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刊误之一论文

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刊误之一

刁美林

(故宫博物院 图书馆,北京 100009)

[摘要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著述中颇见著称,为中国古代地记中之佼佼者。然是书久散失闻,约在唐宋时期即已亡佚。清代学者陈运溶曾对其进行辑佚,有《麓山精舍丛书》本流传于世,文本契合度较高,价值很大。然笔者研究发现,此辑本文本仍有诸多讹误,包括错辑、误辑、衍辑、漏辑及字形、字音相似误等各种情况,不利于后人利用。本文即在查阅各种相关文献基础上,订误正讹,还盛弘之《荆州记》本来面目。此麓山精舍辑本分为三卷,篇幅较大,笔者将其分为三部分进行考订,本文为卷一部分。

[关键词 ]《麓山精舍丛书》;盛弘之《荆州记》;《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刊误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为中国古代地记中之佼佼者,全书正文依巴东、南郡、江夏、襄阳、南阳、顺阳、宜都、武陵等郡排序,各郡分县记述境内名胜古迹、洞穴矿泉、地方特产、历史典故、神话传说、高山大川等,于补证《晋书·地理志》及《宋书·州郡志》之记载有较高价值。此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著述中颇见著称,唐、宋地理典籍中尤多征引,以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李昉《太平御览》征引最多:“《荆州记》作者数家,惟盛弘之最著,诸书称引盛《记》亦最多。”然是书久散失闻,约在唐宋时期即已亡佚,撰者盛弘之生平行状亦不可考,唯《隋书·经籍志》云:“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荆州记》三卷。”清曹元忠据《宋书·州郡志》比照《荆州记》,认定成书时间当在刘宋文帝元嘉十四年(437年)左右,大致不误。清代学者王谟、陈运溶曾对其进行辑佚,分别有《汉魏遗书钞》本和麓山精舍本,各有成就,本文即以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为研究对象。

[6][9][15][16][17][18][19]谭恩美:《喜福会》,程乃珊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128、6、55、66、227、216页。

陈运溶(1858-1918),字子安,号芸畦。湖南善化人。援例授修职郎,江苏补用县丞。他淡泊仕途,毕生致力于辑录湖南古地理佚书。所辑、撰有《麓山精舍丛书》、《湘城访古录》、《湘城遗事记》、《灵麓山人诗集》、《逸庐文集》等,达数百卷,全部自辑、自撰、自刊。《麓山精舍丛书》刊于光绪二十六年,是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北堂书钞》、《水经注》等文献中辑录湖南地方文献佚书,包括六朝地记、唐宋图经等八十六种,其中就有盛弘之《荆州记》。与王谟辑本相比,麓山精舍本盛弘之《荆州记》佚文文本更加遵循引源文本,除所犯失误及刻意订正引源讹误外,增删改动极少。陈运溶还同时罗列多种版本的佚文文本,如将《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水经注》等关于同一内容的文本进行对比,并引用《水经注》等文献之相关记载加以注释,具有示范意义。

离心泵在运行过程中因发生汽蚀直接影响到泵的性能,使泵的效率下降,扬程降低,严重时还会产生噪声和振动,腐蚀破坏叶轮等过流部件[1]。因此,对离心泵的汽蚀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

然笔者通过将其与引源文本及其它相关文献记载对比之后,发现辑本文本有诸多讹误之处,包括错辑、误辑、衍辑、漏辑及字形、字音相似等各种情况,不利于后人利用。本文即以陈氏麓山精舍辑本文本为基础,查勘对比其它相关记载,订误正讹,以期还原盛弘之《荆州记》本来面目。

