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义动词到零形语素:“连”省略的制约、效果与动因论文

从实义动词到零形语素:“连”省略的制约、效果与动因*

段 继 绪1,2

(1.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234;2.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454003)

摘 要: 依据句法-语义制约关系,将“连……都/也……”格式中“连”的省略分为三类:必须出现;可有可无;自由省略。“连”的省略对语用表达功能差异造成影响,主要体现在语义显豁性、强调强弱性、语体倾向性和语言简洁性等四个方面。“连……都/也……”格式的定型与语义的凝固、“连”语义虚化与句法羡余、高频使用与语言经济性等因素是造成“连”省略的关键动因。从语法化序列看,由于汉语没有屈折形态变化,“连”不可能成为形态成分。如果也不能成为构词成分,“连”只能走上零形化道路。

关键词: “连”的省略;句法制约;表达差异;动因

一、引 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到类似下面句子:

(1)随便选了上面的那几份通知来面试,其余的绝大部分材料也许看都没看(连看都没看)就束之高阁了。(《商务汉语金桥——中级阅读》)

于是,被留学生问到有无“连”字的差别问题。查阅文献发现,既有成果大都指出,口语中“连”常常省略。诸如,吕叔湘指出:“用‘连’字的句子‘连’字可省,不用‘连’字的可加”[1];王力指出:“‘连……也……’式的‘连’字往往可以不用,单用‘也’字”[2];朱德熙同样指出:“格式里的‘连’字都可以去掉,意义保持不变”[3]。此后,不少学者也提及类似观点① 参见周小兵《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0年第4 期,第258-263 页;洪波《“连”字句续貂》,《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第55-63页;刘丹青《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1-12页;曹秀玲《再议“连……都/也……”句式》,《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第17-20页;袁毓林《试析“连”字句的信息结构特点》,《语言科学》,2006年第2期,第14-28页。 ,但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关于句式中“连”的省略与语义的制约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表达功能差异,迄今未见有文献进行专门深入考察。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尝试探讨“连”字省略的句法-语义制约机制、对比分析“连”省略前后的表达功能差异,并从语法化视角揭示“连”的省略动因。

本文语料主要来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和人民网等网络媒体,均已标明出处,少数长句略有删节。例句原文中有“连”字并且可省略的用()表示,原文无“连”可以添加的用[ ]表示。“*”标示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用例,“?”标示语感接受度较低的用例。

二、“连”省略的句法-语义表现

“连……都/也……”格式中“连”字可以省略,意义保持不变。但是,考察发现,“连”的省略并非完全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句法-语义关系制约。根据“连”的省略对句子合法性的影响,可将其分为“‘连’可省略”与“‘连’不可省略”两类;根据省略对语义产生的影响,又可将前者分为两种情况:“‘连’可省略,语义不同”和“‘连’可省略,语义不变”。

(一)“连”不可省略

“连……都/也……”格式中,“连”的省略可能对句子合法性造成影响,表现为四类情况:“连”后接成分“一(半)+量+名”结构中最小量数词“一(半)”隐含时、“连”与部分修饰性副词共现时、“连”字前后成分为同构或同类时和句法成分重度较大时,“连”的省略往往受到制约。

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中有关物质的测定及杂质定性研究…………………………………………………… 刘荷英等(16):2208

1.最小量数词隐含的制约

当“连”后接成分为“一(半)+量+名”结构时,如果最小量数词“一(半)”隐含,“连”往往不能省略,缺少数词的“量+名”结构不合句法,无法独立使用。例如:

(2)当了十几年兵,连个媳妇(*个媳妇)都娶不上。(老舍《茶馆》)

李宇明认为,“最小数量+名+都/也+否定”是表达强调的格式,强调表达分为六个等级① Ⅰ型:连+一量(名)+都/也+否定或连+(一)量名+都/也+否定;Ⅱ型:一量(名)+都/也+否定或(名+)一量+都/也+否定;Ⅲ型:一量(名)+否定;Ⅳ型:否定+一量(名)或(名+)否定+一量;Ⅴ型:名+都/也+否定;Ⅵ型:否定(+名)或(名+)否定;Ⅰ的强调程度最高,Ⅵ的强调程度为零,即为一般的陈述式。从Ⅰ到Ⅵ依照强调程度的高低,形成连续性序列:Ⅰ>Ⅱ>Ⅲ>Ⅳ>Ⅴ>Ⅵ。参见李宇明《“一量+否定”格式及有关强调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第68-75页。 ,“连+一量名+都/也+否定”格式的强调义最强,其中“一”可以省略;“一量名+都/也+否定”强调程度次之。如果将“连”“一”同时省略,强调表达格式无法成立。例如:

