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国家结构比较_中原文化论文

中国、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国家结构比较_中原文化论文

中国、前南斯拉夫、前苏联民族结构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斯拉夫论文,前苏联论文,中国论文,民族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复合民族国家中的民族结构,是指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由多个民族所形成的国家体系。世界上有众多的复合民族国家。其中中国、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是三种不同的复合民族结构的典型代表。 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2%,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这56个民族起源于蒙亚利亚人的各个分支, 但这些并不完全同源的民族却紧密地融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这种形式的复合民族结构属于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前南斯拉夫民族共同体由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穆斯林、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等组成。这些共源于斯拉夫人的民族群体却以不同的民族身分结合为一个松散的联邦民族共同体。这种形式的复合民族结构属于一元多体的民族国家。前苏联民族共同体共有大小民族约130个。根据人种特征, 他们分别属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以及其他类型的人种。前苏联的这些民族的融合并不明显,大部分是以独立的民族形式在于统一的共同体之中。这种形式的复合民族结构属于多元多体的民族国家。

(一)三种民族格局的内涵

1.从民族渊源来看:

(1 )多元一体的民族渊源表现为文明起源的多头但逐渐走向融汇统一。

中华民族各成员起源于蒙亚利亚人各个分支,并在远古时期分别创造出不同系统和特点的文化。如以游牧和狩猎为特征的北方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而相互交融,各历史时期也相继出现规模不一的民族融合浪潮。最终,中国大陆各民族逐步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兼容并蓄的多个民族为一体的复合民族国家。

(2 )一元多体的民族渊源表现为同一源但却分裂为几个互不相属的民族。

生活在巴尔干的南部斯拉夫人族源相同,语言相近。但南斯拉夫很早就被欧亚列强分割为几部分。受其宗主国的影响,同一族源的南斯拉夫人分别形成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各不相同的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穆斯林、黑山人等几个不同的民族。

(3 )多元多体的民族渊源表现为文明起源多头及共同体内各族融而不合。

前苏联民族共同体居民的人种特征证明了它们源于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在远古时已有独立发展的历史和创造出独具特点的民族文化,建立过独立的民族国家,形成不同族系的民族。如形成了东斯拉夫族系、突厥族系、高加索族系、中亚各族系等民族。15世纪以后,由于军事和政治等原因,这些不同族源民族陆续合并在一个复合民族国家之内。

2.从民族构成来看:

(1)多元一体的中华50多个民族共同认可“中华民族”。

早在传说中的炎黄时代,中国境内各民族就出现了同宗共源的观念。到先秦三朝,本来不同族源的夏、商、周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感更为清晰,这才使“三代之礼同于一也,民共由之。”(《礼记·礼器》)春秋战国时期,对华夏的认同观念已把中原华夏诸国和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各部族结成一个血缘亲属关系网。秦以后,原来以中原华夏族为中心的认同心理发展为以中原汉族为中心的认同心理,不少周边少数民族流入或内附中原中央政权,并和中原各族逐渐融为一体。到了清代,历史上多次发生的民族对抗和战争已不再见于史册,而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巩固边防以及各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记载则日渐多见。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使起源不一的中华50多个民族构成一个巩固的统一的民族共同体。

(2 )一元多体的南斯拉夫人在反抗异族压迫的斗争中结为多民族共同体。

同出一源但因被列强分割而分别形成各具特点的南斯拉夫各民族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内聚力。早在奥斯帝国的兴起之时,南斯拉夫各族的民族意识便开始觉醒。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黑,激起了巴尔干半岛强烈的民族情绪。1918年,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首先联合起来,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国。1929年,德意法西斯侵入并瓜分南斯拉夫的史实更加快了民族联合的过程。为挽救民族危机,塞尔维亚、黑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团结起来,共同建立起一个各民族平等的联邦国家联合体。这样,同一族源却又分化为不同的民族的南斯拉夫人从此又聚合在一起。

(3)多元多体的100多个民族结合在一个名义上的苏联统一体内。

15世纪前,独立发展的俄罗斯和周边各民族国家很少联系。15世纪,俄罗斯首先实现内部统一,继而先后吞并了欧亚大片地区。在沙皇俄国被推翻之时, 一些被沙俄吞并的民族相继脱离俄国而独立出来。 1918年,协约国各帝国主义对新生的苏维埃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各国境内的敌对力量趁机发动叛乱,强大的内外压力迫使苏俄和其他独立的苏维埃国家组成军事联盟。卫国战争的胜利扩大了苏俄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周围的一些民族国家自愿与苏俄结合为统一的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然而,源出多元及民族融合程度不算深的各民族,是以各种形式的政权组织加盟于共同体的,于是便形成了多元多体的复合民族国家。

3.从民族关系来看:

(1)自然融合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关系的主流。

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分别代表中国历史上两大经济类型的民族。北方游牧经济与中原农耕经济需要互补,这使北方和中原形成以经济为纽带的有机的整体。经济互补关系的长期存在及各种方式的交往,使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间差距逐渐缩小,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基本上属于自然融合的性质。当经济文化较为先进的汉民族成为全国的统治民族时,周边的少数民族或自愿臣服或被征服于汉中央政权。共同的生活使汉族和少数民族逐渐混血,这也呈自然融合的特色。各种原因引起的民族流动所形成的全国范围的民族杂居,最后也走上了自然融合的道路。

