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文化与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炎帝文化与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文彦[1]2010年在《基于低碳旅游视角的炎陵县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的炎陵县为山区型县域,森林覆盖率达82.6%,在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定位为限制开发区。炎陵县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包括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已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炎陵县充分利用本县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居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正式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同年1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排放,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站在战略高度,对炎陵县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科学决策,实现旅游发展的低碳化,如何做优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潜在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对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进行综述,发现从低碳旅游视角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低碳旅游基本理论与区位论、地域分异规律、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作为理论基础对炎陵县旅游资源综合开发进行实证研究。其次,在调查了解炎陵县旅游资源概况,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概括了炎陵县旅游资源特征,对炎陵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再次,以低碳旅游基本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县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炎陵县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总体思路,对炎陵县旅游资源综合开发进行了以突出旅游产品主题为核心的分区模式设计,探索性地提出了炎陵县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的具体方案以及县域和区域旅游合作线路组织。最后,以低碳旅游基本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推进炎陵县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支持和保障性政策。

刘艳[2]2004年在《炎帝文化与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以农耕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炎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研究炎帝文化的内涵入手,总结出了炎帝神农氏为中华民族做出的十叁大杰出贡献。炎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5000年中华文明的起点,炎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还研究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从而论述了炎帝文化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弘扬炎帝文化与开发炎帝陵区旅游资源的关系:炎帝陵是炎帝的归宿地,是炎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帝文化的象征。开发炎帝陵区,是亿万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是弘扬炎帝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炎陵县经济的重要途径。开发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可以达到弘扬炎帝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和实现炎帝陵区旅游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双重目的。 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本文对炎帝陵区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指出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五个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进行了研究。首先,站在公共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政府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其次,对现有旅游经济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根据旅游经济学理论,结合炎陵县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黄帝陵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指出开发炎帝陵区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将全面促进炎陵县经济的发展。为增加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加快炎陵县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五大新理念和叁大原则,即炎帝福文化理念、四大名陵理念、生态旅游理念、民俗文化理念和科考探险理念,资源整合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突出特色原则。结合炎帝陵区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对开发炎帝陵区旅游资源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本研究成果填补了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开发在文化、民俗、生态、环保旅游及其经济价值研究方面的空白,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再次,针对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措施。最后,制定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案。本文重点分析炎帝陵景区及配套旅游设施、服务设施的方案问题,提出了加快建设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中华文化园和中国革命发祥地旅游点的构想,并分析研究了炎帝陵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与南岳衡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强强联合,共同构建“寿福业”旅游热线的构想。还提出了炎帝陵区旅游产业群的建设方案。

曹硕[3]2013年在《人文始祖旅游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人文始祖旅游属于文化旅游,归类于寻根旅游,但随着人文始祖旅游的发展,他却超越了寻根旅游的范畴,全国很多地方都争先恐后地加入人文始祖旅游的争夺战中。为什么全国会掀起发展人文始祖旅游的浪潮;发展人文始祖旅游的意义;它的发展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策略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一章先对寻根旅游概念、分类、特点进行了叙述,接着引出人文始祖旅游的概念,并叙述了人文始祖旅游的特殊性。最后从政治、文化、经济叁个方面阐述了发展人文始祖旅游的意义。第二章分析了人文始祖旅游叁十多年来的增长趋势,接着通过统计分析得到人文始祖旅游的区域分布图,最后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人文始祖旅游所处的发展阶段。第叁章通过对全国发展最早,影响力较大的五大祭典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他们共同的发展的模式,然后分析了它们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第四章针对了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甘肃天水羲皇故里两个实际案例,对其存在的个性问题和各自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更加深入具体的分析。目前,对人文始祖旅游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区域进行的。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从宏观角度,得到全国人文始祖旅游的发展概况,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他们的发展模式,并指出他们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发展策略,最后针对个案进行了具体分析。本论文可以给今后人文始祖旅游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艳[4]2004年在《炎帝陵区森林旅游综合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陵是他的安寝之地。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炎帝陵旅游资源有利于促进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文中从炎帝陵区森林旅游开发、炎帝陵旅游理念的创立、开发炎帝陵旅游区的建设规划和创建旅游线路的设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王佳[5]2017年在《炎陵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旅游业已经从单纯的景点竞争步入了区域竞争的阶段,在旅游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加强区域联动发展、整合零散旅游资源也成为各区域释放资源潜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炎陵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强县”战略,旅游业飞速发展,现已成为株洲旅游的龙头,湖南旅游的重要板块,发展前景广阔。今后炎陵县应抓住机遇,积极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升温。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相关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结合当地实际,对炎陵县旅游资源整合进行了研究。文章提出的整合思路及策略,对炎陵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章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方面的发展动态,并对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整合的概念进行辨析,同时提出以共生理论、系统理论、竞合理论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夯实研究基础。其次,文章对炎陵县旅游资源整合的现实条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介绍了炎陵县的自然、人文环境、社会经济、交通区位及旅游业发展状况,研究了该地旅游资源的特点、类型及空间分布,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对旅游资源整合条件进行ASEB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炎陵县在旅游资源整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后续研究作铺垫。然后,采用PEST模型来分析炎陵县旅游资源整合的外部环境。遵循整体开发、突出特色、共生共赢、市场导向的整合原则,提出总体整合思路,即从市场、产品、空间及线路四个方面进行整合。最后,为炎陵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提出保障措施,在整合开发过程中,须从政府、资金、区域合作、信息技术、宣传促销、旅游人才等方面着手,推动整合工作顺利进行。