(3)你说我们俩有什么猫腻呀,我连句话(*句话)都不跟她多说。(电视电影《北京人在纽约》)

例(2)中“连个媳妇”和例(3)中“连句话”分别是省略最小量数词的表达,如果省略“连”,会形成“量+名”结构,无法独立作为句法成分,故“连”字不可省略。

(10)可是现在他们别说跟我讲一句话,就连半个字(*就半个字)都没有,因为他们看不见我呀。(翻译作品《十日谈》)

2.副词共现的制约

当“连……都/也……”格式前有修饰性副词共现时,“连”的省略受到制约。常见的共现副词有单音节副词“就”“竟”等,也有双音节副词“甚至”“居然”“竟然”等,用以加强格式的强调语气。

任玉华从音节数目与韵律的角度提出,“就”、“竟”等单音节副词和“连”搭配使用时,“连”不能省略;和双音节副词搭配则不受限制,如“甚至”、“居然”等。② 参见任玉华《汉语“连”字句预设的主观量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3期,第170页。 “双音化是汉语语法史上最重要的五个变化之一。”[4]从近代汉语韵律变化看,确实存在任文所指出的倾向。但考察发现,同为单音节副词的“竟”和“就”,情况却迥异。当单音节副词“竟”修饰时,“连”并非不能省略;当单音节副词“就”修饰时,“连”则不能省略。我们认为,“连”与修饰性副词共现时,省略与否并非完全由韵律所决定,而与副词本身的语义特征也关系密切。无论是单音节副词“竟”,或是双音节副词“甚至”“居然”“竟然”等词语本身具有[+出乎意料]语义特征,常常用于反预期语境,这些特征蕴涵被修饰句语义特征,与“连……都/也……”的反预期语义相互融合,“连”字常可省略。例如:

(4)大前天早晨,轮她值班,她一晚上失眠,快天明时才睡着,竟然连闹钟(竟然闹钟)都没吵醒她,结果广播时间整整推迟了十五分钟。(路遥《人生》)

“您送我去澧州中学吧。”看她露出一丝窘意,我打住调侃。这么晚去澧州,她有些迟疑,对我一番上下打量,在确定我不像个坏人后便把犹豫和不决抛进了澧水河。

(5)可能是谁家上告了,暖暖哽咽着答,你说我的眼为啥就瞎成那样,连骗子都认不出来?开田那天问我要不要那除草剂,我竟连想都没想(竟想都没想)就点了头了,我后悔呀!(周大新《湖光山色》)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

(6)一位日本摄影记者曾拍了两卷李昌镐下棋的照片,冲出后一看,72 张照片竟然表情(竟然连表情)都是一个样,让日本棋界顿感此“神童”确实深不可测。(《人民日报》1995年)

(7)致庸回望着她那双如水如梦般清媚的眸子,一时间竟一个字(竟连一个字)也说不出口。(电视电影《乔家大院》)

(8)唐朝的很多王公将相,甚至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甚至连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都出身于少数民族。(当代《CWAC》)

例(4)和例(5)中,副词分别为双音节“竟然”和单音节“竟”,文中的“连”都可以省略,不影响合法性;例(6)、例(7)和(8)中,副词分别为“竟然”“竟”和“甚至”,原文中并无“连”字,但都可以添加且不影响合法性。修饰性副词中,既有单音节副词“竟”,也有双音节副词“竟然”、“甚至”等,但都具有[+出乎意料]语义特征,和“连”字句的反预期语义融合,“连”的省略较为自由。值得注意的是,当三音节词或短语“没想到”等修饰“连”时,虽并未形成[2+2]的双音音步,“连”依然可自由省略。例如:

(9)“猪八戒败阵”:讽刺的是假冒伪劣商品。画中的八戒所以败阵,就因没想到连他用的钉耙(没想到他用的钉耙)也有假冒伪劣的。(《人民日报》2000年)

通过表1可知,《人民日报》(1993/5月)中,“连……都/也……”与“……都/也……”的使用比率各占50%;《1982年北京话调查》中,前者的比率占38.5%,后者占61.5%。由此可知,书面语体中“连……都/也……”使用比率并未明显高于“……都/也……”但口语语体中,省略“连”的“……都/也……”使用比率明显高于“连…都/也…”语料统计结果表明,两者在语体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例如:

式中第一项反映了混凝土的抗劈裂承载力,第二项反映了混凝土榫的抗剪承载力,第三项则反映了贯穿钢筋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对试验数据和公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见表2.

