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体育观念的时代变革_全民健身论文

全民健身:体育观念的时代变革_全民健身论文

全民健身——体育观念的划时代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民健身论文,观念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我国体育科学化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一次伟大的转折。健身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核心内容,又是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从哲学的角度对全民健身的思想基础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就体育观念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 全民健身,体育观念,变革,思想基础

健身是人类的重要社会实践,健身是人类对自身的构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一般说来,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核心内容就是健身。体育所表现出来的强身健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对身心的自我培育、锻炼和养护的过程,无不包含健身的客观规律。所以说,健身是对体育目标和手段以及体育效果的最公正客观的评价和检验。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不但明确地指出了我国体育的发展方向,而且是体育观念的划时代变革,具有十分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 全民健身的人类体质学基础

1.1 生命的年轮以代谢与遗传为动力,以自我更新、繁殖为特征,连续而有序,经过了亿万年的发展变化。人类的出现,则是自然界的生命之树结出的最精致的果实。英国科学家达尔文以轰动一时的生物进化学说,向世人展示了由猿变人的事实。它宣称,劳动是类人猿脱离动物的自然属性而跨入人类社会所独有的观念和意识世界的最根本原因。

1.2 人类体质学的研究确认,自“现代人”出现以后,人的形态的进化过程即已停止。人类的发展不再借助生物遗传的作用,而是固定在人类活动的产物——工具、语言、观念和技术等文化因素之后,经后天重新获得而传给下一代。教育(包括体育)则是使人获得后天智力和体质的优势差别,从而造成以脑为代表的器官系统机能结构发生改变的最基本的动力。

1.3 人类个体的活动,始终表现为人对环境的同化、顺应以及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积极自主的探索。人的主体行为促成了自我意识的产生,导致神经系统的巨大潜能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包括体育)的作用下,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机能和形态的建构和改造,促使新的大脑皮质机能系统的产生,从而建立起更多的语言、逻辑和动作技能的反射通路,并形成更为复杂的高级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使行为更具随意性、自主性和目的性。

1.4 体质是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一方面受遗传素质和发育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支配,后者更是起着主导作用。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其本质功能是“在身体方面使人成其为人”。体育通过人体的运动,并配合其它手段,以肢体的发展促进头脑的发展,最终达到增强体质,“身心并完”的教育目的。因此,全民健身离不开人类体质学原理的指导,离不开对人类发生和发展进程中,从自然、自在阶段到自觉、自主阶段客观规律的探索。

2 全民健身的社会文化学基础

2.1 东西方国家和民族均有历史久远的健身文化遗产,分别以养生和锻炼为基本活动方式,并成为各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域、国家和民族在体质方面存有的差别,不但受生活水平、物质条件、卫生状况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而且取决于是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积极进取的自然生命观念,普及和推广社会认同的健身意识和方法,鼓励民众参与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健身实践。现代社会科技和信息高度发达,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体力劳动的比例下降,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加上分工日益精细,人际关系日渐疏远,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社会对公民的关怀和爱护以及社会成员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维护健康等自我意识的唤起和觉醒,就成为了社会文化发达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的社会文化价值即由此得以体现。

2.2 体育社会化,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提法,“体育人口”亦是许多论文研究的内容,而运动文化体育手段化和健身运动处方化,更是被许多专家学者所推崇。“多去运动场,少去医院”,形象地描述了体育的社会价值功能。如前所述,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核心内容是健身,而健身又是人类的重要社会实践,作为一个完善人的自身的活动过程,离不开主、客体的矛盾运动,以及由运动文化等中介参与的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人作为行为的主体,欲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健身的目的,就必须运用身体运动这一主要手段,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对客体(自己的身体)加以自觉建构、自主改造和自我完善。既然体育是为了谋求“在身体方面的人类化”,那么,“始于健身,进而健心,最终达成社会化”,就是对体育过程中主体需要和社会期待所作的最好注释。

2.3 人类身体运动的文化遗产比比皆是,其中运动技艺的传播最为广泛。竞技、舞蹈、游戏等无不与运动技艺密切相关,人与运动的目的手段关系,是将体育过程与人类社会现有的其它活动区分开来的显著标志。然而,由于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运动场上的胜负,已成为政治家、商人、传媒、科技界乃至平头百姓关注的焦点,体育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健身的教育”裂变为“运动的教育”;由于以竞技运动为中心,将“运动术”误作为“健身术”,一些人甚至提出了“技术健身论”的主张,而这些思潮竟得到了相当大的社会认同,社会亦对此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表现在社会健身意识下降,许多人为了追求运动成绩而牺牲自己的健康,忽视甚至放弃了对身体的培育、锻炼和养护。一些学者提出,体育已脱离了教育的范畴,是社会文化活动;如意大利就有官员建议:“多修运动场,少修监狱”?由于体育概念的多重解释和体育功能的泛道德、泛政治和泛文化倾向,导致了体育目标的泛化和体育本质的异化以及体育实践的社会学化。以竞赛来否定健身这一体育的本质特征;以“运动人口”来冒充“体育人口”;以“竞技社会学”、“竞技史”来代替“体育社会学”、“体育史”…这就是体育理论和实践产生混乱的现实根源。