据文义,“既”当作“即”。“鄾次”后脱“之”字。“楚文王”前衍“此”字。“西北既里”当作“西百余里”。《太平御览》卷一九二原文为:“樊城西北有鄾城,即《春秋》所称鄾子之国。光武云:‘宛最强,鄾次之。’即谓此鄾城。西北行十余里,邓侯吴离之国,为楚文王所灭,今为邓县邓城。西百余里有榖城,伯绥之国,城门有石人焉,刊其腹云‘摩鞬,慎莫言’。疑此亦周太庙金人缄口铭背之流也。”“邓侯吴离”亦误。亦据唐欧阳询《艺文类聚》:“樊城西北有鄾城,西百余里有谷城。谷,伯绥之国,城门有石人焉,刊其腹云‘摩兠鞬,摩兠鞬,慎莫言’。疑此亦周太史庙金人缄口铭背之流也。”“金人缄口”典出《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按:据文义,“殖”当作“直”,“世”当作“是”,“公孙叔”当作“公孙述”。均音似误。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一八七原文为:“巴东城西有一栢柱,孤殖,大可数围,高三丈余,相传是公孙述时楼柱,乃云斫之血岀,枯而不朽,历代弥固,将恐有物凭焉。”汉刘珍《东观汉记》:“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人。”曾“自立为蜀王,遣任满据荆门”,“横江作浮桥,斗楼立攒柱,绝水道”。亦据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公孙楼柱。盛弘之《荆州记》曰:‘巴东有一折柱,孤直,高三丈,大可十围,传云是公孙述楼柱,破之血出,枯而不朽。’”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公孙楼柱。盛弘之《荆门记》曰:‘巴东有一折柱,孤直,高三丈,大可十围,传云是公孙述楼柱,破之血岀,枯而不朽。’”宋祝穆《方舆胜览》:“公孙楼柱。盛宏之《荆门记》:‘巴东有一折柱,孤直,高三丈,可十围,相传云是公孙述楼柱,枯而不朽。’”“折柱”文义不通,“枯而不朽”形容树木,当作“柏柱”为是。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巴东城西有一柏柱,大可数围,高三丈余,相传是公孙述楼柱,汉仪黄肠题凑苏林曰:‘柏木黄心,故曰黄肠。’”

2.鱼复县瞿唐滩上有神庙,极灵验,经过者皆不得鸣鼓角,商旅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辑录于《北堂书钞》卷一三八)

[4]李宁:《京剧与当代青年——在北京、苏州两地青年中调查京剧现状的报告》,《中国戏剧》,1984年第1期.

按:查唐虞世南《北堂书钞》,文本一致。然笔者查阅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三:“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刺史二千石经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作“瞿塘滩”。另隋杜公瞻《编珠》卷四、唐杜甫《杜诗详注》卷一五、唐韩愈《详注昌黎先生文集》卷二、明陈禹谟《骈志》卷一七、明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一一、明朱谋《水经注笺》卷三三、清赵一清《水经注释》卷三三、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二八、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五五、清吴士玉《骈字类编》卷一七五、清吴襄《子史精华》卷一一二、清张澍《蜀典》卷五、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三八六、清张玉书《佩文韵府》卷五〇,文本记载亦均作“瞿塘滩”,惟《太平御览》卷七七一作“瞿唐滩”。据明严衍《资治通鉴补》:“江水自巴东鱼复县,东径广奚峡,斯乃三峡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当以“瞿塘滩”为是。

为提高xA的估计精度,也可反复将公式(11)得到的估计值作为并再次应用公式(11)获得更精确的xA的估计。

3.鱼复县岸崩,将出礜石。(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七)

《本草经》曰:礜石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味辛,生山谷,治寒热、鼠瘘、疮蚀,除热,杀百兽,生汉中。(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九八七)

按:“将”当作“特”。形似误。《太平御览》卷九八七原文:“鱼复县岸崩,特出礜石。”

CTV的应用模式是将FPSO上的原油通过CTV过驳,通过CTV与常规油船柔性连接的输油系统实现卸油。CTV原油外输模式示意见图1。

⑥(南梁)萧统:《文选》卷四四,胡刻本。

柴达木地区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自然条件差异大,必须切合建设草地因子实际状况,尊重人工草地自然发展规律,分类指导,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实现人工草地建设安全化。