今年下半年,我国车市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3.4万辆和238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0.1%和11.7%。前10个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82.6万辆和2287.1万辆,同比下降0.4%和0.1%。这也将是中国车市连续28年增长之后的首次负增长。

(10')可是现在他们别说跟我讲一句话,竟半个字(竟然半个字)都没有,因为他们看不见我呀。

综上分析可知,韵律制约固然是重要因素,但“连……都/也……”格式具有语用反预期语境义,修饰性副词的语义特征也是制约“连”省略的关键因素。

财务资金每年核算量以亿元为单位的增加,使得高校财务部门报账业务量剧增,在高校财务人员短时间难以扩容扩编的情况下,“报账周期冗长、报账任务繁重、报账政策多变”问题日益突出,报账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工作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一方面是工作量与人员编制的矛盾,出现因财务事项激增,财务工作对象的多元化,新业务的不断增加,财务人员配备不充足,导致财务工作者的工作压力随之增大,甚至不堪重负,造成专业人员流失;而另一方面,业务处理与服务体验的矛盾,报账师生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报账事务,各个部门主管领导对于频繁琐碎的审批签字也很反感,因报销问题引起的矛盾日益尖锐。

3.主宾语同构或同类的制约

1.坚守“忠诚担当”。要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事业,努力担负起国家和企业赋予的职责,在本职岗位努力奉献,争创佳绩,使国企员工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骨干力量。

当“连”字前的成分与后接成分为同一结构或同一词类时,“连”的省略受到制约。如果“连”前面有句法成分,并且和后接成分的结构或词类相同,“连”一般不能省略,否则两个成分可能被误认为是并列或者联合结构的同一个句法成分,从而导致语意不明或者歧义。例如:

(11)秀芳有点抱怨地说:“我怎么会有他的地址?他连你都没给(*他你都没给),他会给我?我不晓得你们两个人在搞什么鬼——”(当代文学《山楂树之恋》)

(12)但是他的稿费收入连他的家庭人口都养不活(*他的稿费收入他的家庭人口都养不活),而要靠恩格斯和其他朋友的接济。(《百度新闻》2014-09-19)

例(11)中,“连”字前后的代词“他”和“你”分别充当主语和前置宾语,“连”的省略可能造成语意不明;例(12)与此相类。

最后,车载光伏远程控制空调的使用更加便捷。从结构上看,汽车太阳能空调是比较简单的,主要包括制冷部分、太阳能电池以及控制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而且着三个部分在技术上都比较成熟,已经可以满足大规模应用的要求。另外,车载光伏远程控制空调在安装和使用上也比较方便,不但新投入生产的汽车可以用车载光伏远程控制空调取代传统的汽车空调,而且已经生产出来并投入使用的旧车也可以进行制冷设备的升级,可以很方便地装上车载光伏远程控制空调,而且其使用效果也不会受到影响。

4.句法成分重度的制约

(五)飞翔状的圆雕玉鸟。在反山、瑶山遗址共出土5件,这些玉鸟均作展翅高飞状,头部有尖喙、大眼,两翅展开连成半月形。腹部和尾翎或长或短。鸟的腹部均钻有牛鼻状的隧孔。出土时均位于墓主人的下肢部位,其寓意十分明显,那就是墓主人能骑着飞鸟飞腾。这种寓意与神人兽面纹的寓意是完全一致的。

当“连”介引的句法成分重度(信息成分长度或者结构复杂度)越大,“连”一般越不宜省略。陆丙甫从语言共性角度指出:“‘重度-标记对应律’即是一个成分越长,或内部结构越复杂,就越需要带上一个标示其句法地位的标志。”[5]我们赞同陆文的观点,从语言信息结构看,主位信息和述位信息容易被较长或较复杂的句子成分阻断,需要标示一个标记,以保证语言信息能够流畅传递。另外,陆文也指出,就句法成分长度跟标记的相关性来说,仅仅体现为一种大致的倾向,即长度到底大到什么程度才需要带标记,并无明确标准,该共性规律仅为“语用性”落实① 参见陆丙甫《重度-标志对应律——兼论功能动因的语用性落实和语法性落实》,《中国语文》,2011年第4期,第293页。 。例如:

(13)由于美国独立运动战争不能靠征税支持,各州政府又很穷,所以只能靠借债。在连大陆会议政府、十三个州政府自己(?在大陆会议政府、十三个州政府自己)都不知道未来靠什么收入来还债的情况下,独立运动居然能连续六年发债,这当然是奇迹。(当代《CWAC》)

(14)刘招华是连语言缝隙里的一丝一毫的漏洞(*语言缝隙里的一丝一毫的漏洞)都不肯放过的。(对话《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

例(13)中,“连”后接句法成分较长,虽并非绝对不能省略,但“连”省略后接受度明显降低,体现出语用上的选择性。例(14)中,“语言缝隙里的一丝一毫的漏洞”结构复杂,句法成分重度大,需要“连”标示其句法成分的地位。“连”不能省略,否则句子不合格。

(二)“连”可以省略,句子合法

通过例(25)a 与例(25)b 的对比发现,焦点标记词“连”能够使强调义更加凸显,“连……都/也……”格式的强调程度强于“……都/也……”格式。

无论单句还是复句,“连”都可以自由省略,不影响句子合法性,且语义基本没有差异。我们发现此类语料中,“连”后接成分大多为离合词或者结构较为凝固的格式,“连”的省略是自由的。刘丹青将此类称为“非典型连字句”,并指出“连XP都/也VP”中,“连XP”的主要类别包括离合词类、语义抽象类、同现或语义限制类、非极端等级类、语用因素类等五类。② 参见刘丹青《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1-12页。 我们在刘文基础上进行调整,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类:

第一,“连”省略后,造成领属或同位关系。“连”字省略后,导致其前后的名词或者代词形成领属或同位关系,虽然句法合格,但可能造成语义差异。例如:

(15)他连这本书的作者(?他这本书的作者)都说不出来。(引自张斌② 参见张斌主编《现代汉语描写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605页。 )

(16)工作辛苦、工资又低,她的学校连老师都留不住(她的学校老师都留不住),员工来来走走,不变的只有一个“胡阿婆”。(《人民网》2015-01-02)

例(15)(16)中,“连”的省略不影响句子合法性,但是“连”的省略会造成“他”与“这本书”“他的学校”与“老师”的语义关系发生变化,导致语义表达的差异。

第二,“连”省略后,造成“都”的多义性。当“连”后接名词含有复数义或者可分割性时,省略可能造成歧义。歧义产生根源是“都”的多义性,“都”既可以理解为语气副词,也可以理解为范围副词。但是,后接名词为单数义时,则不产生歧义。例如:

从2012年开始,轰动教育界的MOOC教学出现了,让比尔·盖茨的预言正逐渐变为现实。在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于2014年成功自主研发的、中国最高水平的大学慕课联盟“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发布。目前已有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等一流高校的1 800多门精品公开资源共享课程上线,让学生自主选择高水平教育资源成为现实。在国外,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课程,实体课堂的学生只有175人,然而,在线上却有着10万学生选择在线学习,教育资源的信息化与公开化令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学习的选择权。

(17)过几年,一个邻居跟我母亲吵架,骂道:“你们这家人,[ ]吃甜瓜都不给钱。”我才知道自己一直背着这恶名。(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18)连这本书(这本书)我都看了。(引自张谊生① 参见张谊生《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中国语文》,2003年第5期,第393页。 )

(19)连命都给你(命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还有谁能像我这样来对你。(《人民网》2014-05-17)

例(17)中,“你们这家人”作为集体名词,常理解为复数义,“连”的省略可能造成范围副词“都”的激活而形成歧义。例(18)中,“书”虽然为单数名词,但可以被“看”多次量化,省略“连”后可能造成歧义。例(19)中,“命”只能有一次或一条,常理解为单数义,省略不会造成“都”的多义性,因此可以省略。

2.“连”自由省略,语义不变

1.“连”可省略,语义不同

第一类,“连”后接成分“XP”与“连……都/也……”句式中的主要动词“VP”是一个词内语素或习语的一部分,两者构成离合词或者惯用语。例如:

(20)小燕进去,他连招呼都不打(招呼都不打),等了很长时间,才慢吞吞地问:“多少?”(当代文学《野火春风斗古城》)

(21)一个月前的一天,他又忙到半夜回家,累得连澡都没洗(澡都没洗)就倒头睡了。(《人民网》2017-08-09)

例(20)中,“招呼”和“打”虽然结构松散,但语义已凝固为一个整体,“打招呼”为惯用语;例(21)中,“澡”和“洗”为离合词“洗澡”的两个语素。此时,“连”可以自由省略,语义不受影响。

even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n summer:A glimpse in 1993

第二类,“连”后接成分“XP”为语义抽象度较高的词语,且常作动词“VP”的受事。例如:

(22)只是最近几年,老伴的风湿病越来越严重,赶上刮风下雨,手疼得连东西也拿不住(东西也拿不住)。(《人民网》2016-05-18)

(23)我们从来就没有过“把水引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案,有些境外媒体说这些话的时候,连事情都搞不清楚(事情都搞不清楚),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居心。(《人民网》2015-01-16)

例(22)、例(23)中的“东西”“事情”都是高层抽象的上位概念,分别充当“拿”“搞”的受事,囊括了动词受事中的一切对象,不存在其他事物与“东西”或“事情”形成集合。此时,“连”可以自由省略,语义不受影响。

综上分析可知,“连……都/也……”格式中,“连”的省略并非完全自由,一定程度上受到句法-语义关系的制约。

2016~2017年本院门急诊药房共调配处方351820张,药师调剂前成功干预并记录的不合理处方512张,占处方总数的0.14%。其中不规范处方207张 (占 40.43%);不适宜处方 294张 (占57.42%);超常规处方11张(占2.15%)。

三、表达功能的差异

句法象似性可以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其中成分象似强调的是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具有一一对应象似,一形对一义的现象,不同的语言形式则表达不同的语言意义,不同的意义则须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示。③ 参见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第2-8页。 “连”省略造成形式的差别必然带来两者表达意义和表达效果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义表达显豁性

Lakkoff 指出:“语言结构就像非语言的概念结构一样,也有原型效应……语言中的范畴都是原型范畴,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6]从人类的认知出发,完整的“连……都/也……”属于“典型范畴”,省略“连”的“……都/也……”属于“非典型范畴”,典型范畴成员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salience),在信息处理中容易被储存或提取,反之,非典型成员和范畴边缘成员则需要通过显著事物推导进行认知。“连……都/也……”认知上的显著性使其在信息处理中更容易被提取,语义更加显豁;省略“连”的“……都/也……”需要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推导,语言解码时间增加,显豁性降低。请对比下面例句:

(24)a.车主“喜忧掺半”吐槽道:“气味太大,在车上呆一会连身上都有味道。”(《人民网》2015-08-28)

b.她开始用袖子给他擦。“怎么啦?”老妻的袖口擦在他的口旁,他象忽然要发痧似的,心中疼了一阵,身上都出了汗。(老舍《四世同堂》)

“庆祝花山岩画申遗成功两周年专家座谈会”综述 ……………………………………………… 谢林城 王建平 任旭彬(4/67)

对比可知,例(24)a句法成分完整,表达清晰,语义显豁;例(24)b 需要通过上下文语境信息,语义才能得以识解,显豁性降低。

(二)强调程度强弱性

学界共识认为① 参见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64页;龚千炎《论几种表示强调的固定格式》,《语法研究和探索(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69-84页;刘丹青《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1-12页。 ,“连……都/也……”是表示强调的格式,“连”的省略对格式的强调义造成一定影响。前文已指出,“连……都/也……”为硬性强调格式,强调程度最强,省略“连”的“……都/也……”格式强调程度不如“连……都/也……”试比较下面两句:

(25)a.在这条阴谋的长河中,守在河口的瑞士卫队,同埋伏在河身而且张开大网准备捕捉大鱼的法兰西卫队一样,连一条鱼都捕不到。(大仲马《蒙梭罗夫人》)

b.他本人事先会对你解释一番,在解释完之后,假如结果被他不幸言中,一条鱼都没有钓到,那他会更加高兴。(斯蒂芬·里柯克《我的鱼塘》)

“连……都/也……”格式中,“连”的省略虽然不会影响句子合法性,但是存在以下两种可能:其一,“连”字省略后,句法-语义关系发生改变;其二,句法-语义关系不受影响,“连”字自由省略。

