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经济越发达的 区域,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对学习的依赖性越强。在区域特色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学 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程度与作用超过了R&D投入。这一研究结论值得我国各级政府 关注。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关注R&D的投入,因为它对国家、省、市等不同层次的经 济增长与竞争力提升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要加速科技对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充分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条件。但是限于我国 的经济发展状况,近期内我国不可能对R&D增加大量的资金。据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 代以来,各国在R&D经费占GDP比例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发达 国家中,除英国在1990年代后期外均保持在2%以上。发展中国家印度基本保持在0.7%— 0.8%,而我国R&D经费虽然在总量上增长较快,但R&D/GDP比重仍然很低,而且增长幅度 缓慢(表5)。

表5 各国R&D经费占GDP比重/年/%

Tab.5 The ratio of R&D expenditures in the GDP in some country/year/%

国别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美国

2.72  2.65  2.52  2.42  2.51  2.55  2.58  2.60  2.65  2.76

英国

2.08  2.09  2.12  2.07  1.98  1.91  1.84  1.83  1.87  1.83

日本

2.93  2.89  2.82  2.76  2.89  2.77  2.83  2.94  2.93  3.18

德国

2.53  2.41  2.35  2.26  2.26  2.26  2.29  2.31  2.44  2.46

法国

2.37  2.38  2.40  2.34  2.31  2.30  2.22  2.17  2.19  2.15

俄罗斯 1.43  0.74  0.77  0.84  0.79  0.90  0.97  0.92  1.01  1.09

印度

0.78  0.76  0.79  0.73  0.71  0.72  0.77  0.81  0.86

韩国

1.92  2.03  2.22  2.44  2.50  2.60  2.69  2.55  2.47  2.68

中国

0.74  0.74  0.72  0.65  0.60  0.60  0.68  0.70  0.83  1.0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陈 震等,典型国家R&D经费投入比较研究,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3.5。

因此,一方面,我国要加大R&D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其占GDP的比重,以满足我国科技 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应当注重学习型区域的营建,促使企业竞争优势 的形成,从而提升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竞争力。为此:①建立企业学习网络。在新科学 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源于其静态的相对成本优势,更重 要的是取决于其动态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因此,企业为了提高其竞争能力,除了增加

R&D投入、引进人才外,还必须建立起企业学习网络。尤其对于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 、技术和人才的限制,取得突破性创新的能力较弱。但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学习网络 带来的经验和技术的交流来获得渐进式的创新。如浙江温州俊尔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与 众多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加强了企业间的相互影响,加速了知识、信息的传播。通过 组建企业学习网络,可以将外部的信息、知识内部化,活化企业的内部资源,提高企业 的知识构建能力和组织竞争能力。而且,长期稳定的企业学习网络,会使企业间、企业 与高校或科研单位建立一种信任和互惠关系,这种信任和互惠关系会强化学习主体间的 相互作用,推动创新主体合作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同时通过企业联系与协作,使企业文 化互相融合,创造出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和区域文化氛围。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学 习机制。经济全球化为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本和廉价劳动力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但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不仅取决于区域内的技术等显性知识,更关键 的是区域内人们的创新思想、高素质人才特有的创新能力等隐性知识。在一些落后的区 域,即使将先进的技术扩散于当地,但由于区域内缺乏使用或消化吸收的知识或技术载 体,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往往难以生根、开花,有时甚至可能腐烂变质。因此,伴随着区 域经济集聚模式和动力已经从主要注重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降低运输成本转向注重区 域创新环境和企业之间的交互式学习、知识与信息和人才的顺畅交流、产业簇群的协调 发展、社会资本的有效供给等方面,应当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学习机制。③发挥 政府职能,培植区域创新环境。企业的学习和创新活动总是根植于特定的地方创新环境 中的,这种地方环境不仅是物质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等经济方面的,更重要 的是社会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创新环境的建立,要依靠地方各种行为主体协同作用,如 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个人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因为单个企业不 能支配创新的全过程。作为地方政府,应探索和实践依靠内力发展地方经济的道路,培 植区域网络,建设区域创新环境,立足于区域内行为主体的协同作用而发展经济。从培 植创新环境的角度出发,政府在引进新的项目、发展新的产业时,应从增强区域产业创 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开发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并注重企业联系和企业横向结网,增 强区域内生发展力量;在引进外资和技术时,应着眼于增强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和水平 ,鼓励资金投向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而不能仅关注开发了多少个新的产业部门和项目。 因为,没有持续的创新和学习能力,现有的产业和企业的优势会随着竞争的发展而出现 新的衰退。因此,政府的政策重心不能仅仅局限于弥补市场失效,而应转移到培育区域 创新体系方面,通过营造适宜于创新的环境,促进企业、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中介 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共同学习机制,以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 ,从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修复日期:2004-12-16

标签:;  ;  ;  ;  ;  ;  ;  ;  ;  

基于区域学习的企业竞争优势&基于1639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与分析_回归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