4.江津东十余里有中夏洲,洲之首江之汜也,故屈原云经夏首而西浮,又二十余里有涌口,所谓闲遨游涌而逸,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辑录于《太平御览》卷六九)

(宋)李祖尧:《内简尺牍编注》宋孙仲益内简尺牍卷六,清乾隆刻本。

5.荆州城西有百余步有栖霞楼,临川康王之置。(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一七六)

按:《太平御览》卷一七六原文为:“荆州城西百余步有丹霞楼,临川康王之置。”作“丹霞楼”。而同书卷六九载:“城西百余步有栖霞楼,临川王营置。”作“栖霞楼”。据唐徐坚《初学记》:“城西百余步有栖霞楼,宋临川康王置。”宋李祖尧《内简尺牍编注》:“栖霞楼,宋临川康王义庆建,一说宋李显守黄州时建。”宋佚名《锦绣万花谷》:“城西百余步有栖霞楼,宋临川康王置。”明陈耀文《天中记》:“城西有栖霞楼,俯临通隍,吐纳江流。”又:“江陵城西百余步有栖霞楼,宋临川康王义庆置。”明袁中道《珂雪斋集》:“江陵城大略在今郢城之间,其西有栖霞楼,近瞰江流,其地与八岭山相近。”应以“栖霞楼”为是。

6.王韶之《始兴记》曰城西百余歩有栖霞楼,临川王营置,清暑游焉,罗君章居之,因名为罗公洲。楼下洲上,果竹交荫。长杨傍映,高梧前竦。虽即城隍,趣同上壑。(辑录于《太平御览》卷六九)

按:此为陈氏注文。据文义,“上壑”当作“丘壑”。形似误。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六九原文为:“王韶之《始兴记》曰城西百余歩有栖霞楼,临川王营置,清暑游焉,罗君章居之,因名为罗公洲。楼下洲上,果竹交荫。长杨傍映,高梧前竦。虽即城隍,趣同丘壑。”又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一〇、明周圣楷《楚宝》卷一五、清谢旻《(雍正)江西通志》卷四〇均作“趣同丘壑”。

光镜可见青年对照组中大鼠心肌纤维排列整齐紧凑,结构清晰,心肌细胞形态形态、胞质及间质均正常;与青年对照组相比,自然衰老模型组中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大,心肌细胞变性增多,间质纤维增生,肌纤维断裂。与 24月龄相比,TSPJ低、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纤维形态得到明显改善,纤维排列整齐,心肌细胞炎性浸润减轻,间质纤维增生减少。结果如图1所示。

7.缘城堤边悉植细柳,绿条散风,清阴交陌。(辑录于《艺文类聚》卷八九、《太平御览》卷九五七)

[21]Webb,S.(2005).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vocabulary learning.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7,33-52.

按:《艺文类聚》卷八九原文同上。《太平御览》卷九五七原文:“缘城堤边悉植细柳,丝条散风,清阴交陌。”徐陵《玉台新咏笺注》卷四亦作“丝条散风”。清汪灏等《广群芳谱》卷七六、清张英《渊鉴类函》卷四一五、清陈廷敬《御选唐诗》卷一五、清张玉书《佩文韵府》卷一〇〇均作“绿条散风”。两种文本语义均通。

8.宅上山顶有玉女遂,营坟整固,上有乔木丛生,名为女贞林,常有白猿拪游,哀鸣清绝。(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五七)

按:据文义,“遂”当作“冢”,“营”当作“茔”。形似误。《太平御览》卷五七原文为:“宅上山顶有玉女冢,莹坟整固,上有乔木丛生,名为女贞林,常有白猿拪游,哀鸣清绝。”亦作“莹”误。清王初桐《奁史》:“玉女冢乔木丛生,名为女贞林。”

9.洞庭之鲋出于江岷,弦膄青颅,朱尾碧鳞。(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九三七)

