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配合董氏奇穴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论文_刘,峰1,向丽婷2,刘娟娟1,李,飞1,刘,芳

1.长沙市中医康复医院 湖南长沙 4102081;

2.长沙医学院 湖南长沙 410219;3.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208

【摘 要】[目的]初步探讨浮针配合董氏奇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理论机制;[方法] 将我院中医特色门诊科室符合纳入标准的2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4)和对照组(n=14)。对治疗组患者施以浮针配合董氏奇穴疗法;对照组则采用经络辩证、主穴配合、辩证取穴等方法选取相应的穴位,并施以常规针刺手法,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在不同时间区段的止痛效果和临床综合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在短时间内的止痛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78.6%,表明治疗组的综合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研究表明浮针配合董氏奇穴疗法对原发性痛经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且临床疗效较传统针灸好。

【关键词】浮针;董氏奇穴;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l PD)又称功能性痛经,属于中医“经行腹痛”的范畴。大部分人认为: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及腰部疼痛、坠胀,但无器质性病变,严重时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等症状[1-3]。PD作为妇科最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病率,国内外报道不一,相差悬殊,最高者可达90%,最低着可达36.06%,介于二者中间为15%[4]。目前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女性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理解。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PD,疗效确切[5-9],其有效率达90以上,无任何毒副作用[10],但是常规针刺方法和取穴方法,需要长时间的到医院治疗,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虽然中西医对PD也具有一定疗效,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为探索浮针配合董氏奇穴对PD临床疗效,近三年来,我院中医特色门诊共收集28例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对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董氏奇穴疗法治疗本病,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

对近三年来(2014年—2016)长沙市按摩骨科医院中医特色门诊科室收治的所有痛经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排除由器质性病变的继发性痛经患者以外,将剩余的2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经整理后发现,其发病年龄15-34岁,平均25.34岁,病程约为1月-228月,平均121月。其年龄、病程、治疗前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11]:参照《中医妇科学》[12],痛经常见分型有:(1)寒凝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月经后期,量少,经血黯,有瘀块,畏寒,手足欠温,舌苔白,脉弦或沉紧。(2)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经前乳房胀痛,胸闷不畅,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

西医诊断标准[13]: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阵发性小腹疼痛为主,并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连续3次以上,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需要医治,生殖系统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1.3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病程在3年以内;②年龄在15~35岁;③近1星期内未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④否认过敏体质及无药物过敏史;⑤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①经妇科及B超检查,西医诊断属继发性痛经者;②不能坚持治疗的;③年龄在15岁以下,35岁以上者;④月经周期不规律者;⑤合并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1.5中止、剔除、脱落标准:①在治疗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合并疾病者;②未按医疗方案、医嘱执行者;③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者;④提前治愈而无需继续治疗者;⑤自行退出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浮针疗法+董氏奇穴)

2.1.1 浮针疗法:患者仰卧位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腹部及双大腿内侧部,术者在患者腹部周围及大腿内侧寻找阳性反应点,根据反应点的位置,相应的选择大腿内侧中部和下腹部进针(进针点一般距离阳性反应点下方5cm左右),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一次性浮针,术者右手拿进针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固定皮肤,先于大腿内侧部中间段,沿着足太阴脾经的方向,针头由下朝上,按压进针器右键将针快速刺入皮肤,进针时,进针器头部搁置于皮肤上,切勿离开皮肤,并且与皮肤保持15°~25°角,进针后通过左右手配合将针身与进针器分离,针体向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推进,在皮肤表面可以看到有线状隆起,推进时应注意进针角度,使针尖勿深入。在进针全过程中,术者感觉皮下松软易进,患者无酸麻胀痛等感觉。当针身完全进入皮下后再将针尖缓慢退至套在针芯上的软管内再进行扫散动作,扫散时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住针座,使针体在皮内做大幅度的弧形扫散移动,扫散时应注意手法轻柔、频率一致,其频率一般为65次/min,时间一般为2min。同时在扫散过程中,医生可用左手上下按揉患者阳性反应点周围。扫散完成后将针全部退出,按压针孔片刻。再在下腹部痛处旁外旁开5cm再次进针(方法同上)扫散完成后将针芯抽出,用创可贴固定好软管,在体内留针30分钟后取出。于出现痛经症状的第一天开始施治,连续治疗3d,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2.1.2 董氏奇穴