2.4 所谓社会, 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而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身体运动文化,则是人类根据相应的目的而创造的身体语言和活动形式,它本身只是一种实践中介,是具有媒体和手段性质的事物。从健身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发展人体、增强体质、养护生命、延年益寿、全面完善和协调身心以及提高适应能力等具体目标,无不需要人体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并配合自然力和营养卫生及优生优育措施。但健身不需要高难度的复杂运动技术,亦无须高标准的运动场馆和器材设备,更不用花费巨大的精力和体力来进行强化训练。体育的社会化,是指体育意识在社会的推广与普及,社会对每个成员身体状况的关怀,以及对强身健体行为的指导与督促,还有整个社会体质和健康水平所达到的高度等。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运动文化成果,如东方的武术和气功,西方的田径和球类运动等,广泛运用于社会成员的健身实践,对其强度、难度和规则加以调整,淡化其表演和竞技性,强化其教育性和健身性,这是一项被称为“运动文化体育手段化”的极有价值的系统工程。随之,我们还可以将这一系列经过加工和改造的体育手段组合为具有实际健身效果的“运动处方”,使之在健身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进而形成社会认同的“健身运动文化”,这恐怕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予以正视的重要课题,它直接关系到先行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社会意识和观念的变革,也关系到广大体育工作者业务和职能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定位和分工。

3 全民健身——历史的必然选择

3.1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身心康泰一直是人们久远的企盼和不懈的追求。中国的养生术和希腊的体操术曾盛极一时,东西方的先哲们,如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均是这方面身体力行的典范,均在实践中给其注入思想的活力。在现代出土的文物中,马王堆导引图和掷铁饼者石雕特别值得称颂。它们雄辩地证实,我们的老祖宗很早以前就十分重视运动健身,并取得过辉煌的历史文化成就。

3.2 令人遗憾的是,东西方随后都出现了忽视健身的黑暗史实。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和长达一千余年的西方中世纪教会统治,出现了压制人性、摧残身体、损害健康的罪恶行径。从十四世纪开始,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宣告了反动教会的黑暗统治的跨台。资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肉体和精神为旗帜,倡导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想,以麦克拉里、夸美纽斯、洛克、卢梭、古兹牟茨、斯宾塞为代表,先后在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等地鼓吹和推行自然主义体育。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先进思想,则使人类通过身体运动达成健康、发达和完善的身心的愿望,由可能变为现实。然,在古老的中华帝国,由于明、清两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八股科举、贪官污吏、缠足女子和尊孔读经构成了腐败的市井百图,加上连年战乱、内忧外患,国力日渐衰落,最后被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和鸦片轰开国门,数亿国胞从此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下沦为“东亚病夫”。

3.3 虽然中外强身健体活动早已存在,但“体育”一词却产生于近代18世纪的法国,后经日本转入中国时,已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此同时,日本的兵操和英美和竞技运动亦随之作为体育手段在各类学校推广,学校也有了正式的体操课(后改为体育课)。欧洲的自然主义,日本的军国民主义,以及美国的实用主义等教育思潮,对本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教育乃至体育冲击很大,三十年代还爆发了一场“土洋体育之争”。当时的体育,从根本上来看,还只是少数人参加的“选手体育”,由于“锦标主义”盛行,以运动技艺的传习为体育之本,忽视了身体的发展,加上场地设施有限,体育活动开展的范围和参加的人数极为有限,广大劳苦大众没有机会参加西洋体育,自发的强身健体活动又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引导,因而中国人民的健康和体质发展水平日益低下。中国体育的落后状况,引起了一批对体育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的关注,如蔡元培、陶行知、毛泽东、方万邦等,均提出过独到的见解。毛泽东1917年在其名著《体育之研究》中提出“人类自养其生之道”的体育观,批判了“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的“多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体育,可以说是抓住了体育养生健身、强体强国的本质和意义。

3.4 由共产党领导的,在“苏区”、“边区”和“解放区”等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反映了体育的客观规律,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具有人民性、先进性和军事化特点的伟大的健身实践。红军时期的“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体魄,好打日本”,以及建国后由毛泽东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一系列方针,是对体育认识的不断深化,奠定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从此,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具有民族和时代特征的,以促进国家进步,提高人民素质,适应社会变革,满足大众需要为宗旨的先进的体育思想和制度,代表了我国体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3.5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一边倒学苏联,以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生理学说为体育的自然科学基础,实质上以运动技能的教学为中心,对身体锻炼方面很少研究。由于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使得体育工作者一直无法调整业务重心,没有进行由运动传习向科学健身发展的战略转移。表现在以运动竞技为主业,丢掉了对我国传统的健身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国外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亦知之甚少。我们的大学体育院系,在办学思想、课程建设、组织教法等方面都存在大量问题,培养了大批对健身业务不很在行的体育教师;相当一部分体育行政和科研部门对中国人民的体质建设更是漠不关心,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在科学的大门外徘徊。我们不但在体育科普知识的传播和推广方面让出了属于自己的阵地,在强身健体的手段和方法的教学过程中甚至让巫医和骗术大行其道,这不能不说是体育工作者的失职和“弃业”造成的严重后果,极大地损害了体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威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不但是对我国体育概念的正本清源,而且赋予体育工作者重新立业的艰巨历史使命。