按:据文义,“弦膄”、“弘膄”当作“弘腴”。形似误。《太平御览》卷九三七原文为:“洞庭之鲋出于江岷,弘膄青颅,朱尾碧鳞。”明杨慎《异鱼图赞》:“洞庭之鲋出于江渂,弘腴青颅,朱尾碧鳞。‘渂’即‘岷’字,又作‘汶’。”亦作“红腴”、“宏腴”。宋吴淑《事类赋》卷二九、明张自烈《正字通》卷一二、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九一、清张澍《养素堂文集》卷三四、清张英《渊鉴类函》卷四四二:“洞庭之鲋出于江岷,红腴青颅,朱尾碧鳞。”清胡世安《异鱼图赞笺》:“洞庭之鲋出于江渂(即岷,或作汶),宏(一作红)腴青颅,朱尾碧鳞。”清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洞庭之鲋出于江岷,宏腴毒颅,朱尾赤鳞。”作“毒”,形似误。亦作“素腴”。宋高似孙《剡录》:“洞庭之鲋岀于江岷,素腴青颅,朱尾碧鳞。”

10.江陵县东一百里有缘林山,茂林蓊郁,襄阳大路经由其西,所谓当阳之缘林也。(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五七)

按:“缘林”当作“绿林”,山名。《太平御览》卷五七原文为:“江陵县东一百里有绿林山,茂林蓊郁,襄阳大路经由其西,所谓当阳之绿林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一、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注》卷一四、宋蔡梦弻《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三一、宋吕祖谦《观澜集注》卷四:“绿林山,在今荆州当阳县东北也。”宋欧阳忞《舆地广记》:“有绿林山在县东,即所谓当阳、长阪也。”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三王城古碑在当阳县之绿林山,汉王匡、王凤、王常之所屯,故曰三王城。”

碑之西有魏征南军司张詹墓,墓有碑,碑背刊云: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辑录于《水经注》卷二九)

按:此为陈氏注语。“南郡”前衍“江”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四原文为:“应劭曰:南郡江陵有津乡。今则无闻矣。”晋杜预《春秋释例》:“(庄)十九年。津。或曰南郡江陵县有津乡。”范晔《后汉书》:“征南大将军岑彭率二将军伐田戎于津乡,大破之。南郡有津乡,故城在今荆州江陵县东。”宋程公说《春秋分记》:“津。十九年(下同)。《释例》或曰南郡江陵县有津乡。江陵即荆南所治。而《广记》则云荆南枝江县西有津乡。《春秋传》巴败楚于津之地。考之《晋志》,南郡统县十一,江陵、枝江其二也。枝江在江陵之西南,而津乡又在枝江之西,则津不当在江陵县也。”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八、清梁履绳《左通补释》补释三、清马宗琏《春秋左传补注》卷一、清沈钦韩《后汉书疏证》卷一、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〇、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后汉书》二二、清王先谦《续汉志集解·郡国志四》二二、清许鸿盘《方舆考证》卷五九、清张尚瑗《三传折诸·左传折诸》卷三均作“南郡江陵有津乡”。

12.襄阳郡岘首山,南至宜城百余里,其间雕墙峻宇,闾阎填列。汉宣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家,珠轩骈辉,华盖连延,掩映于大山庙下。荆州刺史行吏见之,雅叹其盛,敕号大山庙,道为冠盖里。(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一六八)

按:“大山庙”当作“太山庙”。“行吏”当作“行部”。《太平御览》卷一六八原文为:“襄阳郡岘首山,南至宜城百余里,其间雕墙峻宇,闾阎填列。汉宣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家,珠轩骈辉,华盖连延,掩映于太山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敕号太上庙,道为冠盖里。”“太上庙”误。据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太山庙在宜城县南。《水经注》:宜城县有太山,山下有庙。”清郭元釪《全金诗》:“汉灵帝时,宜城太山庙有四郡守、七都尉、二卿、五侍中、一黄门侍郎、三尚书、六刺史,朱轩高盖,同日会于山下。荆州刺史刘表行部见之甚欢,叹其豪盛,乃题道口亭为冠盖里,刻石铭之。”又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五、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八三、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三二、明李贤《明一统志》卷六〇均作“太山庙”、“行部”。

