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_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资源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论和战略,是国际社会对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思的产物。在当今世界,人们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从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长远利益出发,将社会、人口、环境、资源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不仅确认人类自身的发展权利,而且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基于这种认识,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作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了持续发展问题,报告提出各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持续发展”的方针,即寻求一个“既满足人类目前需要和追求,又不对未来的需要和追求造成危害的方法”。报告还提出了平等、持续、共同三原则,即平等:不同的国家之间不能相互掠夺,富国不能掠夺穷国;持续:本代人必须考虑未来人的生存发展;共同:要共同遵循平等、持续的原则, 即共同性原则。1989年9月,由各国科学家签名发表了《关于21 世纪生存的温哥华宣言》,我国也响应这一号召,编制了《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李鹏总理在八届四次会议上代表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995年9月28日,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并说我国必须“大力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至今,一些不同学科的学者分别从本学科出发,提出了一些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强调的侧重点虽不同,但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思想上还是一致的,基本意思有三个:(1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必须发展,经济不发展,任何问题都无法解决。(2 )经济中人口、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3)发展必须持久稳定,其标志是按人平均的世界财富, 不应当随着世代的更替而下降,当代人的发展不能靠牺牲后代人的发展去维护。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是基于出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反思和调整,是人类对自己行为重新做出的合理性规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思想内涵上来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相联系,但是人又与其他自然物不同,人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作用来改造自然、人化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遵循或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会对自然形成破坏,反过来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从空间、时间上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来考虑如何为人类保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人才资源开发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其中,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影响,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中心地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提高人口素质,即开发人力资源。所谓“人力资源”,按国际共认的说法,是指年龄在16—60周岁之间的劳动者:所谓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优秀部分,指有中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职称或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特别专长的人。现代经济发展证明,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物质资本的多寡固然重要,但人的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1)人才资源可以弥补物质资源的不足。 人才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它不仅能开发自然资源,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其不足。(2 )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倍数效应。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提高劳动者素质,实际上是增加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按倍数计算的。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只增加3.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增加17.55倍,后者是前者利润的5倍。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素质是核心的问题。人才素质可以具体分为能力素质和精神素质两个方面。在能力素质上,(1 )劳动技能低, 结构不合理。 在全国近7000万技术工人中,初级、中级分别约为80%和18%,达到高级的只有2%。全国已评聘的技师只有34万人,高级技师不过2000多人。 青年是我国现实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力量,它们的技能更令人担忧。团中央青工部199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城市企业8000万青年职工中,实有技能达到高级工的比重只有3%, 达到中级和初级的比全国城镇职工平均水平分别低8个和高7个百分点。(2 )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而且面临着巨大的流失。仅以职工文化技术结构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北京市为例,工业系统技术工人中高级技术工人仅占3.55%,中级只占22.38%,分别比实际需要相差2个和18个百分点。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目前科技专业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仍存在着外流、改行两大漏洞的大量流失。

在精神素质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主要是劳动积极性不高。据中国社科院调查,国有企业职工工作努力程度平均得分仅0.548分, 显见其能力的发挥是较差的;职业道德水平低,许多人工作不负责任,缺乏起码的行为规范,甚至利用职业岗位这种“资源”牟取不正当利益;相当一部分人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态度上消极、保守,缺乏竞争、创业、开拓的主动精神,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需要。

上述诸多情况说明,我国人才资源质量不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稀缺,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优先开发人才资源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把人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1994年3月, 我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1994年9月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 也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

(一)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要求优先开发人才资源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高水平的发展模式,它首先要求的是人的素质,即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开发人才资源。因为人才资源开发的水平,决定物力资源和其它一切资源的开发水平。(1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呈现出这样的转变:从以物力资源开发为中心转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从一般人力资源开发转向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人以职前的学校教育为主转向职前、职后并重的终身教育为主;从以单纯的学历型知识教育为主转向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全面优化教育为主;(2)合理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 人口负担就会变成人才优势,人口阻力就会变成人口动力;(3 )造就一支较高能力素质的劳动大军,可增强吸纳外资的吸引力;(4 )有助于弱化目前存在的“高才低用、大才小用、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能力浪费现象和“有才不用、有才邪用、无才亦用”的能力萎缩和异化现象。