4 全民健身与体育观念的变革

4.1 体育观念是指对体育的根本看法,它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思维支撑。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正确地认识体育的概念,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无法绕过的理论关。什么是体育?体育的本质是什么?今天仍然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早在1979年,我国就进行过体育概念的大讨论,当时就有学者(徐英超、林笑峰等)提出体育是“体质教育”,或者说是“增强体质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解决中国人的体质建设问题。并指出Sport不是体育,要为真正的体育开辟一块“向阳之地”。这在当时很有新意,可惜不久即被淹没在“单纯生物学观点”、“一维体育观”和“偏激”、“落后”的一片声讨之中。1984年,日本片冈晓夫教授专程来我国东北师大举办《体育方法学》讲习班;1985年,日本学者佐藤臣彦应邀来华南师大作题为《体育概念的哲学基础》的学术报告,这些学术活动,为我们在理论思维方面打开了一个窗口。最近,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号召,要加强体育理论建设,要重视体育概念的研究,并强调“研究无禁区”,这是对长期致力于体育理论研究的学者的充分肯定和鼓励。

4.2 其实,我国体育观念的学术争鸣从来就没有停息过。翻开创刊已有1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刊《体育学刊》(原《体育学通讯》杂志),其中对我国体育理论,尤其在体育概念、体育目的与手段、体育过程、体育方法以及体育改革方面,早就组织过密集而系统的阐述,并刊发了数百篇相关的论文。从1995年起,该刊率先宣传全民健身计划,并开展相应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反响,许多文稿已作为重要文献被多次转载和引用。如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理论专业,从1986年起就开始招收专攻“体育方法原理”的硕士研究生,10年来,在林笑峰教授等导师的指导下,致力于体育概念和原理方面的研究,开设了《体育原理导论》、《体育学原著选续》、《体育方法学特讲》、《体育哲学》等学位课程,已有了比较突出的成果。由于首次提出了真义体育和转义体育的区分问题,并开展对体育本质的异化、体育目标的泛化和体育概念的混乱方面的学术讨论,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更被某些先生们打上了“体质派”的鲜明烙印。

4.3 在历史的巨轮即将驶入新世纪的关键时刻,我们对体育观念变革的研究还远未深入,对全民健身的探讨也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显然,我们中的许多人对这一划时代的基本国策还缺乏思想准备。体育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性进展,不但有赖于思想的创新,而且还需要体制改革的配套,否则,体育方法手段层次的探讨再多也无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我认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是完全正确的,也是非常及时的,给我国体育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了飞速发展的宝贵历史机遇。体育观念的变革是最根本的变革。如果不在理论上解决体育和竞技不分的问题,还是以运动教学代替身体锻炼,继续让健身的业务废弃或生疏,让自己的园地荒芜或长期被不属于体育的事物挤占,真正的体育工作者就不可能真正在社会上拥有自己的相应地位。我们既要有历史责任感,又要有现实紧迫感。要唤起求实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以改革统揽全局,理直气壮地贯彻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开展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工作,认真对待这一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关系到体育工作者建功立业的大事,并对违背体育客观规律的错误观念和意识进行毫不留情的清理。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大有希望。

5 结语

5.1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是适应社会需要,促进国家进步,提高人民素质的创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为全体体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明确了奋斗的目标。

5.2 全民健身计划体现了国家珍惜自然、善待生命,为每个公民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条件的基本国策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促进民族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体育方针,我们要在理论上深刻认识其现实意义,认真反思我国体育发展历史过程的经验教训。

5.3 健身是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核心内容,健身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健身又是东西方文化宝库的珍贵遗产,需要我们在科学化的前提下,在思想上给其注入新的活力。运动文化体育手段化和健身运动处方化是我们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现实课题。

5.4 体育观念的变革是体育工作者的重大历史使命。只有加强理论思维,在概念上明确体育的真义,才能在实践中把握体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宝贵机遇,只有与旧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我们才能插上腾飞的翅膀。

5.5 要坚持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加强全民健身的理论研究,以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共闯理论难关。我国体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开阔胸怀,在全民健身的旗帜团结起来,从体育概念的研究入手,携手开创我国体育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新局面。

(收稿96—03—20)

标签:;  ;  ;  ;  ;  

全民健身:体育观念的时代变革_全民健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