13.《晋书》曰邓遐字应远,勇力绝人,气盖当时,时人方拟之樊哙。桓温以为参军,数从温征伐,历冠军将军,数郡太守,号为名将。襄阳城北沔水中有蛟,常为人害,遐遂拔剑入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截蛟数叚而出。(辑录于《晋书·列传》卷八一)

按:此为陈氏注语。陈氏衍“拟”字。据文义,“叚”当作“段”。形似误。唐房玄龄《晋书》卷八一原文为:“遐字应远,勇力绝人,气盖当时,时人方之樊哙。桓温以为参军,数从温征伐,历冠军将军,数郡太守,号为名将。襄阳城北沔水中有蛟,常为人害,遐遂拔剑入水,蛟绕其足,遐挥剑截蛟数段而出。”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三四、宋谢维新《事类备要续集》卷二一、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四六、明沈朝宣《(嘉靖)仁和县志》卷七、明严衍《资治通鉴补》卷一〇二、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一九二、清吴士鉴《晋书斠注》卷八一均作“段”。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卷八、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二七五、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三九四、宋郑樵《通志》卷一二九、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二八四、清张玉书《佩文韵府》卷二一均误作“叚”。

14.刘敬叔《异苑》曰,荆州上明江浦常有蛟,浴汲者死,不脱岁升平中。陈郡邓遐字应遥,素勇健,贲而入水,觅蛟得,便与拳,即曵着岸,欲斫杀,母语云蛟是神物,宁忽杀之,今可呪令勿复为害,遐呪而放焉。自兹迄今,纯无此患。(辑录于《太平御览》卷四三七)

按:此为陈氏注语。据文义,“贲”当作“愤”;“与”当作“举”。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荆州上明浦沔水隈潭极深,常有蛟杀人,浴汲死者,不脱岁升平中。陈郡邓遐字应遥,为襄阳太守,素勇健,愤而入水,觅蛟得之,便举拳,曳着岸,欲斫杀,母语云蛟是神物,宁忍杀之,今可呪令勿复为患,遐呪而放焉。自兹迄今,遂无此患。”明陈耀文《天中记》:“荆州上明江浦常有蛟,谷汲者多,不脱岁升害人。陈郡邓遐字应远,素勇健,愤而入水,觅蛟得,便举拳,即曵着岸,欲砍杀,母语云蛟是神物,宁勿杀之,今可呪食勿复为害,遐呪而放焉。自兹迄今,绝无此患。”“谷”当作“浴”。形似误。

《太平御览》卷四三七原文为:“刘敬升《异苑》曰,荆州上明江浦常有蛟,浴汲者死,不脱岁升平史。陈郡邓遐字应延,素勇健,愤而入水,觅蛟得,便与拳,即曵着岸,欲斫杀,母语云蛟是神物,宁忽杀之,今可呪令勿复为害,遐呪而放焉。自兹迄今,绝无此患。”“刘敬升”当作“刘敬叔”。据唐刘知几《史通削繁》:“《异苑》十卷,宋给事刘敬叔撰。”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异苑》十卷,宋给事广陵刘敬叔撰。”据文义,“史”当作“中”。形似误。

邓遐之字有数说。一为“应远”,除上述《晋书》及《天中记》持此说外,尚有宋钱端礼《诸史提要》卷九、宋谢维新《事类备要》续集卷二一、元佚名《氏族大全》卷一九、元阴时夫《韵府群玉》卷一五、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二七、清张英《渊鉴类函》卷四三八;一为“应遥”,上述《异苑》持此说;一为“应玄”,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下、清吴士鉴《晋书斠注》卷八一持此说;一为“应元”,清章宗源《隋经籍志考证》卷一〇持此说;一为“应遂”,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卷三持此说;一为“应延”,上述《太平御览》卷四三七持此说。而《太平御览》卷二七五则作“应远”,前后不一。

