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CT征象与临床预后关系论文_贾书杰

(河南省许昌市公费医疗医院 ,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临床表现。方法;分析过去两年间我院17例明确诊断为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部位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转归。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CT扫描。结果;在受伤的患者中,脑部基底池以及脑部中线位受压明显的患者,其脑部受到的创伤程度越重,当脑部基底池消失的评分CES≥9.5分时,患者的死亡率为87.5%;当患者脑部中线位移位Schas≥9.0mm时,患者的死亡率为83.3%;当患者的上述两项评分均低于以上两项数值,但患者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时,患者的死亡率为66.7%。结论;CT征象特征对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较好的诊断应用价值。

【关键词】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应用价值,CT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高空作业人员数量的不断攀升,导致因车祸或高空坠落而引起的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占全身其它部位损伤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仅接近于排名第一的四肢损伤的发生率。有数据显示[1],因颅脑损伤而导致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在外伤中排名均位于第一。国外神经外科专家进行的一项长期调查数据显示[2]:在所有颅脑损伤的各个类型当中,大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患者属于是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相关基础研究表明[3]:颅脑损伤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以神经系统中的脑循环血流量不足为主要病理特征,同时不可逆转的病理改变。本研究通过分析过去两年间我院17例明确诊断为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部位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转归。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研究对象共计17例,男性患者共计10例,女性患者共计7例,患者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43岁,平均年龄为31.23±10.02岁。其中GCS评分为9-11分的共计8例,GCS评分12-13分的共计6例, GCS评分≥14分的共计3例。

1.2测量方法

通过采用Schas公式计算出血量:颅脑外伤出血量=血肿的长(cm)×宽(cm)×厚度(cm)×0.5(ml),血肿长度以及宽度的计算通过采用CT层面数对其进行测算。脑部基底池以及脑部中线位受压移位情况的计算采取Artur标准进行评分(CES)。通过将患者CT片中的OM 线位置处的10mm 中脑周围池的四边依据平均距离分为四个均匀段,依据四段中每段形态的变化情况进行计分:0分代表结构正常,1分代表结构受压,2分代表中线位消失,所以正常脑组织计分应为0分,中线位消失则标记为14分。

2 结 果

在受伤的患者中,脑部基底池以及脑部中线位受压明显的患者,其脑部受到的创伤程度越重,当脑部基底池消失的评分CES≥9.5分时,患者的死亡率为87.5%;当患者脑部中线位移位Schas≥9.0mm时,患者的死亡率为83.3%;当患者的上述两项评分均低于以上两项数值,但患者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时,患者的死亡率为66.7%。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 论

引起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原因是工矿和交通事故,还有意外事故以及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导致头部受外界器具的伤害。国内神经外科专家进行的一项长期调查数据显示[4]:在所有颅脑损伤的各个类型当中,大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患者属于是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相关基础研究表明[5]:颅脑损伤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以神经系统中的脑循环血流量不足为主要病理特征,同时不可逆转的病理改变。对于颅脑损伤患者,通常是疾病的发生率高,治疗后致残率高,以及在救治的过程中病死率高等呈现“三高”的临床特征, 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以及救治后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有学者指出[6], 颅脑损伤发生的病理过程涉及到机体的多个方面和多个系统,由于神经系统血液供应的改变,导致患者体内的神经递质含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人体内正常的多巴胺主要是由位于大脑的黑质释放和分泌,其在体内的分布路径位于大脑的黑质-纹状体所支配的投射系统,多巴胺在体内的贮存位置在于纹状体,分布最多的部位是纹状体的尾核位置。英国生理学家在对动物进行解剖学实验时发现,动物的大脑黑质-纹状体束系统被人为的切断或破坏后,结果在实验动物纹状体内的多巴胺的水平出现锐减的情况。还有美国学者通过对猪的动物试验发现,如果猪的黑质被人为破坏后, 使其体内的多巴胺在纹状体的含量水平接近0的水平,结果发现在上述实验的情况下,能保护猪的纹状体神经元不会出现因缺血而发生死亡的现象。

有学者指出[7], 颅脑损伤发生的病理过程涉及到机体的多个方面和多个系统,由于神经系统血液供应的改变,导致患者体内的神经递质含量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相关研究表明[5], 对于轻中型颅脑损伤的患者,由于脑血流的供应不足,导致能量物质以及氧的供应明显不足,进而诱发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正常抑制被破坏,上述多种原因造成大脑神经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本研究发现:在受伤的患者中,脑部基底池以及脑部中线位受压明显的患者,其脑部受到的创伤程度越重,当脑部基底池消失的评分CES≥9.5分时,患者的死亡率为87.5%;当患者脑部中线位移位Schas≥9.0mm时,患者的死亡率为83.3%;当患者的上述两项评分均低于以上两项数值,但患者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时,患者的死亡率为66.7%。说明CT征象特征对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较好的诊断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戢太红, 黄星, 许世伟, 等. 外伤后急性硬膜外血肿、迟发性硬膜下血肿、迟发性尿崩、外伤后脑积水一例[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6,22(8):475.

[2]陈永群, 张欣瑜, 王康, 等. 重型复合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探讨(附96例报道)[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4,13(8):829-832.

[3]康占龙, 符水, 李庆龙, 等. 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J]. 重庆医学, 2010,39(14):1819-1821.

[4]汤可, 袁小东, 周青, 等. 创伤性硬膜下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后大脑皮层血流灌注研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26(21):9502-9505.

[5]李惊涛, 冯波, 李国强, 等. 急性自发性动脉源性硬膜下血肿8例的诊断和治疗[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25(18):1655-1655.

[6]王鲁仲, 齐滋华, 王青, 等. 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占位征象的再认识(附37例报告)[J]. 山东医药, 2001,41(16):6-7.

[7]李江安, 刘佰运, 李京生, 等. 不伴有出血性脑挫伤的成人急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预后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 2006,26(9):649-651.

论文作者:贾书杰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5

标签:;  ;  ;  ;  ;  ;  ;  ;  

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CT征象与临床预后关系论文_贾书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