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暗材料”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_政治论文

论“黑暗材料”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_政治论文

浅谈“阴暗素材”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浅谈论文,阴暗论文,素材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导致数千名婴幼儿患泌尿系统结石病的骇人事件;频繁发生的矿难下无数矿工生命消逝的残酷现实以及背后官商勾结的惊人黑幕;凶徒杨佳上海袭警案导致六名民警死亡的血腥事实;“藏”独分子拉萨暴乱和疆独分子恐怖恶行的残忍与暴力;河北唐山市黑恶势力犯罪团伙首领杨树宽担任政协委员的惊天丑闻;哈尔滨6名警察殴打一名大学生致死的惨剧;歌手臧天朔因涉黑案及聚众斗殴命案被捕的痛心事实;前上海市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陈良宇滥用职权及受贿被判刑;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突出问题的青少年自杀现象;触目惊心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珠海个体司机因厌世而故意开货车撞人致24人伤亡以报复社会;歹徒行凶或有人求助时众多市民冷漠无情地充当看客;网络恶搞英雄模范人物、颠覆严肃历史事实,引发庸俗文化“热潮”……

源源不断的新闻,层出不穷的现象,日益沉重的心灵!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不是个问题!讲还是不讲,这却是个问题!相对于中学政治课的课程性质,这些现实事例显然都是典型的消极材料,亦即“阴暗素材”。基于长期以来意识形态至上主义氛围中政治教学思维的惯性作用,“不讲”成了绝大多数执教者的“最稳妥”选择,因为这样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若真是这样,政治课的启迪、反思与警示功能哪里去了?政治教师的社会良知和正义感哪里去了?

事实上,如果能正确处理好“阴暗素材”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那么对新课改下中学政治教学蕴涵的深化与拓展无疑是积极的促动。

一、直面正视“阴暗素材”,充分认识“光明意义”

“阴暗素材”是社会现实中各种消极现象或案例的综合体现,它之所以被众多政治教师认为不能登政治课的“大雅之堂”,是由于其内在表现的挑战社会体制、违背道德伦理、冲击法制精神等反人文和反社会性特征,这似乎和中学政治课教育宗旨是背道而驰的。这种传统观念实际上意味着教师在以理论灌输者的角色替学生担忧、代学生思维、帮学生学习,而学生想当然地被认为是“阴暗素材”的“间接受害者”,由此可能会导致不良言行的产生。

果真是这样吗?难道完全选用正面现象和实例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生价值观都积极提升吗?难道“光明素材”就必然没有“阴暗效果”吗?事实上,在网络传媒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社会,在网民人数已超越美国而居世界首位的当今中国,学生们轻易便可了解到大千世界的纷繁资讯。要想在课堂上对学生“报喜不报忧”,故意屏蔽“阴暗信息”,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幼稚无知的,学生显然会因“所学”与“所见”之间的反差以及不敢真诚面对学生的老师而产生“失望受骗”感,对政治课的抵触情绪当然会生成。此刻,政治课的公信力何在?教师的威信何在?

与其充当判官去回避,还不如直面正视客观存在的“阴暗素材”。以广阔的视角、多角度的逆向思维、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重新审视“阴暗素材”,以其和知识观点的链接性为切入点,充分认识并开发其“光明意义”,化消极影响为积极作用,是执教者的职责与义务所在。

当执教者在“阴暗素材”与知识观点构成链接的契合点上,勇于承认学生的疑虑而不是故意视而不见,主动引领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或从内因、外因或从国内、国际等多重视点,对“阴暗素材”的反人文与反社会性现象予以全方位解读,而不是予以简单的、粗线条的、空洞的理论压服时,“阴暗素材”中潜含的建设和谐社会、追求公平正义和促进人文关怀的正面情感价值观,以及基于此而拓展的课程内涵就能在水到渠成中自然显现,“阴暗素材”的“光明意义”由此而展现出其暗藏的“魔力”。

二、合理运用“阴暗素材”,有效提升课堂价值

原则上,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阴暗素材”都可以成为课堂上教与学的“读本”,但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读本”的效用,执教者应善于把握从“阴暗素材”展开多重知识点的基本环节,合理选取运用不同类型的“阴暗素材”,从而使课堂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1.通过解析“阴暗素材”引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增强

以“阴暗素材”带来的心理冲击力和震撼性为契机,教师通过多层面的设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在此过程中带动学生对社会现象去伪存真的观察领悟能力和对知识观点的概括提取与归纳能力的提高,由此将基于“阴暗素材”而产生的心灵震动转化为学习中的思维震撼,从而推动学习能力的增强。

例如,经过新闻媒体连番报道而使国人震惊到几乎麻木的“三鹿奶粉事件”和无法抑制的频仍的“煤矿事故”,基本上是属于性质相近的“阴暗素材”,其“阴暗指数”可谓“名列前茅”。执教者可以对构成该类“阴暗素材”中的各个相关环节予以递进式设问,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互动式学习途径提升主动学习意识,在此过程中经受思维拓展的洗礼。从经济视角学生归纳出的观点有:我国应完善和健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应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在加快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从政治视角学生归纳出的观点有:积极行使监督权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表现;利用媒体等合法途径行使监督权是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渠道;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是政府和公民的共同责任。从文化视角学生归纳出的观点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从法律视角学生归纳出的观点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国家法律保护;坚持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必要保证;人人都应守法、护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社会视角,学生归纳出的观点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不成熟、不完善;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人必须参与的系统工程……