(三)语体选择倾向性

既有成果指出② 参见洪波《“连”字句续貂》,《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第55-63页;曹秀玲《再议“连……都/也……”句式》,《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第17-20页;袁毓林《试析“连”字句的信息结构特点》,《语言科学》,2006年第2期,第14-28页。 ,口语中“连”常常省略,往往通过加注逻辑重音等方式进行语音条件限制,保证语义表达准确性。我们选择典型书面语体的《人民日报》(1993/5月)与典型口语语体的《1982年北京话调查》作为统计对象,分别对其中“连……都/也……”与“……都/也……”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归纳如表1:

表1 “连……都/也……”与“……都/也……”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统计

例(9)中,“没想到”为三音节短语,具有[+出乎意料]语义特征,文中“连”可以自由省略。然而,单音节副词“就”的语义与“竟”“竟然”“没想到”等词语不同,《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就”的解释为:“加强肯定”。副词“就”不具有[+出乎意料]语义特征,与“连……都/也……”语义无法融合,而是各有分工,“连”一般不能省略。但是,如果把“就”替换为“竟”“竟然”等[+出乎意料]语义特征词语,句子便合法。例如:

(26)a.当危危乎高哉的长春国贸中心在百货大楼、即从前那个什么“井”对面一矗立,长春市就出现了满城空巷、万家齐贺的奇观,连国贸中心总经理王凤岐都大吃一惊。(《人民日报》1993年)

b.说往后看,人家吃烙饼啊,人家都知足,你这儿吃饺子你都不知足,这你不就,就什么了吗?自己就忘本了,忘了忘什么了吗。(口语《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

例(26)a 为书面语体,句法格式完整,强调成分明确;例(26)b 为口语语体,通过对“吃烙饼”与“吃饺子”加注逻辑重音形成对比凸显强调成分,从而保证语义准确性。省略“连”后,话语显得更加简洁,更加符合语境。

(四)语言表述简洁性

近代汉语以后,汉语的双音化趋势明显,双音化成为汉语语法史上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在韵律单位方面有着明显追求复音特别是双音音步的倾向。“连”的省略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简洁和对称,在动词拷贝句中尤其明显,单音节动词拷贝句省略“连”后形成四字格,符合现代汉语双音韵律倾向。我们以“V都不V”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发现变项“V”全部为单音节或者双音节动词,且单音节动词占绝对优势,在423例有效语料中① 以“V都不V”为检索式,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进行检索得到语料516例,删除无效语料93例,如“但是都不是临时性的”“从属成分都不分位置前后”“成了都管都不管的福利工程”等,得到有效语料423例,其中单音节动词76个,双音节动词15个。 ,单音节动词76 个,占 83.5%;双音节动词 15 个,占 16.5%。例如:

(27)a.韩红刚回忆,当时一辆皮卡车冲进菜地,车停得很猛,几个小伙子扛着麻袋跳下车,直奔菜地。“我说我是管事的,人家连理都不理”。(《人民网》2011-12-05)

b.小蒋随想:你急,人家不急,你还不能把人家惹急了,否则,人家理都不理你。这是一些地方的群众或企业找政府部门办事时的纠结场景。(《人民网》2015-11-17)

对比例(27)a 和例(27)b,可以清楚辨析两者的差异,省略“连”后形成四字格,使语言表述显得更加对称和简洁。

四、省略动因

“连”的省略是语言长期演变过程中,在高频使用、语言经济性原则等因素促动下逐步形成的。其中,“动词>介词”的语法化是关键的一步。先秦文献中,“连”用作动词,也用于连动式。例如:

(28)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战国《孟子》)

(29)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二十五史《史记》)

例(28)中,“连”作及物动词用;例(29)中,“连”和“从”为及物动词,分析为连动式,连动式的前项为语法化提供重新分析的可能。再如:

(30)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六朝《世说新语》)

例(30)中,“连”的动词义已经虚化,既可分析为动词,也可分析为介词。到宋代,作为介词的用法已经成熟,已完成“动词>介词”的语法化过程。例如:

(31)这个是转水车相似,只拨转机关子,他自是转,连那上面磨子筛箩一齐都转,自不费力。(北宋《朱子语类》)