患者进行浮针扫散,固定软管之后,按照董氏奇穴选穴原则,针刺时选用0.25×0.25mm不锈钢针,按照常规消毒方法,取患者妇科穴(即大指指甲向上,位于手背大拇指第一节外侧,共两穴)、还巢穴(位于手心向下,在无名指中节外侧正中央);双内庭穴。操作时应注意,妇科穴与还巢穴左右交替使用(即针刺左妇科配右还巢,针刺右妇科穴配左还巢穴)针刺时应紧贴骨旁下针,直刺2~3mm;斜刺双侧内庭。不需要运针,使患者有酸麻胀痛感即可,留针20-30分钟。于出现痛经症状的第一天开始施治,连续治疗3d,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2.2 对照组

穴位选取:地机、十七椎、次髎、三阴交。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穴位消毒后,选用0.3 mm×50 mm毫针在十七椎、地机、次髎直刺30-40mm,在三阴交直刺20-30mm。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手法,以得气为宜,行针每次20s,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患者均于疼痛发作第1天开始针灸治疗,1次/d,1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3d,连续治疗3个疗程。

3.评估指标

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4]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5]制定痛经症状积分评价标准,无疼痛记0分,无法忍受疼痛计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越强烈,让患者根据自身体会的疼痛读数,VAS评分≥4分属痛经。治疗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疗效评估依据疼痛评分降幅来判定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即:

(1)痊愈标准:为疼痛评分为0,同时相关痛经症状消除,在痊愈后的3个月没有再复发;

(2)显效标准:为疼痛评分降低幅度 >75%,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减轻或消失,在没有止痛药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工作;

(3)有效标准:为疼痛评分降低幅度在 50%-75% 之间,腹痛及其余症状均减轻,服止痛药后能坚持工作;

(4)无效标准:为疼痛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严重化。

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P<0.05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5.治疗结果:

5.1 两组患者止痛效果比较见表2

注: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P<0.01

表3显示:治疗组的痊愈率为57.1%和总有效率为92.9%,而对照组痊愈率为28.6%和总有效率为78.6%,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浮针配合董氏奇穴治疗PD效果要比传统针灸效果更。

6.讨论:

痛经作为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常伴随着月经周期而出现。西医学中可划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临床当中以原发性痛经发病率较高[16],根据研究发现,发病人群中又以年青未婚或已婚未孕的女性发病率较高[17]。中医将其分为虚实或虚实夹杂[18-21]等类型。《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寒凝气滞,气滞血瘀同为实证。痛经在经前、经期发作,临床多见。而气血不足则为虚证,痛经多在经后发作。因此在临床上多采用行气、温经、散寒、活血、祛瘀、凉血等治疗方法[22]。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与肝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变化在气血。最早关于痛经的病因病机的阐述可见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书中说“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可以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在于邪气内伏或经血素亏,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极骤,导致胞宫气血运行不畅,造成“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养,“不荣则痛”,引起痛经发作[23]。西医学中对PD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认为此病的发作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增加有关,同时还与内分泌、子宫收缩异常,缺血和环境、精神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24-25]。

近年来,浮针疗法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它是由符仲华教授在临床上不断摸索创立的一种新型针法,有研究认为其镇痛作用机制与体液因素,神经系统调节有关[26-27],从而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产生压电和反压电效应。该方法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可以增加接触结缔组织范围,再加上运用扫散的方式,可以产生更多的压电和反压电效应,从而加快止痛的速度。提高治疗效果[28]。当治疗原发性痛经时,笔者认为浮针可以直接作用于紧张的内收肌上通过筋膜作用,从而激发皮下组织中的液晶状态,改变其原有的电压,然后通过扫散时,将生物电信号通过纤维组织传递到此部位,最终达到筋膜解压及肌肉解痉作用,疏通经络,减少疼痛物质的产生,同时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止痛的效果。