贾树方, 林维柏, 李慧娟[6]2015年在《株洲炎帝陵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文章从炎帝陵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入手,深入剖析了炎帝陵在景区建设、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营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旅游资源开发理论与炎帝陵实际从创新管理、加大景区建设投入、加快品牌标识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和加强合作五个方面给出了对策。

魏晓锴, 李娜[7]2019年在《炎帝文化肇始与传承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的传说与故事流传从古至今,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源,也形成了独特的炎帝文化体系。炎帝文化问题的探讨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各地相关研讨会议此起彼伏,将炎帝文化与地方历史和文化产业联系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其现代性成为研究主流。炎帝文化作为一个涵盖范围广、时间跨度大的研究对象,存在许多可供开拓的区域,需要在进一步挖掘史料基础上,进行多视角、多方法的探索研究。

董燕晶[8]2014年在《炎陵县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如何解决贫困问题一直是各国研究的重点,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开始探索旅游对缓解贫困的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是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的PPT战略(pro-poor tourism),它提倡在各发展中国家实行“使贫困人口优先获益的旅游”。自此,旅游与扶贫被直接联系起来,旅游扶贫成为一种新的扶贫手段。这种新的扶贫方式提倡以贫困区域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大力挖掘旅游业在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将旅游经济作为拉动区域发展的牵引力,实现贫困地区的自主发展,开创“开发景区,繁荣经济,富裕人民”的良好局面。炎陵县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是人文荟萃之地。之前推出的一系列旅游项目,虽然市场反映良好,但当地的贫困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本文在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计划的战略背景下,以炎陵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等方式收集资料数据,并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实证研究法和定量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对炎陵县具体状况做实例研究,为炎陵县消除贫困提供发展思路,同时为贫困片区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经过研究文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首先分析了炎陵县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现有的开发方式,其次对旅游资源单体质量做出评价,得出炎陵县旅游资源具有数量丰富、质量优越、分布不均衡等特征,并收集了相关数据,用图表形式说明了炎陵县贫困人口与旅游资源分布的重迭性。2.对炎陵县近年来旅游经济持续增温的现状做定性分析,并论述了旅游经济发展对扶贫的推动作用。运用指数平滑法对旅游经济未来的发展作出定量预测,表明炎陵县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也说明了旅游扶贫对炎陵县贫困缓解的有效性。3.总结了炎陵县严峻的贫困现状,并提出其发展旅游扶贫所具备的优势条件,论证炎陵县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和必要性。4.提出了炎陵县旅游扶贫发展的总体框架,包括发展思路、方案设计和扶贫模式的选择等。通过多种具体措施,引导旅游收入流向当地社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标。5.从贫困人口收益机制和旅游扶贫保障体系两方面构建发展对策,保障炎陵县旅游扶贫工作的顺利落实。

池湘[9]2008年在《炎帝形象传达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炎帝,作为中华民族始祖和人文初祖,其形象代表了民族面貌和文明传承。研究在现代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中,炎帝形象的视觉传达,在艺术设计领域颇具新意,对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也不无裨益。上下五千年,神州大地塑造了无数的炎帝祀像。笔者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探究“炎帝祀像美”的丰富内涵。论文首先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阐述炎帝神农氏的传承世系、丰功伟绩与道德风尚,系统分析炎帝形象传承的社会、人文价值,归纳出炎帝形象传承的社会价值—和谐、文化价值—创新、道德价值—奉献、伦理价值—孝敬,从而升华了对炎帝形象的审美情感。作者运用实地考察与资料收集相互结合的方法,探究炎帝祀像的来源与现状,分析炎帝祀像的造型特征:如写意雕塑的手法,艺术表现重在对象的真实性、艺术的理想性和表现的装饰性有机结合;阐释历代炎帝祀像最一致的审美观念,即注重体现美的社会文化属性。本研究最终落实到炎帝形象的视觉传达设计及应用。作者用艺术设计的眼光,具体描述炎帝塑像的形体特征、情态特征、色彩特征和服饰特征,定位炎帝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形象—中华人,并进而概括出“神农型”、“炎帝型”、“炎神型”叁种造型模式,将炎帝形象视觉传达设计的途径拓展到雕塑、绘画、动画、图案、网页、数字影像等诸多领域,让始祖形象成为中华美的典型,始终闪烁出民族精神的光辉。作者以现代人的思维去感受炎帝形象传达的现实。理性地指出传承的失落:形象缺失—因地而异,各奉其像;伦理缺失—祀帝缺后,忽视女性;纪念缺失—礼仪繁琐,脱离现实等现象,并提出发布帝、后标准像的建议。论文以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设计为切入点,在艺术造型和审美观念上,力求区分当代艺术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异同,沟通传统和现代的联系,在人文观念和美学价值上显示出更大的包容性。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传播炎帝的形象,