在此基础上,“连……都/也……”的格式凝固与语境吸收、语义虚化与句法羡余、高频使用与语言经济性等因素促动“连”逐步走向省略。

(一)格式凝固与语境吸收

语境吸收是指词语或者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长期高频的出现在固定语境中而导致该成分附带有特殊语用义的虚化过程。“连……都/也……”格式的语法化显示,随着格式的形成和固定语境中的高频使用,格式义逐步凝固为一个整体,并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完成从“前项连带后项具有某特征”到“后项也具有某特征”再到“强调后项特征”的演变历程,前项常常被隐含在前文或语境中,逐步导致前项的脱落,“连”的“连带义”日趋虚化,语义功能趋于弱化。例如:

(32)手下两员副将:一个唤做……;一个唤做中箭虎丁得孙,面颊连项都有疤痕,马上会使飞叉。(明《水浒全传》)

(33)“大哥!”江浩又惊又怒,脸就涨红了,连脖子都红了。(当代文学《雁儿在林梢》)

(34)“是么?有这事么?”李自强全身一震,连脖子都红了,难为情地扫视我们一眼,随即低下头去。(当代文学《佳作》)

例(32)—(34),表明“连”从实义动词→分裂句/类推句→典型“连”字句的逐步虚化过程。例(32)中,“连”为“连同、连带”义,“面颊”连带“项”都有疤痕;例(33)分裂句中,前项“脸”在前文中出现,“连”引出极端项“脖子”;例(34)中,前项不再出现,通过极端项“脖子”都红了,强调“难为情”的程度,“连……都/也……”格式基本定型。同时,伴随着“都”的主观化情态的进一步成熟,整个格式的强调功能逐渐被“都”所吸收(absorb),“都”也从范围副词演化为强调极性情态的语气副词。② 参见张谊生《副词“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56-62页。 原本需要整个“连……都/也……”格式完成的功能,在上下文信息的牵引下,“……都/也……”格式可以独立表达语义信息,“连”逐渐成为羡余成分。例如:

(35)(连)我脚上穿的鞋都不见了,要你这奴才在屋里做甚么!(明《金瓶梅》)

(36)当日午衙方散,李逵来到县衙门口,大叫入来:“梁山泊黑旋风爹爹在此!”吓得县中人[ ]手足都麻木了,动弹不得。(明《水浒全传》)

由此可见,语言演化过程中,格式义的凝固和“……都/也……”对语境的吸收,导致“连”的语义日趋羡余,是造成“连”省略的重要因素。

(二)语义虚化与句法羡余

伴随“连”的语法化和“……都/也……”功能的成熟,“连”的表义功能越来越弱,语义越来越虚化,直至演化为特殊语义标记,标记集合内的极端成员。张伯江、方梅认为,“连”已经演化为焦点标记词。① 参见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7页。 刘丹青指出,“语法化重要特征之一是单向性,即由实到虚。语法化在单向道路上永不休止,实词一旦开始语法化,就踏上了语义虚化、句法泛化、语用淡化、语音弱化的道路,由不足语法化到充分语法化,到过度语法化,直到表义功能趋向于零、句法功能似有似无、语音形式走向消失,该现象为语法化损耗,这决定了虚词语法化到一定程度会因损耗而失去作用。”[7]“连”的语法化路径经历动词到介词,再到焦点标记词,逐步丧失表义功能,成为仅具有标记功能的虚词。当前后语段信息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指明焦点时,作为仅有标记功能的“连”在句法形式上便可有可无了。例如:

(37)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当代《CWAC》)

(38)这不但是洋人翻错,(连)中国人都翻错了。(当代《CWAC》)

例(37)中,前语段信息的“文字”和后语段信息的“语言”形成对比焦点;例(38)中,“中国人”和前语段信息“洋人”构成对比焦点,“连”的标记功能被弱化,句法上趋于羡余,走向省略。当然,也可以通过后语段信息来构成对比焦点。例如:

(39)这些结业证书(连)南非自己都不承认,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报刊》2002年)

(40)作为管理学者,也许我们需要这么点"愚蠢"的挑战风车的骑士精神,因为如果[ ]在学术的殿堂里都丧失了理想主义,那就更不要指望在社会的其他地方能找到了。(当代《CWAC》)

例(39)中,“南非”和“其他国家”形成对比焦点,原文中“连”可以省略;例(40)中,原文中无“连”,但通过“学术的殿堂”和“社会的其他地方”进行对比来指明焦点,语义明确。