正因为“阴暗素材”的涉及面广,思维链接点多,学生在分析归纳知识观点的探究研讨性学习中,其现象解读剖析能力、开放式思辨能力和自主知识建构能力的提升就在水到渠成中成为自然而然的积极效果。

2,通过反思“阴暗素材”引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阴暗素材”往往在事件的反人文性和反社会性表征上使人产生失望、愤慨、憎恶、悲观、郁闷等消极情绪,在这个关键的临界点上,执教者应善于带领学生深层反思“阴暗素材”,在获取感悟与启迪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走出情绪与认识的误区,从而引领学生走向积极情感与人生价值观的升华之路。

例如,“藏独”势力策动暴徒在西藏拉萨进行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以及“藏独”分子暴力阻挠北京奥运火炬的境外传递,曾是2008年上半年的反面焦点新闻。针对这一“阴暗素材”,执教者可以感同身受地认同学生所表达的愤怒和震惊的情绪宣泄,但不能由此放任导致“偏题”,而应在学生消极情绪的临界点上,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得出“藏独”分裂势力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图谋以及少数西方国家反华势力对中国的敌视是该事件发生的内因和外因。于是,学生关注该“阴暗素材”的消极情绪自然转向对在事件中果断平息暴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当地政府及武警官兵的由衷敬意上,以及转向以残缺之身勇斗“藏独”分子、誓死保护奥运圣火的残疾运动员火炬手金晶的感动之情上,由此,积极健康的情绪氛围在课堂上逐步生成。维护祖国尊严、荣誉和利益的爱国主义情感,捍卫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感,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和丑恶势力作斗争的正义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责任感,于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

事实上,不需要理论说教,不必灌输大道理,通过引领学生对“阴暗素材”的深刻反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内心的升华以及由此对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指引作用,就成为政治(思想品德)课堂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动态关注“阴暗素材”,着力拓展课程蕴涵

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材一般一年修订一次,其间编著者会根据一年来国家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适时对教材内容作适量增减,以做到“与时俱进”。然而,中学政治课程特征决定了教材文本很难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社会现实永远处于动态生成的进程中,而政治教材读本相对而言仍处于静态过程中。以“静态”的文本去体会“动态”的现实,这种因滞后性而造成的观念落差对学生而言是无法避免的。更何况,由于初级阶段我国体制不健全而导致的“阴暗素材”时而会冷不防跳出来“兴风作浪”,成为和谐社会大乐章下的刺耳杂音,这种状况客观而无奈地存在着,因而对中学生感官的冲击和思想的震动也就消极持续着。

和时代脉搏同振,与社会现实共融,是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永恒的课程特征和永葆活力的基石。因此,以“动态”的现实去丰富“静态”的文本,以对“阴暗素材”的动态关注去拓展课程资源的教学蕴涵,就成为实施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必然要求。

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自我新形象》教材文本中,编者意图以对明星崇拜现象的正确认识来引导初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完善自我形象,但实际效果却不佳。因为教材中传达给学生的观点几乎全是明星的积极面,诸如“明星有美丽的外表、大方的举止,有高超的专业技能、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高尚的人格”等,关于消极面,只是不痛不痒地点到“人无完人”一词,仅此而已,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教材在帮明星做“广告宣传”。现实如何呢?著名歌手臧天朔与黑恶势力有染并聚众斗殴置人于死地,影视明星李亚鹏光天化日之下追打记者,北京奥运会冠军王皓酒后殴打保安,著名女星邓婕代言“三鹿”问题奶粉拒不承担责任……这些不争的事实已在不少“追星族”学生中产生了毁灭性效应,不少原本“光彩夺目”的明星已由于“阴暗的另一面”的暴露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崩盘”。此时,教材文本中过于片面的观点、无关痛痒的语言、遮遮掩掩的表述,显得多么不合时宜!学生对此感到别扭疑惑,教师对此感到幼稚可笑!事实上,在为艺德高尚的明星喝彩的同时,执教者应光明正大地引导学生正视部分道德败坏、品格低下的“明星”的“阴暗言行”并理直气壮地予以谴责,这不仅对教材观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而且逐步养成了学生的辩证思维习惯,同时学生的理想与价值观也得以在揭示“阴暗素材”获取的警示中逐步奠基并成为自己自觉行动的指针。

对“阴暗素材”的动态关注,是执教者的职业敏锐性和社会正义感所要求的,它与教材文本间形成的互动体系,使教学资源始终处在与时俱进的动态生成中,政治课的启迪与警示功能在日积月累中持续显现,从而有效推动了课程蕴涵的拓展。

“阴暗素材”在中学政治课程中的运用既是陈旧的话题,也是敏感的新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运用“阴暗素材”问题的不同态度构成了教师执教理念的分水岭。教育工作的良知告诉我们,再也不能为片面追求中高考政治成绩的提高而一味营造看似“光明”实质低效的教学氛围;再也不能为追求公开课评优课的好名次而故意在欢歌笑语的“虚伪”课堂上去迎合同行们心照不宣的“约定”;再也不能为“好心”掩饰“所教所学”与“所见所闻”间的反差而不负责任地剥夺学生的知识求真权!

坦然正视“阴暗素材”,有效发挥“光明效应”,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是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执教者在新课程下变革教学理念与提升素质能力的积极体现,也是政治课再现其精彩魅力的重要突破口。

标签:;  ;  

论“黑暗材料”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