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评估价值分析论文_杨琴,梁卡丽

CT影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评估价值分析论文_杨琴,梁卡丽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放射影像科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CT扫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前及术后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LDH患者术前均行腰椎CT检查,测出椎间盘髓核突出影的CT值。术后1周行CT扫描,同时测量术后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结果:术前CT 可以扫描到椎间盘突出影、神经根及硬脊膜受压等表现。术后CT扫描对椎管内的软组织分辨率较差。腰椎间盘突出术前CT值为(60.11±12.19),显著高于术后CT值(10.12±2.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值测量对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椎管内软组织影的性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中老年患者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CT已成为诊断LDH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CT对LDH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既往研究认为[1],CT对LDH术后情况的判断存在一定困难。本研究从2012年10月-2015年10月对60例LDH患者进行CT扫描的术前术后影像进行比较,以发现其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纳入的60例单纯LDH患者,包括男32例,女28例;年龄45-72岁,平均为(61.9±12.2)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为(18.9±3.4)个月。

1.2 术前CT扫描

术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CT检查,同时测出椎间盘髓核突出影的CT值。CT扫描Somatom Emotion 16 slice CT机,管电压130kV,管电流自动调制,厚层3mm,间距3mm。患者取仰卧位。常规对L3-S1三个椎间隙进行扫描,每个椎间隙扫描四个断层。用软组织和骨窗分别显示,均未增强,软组织窗窗宽300HU,窗位50HU;骨窗窗宽1500HU,窗位450HU。CT扫描及CT值的测量由同一放射科医生进行操作。

1.3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术后伤口均置负压管引流,引流量<50ml 时拔除负压引流管。在同一台CT 机上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术后CT 扫描,同时对患者术后1周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进行测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观察指标

腰椎间盘突出术前与术后CT表现;术前及术后椎管内突出影的CT值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或者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有统计学差异性。

2 结果

2.1 腰椎间盘突出术前与术后CT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术前CT表现:1、软组织块影:椎间盘向后局限性突起的高密度软组织块影是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软组织块影大多数呈丘状、新月形或半圆形突入椎管内。2、硬膜囊受压、变形、移位:此为常见的征象。硬膜囊受压时,可呈偏侧性;3、神经根肿胀、受压或湮没:神经根受髓核推挤可向内、外后方移位。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CT表现:1、骨性结构改变:椎板开窗切口边缘光整,部分病人可见侧隐窝扩大咬骨痕。2、术后椎间盘所见:术后椎间盘均可见不同程度轮廓不光整,密度不均。椎管内可见一团软组织密度影位于硬膜侧前方。3、硬膜囊、神经根位置与形态变化:硬膜囊受椎管内血肿软组织的压迫,硬膜囊失去术前圆形或椭圆形态;神经根一般显示欠清。

2.2 腰椎间盘突出术前与术后CT值比较

腰椎间盘突出术前CT值为(60.11±12.19),显著高于术后CT值(10.12±2.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091,P<0.05)。

3 讨论

CT平扫即可显示椎间盘、硬膜囊、神经根间正常或异常位置,形态及相互关系。CT 的水平位扫描,可显示突出物的节段、部位及其对周围解剖结构的影响。CT 平扫对腰椎间盘术后检查中的优缺点[2]:(1)优点:a.准确性较高,对再次手术中较难区别的疤痕组织其诊断的符合率为80.56%,虽然较CT或MRI强化造影的准确率略低,但就其价格、安全程度、诊断符合率综合分析,应为首选检查方法。b.不仅能较好地了解有无椎管内外软组织情况,而且可以了解椎管及其它结构的异常,如椎管的形状、大小,椎体骨质增生、椎小关节退变、黄韧带增厚钙化、侧隐窝情况及后纵韧带钙化。(2)缺点:a.CT和其它先进诊疗设备一样,具有其局限性,只能反映椎间盘解剖上变化,并不能反映机体的机能情况。b.CT质量不佳、投影技术及识别突出物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CT诊断的符合率。c.需要有一定经验的医师阅片。由于椎管内静脉丛丰富,静脉壁薄且不能收缩,亦无软组织包裹,损伤后出血多依靠凝血块自行压迫止血,或应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术后1 周明胶海绵呈胶冻状,约6周后才能缓慢被吸收。由于凝血块、明胶海绵等干扰,常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椎管内CT软组织影结构紊乱,不利于对软组织结构进行影像学诊断。由于经软骨板渗透压改变,液体渗入术后创伤纤维环内,若术中有损伤,还有血液充盈髓核摘除后空腔内。当区域麻醉作用消退;躯干肌和四肢肌恢复,即使仍然是在平卧位,椎体间压增高,椎间盘纤维环高度下降,其内的粘液虽大部分被剔除,但仍会有残余粘液血液从纤维环切口挤出。有切口的纤维环是最薄弱部位,多数仍按半球状或类半球状突入椎管,与硬膜或神经根相贴,这在处理完其他部位操作后再次检视该部时可以看到,亦为术后CT 复查所证实。

参考文献:

[1]张鹏,孙百胜,都基权,等.CT导引下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评价[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1):124-127.

[2]仝国强,赵凤,丁华文,等.CT引导下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3,53(28):71-73.

论文作者:杨琴,梁卡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1

标签:;  ;  ;  ;  ;  ;  ;  ;  

CT影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评估价值分析论文_杨琴,梁卡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