15.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只为宅名。今宅院见在。(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一七七)

按:此为陈氏注语。据文义,“只”当作“又”。形似误。“名”当作“铭”。音似误。《太平御览》卷一七七原文为:“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今宅院见在。”又明陈耀文《天中记》:“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孙梅《四六丛话》:“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16.樊城西北有鄾城,既《春秋》所称鄾子之国。光武云:“宛最强,鄾次。”即为此鄾城。西北行十余里,邓侯离吴国,为此楚文王所灭,今为邓县邓城。西北既里有榖城,伯绥之国,城门有石人焉,刊其腹“摩鞬,慎莫言”。疑此亦周太庙金人缄口铭背之流也。(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一九二)

按:“邓侯离吴国”当作“邓侯吾离之国”。邓侯吾离,春秋邓国君主之一,子姓。据汉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夏榖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皆何以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县故邓侯吾离之国也,楚文王灭之,秦以为县。”唐柳宗元《诂训柳先生文集》:“春秋有邓侯吾离,后为楚所灭,因为氏焉。”清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鲁庄公时有邓侯吾离者,不睦于楚。”

1.巴东城西有一栢柱,孤殖,大可数围,高三丈余,相传世公孙叔时楼柱,乃云斫之血岀,枯而不朽,历代弥固,将恐有物凭焉。(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一八七,麓山精舍辑本《荆州记》卷一

(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四,清光绪孔氏三十三万卷堂本。

按:据文义,“嘉”当作“诣”,往看之意。“固”当作“因”,表示结果。《太平御览》卷五五九原文为:“霄城东南有单龙村,村外有单龙冢,甚高大。旧传单龙能仰观俯察少公之俦也,数称刘氏当王,圣公应其符。圣公潜嘉之,固此起兵,后称号于宛。而龙卒故,厚为其葬。”而清张英《渊鉴类函》为:“霄城东南有单龙村,村外有单龙冢,甚高大。旧传单龙能仰观俯察少公之俦也,数称刘氏当王,圣公应其符。圣公潜诣之,因此起兵,后称号于宛,而龙卒故,厚其葬。”则陈氏辑文应源自,至少是参阅了《渊鉴类函》,而非《御览》原文。

18.郑乡即郑灭地方也,岗南有刘长沙墓,益州牧焉之父,其南又有汉魏郡太守黄香冢。(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五五九)

按:“郑乡”当作“郑卿乡”。据清杭世骏《三国志补注》、清赵一清《三国志注补》:“郑卿乡,郑灭地方也,冈南有刘长沙墓,益州牧焉之父。”《太平御览》卷五五九原文为:“郑乡即郑城地也,岗南有刘长沙墓,益州牧焉之父,其南又有汉魏郡太守黄香冢。”亦脱“卿”字。“城”当作“灭(滅)”。形似误。

19.冠军县东有魏征南军司张詹,刻其碑背曰: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凡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辑录于《艺文类聚》卷四〇)

作者简介:庄顺火,男,汉族,福建南靖人,南靖县船场中心梧宅小学教师,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大专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冠军县东一里有张詹墓,魏太和时人也。刻碑背曰:白楸之棺,昜朽之裳,铜钱不入,瓦器不藏。嗟尔!后人幸勿我伤。(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五五一)

1.盆底肌力减弱。如无法对抗阻力、收缩持续时间≤3s(检测盆底肌力评级≤3级)或阴道收缩压≤30cm者。

11.应劭曰:江南郡江陵有津乡。今则无闻矣。(辑录于《水经注·江水注》卷三四)