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对人才资源开发采取了不同战略,形成了不同结果,二战后的西德和日本,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具有受过良好教育、具备相当科技能力的人才资源。充足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它们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而且这两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放在首要地位。前西德的教育经费投入始终居于欧洲各国之首,发达的教育为这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它们对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新加坡是当今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它不仅重视物质资本的投入,更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都相当发达,保证了劳动者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人的生产能力。依靠人才资源的优先开发而导致经济腾飞的韩国,更是把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在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基础之上。为了使职工的知识技能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像三星集团这样的大公司甚至改变其基本的作息时间,员工的工作时间由原来的上午9点至下午6点改为上午7点至下午4点,以保证员工下班后有足够时间进修提高。

(二)我国的国情要求优先开发人才资源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开发人才是立足于我国国情的最佳选择。我国的许多自然资源和物力资源均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是一个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并且按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短缺现象将日益加剧。因为一方面自然资源的再生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的年增量却依然可观。

与自然资源的相对贫乏相比照,我国的人力资源却是另一番景象。1995年2月15日,我国向世界宣布,人口总数已达12亿(不包括台湾、 香港和澳门)。尽管我国在控制人口数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人口增长的巨大惯性,近年来总人口仍以每年约1500万人左右幅度增长,到2000年,我国人口的总量将会达到13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就已表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2%,几乎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因此从资源结构上看,我国资源的最大优势既不是物力资源,也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源。所以,我国应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劳动力资源(即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为67903万人,就业人口为56740万人。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总数将达到7.9亿人,可利用数约为6.6~7.0亿人, 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占总人口比重很高,约为61%,因此可以说,90年代是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的最佳时期。

(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要求我国必须优先开发人才资源。

综观我国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我国的发展一开始就选择了以劳动密集型经济为主的战略。如果说这一发展战略是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物质资本短缺,技术落后,而劳动力又相对充足这一国情而作出的比较合理的选择的话,那么,这一战略实施过程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如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低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营粗放,浪费严重,效益不高等等,则客观要求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作历史性转变,必须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要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则必须优先开发人才资源,提高国民素质,因为正是由于劳动者素质低下,才造成了上述种种问题。

由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高,造成了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低下,劣质产品不仅充斥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许多企业的劣质产品库存积压严重,不仅使企业自身很难运转,而且使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十分困难;由于劳动者素质不高,也严重制约了发达国家技术含量较高产业的引进和发展,造成了劳动密集生产线的重复引进,经济发展主要靠外延扩大,粗放经营,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人才开发的短缺和滞后,致使许多企业效益低下,浪费严重,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

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决定社会发展的程度。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客观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社会经济过程中的种种弊病,使我国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四、优先开发人才资源观念和认识上的调整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目前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认识上都需要进行调整。

(一)重新认识传统经济理论,树立全新的人才资源开发理论。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物质资本是最稀缺的要素,而劳动力则是过剩的要素,因此,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物质资本的形成。发展中国家只有提高国内资本的储蓄率,引进外资,大规模地进行物质资本投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以及物质资本优先投资的战略。然而令许多经济学家感到困惑的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过程并非像想象的那么顺利,引进的先进技术和物质资本大都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和熟练操作而大打折扣。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十分重要,但又被忽视的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的确,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存在着人口增长太快和人口相对过剩的问题,城市尤其是农村有大量的显性和隐性失业人口,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但是,由于劳动者缺乏现代化生产所必需的技术和知识,因而不能有效利用外资、外援,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更大的阻碍作用。而传统经济理论在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时,却把这个问题忽略了。

因此,尽管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人口增长太快和劳动力相对过剩的问题,但并不能由此得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再需要进行人才资源开发的结论。恰恰相反,在发展中国家缺乏有效利用资本和技术的人才资源的情况下,无论其物质资本形成率多高,无论其从国外引进多么先进的技术,得到多少援助,都会造成资源和资本的浪费。所以,即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仅仅重视物质资本的形成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效地利用可以得到的资本和技术,必须充分注意对吸收能力具有决定意义的人才资源进行优先投资开发。