董氏奇穴有别于十四经穴,因其具有特殊的疗效和针法而备受大家推崇,其针法与传统针法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手法上不采用“弹法”、“摇法”、“摆法”等手法,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因刺激过度产生晕针。董氏特殊针法[29]包括倒马针法、动气针法及牵引针法三种。既①“倒马针法”,就是采用两针或三针并列针刺的一种特殊针法。②“动气针法”,即进针得气后,边捻针边使患者活动患处,有动引其气之义。③“牵引针法”,就是先在健侧远端取穴为治疗针,然后在患侧远端取穴为牵引针,两针同时捻转行针。在本研究过程中,医者采用“倒马针法”(即妇科穴二针并用)和牵引针法(即取远端内庭穴为牵引针,其目的是调理三焦、疏理肝胆气机),此三穴合用对PD具有很明显的效果[30]。因此将浮针与董氏奇穴相结合来,综合发挥其疗效,它不同于传统针灸,它不同于传统针灸的取穴、针刺的方法,仅针刺皮下组织,在软组织损伤、神经痛、内脏痛等方面疗效甚佳[31]。综上所述,我院采取浮针配合董氏奇穴治疗原发性痛经,方法简单,效果显著,疗效稳定,对临床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金锦兰.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0):1783-1784.

[2]张秋梅.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影响因素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6):68-69.

[3]周玉娣,魏秋玻,周萍.中药敷脐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21(12):11-12.

[4]李娅妮.基于文献研究的原发性痛经灸疗选穴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7):141-142.

[5]耿洪岳.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5,2(5):69.

[6]林寒梅,曾倩如,刘丹青.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 Meta 分析[J].河南中医,2015,35(4):862-865.

[7]涂安燕,刘国云.针灸配合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 55 例[J].河南中医,2015,35(3):625-626.

[8]陈春玲,邓聪.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4,46(7):161-162.

[9]鲁佳,顾一煌.近 10 年原发性痛经针灸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4,(3):165-166.

[10]杨建花.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概况与思考.中国针灸,2004,24(5):364 -366.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学报,1989,4(2):70 -72 .

[12]刘敏如.中医妇科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8-143.

[13]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第 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9-250.

[14]姚芳,叶寒.原发性痛经的病因与中西医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9):3652-3654.

[1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83.

[16]田庆华,胡艳红,焦巳彧.针刺董氏奇穴常规穴配合 TDP 神灯照射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河北中医药学报.2014,29(4):29-31.

[17]高剑虹,卞松,刘坤鹏.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要素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385-387.

[18]王宇慧,魏绍斌.中成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辨证应用[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5,7(2):11-12.

[19]翟凤婷,王昕.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探析[J].陕西中医,2014,(11):1535-1536.

[20]姜德友,采江英,朗笑飞.痛经源流考[J].河南中医,2014,34(6):1141-1142.

[21]罗颂平,罗元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M].第 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5-56.

[22]陈丽,孙忠人,黄莹.腕踝针与董氏奇穴配合治疗原发性痛经 40 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7):671-673.

[2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1994:61-62

[24]王松梅,李兴国,张立群,等.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11):773-775.

[25]韩铁军,尉孟龙,李建武,等.针刺结合隔物温和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的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2):1388-1385.

[26]温木生.腕踝针与浮针合二为一论[J].中医外科杂志,2009,9(5):3-4.

[27]周娟.浮针配合中药热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9):826-828.

[28]田春红,苑奇志.痛经通过浮针治疗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8):34-36.

[29]左常波,中国针灸[C],北京高等中医药培训学校,2003,23(5):47-49.

[30]黄幸珍,李如良.董氏奇穴治疗原发性痛经20例 [J].论著,社区中医药.

[31] 符仲华.浮针疗法速治软组织伤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7(18):23-25.

论文作者:刘,峰1,向丽婷2,刘娟娟1,李,飞1,刘,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3

标签:;  ;  ;  ;  ;  ;  ;  ;  

浮针配合董氏奇穴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论文_刘,峰1,向丽婷2,刘娟娟1,李,飞1,刘,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