按:据文义,“凡”、“丹”当作“瓦”,泛指陶瓷器。“钱”当做“铁”,泛指金属制品。均形似误。据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冠军县有张詹墓,七世孝廉,刻其碑背日:白愀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瓦器不藏。嗟尔!后人幸勿我伤。”宋罗泌《路史》卷四六、明顾起元《说略》卷七、明朱荃宰《文通》卷一七、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二〇〇等均作“铜钱不入,瓦器不藏”。然误者亦多。清赵一清《水经注释》卷二九、清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九、宋洪适《隶释》卷二〇、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二、明李贤《明一统志》卷三〇、明潘庭楠《(嘉靖)邓州志》卷八、清郝懿行《晒书堂集·文集》卷四、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五六、清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卷四九、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一八三均误作“凡”。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水经注》卷二九注:“案‘丹’近刻讹作‘凡’。”以“凡”误,殊不知“丹”亦误。

20.菊水出穰县,芳菊被涯,水极甘香,谷中皆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七八十者,犹以为夭。太尉胡广所患风疾,休沐南归,恒饮此水后,疾瘳遂,年八十二薨也。(辑录于《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章怀太子注)

按:“瘳”通“疗”,据文义,“疾瘳遂”当作“疾遂瘳”。范晔《后汉书》卷四四原文为:“菊水出穰县,芳菊被涯,水极甘香,谷中皆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七八十者,犹以为夭。太尉胡广所患风疾,休沐南归,恒饮此水后,疾遂瘳,年八十二薨也。”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注》卷一四、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一、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前集卷一二、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九九六、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九三、宋史铸《百菊集谱》卷三、宋苏轼《施注苏诗》卷三八、宋谢维新《事类备要·别集》卷三九、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四二、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九九、清陆廷灿《艺菊志》卷一、清吴士玉《骈字类编》卷一八一、清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卷二一五等均作“疾遂瘳”。

注释:

①②(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22,322页。

③吴枫:《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地理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页。

④本文列举陈氏所辑录佚文均属于麓山精舍辑刻本《荆州记》卷一内容。

⑤(汉)刘珍:《东观汉记》卷二三,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第二段为陈氏注文。注文是陈氏对佚文原文所作的注解和说明,亦多引自《太平御览》、《水经注》等相关典籍。该段注文脱“气”字。《太平御览》卷九八七原文为:“《本草经》曰:礜石一名青分石,一名立制石,一名固羊石,味辛,生山谷,治寒热、鼠瘘、蚀疮,除热,杀百兽,生汉中气。”

湖北沃裕化工有限公司农化推广与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在湖北钟祥丰乐镇和老河口洪山嘴镇召开金因子生态肥水稻和玉米观摩会,为产品销售打基础、增信心。当前正值一年中最热期,连续高温天气,并未让经销商、零售商及种植大户止步,反而增加了他们了解新产品、见识新肥效的热情,两场观摩会,到场400余人。

⑦(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卷一五,民国景宋本。

⑧(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卷三,民国景宋本。

⑨(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四,清影宋钞本。

⑩(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卷一六,清同治刻本。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三,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明)严衍:《资治通鉴补》卷一六二,清光绪二年盛氏思补楼活字印本。

(晋)杜预:《左传杜林合注》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程公说:《春秋分记》卷三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程公说:《春秋分记》卷七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本调查的解释变量是风险认知影响因素,被解释变量是风险认知情况。首先运用SPSS22.0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风险认知情况进行因子分析,并按照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公因子,并剔除因子载荷小于0.5的题项。再对风险认知的情况因素进行t检验和多元线性阶层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清)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三二,清嘉庆八年刻本。

(清)胡渭:《禹贡锥指》卷一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霄城东南有单龙村,村外有单龙冢,甚高大。旧传单龙能仰观俯察少公之俦也,数称刘氏当王,圣公应其符。圣公潜诣之,因此起兵,后称号于宛,而龙卒故,厚其葬。(辑录于《太平御览》卷五五九)