总之,“连”的语法化和“……都/也……”功能的成熟,使“连”逐步丧失表义功能,虚化为焦点标记。当通过前后语段信息对比来指明焦点的情况下,“连”的标记功能被弱化,句法日趋羡余,走向省略。

(三)高频使用与语言经济性

经济性原则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言演化的重要因素,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力求简洁、省时、省力。语言的经济原则表现之一就是使用频率高、可预测度高的语言成分在形式上的缩略。沈家煊指出:“有意义无形式的零形语素是经济原则起作用的结果。”[8]语言演变过程中,“连……都/也……”格式的高频使用、格式义的凝固和“……都/也……”对语境的吸收等因素导致“连”的语义虚化和句法羡余,在语言经济原则驱动下,“连”成为零形语素,走向省略。例如:

(41)结果忧虑以后不但吃不下饭,[ ]水都喝不下了。(当代应用文《健康养生》)

(42)对于个人投保“旅游意外险”,这名工作人员似乎[ ]自己都不太清楚,更别说推荐。(《报刊》2001年)

例(41)和例(42)中,“连”已不再出现,但是根据需要都可以补出,语义并未受太大影响。

综上可知,随着“连……都/也……”格式的形成和固定语境中的高频使用,格式逐步凝固为可预测度高的语言成分,在语言经济原则等因素的促动下,“连”最终走向省略。

五、结 语

Givón根据“章法成分句法化”和“句法成分词法化”思想提出语法化模式:“章法成分>句法成分>词法成分>形态音位成分>零形式。”[9]沈家煊也指出:“语法格的各种表现形式也可以排成一个等级,语法化的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采用形尾和零形式:词汇形式(>副词)>介词>词缀/形尾>零形式。”[10]无论从哪个演化序列来看,零形式无疑都是语法化发展的最后阶段。“就语法化的一般机制来看,当实词转化为虚词之后,如果虚词进一步发展,通常是进入词的内部而成为构词成分。这一点汉语表现得比印欧语更为充分。在印欧语系中,语法化发展到最后阶段,往往虚化为形态成分。”[11]由于汉语没有屈折形态变化,“连”不可能成为形态成分。如果也不能进入词内成为构词成分,就只能走上零形化道路,表现为零形语素。既然是语法化的最终阶段,零形语素在句法上和语义上已经羡余,只在语音上保留音节。因此,在使用“连……都/也……”时,除了句法-语义上的制约之外,可以根据语用需要选择对“连”予以保留或省略。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613.

[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319.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90.

[4]王力.汉语史稿[M].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1.

[5]陆丙甫.重度-标志对应律——兼论功能动因的语用性落实和语法性落实[J].中国语文,2011(4):292.

[6]LAK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57.

[7]刘丹青.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J].语言研究,2001(2):72.

[8]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3.

[9]GIVON T.On Understanding Grammar [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9:209.

[10]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21.

[11]张谊生.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J].中国语文,2010(2):144.

From Notional verbs to Zero-forms:the Restriction,Effect and Motivations of the Omission of“lian”(连)

DUAN Ji-xu1,2
(1.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Henan,454003)

Abstract: Based on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nstraint relations, the omission of "lian" in "lian…dou/ye…" construc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never omitted in some sentences; not indispensable but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and omitted freely with the meaning unchanged.The omission on the differences of expressions consists of four aspects, explicitness of semantic expression, strength of emphasis, choice of style and simplicity of speech.The main reasons for "lian" omission are in three aspects: syntactic stereotyping and semantic solidification of the"dou/ye"construction,semantic bleaching and syntactic redundancy,high-frequency use and economical principle of languag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ization sequence, with no inflection in Chinese, "lian" could not be a morphological component,and moves only to be a zero-form if it could not be a bound morpheme.

Keywords: "Lian"Omission,Syntactic Constraints,Expression Differences,Motivation

DOI: 10.13568/j.cnki.issn1000-2820.2019.06.016

中图分类号: H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820(2019)06-0132-08

*收稿日期: 2019-01-18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句式多维度研究”(2019-ZZJH-629);河南理工大学年度规划项目“强调范畴句法手段汉日对比研究”(SKND2019-05)。

作者简介: 段继绪(1980—),男,河南新乡人,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名古屋名城大学外国人研究员,从事语法理论与应用研究。

[责任编辑:王正良]

标签:;  ;  ;  ;  ;  ;  

从实义动词到零形语素:“连”省略的制约、效果与动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