(2)铁托个人的威望和联邦制使一元多体的各民族共存。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很主要的一点是由于它的统一符合南斯拉夫各族的利益,同时也由于其号召者及领导人是在人民中有较高威望的铁托。在铁托执政期间,南斯拉夫不仅实行民族平等的联邦制,而且还推行了若干兼容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民族政策,这对南斯拉夫多民族共同体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长期的割裂、宗教的分歧以及历史的创伤使各民族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在铁托任总统之时,狭隘的民族主义亦不时冒头。凭借铁托的个人威望和联邦政府所推行的妥善的民族政策,南斯拉夫联邦民族共同体在铁托领导期间得到了巩固。

(3 )靠武力征服及强制同化其他民族等手段确保俄罗斯主体民族的地位。

沙皇俄国凭借武力将它的国土扩展,并将100 多个与俄罗斯联系并不密切的民族强行纳入统治范围。对于被征服的民族,沙俄政府在政治上实行直接统治的方式,对反抗者采取血腥的镇压;在文化方面,强硬推行“义务国语制”、统一宗教信仰等文化政策。同时,沙俄还用“移植”大批俄罗斯人到边疆民族地区、把边疆少数民族强迁到俄罗斯人生活区等方法改变各地区的民族结构,达到保证俄罗斯民族在任何地区都是主体民族的目的。在经济方面,沙俄政府强制性地指定民族地区进行某种经济活动,确保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但却使民族地区的经济依赖于中央政府。通过各种强制同化措施,俄罗斯主体民族的地位得以确立。

(二)三种民族格局形成的原因

1.多元一体、一元多体及多元多体的民族格局形成有其具体的原因。

核心民族汉族的存在以及其先进的农业文明使中华境内多元的民族凝聚为一体。

中国各个回异不同的地理单位使各民族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呈不平衡的多元区域性的发展脉络。其中,汉族得天独厚,居住在宜于农耕的黄河流域,并获得徊旋发展的余地。所以,汉族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均在各族之前,成为周边各族的核心民族。同时,中原地区是中国的中心地带,是全国各地经济交换的必经之路,各地的文明随着交换活动在这里聚集,这样就促使中原地区获得超越其它地区的条件而更迅速地发展,并将凝聚起来的文明由各交通要道传出。通过集散交往,汉族先进的农耕经济对少数民族的经济形式起到了重大的影响。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入主中原后,都变游牧生产方式为汉族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往往导致生活和风俗习惯的改变,这些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因此融合于汉族之中。而汉族也因其先进的农业文明,通过对其他民族的吸纳和兼容得到不断的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封建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多数民族的共同信仰,汉族建立起来的封建制度亦得到延续和发展。于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汉族因自身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汉化而不断壮大;因其先进的农业文明也就保持了它在复合民族结构中的核心民族地位;因其核心作用的发挥而与各族结为巩固的统一的民族共同体。

2.经济联系不紧密、文化传统的差异及统一的历史短暂是同一族源的民族分裂为不同民族实体的主要原因。

南斯拉夫地处的巴尔干半岛的中部和北部,是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和欧亚列强必争之地。在列强的争夺下,南斯拉夫于十一世纪被分割为几部分。同时,南斯拉夫的地理形势属外向型,境内南北交通被迪纳拉山脉阻隔,而北面与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的交通便利,南面的沿海地带海上航运方便,这就造成南斯拉夫的交通和商路自古以来都是向外的。它在未被分割之前,内部经济联系就不甚紧密;当其在政治上被分割之后,共同的经济市场更难形成。这使得同一族源的南斯拉夫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共同体。还有,南斯拉夫人长期分属于欧亚各列强,受其宗主国的影响,操不同的语系,信奉不同的宗教,并由此形成联系松散的各个分支。直到南斯拉夫王国时期,各族仍因文化传统及宗教的差异而存在着一定的隔阂,甚至还发生民族纠纷。另外,南斯拉夫统一的时间最长也不过是70多年,民族一体化的进程缓慢。狭隘的民族主义时而抬头鉴于此,尽管同出一源,但南斯拉夫各族不得不以多体的形式结合在一起。

3.独特的地理形势便于俄罗斯对外扩张,强大的中央集权将缺乏经济、文化联系的各民族连结为一个民族共同体。

东欧平原平坦而辽阔,交通方便,这使地处东欧平原的俄国有了向四周发展的可能。16世纪,沙皇俄国开始对外扩张。在几百年的扩张过程中,俄国吞并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卡累利阿、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地区;夺取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前波兰国家的拉脱维西南部立陶宛等地区;征服了高加索;摧毁了克里米亚的鞑靼汗国;控制了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半岛、亚速海周围及其毗连的草原;将西伯利亚划入俄国的版图。上述的这些占领区和民族,大部分原来与沙俄毫无联系,人种与文化也与俄罗斯相异。为了把被征服地区与俄国本土连成一片,为把被征服民族与俄罗斯民族融为一体,沙俄政府运用强大的中央集权,对被征服地区和非俄罗斯民族实行强制同化。其同化政策包括了实行移民以改变被征服地区的人口比例;加重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剥削或变被征服地区为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以牵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强行推行俄罗斯文化和东正教以扼杀其他民族的文化特点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强制同化政策,沙俄硬是把那些原来缺乏经济、文化联系的民族连结为一个民族共同体。