胡静[10]2010年在《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差异多大的彼此,只要是在同一目标下,在同一个统一体内,都存在着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都可以实现协同发展。当前,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选择上,从协同学理论中寻找对策,已经成为一些专家学者有意识的集体行为。本文运用比较优势、协同学及相关理论,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角度对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做了系统研究。长期以来,湖北西部地区农村面积广阔,是“老、少、边、穷”聚集区,相比于湖北东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的优势工业经济和城市群体系,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工业等产业的制约因素较多。但湖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面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要机遇,又因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良好促动,更具有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较好基础和后发优势。旅游业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和强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以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贡献性和与日俱增的旅游市场前景,对区域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旅游业既是湖北西部地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切入点,也是湖北西部地区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因此,依托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资源进行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谋求区域产业联动,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品集群,实现湖北西部地区的协同共进,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充分依据,而且在实践中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本文以湖北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域,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实地考察了湖北西部地区大多数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状况,分析了大量的文献、统计数据,从有效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资源丰富而经济欠发达的发展现状分析,实证探索了后工业时代处于发展初期的资源丰富且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命题,对湖北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困境及成因、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选择等做了相关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提出整合集群、联动共进的“旅游引领,区域协同”的发展模式,以期能拓展资源型区域发展思路,为类似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第一部分“引论”为选题背景、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指出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构想、缓和区际差异等现实需要,依托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实现湖北西部地区发展上的协同共进,尤为必要和紧迫;并对区域发展研究的已有文献做了综述,从可持线发展、区域经济学、旅游学、城乡统筹论等多维视角对协同发展研究作了审视,进而以此为研究框架,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逻辑思路,提出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部分,对区域发展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分别以比较优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学理论、协同理论、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对区域发展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理论研究,并为第四、第五部分针对客观实际的分析评价后所形成的反思内容进行引导式铺垫。第叁部分为“发展现状与困境”。这一部分主要以资源、环境、发展为主题,首先从区域概况、资源禀赋、交通状况、生态环境、产业变迁等方面,对湖北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作了细致分析,深刻剖析了发展的新意不足、环境生态失衡、产业结构趋同等诸多困境的成因问题。第四部分是发展战略部分。本部分旨在论证湖北西部地区选择以旅游为引领的发展战略的合理性。首先,尝试对现状与困境做出针对性的理论思考,提出在湖北西部地区发展要以较优势理论确立发展先导,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奠定发展基础,以社会学理论提供发展依据;其次,分析了湖北西部发展旅游业的现实基础(政策环境、适宜的社会氛围以及地缘的一体性、生态的良好性和交通的通达性)和比较优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条件,显着扩增的旅游市场需求、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以及湖北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引擎效用(加速发展优势转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生态文明发展等),随后提出了湖北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选择(以旅游发展形成区域发展引擎,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引领区域统筹协调)。第五部分为发展路径部分。本部分从协同论中吸取理论智慧,探讨以旅游为引领,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首先,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提出湖北西部地区发展路径选择应以区域协同为发展思维,以旅游合作为发展主线,以生态学理论为发展重点。其次,概括提出叁种可借鉴的旅游协同发展经验,即交通优先的京津冀“迭加效应”、特色互补的沪杭“同城待遇”、市场运作的欧盟“联动模式”。再次,以价值重构为中心,从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等方面诠释湖北西部地区发展路径选择,提出要用后现代视野来扬弃以工业化为基础的传统现代化的局限,把发展建立在有效保护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最后以整合联动为重点,结合旅游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着力分析了整合集群、联动共进、交通互融、营销共推等运行机制,探讨了以旅游为引擎的区域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最后为结论与展望部分。本文认为,湖北西部地区相融性和互补性好,有条件也有必要形成一体化的“旅游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模式,这不仅是湖北西部地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湖北省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更能为后工业时代类似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如何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重构资源价值,建构发展模式提供范式参考。

参考文献:

[1]. 基于低碳旅游视角的炎陵县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D]. 文彦.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 炎帝文化与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刘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

[3]. 人文始祖旅游发展研究[D]. 曹硕. 四川师范大学. 2013

[4]. 炎帝陵区森林旅游综合开发研究[J]. 刘艳. 湖南林业科技. 2004

[5]. 炎陵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D]. 王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6]. 株洲炎帝陵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 贾树方, 林维柏, 李慧娟. 城市地理. 2015

[7]. 炎帝文化肇始与传承研究综述[J]. 魏晓锴, 李娜. 地域文化研究. 2019

[8]. 炎陵县旅游扶贫开发研究[D]. 董燕晶.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9]. 炎帝形象传达设计研究[D]. 池湘. 湖南工业大学. 2008

[10]. 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D]. 胡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炎帝文化与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