按:“闲遨”当作“阎敖”,人名。《太平御览》卷六九原文为:“江津东十余里有中夏洲,洲之首江之汜也,故屈原云经夏首而西浮,又二十余里有涌口,所谓阎敖游涌而逸,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阎敖游涌而逸”为历史典故,源出《左传》。据晋杜预《左传杜林合注》:“涌水在南郡华容县,阎敖既不能守城,又游涌水而走。”宋程公说《春秋分记》:“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春秋》所谓阎敖游涌而逸,于二水之间者也。”又:“(庄公)十八年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及文王即位,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阎敖游涌而逸。楚子杀之。其族为乱,冬巴人因之以伐楚。”清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左传》庄公十八年,阎敖游涌而逸。”清胡渭《禹贡锥指》:“江水又东,涌水注之,《春秋》所谓阎敖游涌而逸者也,在今监利县南。”

(宋)佚名:《锦绣万花谷》卷二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一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一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卷一四,明万历四十六年刻本。

(清)王初桐:《奁史》卷九三,清嘉庆刻本。

(明)杨慎:《异鱼图赞》卷一,明万历范允临刻本。

从教育教学内容来看,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形式包括理论政策宣讲、创业人士经验分享等,内容较为单一。创业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从前期的计划、项目的路演到后期公司的注册成立等,有非常多的细节需要了解。但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无法完全涉猎。此外,各高校开展的创业大赛等千篇一律,形式简单,学生多为功利性的参加比赛积累综合测评加分等,竞赛水平大打折扣(王玉霞, 2015)。

(清)胡世安:《异鱼图赞笺》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卷六一,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宋)高似孙:《剡录》卷一〇,清道光八年刻本。

(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卷二八,士礼居丛书景宋本。

(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晋)杜预:《春秋释例》卷六,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百衲本景宋绍熙刻本。

(宋)程公说:《春秋分记》卷三〇,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一六八,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

(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三四八,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

(清)郭元釪:《全金诗》卷五〇,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二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刘知几:《史通削繁》卷二,清道光刻本。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一二,明嘉靖刻本。

(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一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八,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清)孙梅:《四六丛话》卷二三,清嘉庆三年吴兴旧言堂刻本。

(唐)陆德铭:《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桓公第二,清道光四年杨州汪氏问礼堂刻本。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一,清光绪十四年无锡薛氏校刻本。

(宋)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卷一〇,清乾隆刻本。

(清)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卷二〇,清雍正九年刻本。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三,明正德十年无锡华氏雪堂铜活字版印本。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卷三,清光绪年上海同文书局宋全文本。

(清)张英:《渊鉴类函》卷一八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卷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卷三一,清广雅书局丛书本。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〇二,清光绪十四年万卷堂刻本。

Correcting Errors in Sheng Hongzhi’s Jingzhou Notes of Chen Yunrong’s Collected Works Lushan Jingshe Series:Part One

DIAO Meilin
(The Palace Museum Library,Beijing 100009,China)

Abstract: Jingzhou Notes written by Sheng Hongzhi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s well known in the writings of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t w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geographical records in ancient China. However, the book had been long lost probably in the periods betwee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Chen Yunrong, a scholar of the Qing Dynasty, once compiled and edited its scattering documents and manuscripts, entitled as Lushan Jingshe Series , which has been handed down to the present time.It has a high degree of agreement and great value. However, we find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errors in this edition, including misediting,derivation, omission and similar errors of font and pronunciation, which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use of future generations. On the basis of consulting various relevant documents, this paper corrects errors to return Sheng Hongzhii’s Jingzhou Notes to its original appearance.This edition of Lushan Jingshe Series has three volumes with a large space. We divide it into three parts for textual research. This paper is part one of the volume.

Key words :Lushan Jingshe Series ;Sheng Hongzhi’s Jingzhou Notes ;Imperial Readings of Peace Era; Collection of Art and Literature

[中图分类号 ]K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722(2019)02-0045-07

[收稿日期 ]2019-01-31

[基金项目 ]故宫博物院2013年度科研课题“清代方志文献与方志学研究”。

[作者简介 ]刁美林(1981-),男,山东平阴人,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清代文献学。

标签:;  ;  ;  ;  ;  ;  

清陈运溶麓山精舍辑刻本盛弘之《荆州记》刊误之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