(三)三种格局的特点和影响

不同的民族格局有着不同的特点,产生着不同影响。

1.极大的包容量和坚韧的持久性是多元一体民族格局最突出的特点。

首先,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包容了发展速度各异、地域文化相异和不同经济成分的民族。以1949年为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包容了发展速度相差几十年以至几千年的民族和部落。如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制;汉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部分地区的封建地主制;沿海部分地区的资本主义形态;西藏、维吾尔部分地区的封建农奴制;四川、云南部分彝族区的奴隶制;边缘地区如独龙、鄂伦春等民族的原始社会制。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文化由各民族的文化(如汉、壮、满、蒙、回、藏等民族文化)组成,各种文化都具有本民族的特色或地方色彩(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但却又不相斥地存在于一体之内。多元一体民族结构的经济成分复杂。既有发达的封建农业和手工业;也有发展程度不一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有畜牧类经济或半农半牧经济;渔猎经济和原始采集及“刀耕火种”农业经济成分。可见,多元一体的民族的包容量是巨大的。

其次,多元一体的民族最具持续性。早在秦汉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已确立下来,统一的局面维持了400多年。元明清时期, 中国走向更大的统一,统一的时间维持了600多年。 在这几个发展阶段之间,曾出现过分裂和动乱。但分裂的时间比统一的时间短,统一始终是中国发展的主流。长久统一的历史,使中国各民族很早就结成了血肉相连的关系,也很早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观、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无不以各族生存和活动的范围为统一国家的疆域,无不把各族视为一个整体。这种扎根于各族之中的整体民族观使中华民族在分裂时能逐渐走向统一,从统一走向更大的统一。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还使中国成为世界文明最悠久的共同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延绵了四、五千年之久的文明持续性是世上罕有的。

2.过分依赖领袖个人的威望以及政治、经济联系松散是一元多体民族格局的特点。

南斯拉夫各族被列强分割而长期政治分裂,外向型的经济使各族的经济联系一直较为松散,即使在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盛时代,南斯拉斯各族也没有形成共同的经济中心。因此,在统一的南斯拉夫王国时期,国内各民族也是貌合神离。直到二战期间,在人民中有极高威望的铁托的号召下,地域相连、命运与共的南斯拉夫人才克服了长期被异族分割造成的隔阂和民族感情的创伤,组成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但南斯拉夫各族终因分离太久而不容易融合,所以,各族只能以松散的联邦形式结合在一个联合体内。政治、经济联系松散必然潜伏着分裂的危机,但铁托个人的崇高威望以及联邦的民族政策得以实施,使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掀不起民族分裂的大风潮,使统一的民族共同体维系了几十年之久。但铁托死后,继任的领导人威望不如铁托,新的领导班子也不像铁托时期的领导班子那样坚强有力,加上种种原因(如联邦政策失误和地方经营不善)造成的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刺激了分裂基因的膨胀,许多原来隐伏下来的危机就逐渐表面化了。最后,民族主义占了上风,终于酿成同一族源的民族共同体的瓦解。

3.民族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分裂基因长期存在是多元多体民族格局的特点。

历代沙皇用武力将不同种族和没有经济联系的各族强行扭在一个共同体内,并在共同体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行了许多民族压迫的政策,致使各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政治上,历代沙皇给予主体民族俄罗斯人多种特权,而对非俄罗斯人进行民族压迫,这使被压迫的各少数民族对统治民族产生了仇恨情绪。经济上,沙俄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单一的经济政策。受沙俄牵制,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异常均落后于俄罗斯,各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文化上,沙俄政府极力扼刹少数民族的语言和宗教等传统文化,使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发展缓慢。各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所以,多元体的俄罗斯民族共同体,虽经数世纪的民族结合过程,但各民族融而不合。

苏联建立的初期;政府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各族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民族间出现了自然融合的迹象。但在30年代后,大俄罗斯沙文主义重新抬头。如国家和民族政策向俄罗斯倾斜,少数民族在各个领域受俄罗斯人支配。又如,在肃反运动中,中央和地方对有民族主义情绪的少数民族干部采取了过激的措施,对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方面也采取了过多的行政限制手段等。这些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及不尊重少数民族的做法,大大伤害了少数民族感情,影响了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加深了少数民族的不满情绪,以致不断导致多元多体内部离心倾向的增长和与大俄罗斯统治分庭抗礼的势力抬头。

综上所述,分别代表多元一体、一元多体和多元多体的中国、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由于民族结构的内涵及形成原因的不同,就使同是复合民族国家的国家有着相异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

标签:;  ;  ;  ;  ;  ;  ;  ;  

中国、前南斯拉夫和前苏联国家结构比较_中原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