(二)转变观念,人口未必是包袱,而且是宝贵的资源。

转变观念,首先是转变各级领导的“官念”。把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作为基础战略。经济的发展和我国资源的结构要求领导者转换思想,真正认识到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把开发人才资源作为中国最基本的战略。无论从长远来说,还是从当前的发展角度看,中国都只能走开发人才资源的道路,通过对“人”的强化利用来发展经济。人口众多并不意味着必然落后,人口之所以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素质低下,人才资源开发滞后,因此,越是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越是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越是建设资金紧张,越是要强化人才资本投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应成为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现在有一种片面的观念,一谈到人口就把它看成负担,当作包袱,而没有看到人口同时还是宝贵的资源,人口数量的确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但并不是决定因素。或许我国人口基数小一些,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会更短,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口多是我国至今没有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原因。其实,根本原因恰恰是人事管理的落后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滞后。如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人口密度高的地区的发展速度一般要比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快,发展最快的区域恰恰集中在沿海人口密度最高、人力素质最好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因此,我们既要正视人口压力的现实,更要开发利用好人才资源,真正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对人力、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把人口“包袱”变成社会财富。

(三)教育要面向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在能力。

由于我国一直实行“注重物质资本”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教育是开发人才资源的基本途径,但目前我国的教育状况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资源开发的要求距离还很大。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的统计材料,1992年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5.7%,发达国家为6.1%,发展中国家为4%,而我国多年在3 %以下徘徊,人均教育经费只有美国、日本的1/150,印度的2/3。教育投资不仅数额少,而且结构也不合理。高等教育发展较快,初等教育发展不足。因此,必须克服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重分数、不重素质,重升学、不重能力的倾向,认识到分数、升学只是人的知识能力水平的外在标志,实现从学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变,从体能、智能、技能、德能、文化审美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力。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专业教育。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高等教育要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前提下,主要负责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把教育目的真正转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上来,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力,使人人都具有在市场竞争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高度应变能力,从而为建立一个有责任感、内聚力、健康和兴旺的社会奠定人的基础。

(四)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放在同等位置,从根本上确认人力资源投资的资本属性。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用经济学的眼光全新认识和解释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当作人力资本,这不仅是理论上的深化,而且是本质上的揭示。既然物质资本投资者可以获取资本收益,按照资本平等的原则,人力资本投资同样要参与企业剩余分配。如果人力资本投资仅仅只有成本补偿而无资本收益,它的投资积极性是不可能高的,甚至根本就没有积极性。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包括经营者和科技人员)是根据收入最大化原则来选择自身发展方式的。如果社会所提供的机会不是有利于劳动者学习技术,钻研技术,或者说不通过提高自身素质而能获取更多收入,从而劳动者技术进步的“机会成本”过大,那么劳动者当然就会放弃技术学习的投资,而转向其它获得收入的机会(比如改行)。

诸多调查表明,国有企业的科技人员、经营者和普通劳动者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技术的热情,其症结无不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突出的问题是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偏低,说到收入低下,习惯做法是提高工资。其实,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工资是为了劳动者能力恢复的费用支付,它与固定资本为了重置提取旧的区别仅仅在于:工资是为了生产中劳动力的重现;折旧是生产中物的条件的重置。在正常条件下,提高工资是表明劳动力支出增大而要求补偿增加。显而易见,通过提高工资不可能有效地解决劳动者学习技术和更新知识的积极性的问题。只有把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放在同等位置,人力资本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人才的开发才真正具有实际意义。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能否顺利实现,依赖于优先开发人才资源,这是立足我国国情的最佳选择,在这一历史性的选择面前,需要理性的思考与行动。否则,这个问题上的失误将会比人口数量控制上的失误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多得多的困难和损失。

标签:;  ;  ;  ;  ;  ;  ;  ;  ;  ;  ;  ;  ;  

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