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论文_胡辉洲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论文_胡辉洲

胡辉洲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八里湾乡初级中学 730070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已成为一个引起初中语文教师重视的教学课题,本文从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从中感受情感之美、把握课文思想情感、从中体味思想之美等四个方面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审美素质 培养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使正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要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教学方式将这些内容的教育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学实践中,我们拟从以下方面探索实践。

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过渡到对认知对象的审美体验上。

例如教学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文字很优美、浅显、动人。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们像老舍说的那样“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这时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触摸到了那冰凉的雪花。让学生随着文章提供的意象展开联想,具体地感知情境。这样的情感诱导,易于将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意境之中,较自然地获得审美感受。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我认为: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中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景,写出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重音、节奏、语速、语调上加以指导,就会让学生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三、在分析中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的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蕴美,达到意美以动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悦目,在潜移默化中也就逐渐地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在鉴赏中领略作品的艺术美

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包括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美感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感欣赏活动有表层的心理特征和深层的心理特征,而艺术本身也有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向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等不同的层次。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艺术的鉴赏过程是个阶段性的过程,需要观、品、悟的不同阶段,以达到对作品的把握。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心上一直压着“焦虑和悲痛”,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焦虑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那“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淡紫色”的“瀑布”;那“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每一朵盛开的花,“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毫不活泼热闹”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稠;那笑着嚷着的“我要开花,我要开花”的拟人写出了花的活泼和繁盛;那“浅紫色的”“香气”等通感的运用,使花的色与花的味联系了起来。但是,这仅仅是表层的美,通过与“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却“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的“从来都稀落”的紫藤萝花的对比,却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鉴赏才能领略到艺术的美。

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造就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孔阳 朱立元 主编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2]朱慕菊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论文作者:胡辉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论文_胡辉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